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關於社會道德的論文

關於社會道德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1-06 19:25:10

A. 有關於道德的論文

關於社會道德冷漠的論文
摘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於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對策
一.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1.感恩缺失。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越來越不懂感恩。例如現在較為常見的,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對於那些社會各界資助過他們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當然,並沒有一種知恩圖報的心理;大學生對於父母也沒有一種感恩和孝順的意識。
2.助人為樂意識的淡漠。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漠,不再以幫助別人作為一種樂趣或義務。我們不難看到一下幾種狀況:公交車上不讓座,看到老年人過馬路不太會上前幫助,撿到別人遺失的財物不主動歸還等。
3.英雄缺失。現今的社會里人性冷漠,曾經被我們所稱頌的英雄人物也越來越少。現在見義勇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給警察,因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傷賴上自己,而不願作證,更不願做什麼見義勇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摻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報警備案或是讓多人作證後才敢去幫助老人。社會「凈化」到這種地步,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4.災難性捐款冷淡。在這幾年中,中國災難不斷,面對災難,我們看到了同胞們團結起來度過難關的信心以及行動。但是,我們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對名人的捐款,許多人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而是懷疑著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額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協調。雖然確實有一些假捐事件的發生,但我們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愛心。而更多的人則是面對捐款,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認為自己沒有捐款的責任與義務,而把全部的責任推向政府。以懷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5.鄰里冷漠。以前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千金買宅,萬金買鄰」,可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隨著那一道道冰冷的鐵門,鎖住了都市人的心靈,更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鄰居之間變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同學們曾經做過一次隨機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市民手機里存了一百多個號碼,卻沒有一個是鄰居的。
也有很多社會新聞中,報道許多人幾乎不串門,更有甚者,住了幾年都不知道鄰居是誰。
而也正由於鄰里之間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會引發諸多的矛盾。
6.職場冷漠。許多職場新人都在抱怨職場的冷漠,每個人都那麼的無情,你有難,不幫忙就算了,更有甚者,還會對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職場新人們還會吃閉門羹,一股熱情的工作勁即刻被潑冷水。而對於職場老手來說,則有另一番見解。他們認為,首先,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利益之下,憑什麼要求人人都與你方便,攜手並進?再者,冰冷無情有時並非不好,在某種狀態下,它也是專業敬業的代名詞。職場如戰場,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護的盾牌。
二.社會道德冷漠的原因
1.對道德本質的誤解。「道德冷漠」源於對「道德功利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誤解。從古至今,我們的教育一直故意誇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於道德的功利性被隱而不談。事實上,從古至今,都沒有完全否認利的存在和價值,只是更多時候,我們斷章取義,片面誇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讓人誤以為要道德就不能談利益。也正因為此,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盡管說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歸根到底,道德本質上還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對道德原則的沖擊。所謂正義,最一般地說就是對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與此種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適宜的道德品質。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這些負面影響擴散開來,從而根本上動搖和威脅到整個社會的正義秩序。同時,社會正義要求善惡與獎懲相對應,但現實生活中,在一些范圍內對那些不正義行為實行特殊保護,反而對抵制者進行打擊報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頭。
3.心理機制影響。首先,消極的情緒體驗導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交往活動是人的基本活動,在交往中產生移情效應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體驗。其次,從眾心理導致「看客」行為。再次,人格缺陷導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識,導致社會公德冷峭。當前,社會道德呈現必然的冷峭現象,也與公家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當前,在社會公共糊口中,一個凸起問題就是部門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規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視,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覺。有人認為,社會公共軌則給自己的行為帶來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視為對自己的不需要約束,從而不願意自覺遵守。這樣一來,原本是約束所有人的軌則最後卻可能成為只約束自覺遵守公德的人的軌則。有人認為,社會公德既然是社會公共糊口中人們選擇行為時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規范,那麼,當道德冷峭成為某個事務當事人及其目擊者普遍心態的時辰,我們小我即使不情願看到這樣的現象發生,也會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則,主持正義者就可能要承擔全數的風險和道德成本。從人的成長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雖然逃避了在某種奸細作形面前自己應盡的道義與責任,避免了個體可能承擔的風險與道德成本,可是,從久遠來看,必然會使白己釀成具有隻顧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熱情、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冷峭心態的人。
2.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說,非論什麼國家、什麼處所,城市有見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臨危不懼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因為思惟境界分歧,價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養的水準分歧,他們在措置碰著的問題時的立場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會上呈現一些有悖於社會公德的現象並不奇異。我們沒有需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工具,就對社會失蹤去抉擇信念,對社會公德的培植失蹤去抉擇信念。
3.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處所,在踐行根基社會公德方面也經常呈現令人失蹤望的現象。面臨現實,正確的立場理當是不掩飾問題、不迴避矛盾、不用極悲不美觀,積極介入社會公德培植,鼎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五.對策
1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的道德氛圍。有些時候,人們的本性還是那麼的淳樸,但是,社會上發生的很多的有關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給人們敲響警鍾的同時,將人們樂於助人的熱情同樣澆滅了,由此導致了人們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為樂,於是,社會上的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來對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關於乞討內幕的揭露,是的人們對於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們蒙上了懷疑的面紗。我們已經「被冷漠」。每一年,央視的《感動中國》不錯,但是,媒體在做公益廣告和宣傳時應該更加註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傳的多樣化,在社會上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人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覺凈化心靈,不做一個道德淪喪者。
2.國家必須加強對於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會的問題,更加不能再做「馬後炮」必須在事情未發生使進行約束和管制,使其防患於未然。並且必須加強嚴懲,始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建造完善的行政監督體系。同時,要加強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有道理和依據的。所以,黨員、國家官員必須首先加強自己的個人品德的修養,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就要要求國家在選撥人才的時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國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強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孟子曾說,性本善。中國多年沿襲下來的文化傳統,在尊老愛幼、愛國主義等方面的還是可以的,但是,在社會大浪潮的沖擊下,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引誘下,不少人已經開始動搖曾經的價值體系,開始出現動搖。所以,國家有必要採取合適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公民的認識水平,增強公民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我們這個社會缺少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污,不願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從根本上,必須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提高他們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鑒別能力。

