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佛學
⑴ 蓋茨學法學,喬布斯學佛學,跟IT有什麼關系
根據凈空法師解答此類問題;
佛學首先教育人們道德,做人的道德標准。科學的發展如果脫離了道德,就是殺人武器,社會混亂的強大力量。
因為中國古代有孔子等道德教育,而外國沒有,幾乎沒有道德文明的教育,一個人能遵守紀律不是靠法律,是靠教育,靠道德。
沒有道德基礎的IT發展,就是培訓犯罪分子的培訓中心。
⑵ 佛學經典書籍
《心經》和《金剛經》
佛教可以分為有宗和空宗,空宗即是般若部。釋迦摩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其中有二十二年在說般若經,可見般若智慧的博大精深,《金剛經》是從600多部大般若經中提取的精華,而《心經》則是佛教般若經典中的經典,是將5000多字的《金剛經》濃縮成200多字的經典,也可以說是佛經的心臟,故稱《心經》。學佛是從「有」到「無」,由「色」到「空」的過程,大徹大悟後最終將歸到般若智慧上去,也就是空宗。但是完全覺悟後,就沒有有宗和空宗的區別了,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經和佛法也一樣,本身都是我們「悟」和「覺」的工具,如果你都「悟」了,還守著這些佛經干什麼,就像坐電梯,你都上到二樓了,心裡還在惦記著電梯,那你坐電梯是為什麼,是為坐電梯而坐電梯,還是為了上樓而坐電梯。同樣,坐船是為了過河,而不是為了坐船而坐船。佛法就像是電梯和船,是工具和方法,故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第二十一頌中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心經》建議背會
《金剛經》如果讀的不太懂,建議讀一讀宣化上人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這本書真的深入淺出,厚積薄發,淺顯易懂,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我是看了好幾個《金剛經》 釋義的書,個人覺得這本最合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南懷瑾老師曾說過,世上最難得事莫過於學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天邊。」真真切切是如此,關鍵還是堅持,佛法其實是哲學,是形而上學的智慧,就像哲學一樣,好像離我們現實生活很遙遠,所以很多人很難堅持下去。
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學呢,因為我們要「覺」,要從「迷」到「覺」,不懂道理就是「迷」,悟了以後懂了道理就是「覺」,其實我們生活中分分秒秒都在覺,有時候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就是覺,只是我們不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是無上正等正覺,完全的圓滿的覺悟,永遠沒有迷的時候,這就是差距。
其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說過,「一日三省吾身」。為什麼一天要自我反省三次呢,其實就是覺後還會迷,迷了再覺,反反復復,人的一生都在「迷」和「覺」中徘徊。像六祖慧能大師那樣,只是聽了五祖弘忍大師念了一句《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的人,世間恐怕只有他一人而已,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既沒有慧能大師的善根,也沒有他的慧根,還沒有他的福德,所以我們是不可能頓悟,然後就大徹大悟的,因此我們還是老老實實「一日三省吾身」吧。
另外,學佛最重要的是「受持」,道理懂了固然好,可是從來不去實踐,那就是「口頭禪」,光說不練,沒有意義,還不如那些不學佛,但是每天卻按照佛法來實踐來生活的人,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受持而已。
不管學佛教也好,學基督教也好,學伊斯蘭教也好,學道教也好,學儒教也好,學所謂的世俗的哲學也好,或者其它各種宗教和學說也好,最終的目的是為什麼了?
