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陰符經
❶ 道教,道家哲學,求解釋陰符經解釋。
道家哲學是指單純的道家學說。
而道教是形成於東漢時期。用民間的陰柔學說糅合道家學說而成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豐富了道教學說,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❷ 陰符經 道德經 是寫給管理者的奇書怎麼學習好來用
這些是思想,而不是方法,需要向懂的人學習。否則極其容易誤解
❸ 什麼是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論涉養生要旨、氣功、房中等方面。關於成書有人說黃帝,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近代學者多認為其成書於南北朝。
作為一部高度精煉的道教經書,《黃帝陰符經》正如其他許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學者所撰之作品一樣,不是簡單因襲易學義理派的言辭,而是運用其義理思維,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查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道教《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因此李筌、張果老、朱熹等人曾先後為《陰符經》作注。朱熹雖然認為其偽但認為「非深於道者不能作」。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因而有題稱伊尹、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等註解。這一說,最不合理。宋黃庭堅說:「《陰符經》出於唐李筌。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①。好事者說黃帝撰經,並且假託太公、張良等作注,這些都是顯明的依託古人說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為《陰符經》作注,以後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後塵,迨至晚清,《陰符經》註解本已不下百餘種,今僅存於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註解雖多,但眾說紛紜,見解蕪雜.
❹ 有誰研究過陰符經,怎樣看待它與道德經的關系
陰符經 作者:黃帝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觀。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子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陰符經》與《道德經》齊名為道家雙璧,它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智謀之士,對它十分重視。
陰符經中有道家的養生之道,有富國安民之法,有強兵戰勝之術,有明哲處世之方。
大家可知,相傳古代有一名隱士姓王,名栩,隱居於扶風池陽,潁川陽城,人稱鬼穀子。他是一位縱橫家,軍事家,謀略家,據說他用陰符經,調教了古時四大名家,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二個政治家二個軍事家)。
《陰符經》它不僅適用於養生,還適用於治國和治軍,能掌握這些規律和運動法則,就能在現實社會中自由發揮。並為我所用。
❺ 陰符經是道家的書還是道教的書
內修四書指《周易參同契》,《悟真篇》,《三皇玉決》,《青華秘文》。五經指《黃帝陰符經》,《道德經》,《龍虎經》,《黃庭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外修四書是《生神章》,《濟煉科》,《千金方》,《祈禱儀》五經指,《度人經》,《皇經》,《三官經》,《玉樞經》,《北斗經》
❻ 《陰符天機經》全文