4.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之前鬧出的端午節之爭,讓我們看到,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一個傳統文化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是我們丟棄不得的。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為我所用。用傳統的力量從源泉上凈化社會不良的風氣。教育的功能在不斷地強化,國家在教育方面必須統籌考慮。學會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來教育我們祖國的下一代。前段時間,就魯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書鬧得紛紛揚揚,於我看來,魯迅的批判精神同樣適用於這個社會。魯迅對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樣警惕著我們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魯迅關於國民革命的批判和經驗總結,同樣告訴我們要懂得群眾的重要性。魯迅是在用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學方面引領好祖國的下一代,至此,我們的民族才會強大,才會具有凝聚力,才會不斷進步。只有少年強了,我國才會強
六.總結
綜上所述,「道德冷漠」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其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對「道德冷漠」現象的矯治,必須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棄絕冷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溫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B. 以社會論點寫一篇關於道德修養的論文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范、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由於論文範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範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論文範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范、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

為了探討和掌握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論文範文進行分類。由於論文範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範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理論性論文範文、實驗性論文範文、描述性論文範文和設計性論文範文。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立論文範文和、駁論文範文。立論性的論文範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範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論文範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論文範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論文範文。駁論文範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宏觀論文範文和微觀論文範文。凡屬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範文,稱為宏觀論文範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範文,是微觀論文範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論文範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範文。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範文。專題應用型論文範文是一種運用所學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知識,獨立地探討或解決本學科某一問題的論文範文,其基本標准應該是:通過論文範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運用所學得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題的學術水平和能力。當然,它的選題一般也不宜過大,內容不太復雜,要求有一定的創見性,能夠較好地分析和解決學科領域中不太復雜的問題。
2.論辯型論文範文。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範文。
3.綜述型論文範文。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範文。
4.綜合型論文範文。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範文。

C. 求一篇關於社會道德倫理觀的論文,2000字左右

1、伯納德·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
2、羅素《幸福之路》
3、聶文濤《馴服血糖》
4、皮亞傑《人文科學認識論》
結合新時代榮辱觀。從個人成就感、人生意義、工作的社會意義,來闡述有道德的廣告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D. 關於「社會公德」的論文,越多越好!緊急!!!