我個人認為,是為了「活的明白」,人生短短幾十載,韶華易逝,光陰難續,不要說有是什麼前世今生和來世,只為此生此世活的明白,便無有遺憾了。
既然佛教的空宗這么好,還要學有宗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經典是講有宗的。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所在,因為每個人的善根、慧根和福德不同,所以每個人理解佛法的方式也不同,故釋迦牟尼佛通過「八萬四千法門」來向眾生說法,希望不同根基的眾生都能夠大徹大悟,最終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就像是從上海到北京,每個人去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坐飛機,有的人坐火車,有的人坐汽車……,因為每個人的經濟條件和喜好不同,所以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到北京。固然坐飛機又快又好,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坐得起的,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坐的,演員葛優是從來不坐飛機的。
就像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你非要她讀《心經》,讀《金剛經》,可是她不識字,也理解不了,那還不如她每天只念「阿彌陀佛」好呢,有倒是心誠則靈。
所以,釋迦牟尼佛通過有宗和空宗兩種派別,給予眾生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共修佛法,同證菩提!
有位廟里的住持說的好,到廟里來的人,燒香的燒香,磕頭的磕頭,拜佛的拜佛,打坐的打坐,修禪的修禪,得道的得道,開悟的開悟。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法無高下,諸法平等,每個人都不要說別人的修行沒有自己的修行好,看不起天天念「阿彌陀佛」的人,但凡有此念的人,佛法學的再高深(本質上根本沒懂佛法),也是白學了,呵呵!
共同修持(讀誦受持),同證菩提!呵呵!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呵呵
(由於本人知識水平有限,可能其中有些話不太正確,所以秉持懷疑精神,參考參考便罷)
⑶ 法律可否與佛經一起來完善
完善的法規約束+佛經的思想指導(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完美的國度。
百年能否完成,要看眾生的福報。
⑷ 我參悟出來佛教的真諦了,就是經書倒著讀理解,和看!佛法無法,就是法無法佛,真諦就出來了!
凈空法師---佛經沒有意思,你想什麼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想錯了,佛哪有意思?
你要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如來真實義就在面前,你才真正能懂,所以不可以落在意識里頭。
1 《開經偈》里頭,「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不二法。你要懂得如來所說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就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如來所說的,你還要去分別,還要去執著,還在里頭打妄想,你是凡夫,你不解如來真實義。
2 我常常講,佛經沒有意思,你想什麼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想錯了,佛哪有意思?你要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如來真實義就在面前,你才真正能懂,所以不可以落在意識里頭。
3 世間法學容易,佛法難,難在哪裡?難在你放不下。你真能放下,不難;不能放下,真難。能真放下的,你才懂得如來真實義;你不能放下的,你就是讀遍《大藏經》,你也不解如來真實義,你所解的那個意思,都是你的胡思亂想,絕對不是佛的意思。
4 我在以前教學的時候常說,佛經字字句句沒有意思,可是字字句句又有無量義。你要認為這個佛經有意思,錯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到什麼時候你才能看到佛的意思?自己完全沒有意思,你就看到佛的意思。
5 佛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隨著你功夫的淺深,你功夫深你看得深,字字句句看得深、看得廣;你功夫淺你看得淺,這個道理,懂的人確實不多,為什麼?沒有入境界。
6 佛法是不二法,佛法沒有對立、沒有矛盾,佛法是清凈的、是平等的,佛法是一如的,你必須把自己內心裏面的對立和矛盾消除,你才能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對立是二法,矛盾是二法。但是無論怎麼說法,要放下,不能不放下!放下多少,各人不一樣,總而言之,你多放一點,對你自己決定有好處。
7 我在講席里頭常常勸勉同學,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嗔痴慢,為什麼?無量無邊的罪業,都是這個東西造成的。如果不肯放下,沒救了,誰都幫不上忙。
8 你愈是能放下,你的心就愈清凈,愈接近性德。明心見性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如來的心是清凈的,我們自己心清凈了,才能體會到如來真實義。自己心不清凈,怎麼可能懂得如來真實義?那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知,清凈心是多麼重要。
⑸ 感覺所學的佛法用處不大該咋辦啊
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的地點以及在家裡、在鬧市,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與人接觸,處處是「佛法」,處處是道場。人人平等,人人又因慧眼慧心慧根不一樣,接受能力受局限,所以「感覺所學的佛法用處不大」也是正常的。不用急,平靜下來,慢慢學佛學「佛法」,必有成績,必成佛。
⑹ 儒學,道學,佛學,法學都在解釋些什
儒學是學做人,道學是學社會,佛學是學修生,法學是學治世!