<陰符經>,全稱為<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亦稱<黃帝天機經>,是與<道德經>、<南華經>和<參同契>並列的道教聖典.它被定為道士必須誦習的經書之一,而納入<玄門功課經>中.其重要性,張伯端<悟真篇>一語中的,他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
<陰符經>全篇雖然只有三、四百字,但是文章說理透徹、言簡意賅,內容精微深奧,在道教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就變化觀來說,"陰符經"這一題目又可理解為默契自然造化之道,文章所闡述的也是"天人合發、萬變定基"①的道理.其中"機"是變化的關鍵,認為天、地、人的一動一靜,都含有天機.人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造化之天機. 天機經
敘曰:有機而無其人者敗,有其人而無其道者敗,故《易》曰:「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故聖人觀其時而用其符,應其機而制其事,故能運生殺於掌內,成功業於天下者也。《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是以聖人保之於靈台,以觀機變。卷之則自勝,舒之則勝人。察之則無形,用之則不極。《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而《陰符》象之矣。故聖人不測之符,陶均天下而無所歸怨矣。夫天為地主,道為德君,故聖人奉地而法天,立德而行道。舉天道而為經首,明地以奉之。《易》曰:乃順承天,待時而動。是故聖人將欲施為,必先觀天道之盈虛,後執而行之。舉事應機,則無遺策。《易》曰:「後天而奉天時。昌
夫聖人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間,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賊而成也。五賊者:其一賊命、其二賊物、其三賊時、其四賊功、其五賊神、皇帝王霸權變之道也。是以聖人觀其機而應之,度其時而用之,故太公立霸典而滅殷朝,行王風而理周室,豈不隨時應機,驅馳五賊者也?故聖人立本於皇王之中,應機於權霸之內。經邦治身,五賊者備矣,則天下望風而從之,竭其性命而無所歸其恩怨也。乃謂之曰:有道之盜,無形之兵。嗚呼!寇莫大焉。五賊在心,擒縱在手,治身佐世,莫尚於斯經雲:「見之者昌」,不亦宜乎?身
術曰: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宮,魄之府。將欲施行五賊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圖,必合天道。此則宇宙雖廣,覽之只在於掌中;萬物雖多,生殺不離於術內。則明天地不足貴以遠、以厚,而況耳目之前乎?機
夫殺機者,兩朝終始之萌,萬人生死之兆。處雲雷未泰之日,玄黃流血之時。故天之為變也,則龍出於田,蛇游乎路,此為交戰之機,故曰龍蛇起陸。人之為變也,則春行秋令,賞逆罰忠,此為顛墮之機,故曰天地反復。天人之機同時而發,雖千變萬化,成敗之機定矣。藏
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智者能愚,愚者不必能智。故聖人時通則見其巧而建其功;時否則見其拙而昧其跡。故孔明《序》曰:太公八十,非不遇也,蓋審其主焉。嗚呼!性命巧拙之時,識達行藏之勢,可以觀變察機,運用五賊。所以然者,夫聖人所以深衷遠照,動不失機,觀天料人,應時而作。故《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靜
夫九竅者,在天為九星;在地為九州;在人為九竅。九竅之氣不正,故曰受邪。受邪則識用偏,識用偏則不可發機觀變。故九竅之急,在乎三要。太公曰:耳、目、口也。夫耳、目、口者,心之佐助也;神之門戶也;智之樞機也;人之禍福也。故耳無聰不能別其音,目無明不能見其機,口無度不能施其令。夫三要不精,上不能治國,下不能治家,況兵者乎?懸人之性命,為國之存亡,靜動之間,不得無事,豈可輕而用之?人
夫火生於木,火發而木焚。國生於奸,奸深則國亂。亦猶蠶能作繭,繭成則殺其身;人能生事,事煩則害其命。非至聖不能修身煉行,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夫十圍之木,起於拱把;百仞之台,起於足下。治小惡不懼,必成大禍。嗚呼!木不相摩,火無由出;國無亂政,奸無由生。有始有終,是非不動。能知之其惟聖人乎?安