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

工程社會公德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簡單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准則。它的使命是保護人們的公共生活,防止影響和威協人們公共生活的現象發生。遵守社會公德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應盡的義務。學校以育人為根本目的就應當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

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要不斷探索和尋求教育的最佳途徑。

採取正面灌輸和自我教育相結合,規范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輸和自我教育相結合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首先必須使青少年學生弄清什麼是社會公德,其內容、性質、范圍如何,然後再弄清為什麼要遵守社會公德,怎樣執行社會公德。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會公德方面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教育上可以採取正面灌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強對學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禮儀常規》教育,並制訂了《一日常規》《宿舍文明公約》《班級衛生標准》《衛生區衛生標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約》等一系列制度公約,因為這些「守則」「公約」中就包含看社會公德的各個方面,用這些「守則」「公約」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其實就是在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其次,通過社會公德系列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社會公德教育,強調遵守社會公德,做文明學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對社會公德的認識。第三,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把社會公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政治課的內容,也從理論上向學生指出了遵守社會公德的必要性。

2、規范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說教,理論灌輸是不夠的,在學校里,教師的表率作用有著無形的教育功能,學校優美環境的營造也對學生起著無形的規范作用,這就要在規范教育的同時,結合環境教育。

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在學生的眼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化身,也是眼前現實中的行動榜樣。因此,我們大力加強教職工的師德教育,使全體教職工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素質,在上課、辦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場合,言語文明,行為端正,熱情關懷學生,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從而德高為范,對學生產生很好的示範性和強烈的感召力。

學校通過加大投入,綠化、美化校園,努力創造優美、雅靜、宜人的育人環境,團委會、少先隊通過組織學生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護綠小組」,積極參與學校的綠化活動,培養學生日覺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優美的自然環境教育,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心靈,起到於無聲處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發學生強烈的保護環境意識。

3、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僅靠學校教育這一主陣地是不夠的,家庭、社會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視,因此,學校在社會公德教育上努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教育活動。

一是調動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級為單位,每學年家長學校都要舉辦1-2期的專題學習,通過家長學校促進家長家庭行為優化,以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學生,並通過建立「家庭·學校聯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學生在家庭里的表現,如孝敬父母、珍惜勞動成果,參加家務勞動等方面的表現,促進學生社會公德的養成。

二是各界參與。我校通過建立「三結合」委員會,邀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同志參與學校管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共同做好社會公德教育。比如邀請離退休老同志作有關報告,請公檢法系統同志作普法講座,介紹不遵守社會公德的反面教訓,從反面對學生敲響警鍾,等等。