⑺ 學習佛法,影響自己學習嗎
看來你對佛法的認識上還有一些偏差
正確的學習佛法只會對你的學習有好處
沒有壞處
佛法的宗旨是一門深入
長時熏修
「我害怕學習佛法中,又把自己的學習拉下了」這樣的想法本身就違背佛法的宗旨
我告訴你什麼是佛法
很簡單
舉個例子
吃飯的時候吃飯
睡覺的時候睡覺
有效的時間作有效的事情
這樣
你能吃得好
也能睡得好
什麼事情都能做好
如果說你睡覺的時想著吃飯
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
那你吃不好也睡不好
就像你一樣
學習的時候專心學習
學佛法的時候專心學佛法
這樣兩樣都能學好
你要是學習的時候想著學佛法
學佛法的時候想著學習
這不是三心二意嘛
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
這個看你自己的安排了
該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就是消極
消極的心態做什麼都做不好的
佛法是教人積極的做事
積極的人像太陽走到哪裡哪裡亮
消極的人像月亮
初一十五不一樣
佛法教人持之以恆
堅持積極的心態做事情
相信你做什麼都會做的很好的
⑻ 佛教可以說是心性的法律嗎
不是這樣的概念。佛教中的知識並不是像法律一樣來管理約束懲罰人的。那樣是迷信的理解。佛教中的佛法佛經,其實都是闡述精神世界的生滅,變化,規律及根源的。就是說精神世界是怎麼產生的?怎麼變化的?遵循什麼規律?根源是什麼?等等。所以,佛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開自己對生命的生老病死帶來的種種煩惱困惑。就像物質科學是為了解開物質世界的起源過程,形成事物的過程,變化的過程等等一樣的道理。世間物質科學知識不是物質的法律,同樣,佛教中的知識道理也不是心性的法律。
⑼ 有沒有有能力的佛家師兄
阿彌陀佛
不要把佛教有能力當成是會法術了。佛教有能力是能持戒,勤修戒定慧,一門深入
凈空法師---在家同學要注意:哪一個人能守戒,我跟他學;不能持戒,不跟他學。用這個做標准。
【解】菩薩戒德清凈,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
喜歡說,那別人得喜歡聽。怎麼樣能叫別人喜歡聽?持戒,要清凈。持什麼戒?「三皈」、「五戒」、「十善」就行了,保證跟你接觸的人對你都很歡喜。「三皈」是榜樣,我跟誰學?跟佛學,跟法學,跟比丘僧學。這個里頭要注意的,比丘僧要戒德清凈;戒德不清凈的,我不跟他學,就對了。
在家同學當中要注意:哪一個人能守戒,我跟他學;不能持戒,不跟他學。用這個做標准。
我們凈宗早年在美國成立「凈宗學會」,這個建議是黃念老要求我的。「凈宗學會」這個招牌是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發起的,但是沒有組成,沒有真正組成。真正組成第一個是在加拿大溫哥華,第二個在美國舊金山,第三個是洛杉磯。我早年在美國到處講經,美國跟加拿大總共有三十多個「凈宗學會」。
「凈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寫了一篇「緣起」,「緣起」裡面提出「持戒」,我用了五科,五個科目,這就是「持戒」,我們必須要做到的。
第一,「凈業三福」,大家都很熟悉,這是修學佛法,不管是哪一個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共同的、沒有例外的、最高的指導原則。佛說的三世諸佛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修成的,這「三福」就是三條。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一定要做到,人天福報。「戒德清凈」,你能把這四句做到算是清凈,你不能往生,決定不失人身,六道里頭你來生還是人道,說不定到天道去了,人天道。這是學佛的根本,最低限度要保住不失人身,這四句要做到。
「孝親尊師」這里頭有十善業。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對在家居士的。
第二條是入佛門。入佛門,「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眾戒」,這個「眾戒」簡單的說就是「五戒」、「十善」。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小乘沒有「發菩提心」,大乘要「發菩提心」。
五科這是第一個科目。
第二個科目:「六和敬」。佛法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就叫「僧團」。僧團里頭最重要的是團結,家和萬事興。團體不和是滅法、是破壞佛法,團體一定要和。別人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他要不能接受、排斥我,我只有走路,我不幹擾他們,不能破壞他。