萬物盜天地之精以生成,人盜萬物之形以御用,萬物盜人之力以種植,彼此相盜,各獲其宜,俱不知為萬物化。故能用機者,法此三事,以道之盜而賊於物。物亦知為盜之道。所以然者,貴得其時也;貴得其機也。故曰合其時而食則百骸治,應其機而動則萬化安。乖時失機,則禍亂生也。神
老君曰:功成不有,為而不恃。此全生立德之本也。夫小人者,貪其財則以身徇利,愛其名則以力爭功,矜炫神跡而求神名,物共嫉之,必喪其命。欲益招損,是不神矣。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防小禍於未萌,退己進人,推能讓物,物共戴之,故不奪其利。自發神智,不能爭物,物共讓之。不居其後,為損招益,是以至神矣。故老君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誠哉言也!聖
假如千年一聖,五百年一賢,應日月之數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夫大人出世,應明德而建聖功;小人當時,則廢正綱而生禍亂。故太公說於西伯知人望而已歸周;劉琨表於琅琊識天時而未離晉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興括,母不誅,見趙軍之必敗。故天道人事,賢者可以預知。佐非其人,夷於九族。故《易》曰:長子帥師,開國成家。小人勿用,必亂邦也。命
夫成敗之道未形,死生之機未發,小人能見,君子能知,則易見而難知,見近而知遠也。夫見機者則趨時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機者則原始而要終,固必全其性命。倍
瞽者善聽,神不離於耳;聾者善視,心不離於目。其為聽也,神則專耳;其為視也,心則專目。耳之與目,遞為用師。當用之時,利絕其一。心之所主,則無事不精,猶有十倍之利,何況反復以此用之?三思精誠一計,順時隱顯,應機行藏,以此用師,固萬倍之勝利。物
夫人之心,無故不動。生之與死,緣物而然。物動則心生,物靜則心死。生死之狀,其惟物乎?目
目者神之門,神者心之主。神之出入莫不游乎目。故見機者莫不尚乎目,能知機者莫不尚乎心。蠢然
夫道不為萬物而生春,萬物感春氣而自生。秋不為萬物而殺,萬物感秋氣而自殺。其為生也,不恃其恩,不求其報,故其恩大矣。其為殺也,不恃其威,不求其懼,其威大矣。凡物,取而得之者小,不取而得之者大。故聖人不取。夫君王有道無道,則人民治亂之機。歌謠或樂或哀,則時年豐儉之兆。時人不能省察,天地乃降征祥;或五雲騰起,七曜變行,皆因國風,是以然矣。且宋君失德,熒惑守心,及乎謝愆,退之三舍。用令儔古,皎在目前;以彼喻斯,豈勞心術?故智者悟於人事之初,而愚者晦於星象之後矣。生
老君以無為有母,靜為躁君。夫靜者,元氣未分之初,形於元氣之中,故能生天地萬物。亦猶人弘靜。其心不撓,則能生天下萬物也。勝
勝,浸長也。天地之道,各自浸長。天則長陽也,地則長陰也。陰陽相招,一晝一夜,遞為君臣,更相制勝,故曰陰陽相勝。夫開國用師,必侵天道。亦猶金火相交,而非交不伏也。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順
《易》曰:剛柔相摩而生變化。變化不慝,故曰順也。夫人之育身治性,尚不可逆時為之,而況經邦佐世之雄哉!契
至聖之道,窈然無為。無為則無機,無機則至靜。夫律歷之妙,動則能知。體既虛無,莫得施其管術,亦猶兵者不失其機,不露其釁,雖有智士,從何制焉?象
奇器者,陰陽之故,能生萬物,亦猶人心能造萬事象矣。進前,象狀也。八卦六甲,鬼神機密之事,剛柔相制之術,昭昭乎前列其狀矣。敘曰:有機而無其人者敗,有其人而無其道者敗,故《易》曰:「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故聖人觀其時而用其符,應其機而制其事,故能運生殺於掌內,成功業於天下者也。《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是以聖人保之於靈台,以觀機變。卷之則自勝,舒之則勝人。察之則無形,用之則不極。《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而《陰符》象之矣。故聖人不測之符,陶均天下而無所歸怨矣。夫天為地主,道為德君,故聖人奉地而法天,立德而行道。舉天道而為經首,明地以奉之。《易》曰:乃順承天,待時而動。是故聖人將欲施為,必先觀天道之盈虛,後執而行之。舉事應機,則無遺策。《易》曰:「後天而奉天時。昌