E. 如何解決社會道德問題論文

建立道德信仰。個人認為,一個人只要缺乏信仰,缺乏精神支柱,缺乏思想寄託,一味為了錢,是什麼都做得出的。所以要約束,一是靠道德信仰,一是靠法制。

F. 關於社會公德的議論文

人之立身,所貴者在德。在我們當今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的形勢下,發揚助人為樂,扶貧助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是在高度發達的現在社會里,不注重社會公德的人卻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區,很多遊人都嫌麻煩,隨手把垃圾丟在地上;一些居民區的居民們習慣地將垃圾棄在馬路旁,他們想反正有清潔工打掃,又何必多此一舉呢!假如,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抱著這樣的態度,那麼我們的社會還能美好嗎?我們還能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嗎?還記得這么一個事實:有一個城市的一個負責某條街道的清潔工生病請假了三天,結果,街道旁,;垃圾堆積如山,發出陣陣臭氣!這可真叫我們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覺那麼一點,我們就會擁有整潔的環境,也可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而不是污濁的空氣,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個企業如果都能改善廢水處理和廢氣污染,他們就不僅會獲得大家的信任,而且產品也暢銷。如果發揚社會公德已蔚然成風,我們的祖國定會是人們互幫互助,生活美滿幸福,環境整潔清新,風景優美怡人的國家。
從現在開始,大家彎下腰撿一點垃圾,伸出手幫助一下弱小,只要發揮這么一點公德心,我們的明天定會更美好本文地址: http://www.wyrj.com/zuowen/yilunwen/chu3/33912.html

G. 關於道德論文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摘要: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道德觀也有了極大的改變。那麼究竟市場經濟與道德有什麼樣的關系呢?二者相互矛盾?還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本文旨在闡述當代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運用理論思維模式及實證分析方法,主要著眼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人類歷史的發展實況三個不同的視角,通過在個人道德領域以及社會制度的范圍內,分析市場經濟的機制規律和基本特徵層面、市場經濟的實際運行的層面考證市場經濟活動與道德的「實有」關系、經濟活動的個人出發,研究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的三個不同的層面,分析得出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間相互聯系與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

關鍵詞:市場經濟;道德;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物質追求的要求在逐漸提高。於是,為了達到某種物質滿足,人們開始動搖著最初所堅守的道德原則,腳尖踩踏著的道德的紅界,一步步混淆著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要想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就必須得舍棄道德嗎?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嗎?不是這樣的,在新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恪守社會道德,將市場經濟與道德緊密聯系起來。只有我們認識到他們之間相互輔助、相互作用的關系後,才可以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自覺的堅守道德底線,從而促進市場經濟更好的發展。
當下,市場經濟在以著驚人的速度飛快的發展,而道德,作為人們約定俗成並且遵守的行為規則,它的發展卻令人堪憂,這是市場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逃避的問題。市場經濟與道德是什麼樣的關系?是否二者相互矛盾,相互制約?還是相互補充,相互作用?
從理論思辨的邏輯上來推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講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在市場經濟運作發展中,市場要求經濟活動必須是自由和秩序的,在秩序過程中,秩序所凝結的規范不僅有強制的政策和法律,也有道德的自律,在無形中制約著人們的經濟行為;其次,市場經濟活動是由消費者、自然環境和社會秩序共同組成的社會性行為,需要道德對它進行調節,進一步完善在此社會行為中所存在的不足與空缺;再者,人,作為市場主體,要完成好自己的職責任務,就必須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及社會條約,因而,市場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遵守道德准則就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的一種客觀要求,經濟倫理道德諸如投資道德、生產道德、銷售道德、服務道德等一系列經濟道德名詞已經自發產生。同時,道德對社會經濟也具有的一定的反作用。在經濟運行的倫理模式中,經濟運行方式都是在遵循一定的倫理原則。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其所固有的運行機制、規律和特徵是通過企業的經濟活動顯現的,企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具體承擔者、活動者,而企業活動的主體又是人,經濟活動的個人的道德價值觀念會在無形中過濾著經濟因素,這使得在經濟構成要素未進入市場經濟活動之前,經濟構成要素已經成為被規范的東西,從而減少不規范行為對市場運行秩序的破壞。這種所謂的倫理經濟,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反之,如果市場經濟活動中,道德淪陷,欺詐行騙無窮盡,人們都懷有損人利己的價值觀,那麼市場經濟的發展步伐還會是這么的迅速么?
其實,在我國社會主義之中體系下發展市場經濟,經濟與道德的聯系更為緊密。人生活在一定製度下,這種制度本身結構的合理性以及其規章制度的完整公正性,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如果制度本身缺乏公正性,就會導致社會利益分配失衡,從而為投機鑽營的各種不道德的行為提供了可行的機會,所以,制度的一定缺陷對社會的文明和道德風氣,也有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分配分配製度的公正合理是社會和諧發展和個人道德完善的必要前提和基礎,人們要求公正,就會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尊尚道德,推崇道德。
理論與實際是緊密聯系的。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下,對市場經濟與道德關系的研究,不能僅僅是從市場經濟的理論出發,現實的市場經濟體制並不都是理論形態的完備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理論設定與實際的市場經濟運行存在著差距。所以,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市場經濟乃至亞洲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經濟的崛起的歷史經驗,有力度的證明著倫理精神和道德原則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向我們闡述市場道德是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假設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道德是不存在的,各國在經濟崛起之時人們都不擇手段謀取私利,為了一己之私而相互斗爭相互殘殺,那麼現在經濟全球化恐怕還要再推遲幾年,幾十年甚至十幾百年吧。所以可以推斷出,市場經濟完善和發展的動力,除了客觀的政治和經濟條件因素外,還有道德的作用。這足以讓人們認識到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需要道德的依託,認識到道德的秩序性和規范性以及道德對經濟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精神價值。
理論與實踐共同證明,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間相互聯系與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加快發展市場經濟的步伐的同時,必須要大力提倡道德文明,尊尚道德之風,壯大道德的力量,讓市場經濟在道德的澆灌下日益茁壯成長,而道德在市場經濟的烘托中,愈發璀璨耀眼。

