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量道德經
1. 《道德經》怎樣正確理解「知常容,容乃公」的深意呢
《道德經》怎樣正確理解「知常容,容乃公」的深意呢?
答:當我們體會到道、體會到宇宙的運轉法則之後,你就會體道、悟道、行道,順著天之道而做。包括我們了解道的特徵、特性之後,我們也會自然地呈現出高等的心靈品質,會與道合一的那一種心靈品質出來。過去心量狹窄,當你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了解道的特徵、特性,了解太陽是這么樣無我無私地普照天下眾生,那一種心量廣大、無我、無私,這時候你呈現出來的就會「知常容」。
後面是講體道、悟道之後會展現出來道的特徵、特性。「知常」你就會有非常廣大的包容量,心量不會再像過去那麼的狹窄了,你的心量真的就會非常地廣大。「知常容,容乃公」,你有廣大的包容量,甚至來到無邊無際的包容量,像太陽這樣普愛天下眾生。
因為你的那個自我已經淡化了,而且心量又是這么廣大,所以這時候你的所作所為,那個自我、自私自利的心就會淡化、淡化到最後沒有了。所以你的看法會很深入,你的作為會很公平、公正,不會偏頗、不會偏私。如果我們的心量沒有打開,我們對什麼事情會用很強烈的自我去判斷。這時候「順我則是,逆我則非」,有沒有公正?不會公正的。
所以當你了解真理實相之後,當你高等心靈流露出道的特徵、特性,你能自然地心量廣大無邊。而且對什麼事情都會看得很深入,而且會很公平、公正。「公乃全」,這時候我們考量什麼事情就會比較周全,我們不會偏袒、不會偏心、不會有那些私心,這時候我們就能夠秉公處理,我們就能夠大公無私。
2. 道德經有心法么
我理解的心法就是:自自然然的,才融合道還是去抄幾段道德經裡面話給你看看好你覺得好的話,加我我全部發給你: :遇到了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靜的思考,不必急於表白。 只要問心無愧也就可以了。 人間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長,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 自在、自然。 「道」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喧嘩的人們就讓他們喧嘩吧! 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沉靜的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執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執著,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 成功是成就它那個功,不是去佔有那個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 要老以為「功在自己」。 「無為」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能「放下」; 不是不去說,而是說了就說了,不用擔心,只要心靈明白就可以了。 不要被表象的名號所迷惑,心要寧靜,不要紛亂。 心情空空、肚子吃飽;不要老說理想,要踏實,尤其要注意身體。 不要自作聰明,不要老為了利害、目的才動作。 不要老想去對治,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葯方。不要填滿所有的空間,才有生長的可能。 言詞不要銳利,頭腦不要紛雜。 不要老求光鮮亮麗,要懂得和著塵世生長。 愛護您的左右,要關心他們,大道原在有形的萬象之先 要有天地般的心量,不用忍耐,也能長久! 「讓開」是最重要的葯方!別人生長了,你也生長了! 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你自己! 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但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能做到這么簡單就可以了啊
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道家的思想嗎
是啊,博大的胸懷,聖人的心量都如此大,利他而無爭於世間,正應了佛教的自覺覺他,若世人都能如此,便也天下太平,安居樂業了。水流隨著地勢而流動,卻潤物而無聲,滋養了萬物,卻沒有汲取。
4. 請教精通《老子》的朋友,「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麼意思
「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
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4)心量道德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後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5. 《道德經》講了什麼
您好!