這六條戒:第一個,「見和同解」;第二個,「戒和同修」,就是戒律;「身同住」;「口無爭」;「意同悅」,法喜充滿;最後「利同均」。十方供養每個人都有份,不是專門供養哪一個人的,人家供養我,我要知道這個供養十方出家人統統有份,「利和同均」。這是第二個科目。
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我們依什麼來指導我們修行?持戒;修定;開智慧。
第四個科目,「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最後一個科目「普賢十願」。「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到「普皆迴向」。
五個科目這是屬於「戒」。我們不要學很多,這五個科目我們都做到,「戒德清凈」就夠了,決定得生凈土,我們的目標是到極樂世界。
「定」,持戒就能得定,定就能開慧,這是講「戒德清凈」。能夠把這五條做到,我們想想,誰不尊重?!誰不歡喜?!自己法喜充滿,帶給大家的是歡喜,你說法別人相信,別人喜歡聽,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沒有戒行,你說得再好,別人聽了也很欣賞,但是怎麼樣?對你半信半疑,是不是真的?有沒有騙我?不能叫人斷疑生信,沒有「戒德」。「戒德」是叫人生長信心。如果有定功,別人對你尊敬要加倍,你教人自自然然有吸引力,能夠幫助人,能夠成就人。所以「菩薩戒德清凈,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我們要學,要非常認真的學習。
⑽ 什麼是法學儒學道學蟬學
法學(英文:law,science of)
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社會科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其研究對象包括法的產生、本質、特徵、形式、發展、作用、制定和實施以及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
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科學,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制約和調整。從而,法學成為教育全體人民遵紀守法,具有特殊的價值。
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
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
儒學
儒家學說,亦稱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如果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有些人認為中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道學
中國人把哲學叫做道學..就是西方人的哲學拉
1.儒家的道德學問。
2.道家或道教的學說。
3.唐宋兩朝以培養道教徒為目的的專門學府。
4.道教的法術。
5.指佛教徒和儒生。
6.宋代儒家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的哲學思想。道學又稱理學,是宋明時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學術流派。道學之名源於北宋時期;而道學被改稱理學,則是在南宋時期。《宋史·道學傳序》說:「道學之名,古無是也。」兩宋時期,道學(理學)集大成者有:北宋王景山(諱開祖)。王開祖「倡鳴『道學』二字,著之話言」,首創「道學」一詞。北宋程頤,張載。南宋朱熹,陸九淵,張栻。
7.形容為人處事迂腐,拘泥於禮法。
道學(Daoism)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原指老子創立的有關道的學說,它包括哲學的道家、宗教學的道教以及屬於人體生命科學范圍的內丹學。中國古文獻中凡較嚴肅的學術分類或藝文志書,皆以儒、道並舉,未有將儒家學說稱為「道學」者。《宋史》立「道學傳」,遂致「偽道學」之消。自明代李贄至清末皆有人揭露將宋明理學稱作「道學」之偽,指出僅有老子、莊子的學說才是真道學。胡孚琛著《道學通論》已首先為道學正名,同時又論證了道家、道教、內丹學三者的關系並揭示了道學的基本內容。胡孚琛指出,創立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學是中華民族21世紀唯一可行的文化戰略。今再從新的側面,提出道學八大支柱的框架。
【 禪學 】 《 佛學大詞典 》
禪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即在文字言句上講禪或加以解釋之書。
(術語)禪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