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失卻
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什麼意思!
「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
高層次的「德」不強調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層次的「德」,自認為不喪失「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故意用某種行為證明自己的德行,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處在德之下品之類的人,看似處處都彰顯德行,處處用德的框架來比較似乎都很恰當,但是事實上卻是一個無德之人。
(1)道德失卻擴展閱讀
選自《道德經》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這一章是《道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
本章在《道德經》里比較難於理解。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什麼意思
選自《道德經》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理解:
上德之人已經把德融入他們的思維以及行為模式中去了,所以他們的內心與舉止協調統一,非常自然,但是他們自己卻不認為自己是有德的,所以這樣的人是真有德。下德之人沒有把德完全的融入到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舉止中去,但是他們又希望讓別人認為他們有德,進而刻意按照德的標准做事,那種違心做作的樣子,讓人覺得虛偽,所以他們不是真的有德。(從下德變為上德,首先要發現並認識自己的行為模式,然後扭轉自身底層的思維觀念,克服原有觀念,並有意識的利用新的觀念去做事,堅持,便可改變。)
上德之人不會有意去故意表現德,他們舉止自然合德,卻並不會認為自己有所作為。
上仁之人努力使自己行仁行善,而只覺得自己的仁善是應該的,並不覺得有所作為。
上義之人懷揣著幫助別人的心去行義,覺得自己對社會對幫助過的人是有點作為的。
上禮之人行禮時,內心真誠且恭恭敬敬的對待別人,一旦別人無視他周到的禮貌,他就會感到被侮辱,直接伸出手臂來強迫別人還禮。
所以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中,那些有道之人都消失了,人們就開始推崇有德之人;當有德之人也消失了,人們就開始推崇仁愛之士;當那些仁愛之士都消失了,人們就開始推舉行義之人;當行義之人都消失了,那些有著周全禮數的人就會被推舉。
所謂的禮法,其實就是忠信淡薄和衰敗的產物,是害人吃人的工具、更是大動亂的元兇。
社會動亂之時,那些所謂有先見之明的人,只不過是認識了道的浮華而已,但這卻是整個社會認識到自身愚昧的開始。
所以大丈夫要把自己置身於敦厚的狀態,而不要淺薄;置身於實在朴實的品德中,而不要立身於所謂的華麗之禮。
所以要舍棄淺薄與浮華,立身敦厚與朴實。
注釋:
是以,所以、因此。無為中的「為」,(僅憑主觀意志的)有意去做。以為,以之為。
仁,溫良者,仁之本也《禮記·儒行》。義,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為。攘,捋起。
扔,牽引、拉。信,守信用、信任、誠實。薄,少。首,開端。識,識別。華,浮華。
愚,愚昧、愚蠢。始,開始、起源。處,置身、引申為處理。
厚,忠厚、豐厚、多。實,殷實。取,捕取也《說文》。
譯文:
上德不刻意德,所以有德;下德不失去德,所以無德。
上德自然而為卻不覺得有作為;上仁作為仁而不覺得有作為。
上義作為義而覺得有作為,上禮作為禮然而沒有得到回復,就捋起手臂而拉他。
所以失去道而後就是德,失去德而後就是仁,失去仁而後就是義,失去義而後就是禮。
禮這個東西,忠信的少,卻是作亂的開端。
預先識別的人,道的浮華,卻是愚昧的開始。
因此大丈夫置身它的忠厚,不處在它的淺薄;置身它的殷實,不處在它的浮華。
所以剔除那個選取這個。
㈢ 社會上哪些因素會導致人們對道德底線失去敬畏
做人都是要有底線的,男人有男人的底線,女人有女人的底線,底線一旦丟失,沒有底線的人最可怕,那麼 人一旦沒有了底線會是什麼樣子;
而「瘦肉精」還不是豬吃進去的唯一的「料」。中國青年報記者從一些養豬從業者、飼料供應商和專家那裡了解到,重金屬和抗生素也是豬糧中不能缺少的「配料」。
通過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件,我們不能不承認:許多人內心深處不只是沒有了社會文化理想和崇高價值,不只是失去了良知良能,而且沒有了「人之為人」的起碼品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價值規范和道德底線正在褻瀆和嘲解中失落。
㈣ 一個人經歷了什麼才會失去道德底線
我認為是過渡的貧窮吧,連肚子的填不飽,也就不會太在乎道德的底線了。
㈤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原文: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譯文: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5)道德失卻擴展閱讀:
句子中的意義:
一、對立統一的思維
老子認為,高下,美醜,前後,禍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甚至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辯證法思想,讓我們看到對立物之間的真實關系。
二、逆向思維
春秋時期,儒家提倡仁愛、禮義和忠孝,認為只有仁愛、禮義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會,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老子採用逆向思維,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紛亂,有忠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老子認為,仁義、孝慈、忠義恰恰是社會風氣壞的表現,是大道被破壞的表現。
三、不爭思維
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你的不必爭,不是你的不用爭。老子認為,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退讓。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不爭,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敗之地。
㈥ 中國當前的社會道德失范問題有哪些
1、失去中國五千年積累的道德傳承;2、對外來所謂文化崇拜;3、不知道道回德是生命答根本基因;4、沒建立道德教育長效機制;5、不懂中國文化不認中國文化不用中國文化。6、道德和文化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定義完全不明不清。7、對老子道德經注釋解讀應用境界層次不明。8、真講道德受到大笑之,層層堵截。9、人文環境受到破壞。10、道德只浮在表面形式宣傳,沒落實到實處等等!