整部《道德經》五千言,都是從不同的層面引導世人追問「我專是誰」。老子屬堅信,一旦知道「我是誰」,整個宇宙的奧秘都將被打開。
從古至今,《道德經》所享有的盛譽,讓很多人為之著迷和自豪。但是很多人讀起來道德經又會覺得艱澀難懂,不知道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
系辭傳里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實就是高度概括了什麼「道」,《道德經》的「道」也就是一陰一陽。陰陽理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伏羲一畫開天,始有陰陽,然後生萬物,陰陽衍生出八卦,八卦又構成六十四重卦。老子的《道德經》用陰陽理論來解釋,從頭至尾,都在向人們闡釋一個「有陰就有陽,陰極必反」的道理。而這也是老子最先提出的一種樸素的辯證法,這比西方哲學的辯證法要早很多年。
比如道德經所言: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一系列對立的概念,實際上就是一陰一陽,老子不僅指出了陰陽的對立,更指出了它們彼此之間共同的關系,即兩者相比較而顯現,相對應而依存。這不是辯證法是什麼?這講的都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
6. 道德經16集解釋根我和我跟什麼意識
您如果是道德經愛好者,提問這一章說明您很有慧根,這一章就是老子開悟心法。
我把台灣空海法師(郭永進)道德經妙解分享給您,裡面很深智慧,一輩子這一本書就夠了。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做到完全放下自我,不帶任何成見,身心放鬆,安靜下來,讓心處在空明寧靜的狀態。這時候就能逐漸看清萬物雜然並茂、生生滅滅、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運作法則。
雖然萬物齊生、齊長、齊茂,但落葉歸根,萬物最後都會再回歸到其根源處。生命從哪裡來,就會回歸到哪裡。回歸到生命的根源,生命自然安心、自在、寧靜,也就是「復命」——回復生命的本源、與道合一。
生命從哪裡來,就會回歸到哪裡,也就是萬物都會回復到生命的本源、本然,這是宇宙運轉的法則,這是恆常不滅的真理。(一切萬有源自於道,也回歸於道。)
了悟宇宙(道)的運轉法則、了悟生命實相,就稱為「明」……大徹大悟大明白。
如若不知宇宙(道)的運轉法則,就會背道而馳、胡作非為,招來災禍。
宇宙大道……無邊無際、無始無終,演化一切萬有、養育一切萬物,而且平等對待。所有生命也都是由道所化育。
當我們能了悟宇宙的運轉法則、生命實相,自然會啟發出我們的道性,如道一般……包容萬有。
心量廣大能包容一切,做人做事自然公平、公正。
為人處世有包容量、公平公正,考量事情自然會周全、全面兼顧。
能周全、全面兼顧、不偏頗的人,其德行就與「天」一樣,無我無私普愛一切眾生。(如太陽,無私地普照地球上所有的人、動物、植物。)
老天爺(太陽·虛空)……就是道的顯相。
人的德行如能做到與老天爺、與太陽一樣無我無私普愛一切眾生,此乃真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所作所為……德澤天下,其生命自然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雖然有形肉體會在世間消失,但其生命不會死亡。其智慧、其陰德與日月同輝;其生命、其心靈與天地共存。
7. 怎樣讓自己的心量變得廣大不計較 不怨天 不尤人
你這么想吧
我看的起的人,我才會跟你生氣
一般的人,是不值得我生氣的,我和你生哪門子氣啊?你自己愛咋咋,只要不礙著我就行!實在礙著我也沒事兒,只要無傷大雅就行!
當然,不能那麼跟人家說,那樣,大家會覺得你很高傲哦~但是,心中,我們每個人都是高傲的國王嘛!
還有一句話就是,助人為樂!當你幫助人家,處處為人家著想的時候,生活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哦!祝你快樂!
8. 求《道德經》(部分)的題的解答:
①解釋括弧里的詞:
大成若缺(成): 「大成」就是最大的成就,也就是恢復了道心的成就。 「缺」就是缺陷。這句話直解,就是: 即使恢復了道心的成就也好象有點兒缺陷一樣。
其用不弊(弊): 「弊」就是弊病。 這句話直解,就是:但是它的功用卻沒有一點兒弊病。
信言不美(信):「信」就是親自實證到了道境界的徹知。「美」就是美好,此指所說的話很動聽而言。這句話直解,就是:親自實證到了道境界的徹知若用語言表達出來則一點兒也不動聽。
大盈若沖(沖):「大盈」就是最大的充盈,此指無為而無以為的德行而言。「沖」就是微弱。這句話直解,就是:即使無為而無以為的德行已經很充足了也好象有點兒微弱一樣。
知者不博(知):「智」就是恢復了道心後所流溢出來的大智慧。「博」就是廣,也就是博取。這句話直解,就是:具足了道心的大智慧就不會再去博取虛榮心所追求的功名利祿。
聖人不積(積):「不積」就是心裡空空盪盪,也就是遇事即做、事過不戀。這句話直解,就是:聖人遇事即做、事過不戀而心裡空空盪盪。
②翻譯下列句子:
⒈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幾句話直解,就是:心思過緊切的躁動能夠產生熱能而驅除寒意,沒有心念的安靜能夠產生清涼而消散熱意,唯有或有妄念或無妄念而皆能不去理它的心止之清靜才能使內心世界保持中正的境界。
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幾句話直解,就是:大道的利人利物之准則,只是利益萬物而沒有一點兒危害;聖人的用世之准則,則是只做奉獻而不爭任何利益。
③對「聖人不積,既已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理解。這幾句話直解,就是:聖人遇事即做、事過不戀而心裡空空盪盪,越是全心身地幫助人就越會使自己的心量更廣大,越是無私地惠於人就越會使自己的智慧更豐富。 至於「理解」,則是你的事了,故不越庖代趄了。
錄於拙著《道德經三解》
9. 《道德經》中的「道」到底是什麼
指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