夫聖人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間,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賊而成也。五賊者:其一賊命、其二賊物、其三賊時、其四賊功、其五賊神、皇帝王霸權變之道也。是以聖人觀其機而應之,度其時而用之,故太公立霸典而滅殷朝,行王風而理周室,豈不隨時應機,驅馳五賊者也?故聖人立本於皇王之中,應機於權霸之內。經邦治身,五賊者備矣,則天下望風而從之,竭其性命而無所歸其恩怨也。乃謂之曰:有道之盜,無形之兵。嗚呼!寇莫大焉。五賊在心,擒縱在手,治身佐世,莫尚於斯經雲:「見之者昌」,不亦宜乎?身
術曰: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宮,魄之府。將欲施行五賊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圖,必合天道。此則宇宙雖廣,覽之只在於掌中;萬物雖多,生殺不離於術內。則明天地不足貴以遠、以厚,而況耳目之前乎?機
夫殺機者,兩朝終始之萌,萬人生死之兆。處雲雷未泰之日,玄黃流血之時。故天之為變也,則龍出於田,蛇游乎路,此為交戰之機,故曰龍蛇起陸。人之為變也,則春行秋令,賞逆罰忠,此為顛墮之機,故曰天地反復。天人之機同時而發,雖千變萬化,成敗之機定矣。藏
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智者能愚,愚者不必能智。故聖人時通則見其巧而建其功;時否則見其拙而昧其跡。故孔明《序》曰:太公八十,非不遇也,蓋審其主焉。嗚呼!性命巧拙之時,識達行藏之勢,可以觀變察機,運用五賊。所以然者,夫聖人所以深衷遠照,動不失機,觀天料人,應時而作。故《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靜
夫九竅者,在天為九星;在地為九州;在人為九竅。九竅之氣不正,故曰受邪。受邪則識用偏,識用偏則不可發機觀變。故九竅之急,在乎三要。太公曰:耳、目、口也。夫耳、目、口者,心之佐助也;神之門戶也;智之樞機也;人之禍福也。故耳無聰不能別其音,目無明不能見其機,口無度不能施其令。夫三要不精,上不能治國,下不能治家,況兵者乎?懸人之性命,為國之存亡,靜動之間,不得無事,豈可輕而用之?人
夫火生於木,火發而木焚。國生於奸,奸深則國亂。亦猶蠶能作繭,繭成則殺其身;人能生事,事煩則害其命。非至聖不能修身煉行,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夫十圍之木,起於拱把;百仞之台,起於足下。治小惡不懼,必成大禍。嗚呼!木不相摩,火無由出;國無亂政,奸無由生。有始有終,是非不動。能知之其惟聖人乎?安
萬物盜天地之精以生成,人盜萬物之形以御用,萬物盜人之力以種植,彼此相盜,各獲其宜,俱不知為萬物化。故能用機者,法此三事,以道之盜而賊於物。物亦知為盜之道。所以然者,貴得其時也;貴得其機也。故曰合其時而食則百骸治,應其機而動則萬化安。乖時失機,則禍亂生也。神
老君曰:功成不有,為而不恃。此全生立德之本也。夫小人者,貪其財則以身徇利,愛其名則以力爭功,矜炫神跡而求神名,物共嫉之,必喪其命。欲益招損,是不神矣。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防小禍於未萌,退己進人,推能讓物,物共戴之,故不奪其利。自發神智,不能爭物,物共讓之。不居其後,為損招益,是以至神矣。故老君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誠哉言也!聖
假如千年一聖,五百年一賢,應日月之數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夫大人出世,應明德而建聖功;小人當時,則廢正綱而生禍亂。故太公說於西伯知人望而已歸周;劉琨表於琅琊識天時而未離晉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興括,母不誅,見趙軍之必敗。故天道人事,賢者可以預知。佐非其人,夷於九族。故《易》曰:長子帥師,開國成家。小人勿用,必亂邦也。命
夫成敗之道未形,死生之機未發,小人能見,君子能知,則易見而難知,見近而知遠也。夫見機者則趨時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機者則原始而要終,固必全其性命。倍
瞽者善聽,神不離於耳;聾者善視,心不離於目。其為聽也,神則專耳;其為視也,心則專目。耳之與目,遞為用師。當用之時,利絕其一。心之所主,則無事不精,猶有十倍之利,何況反復以此用之?三思精誠一計,順時隱顯,應機行藏,以此用師,固萬倍之勝利。物
夫人之心,無故不動。生之與死,緣物而然。物動則心生,物靜則心死。生死之狀,其惟物乎?目