H. 怎樣寫好一篇論文,關於社會道德的,3000字左右

論文的格式跟議論文差不多,就是多了兩個:關鍵詞,摘要。關鍵在你的論點,然後什麼論證你的論點,你的論文內容需戰國時期"公","私"由人指向社會觀念的拓展
甲骨文中已有"公"字,其義僅指"先公"或地名,"私"字則未見.西周時期的"公"的使用逐漸廣泛,從人指而擴展到屬於公的物指和事指,並開始發展為有政治公共性含義的抽象概念.
所謂人指,即人的身份和個人.公是高級爵名,五等爵之首就是"公"(天子是否是爵名,有爭論,這里不論).同時又是最高的官階,《易·小過》:"公弋取彼在穴."王弼注:"公者,臣之極也."有些小官也冠以"公",如"公路","公行"等,是為公侯服務的小官."公"指個人則是以官爵稱人,如周公,召公 ,魯公等等.
物指是說屬於"公"的各種事物,這類的名稱頗雜,如"公族","公邑","公田","公廷","公堂","公所","公甸"等等.
事指是指與"公"相關的事情,行為,社會關系等.如"公事",《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夙夜在公."此處的"公"字即指"公事".《詩·召南·羔羊》:"退而自公,委蛇委蛇."此處的"公"指朝廷,國家,細究,也還有公侯的含義.
"私"在西周是一個表示身份,所有與個人情性的概念.
作為身份,指與"公"相對的人,可以是貴族,如卿大夫,大凡說到"私家",即指這些人;也可以是底層的一般人,如私屬,僕役.《詩·大東》說:"私人之子,百僚是試."《詩·嵩高》:"王命傅御,遷其私人."毛注:"私人,私家人也."孔穎達疏:卿大夫"稱其家臣為私人".
"私"的另一含義是"屬於己"之謂.《詩·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這里的"私"指"私田".《詩·七月》:"言私其,獻於公."《周禮·夏官·大司馬》載打獵的收獲,"大獸公之,小獸私之".此處的"公","私"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即"公有","私有".
私又指私情,私恩.《詩·小雅·楚茨》:"諸父兄弟,備言燕私."毛注:"燕而盡其私恩."
西周時期的公,私基本是社會身份為主,大體在具象范圍內,到春秋戰國時期"公","私"的含義像連續乘方一樣大擴張.
先說"公".
就人的社會身份而言,"公"已從西周時期貴族的專稱普及於社會.上層的諸侯貴族可泛稱"公","王公","公侯","公卿","公大夫"等.中下級官僚的官名與爵位帶"公"字的也多多,如"縣公","公吏","公乘","公士"等;國家的編戶民稱為"公民","公徒"等;一般家庭的家長可稱之為"家公",妻子稱丈夫為"公",子稱父為"公",人與人之間的敬稱可稱之為"公".
在社會事物上與"公"相連的詞彙遍及各個方面.大致說來又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與公侯主體相關的事物,如"公家","公室","公門","公宮","公所","公館","公國","公財","公邑","公社","公席"等;二是與公侯有關聯的國家,朝廷事物,如"公法","公舉","公事", "公倉","公貨","公馬","公幣","公錢"等;三是社會公共事物,如 "公壤","公作","公器"等等.
這個時期最有新意的是由"公"字為核心組成的一系列社會價值和道德概念,諸如"至公","奉公","為公","徇公","用公","貴公","公道","公正","公直","公平","公心","公識","公理","公義","公信","公審","公察","公議","公是","公忠","公利","公功","公患","公過","公然"等等.
與"公"的含義擴張的同時,以"私"為核心的片語也同樣成系列地被創造出來.諸如:
與"公家"相對的有:"私家","私門","私館","私自","私利","私財","私藏","私屬","私卒","私族"等.
表達個人情慾的如:"私慾","私心","私意","私好","私情"等.
表達個人道德與行為的如:"私善","私德","私廉","私恩","私惠","私道","私義","私榮","私為","私勞", "私怨", "行私","私行","私事","私求"等.
表達個人政治行為的如:"私奸","奸私","私黨","私人之黨","私朝","私威","私曲","私交","私請"等.
表達個人認識的如:"私言","私視","私聽","私智","私慮","私議","私意", "私名", "私詞","私術"等.
以公,私為核心組成的片語,其內容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說明公,私的極端重要. 要查閱一些關於秦國的資料了,否則你很難寫出漂亮的論文。

