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傳中華

道德傳中華

發布時間: 2022-01-07 04:30:16

① 當今社會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當務之急恢復全社會的正氣重塑誠信度,至於「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然後再說吧

② 如何在小學品德課堂中滲透中華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精神財富。在國際文化多樣性的大環境下,如何在初中階段結合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對青少年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傳承、發展,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思想品德教師思考的現實問題。為此,我結合個人教學經驗談談我的一些做法。一、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的相通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科教育,同時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是 「忠孝仁義禮智信」,結合現實來詮釋,歸根到底也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所以兩者的價值觀本質上是相通的。二、結合思想品德教學內容有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在我們學科教學中是有具體內容承載的。如單元主題《成長中的我》、《順境和逆境》讓學生學會自尊、自重、自愛、自信,戰勝挫折;《同在陽光下》讓學生關愛弱勢群體;《揚帆起航》教育學生愛校;《走進社區》讓學生愛家愛社區;《在同一片土地上》讓學生愛我們56個民族的大家庭;《自然的聲音》教育學生愛自然保護自然;《公共利益》教育學生愛集體;《歷史啟示錄》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知難而進、百折不撓並最終在挫折中奮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偉大的民族精神,它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財富論壇》、《又到兩會時》、《國策經緯》讓學生更愛自己的祖國,忠於祖國。《學會學習》其實是培養學生的「智」;《跨越代溝》教育學生要「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人與人之間》教育學生人與人相處要講「仁義信」,講文明禮貌,寬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理解、誠實守信;《無序與有序》、《一念之差和一步之遙》體現了法律的重要性,作為公民應該守禮,現代最大的禮就是社會的規則,包括心中的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 三、重視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學要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品德教學全過程,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特別是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活動中。初中思想品德文化社會實踐主要體現四個主題:一是「成長中的我」,教育學生懂得「我」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空間中的,「我」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的烙印;二是「我與他人」,優秀傳統文化和每個公民都有密切關系的公共利益,我們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去了解它,保護它,傳承它;三是「我與社會」,我們要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學會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四是「我與國情」,教育學生應該初步了解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傳統文化保護的現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如七年級下冊可以結合教材「社區考察」教學布置 「端午節民俗社會調查」;八年級下冊可以結合教材「中華民族大家庭」教學進行「嶺南民族融合及相互影響」和 「僑鄉文化」教育;九年級可以結合「民族精神」教學進行 「玉林人文文化」教育、結合「小康社會」「兩會」教學進行 「國情教育」……同時思想品德教師可以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配合學校定期舉辦地方民俗文化節,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設置「非遺」校本課程,讓學生選修一項地方工藝,如舞獅、茶泡、木偶戲、刺綉等;可以在文化遺產日舉行優秀傳統文化「小小傳承人」技藝比賽、對學生普及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知識;組織開展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誦讀活動、徵文、演講、講座、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等活動。四、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第一個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式、體驗式的活動中體驗、比較優秀傳統文化,感悟、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第二個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今天,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批判地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大膽地吸收和利用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並有效地抵制落後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繼承優秀文化就要堅持以先進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學生,以優秀的作品鼓舞學生,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所以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善用各種資源,用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式開展活動。中華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文化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發展,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作為一名從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學科教育學習中健康成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③ 求中華道德故事!

程門立雪
楊時是宋朝的大文學家,他很愛學習,也很尊敬老師。相傳有一次,他和一個同學在讀書時爭論起來,為了盡快弄清問題,他們就冒著鵝毛大雪,專門去請教程頤老師。他們走到程老師家門口,看見程老師坐在椅子上睡著了。楊時悄悄地對同學說:「程老師正在休息,咱們就在這兒等一會兒吧!」
他們就一聲不響地站在門口,一邊默默地背書,一邊靜靜地等候著。過了很久,程老師醒來,發現兩個學生站在大雪紛飛的門外,就急忙把他們拉進屋裡,心疼地
說:「外面雪這么大,你們為什麼不進屋?」
楊時望著程老師慈祥的面容,誠懇地說:「老師,您正在休息,我們怎麼能驚動您呢?」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家裡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孟母為讓他受好的教育,不惜心血三次搬家!
原來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搬家了。
最後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④ 論中華文化中的道德傳承的內容解析論中華文化中的道德傳承的內容解析,年輕群體是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傳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具體回答內容如下哦: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東方的中國,是世界上文化歷史最悠久、文化積淀最豐厚的文明古國之一。追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可上溯到八千年前。目前考古學的各類發現,都揭示出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就是伏羲文化,及伏羲所創造的以《易經》為代表的「易道文化」。

⑤ 在倫理道德領域,如何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要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

首先,把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新世紀的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堅持傳統美德教育與環境育人結合起來。

再次,學校將傳統美德教育與制度育人結合起來。將傳統美德教育與活動育人有機結合起來。

一: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立志振興中華

二:勤學好問, 追求真理

三:尊長、知禮、孝敬父母

四:學習改革、發展、創新的獻身精神

五:發揚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

六:追求正義的浩然之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道德傳中華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參考資料:人民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⑥ 現在人道德這么敗壞 還有誰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看看現在老百姓說臟話多,談什麼傳統扯淡

⑦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⑧ 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我們應該:

一、將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

當前,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一個重要目的是用其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傳統美德承載著中華倫理文化的基因,對應著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結構,具有易於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天然優勢,對人們良好道德品行的養成能夠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重要來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

二、站在黨治國理政的高度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養和形成的傳統美德規范,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能夠生生不息、不斷壯大的一個重要支撐力量。

這就告訴我們,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當前,我們應站在黨治國理政的高度來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

三、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

要把中華傳統美德融入社會生產生活,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行為方式和習慣,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風尚。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需要不斷推進、持續發力,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要有戰略眼光,從民族繁衍發展和復興強盛的高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發展。要腳踏實地,著眼現實需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把握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展的基本規律,健全體制機制,持續推進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發展。

(8)道德傳中華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道德傳統表現為:

一、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二、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用中華傳統美德成風化人

熱點內容
經營風險包括哪些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02:05:11 瀏覽:981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