目者神之門,神者心之主。神之出入莫不游乎目。故見機者莫不尚乎目,能知機者莫不尚乎心。蠢然
夫道不為萬物而生春,萬物感春氣而自生。秋不為萬物而殺,萬物感秋氣而自殺。其為生也,不恃其恩,不求其報,故其恩大矣。其為殺也,不恃其威,不求其懼,其威大矣。凡物,取而得之者小,不取而得之者大。故聖人不取。夫君王有道無道,則人民治亂之機。歌謠或樂或哀,則時年豐儉之兆。時人不能省察,天地乃降征祥;或五雲騰起,七曜變行,皆因國風,是以然矣。且宋君失德,熒惑守心,及乎謝愆,退之三舍。用令儔古,皎在目前;以彼喻斯,豈勞心術?故智者悟於人事之初,而愚者晦於星象之後矣。生
老君以無為有母,靜為躁君。夫靜者,元氣未分之初,形於元氣之中,故能生天地萬物。亦猶人弘靜。其心不撓,則能生天下萬物也。勝
勝,浸長也。天地之道,各自浸長。天則長陽也,地則長陰也。陰陽相招,一晝一夜,遞為君臣,更相制勝,故曰陰陽相勝。夫開國用師,必侵天道。亦猶金火相交,而非交不伏也。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順
《易》曰:剛柔相摩而生變化。變化不慝,故曰順也。夫人之育身治性,尚不可逆時為之,而況經邦佐世之雄哉!契
至聖之道,窈然無為。無為則無機,無機則至靜。夫律歷之妙,動則能知。體既虛無,莫得施其管術,亦猶兵者不失其機,不露其釁,雖有智士,從何制焉?象
奇器者,陰陽之故,能生萬物,亦猶人心能造萬事象矣。進前,象狀也。八卦六甲,鬼神機密之事,剛柔相制之術,昭昭乎前列其狀矣。
❼ 有誰研究過陰符經,怎樣看待它與道德經的關系
我正在看道德經,正是辨證!講的是大道
陰符經可能是講兵法的吧
❽ 哪位知道 道家學說方面好的丹經給介紹一本 比如<<陰符經>>呀,<<道德經>>呀
宋元以前的道書丹經,《道德經》、《陰符經》和《周易參同契》是必須重要研讀的。宋元丹經,我們推薦一些主要的如下:
《悟真篇》
《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
《金丹大要》(上葯、妙用、須知諸章要用心看)
《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
《還源篇》
《丹髓歌》
《紫清指玄集》(玄關顯示密論、修仙辨惑論、謝陳仙師寄書詞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點)
《翠虛篇》(紫庭經、丹基歸一論著眼)
《規中指南》
《中和集》
《鍾呂傳道集》
《西山群仙會真記》
以上宜熟研,另外《呂公泌圓春丹詞》、《崔公入葯鏡》、《破迷正道歌》、《周易參同契發揮》、《悟真篇注釋》、《悟真篇註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參。
明清丹經,可以先看如下幾篇:
大道論(《張三豐先生全集》)
玄膚論(《方壺外史》)
修真辨難(《道書十二種》)
悟真直指(《道書十二種》)
三車秘旨(《圓嶠內篇》)
這些都是丹經主流,歷代都很重視,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還有很多丹經,各有其價值存在,可作為下一步研習的內容,以領略丹經的變化萬端,於中尋見其宗,也是一大樂事。
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備兩本《道藏提要》(最新版是第三版)、《中國道教史》(四卷修訂本)之類的工具書,以便隨時檢索。
❾ 道德經和和道家典籍,以及九陰真經的關系(這
《道德經》原稱《老子》,最普遍的說法是春秋時期曾任周守藏吏思想家老聃所著,為先秦版諸子文獻之一。權漢代時張道陵創立天師道,而後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尊《老子》為《道德真經》,因此得名。道教又尊《莊子》為《南華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張道陵撰寫《老子想爾注》,而後《太平經》、《西升經》、《陰符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典籍或有人署名,或託名上古人氏涌現出來,構成整個道教典籍。《九陰真經》為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部武林秘籍。與《道德經》無直接關系。
❿ 您認為《道德經》的順序有問題嗎
恩……原來不太明白
現在看你說的,好象是那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