I. 社會與道德論文2000字

如果你想要咨詢社會與道德論文,請直接通過網路搜索,然後這樣就有很多大量的論文直接供你挑選。

J. 有關道德的論文

來到大學,系統學習了一科從前沒有系統學過的知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該課程分兩部分——思想道德修養部分與法律基礎部分。就編程來說,側重與思想道德修養部分的教學,計六章。法律基礎部分在中學階段已初步接觸過,故設計了兩個章節。 對於思想道德修養部分的學習,是幫助我們大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法制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基礎,提高自我修養的過程,對於促進我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育我們大家怎樣處理好理想與現實、權利與義務、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自由與紀律、友誼與愛情、學習與工作等關系;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怎樣的生活才有意義,怎樣的人生追求才有價值--- 在這個告別中學時代,剛邁進大學校門,迎來嶄新生活的時刻,學習思想道德修養,明確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使命感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本課程能幫助我們明確黨和國家對大學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確自身成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前進目標以及成長和成才的途徑和方法,為今後創造出應有的業績作好准備。通過學習,明確了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培育職業精神,樹立家庭美德。這些都是做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所必備的條件。 對於法律基礎部分的學習亦是獲益匪淺的,它通過對法律形成、組成、設立、應用、執行、監督的介紹,使我對法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作為一個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制精神,領會社會主義法制精神,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內涵,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及其運行對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增強國家安全意識,確立新的國家安全觀,掌握國家安全法律知識,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是做為一個新世紀的大學生所必備的素質。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培養社會主義思維方式,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是作為新世紀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我們所需的基本條件。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對憲法的特徵和規則,我國的國家制度,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我國的國家機構的了解;對我國的實體法律制度——行政、民商、經濟、刑事法律制度的認識;對我國的程序法律制度——行政訴頌、民事訴訟、刑事訴訟、仲裁和調解制度的理解是未來從事各項社會活動所需的前提條件,對於進入社會後進行各項工作,從事各種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通過對《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明確了自己前進的方向,陶冶了思想道德情操,堅定了社會主義信念,增強了法律意識,為未來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熱點內容
經營風險包括哪些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02:05:11 瀏覽:981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