㈦ 老子有句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什麼意思怎麼樣理解
抱歉啊
發現弄錯了
重新給你翻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這是什麼意思呢?
道作為產生一切的本體它本身不是再從什麼東西而獲得的(「德者,得也」),所以叫「上德不德」;因為它不是從比它更基本的東西獲得但卻能夠產生出其它東西,所以說,「是以有德」。「下德」指從「生生」的鏈條中由上而獲得,如果失去了,就叫「失德」。由於「下德」是獲得的,因而,也會失去,這是道的運行特徵。如果「下德不失德」,由道而德,及其下德的得失變化所體現的道也就不存在了,從而由道而德的「生生」也就沒有了,亦即「是以無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句是講由道而德的形上學中,上德與下德的關系問題。
看我這么累
要給我啊~
㈧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是什麼意思只要個人理解,不要所謂的權威翻譯。
釋義: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而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原文節選: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白話釋義:道德高尚者,並不以為自己有德;道德底下者,不承認自己無德,所以沒有德;道德高尚者,並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規律;道德底下者,處處表現出有德,而自認為有道德;上仁之人有所功成,無心自居。
上義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上禮之人有所功成,無人與之相應,則以臂拖拽以令人強從。故失道矣,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之未落後的產物,失去禮讓,則容易發生禍亂。能認識到禮前面的這些規律。即取道之精華,而禮這個東西卻是愚笨的人認識大道的起始,所以大丈夫處在這些規律的敦厚之上位,不居處在這些規律的淺薄之下位。
處其厚實之處,不居其淺表,故去彼取此,只保存敦厚的精華,捨去不好的浮華。
(8)道德失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㈨ 做人的道德觀減弱失去底線了
這些人,無論是否受到過教育,都表現出同樣的癥候:
不懂得何謂公序良俗,對人的共情無感,不知做人的底線為何物。
缺乏共情、反社會人格,這樣的人我們在美國電影里見到很多,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漢尼拔,就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
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能做,這樣的價值判斷,在這些人的心裡似乎從來沒有存在過。
在現實社會中,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人形成原因很復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從小缺乏有效的道德良心教育。
錢理群曾經說過,現在的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像高鐵佔座男這樣的人,也許學了很多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但明顯沒有學會任何道德、良心、責任、共情。
在醫學上,對反社會人格障礙的預防,往往建議要注意進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是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教育——
可惜這一點,在我們當下的教育中比重很小。
孩子們學的最多的是數學和英語,做題和考試,學校並沒有專門教孩子們這件事:
人為何為人。
但關於「做人」這件事, 哲學家們已經說了幾千年了。
自古以來,先賢們就對人之所以為人,有著各種說法。
也許現代人很難理解,為什麼道德和善良可以超越物質和慾望,使人獲得終極的幸福?
那是因為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道德法則為何物。
在道德混沌的時代,無道德、反道德的人多起來,也就不奇怪了。今天可以高鐵佔座,明天毆打孕婦,如果整個社會都不反思,那麼總有一天,那些缺乏共情心的人會越來越多,做出更可怕的事。
微博上隔三差五爆出的各種社會案件,就是血淋淋的現實。
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是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且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㈩ 道德失去,財富遠行;道德好財富將至的名言是什麼
儒家的思想中以德為本,財為末。
其中《大學》言: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孟子譯注》言: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注釋】
①要(yao):即「邀」,求取,追求。
【譯文】
孟子說:「有天賜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義忠信,不厭倦地樂於行善,這是天賜的爵位;公卿大夫,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水到渠成地獲得人授的爵位。現在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其目的就在於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 的爵位,便拋棄了天賜的爵位。這可真是糊塗得很啊!最終連人授的爵位也必定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