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生產
① 什麼是精神生產力和道德生產力
有關系
② 為什麼說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回。不同的時代答、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2)道德與生產擴展閱讀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③ 道德的產生與內容是由社會的什麼關系決定的
生產關系中的生產組織關系 生產組織關系決定了社會分工的各個部分,社會分工決定了社會階層,社會各階層在社會中尋找自己位置以及與其他階層的相處過程中產生了道德,道德在最廣泛的范圍內調整了社會各階層以及各階層內部的關系,道德的內容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組織、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④ 生產力發展和道德進步的關系如何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社會經濟有了巨大發
展,道德領域里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經濟與倫理的
困惑日益受到多數人的關注。從1986年開始,倫理學界就
有不少同志對此進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產與
道德進步相背離的論點,立即就有一些同志進行反駁,提
出了與之相反的觀點,一場廣泛持久的討論在倫理學界
全面展開。許多理論工作者都發表了論文,陳述自己的意
見。經濟發展究竟是推動道德進步,還是阻礙道德進步?
評價道德進步的尺度是什麼?成為討論中的兩大主要議
題:
一、關於商品生產與道德進步的關系 在這個問題
上主要觀點有三種:(一)經濟與倫理兩難沖突論,認為商
品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沖突,商品經
濟的發展勢必要以道德的退步或犧性為代價。因為,商品
生產必然產生個體意識的覺醒和私有意識膨脹這種道德
演化的「二律背反」。當前道德消極現象的出現,就是社會
主義商品經濟生產競爭機制的產物。有競爭就必然產生
商品經濟活動中的盲目性,有些人就會私慾膨脹,產生投
機心理,一系列不道德現象就隨之出現了。所以,經濟與
倫理的沖突不可避免,經濟的發展註定會影響甚至阻礙
道德進步。(二)經濟與倫理自然協調論。協調論者指出,
沖突論者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錯誤。若把謀取必要生活
資料界定為謀利,並且以謀利為惡,那麼人類經濟發展史
就成了道德的退步史。與此相反,經濟發展推動人類道德
進步是基本的歷史趨勢,道德進步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
雖然不是絕對平行,在大體上還是同步進行的。道德歸根
結底是經濟關系的產物。商品經濟對道德的影響作用,是
原始經濟和自然經濟望塵莫及的。就像商品經濟是社會
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一樣,道德消極現象是一種伴隨現
象,不是可以選擇的。它產生於自然經濟下舊的封建道德
殘余,也從非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及其相適應的社會關系
中產生。並不只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內在機制的必然產
物。所謂經濟與倫理兩難沖突的論點,誇大了道德的相對
獨立性,這種沖突實際上並不存在。商品生產能促進道德
進步:自由競爭促進人們增強自主意識,形成獨立人格;
等價交換強化人們的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價值規律推
動人們增強主體作用商品經濟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
著個性的豐富和人性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人們打破因
循守舊的保守思想,樹立奮發圖強和開拓進取精神等方
面都發揮了極大作用。(三)經濟與倫理雙向效應論。論者
認為商品生產的內在本性和運行機制對道德進步有雙重
影響。它在推動人類道德進步的基本趨勢下,也會誘發出
某些消極的道德現象。但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內存的特
殊優越性,可以有力地抑制商品經濟共性可能產生的對
道德的消極影響,把負作用減少到最低的限度。並且認
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對道德的雙向影響並不是勢均力
敵的。其演變趨勢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正向效應日趨強
盛,負向效應日趨消弱。這不僅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在實
踐上也是可行的。此外,有的同志還對外資商品和小商品
經濟等多種成份對道德進步的影響進行了評價。
二、關於評價道德進步的尺度 大家認為,評價經濟
發展是不是阻礙了道德進步,關鍵性的問題是衡量的尺
度。但對道德進步的標准卻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一)生產
力標准。認為道德的進步性就在於是否與當時的生產力
所要求的那種最先進的經濟關系相適應。尤其是目前我
國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更應當把是否有
利於發展生產力做為檢驗道德是否進步的根本標准。
(二)社會和諧標准。認為凡能調節好各種不同利益的關
系、維護社會安定、使社會公平、正義、人際關系和諧的道
德是進步的。否則便是道德的退步敗壞。道德建設的目的
不僅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還要為個人的完善、不斷提高人
的素質、培養人們對集體的獻身精神,從而使人與人的關
系達到和諧。(三)主體活動標准。認為主體性是人的一個
本質屬性。一種道德是否符合人們的需要,是否表達人們
的發展意向,是否有利於促進人的生命運動的健康展開
和主體性的積極發揮,應該成為判斷道德進步的尺度。
(四)、道德質與量的標准。認為道德進步的尺度有質與量
兩個方面。其質應是看在階級社會里居於統治地位的道
德觀念是否反映了先進階級的利益要求,是離共產主義
道德更近一些還是更遠一些。其量是看這個占統治地位
的道德觀念的實踐中貫徹的深度和廣度。此外,還有不少
同志提出了促進改革標准、人的全面發展標准、價值標
准、主客體標准、綜合標准等。
⑤ 為什麼說生產勞動是道德產生決定因素
首先咱們明確,第一,馬克思說的勞動力商品是指,這個人是自由人,同時他只能靠出版賣勞動力生存,這權就類似當時的黑奴,很多黑奴在殖民地工作,他們本身的財富和資源大量的被殖民者掠奪,結果就是他們除了手裡的聖經一無所有,他們是自由的,同時不得不靠勞動糊口,但是如果沒有大航海時代,沒有殖民地這些歷史因素,沒有低端人種和種族歧視這些道德因素,他們根本不會成為勞動力商品,這就是馬克思說的,勞動力商品包括歷史道德因素
⑥ 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是什麼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6)道德與生產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⑦ 道德最終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這句話可以怎麼理解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不知道誰說的,不知道出自哪,先學先賣吧,說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它的觀點是錯的.
先說它的意思,是:利益決定了道德.用老百姓的話來詳細解釋,有兩種情況.
(一)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出現了你垂手可得的利益,這個利益雖然合法,但是不道德,這時候這個利益你要不要?
比如說:父母都死了,留下一套房子,5個孩子分,平均分,每個人分1/5.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有錢,日子過得非常好,都是好幾套房子.只有老五沒有房子,多少年來一直是租房子住,即使他現在分到那1/5也解決不了住房困難.如果從法律上講,老五應該只能得1/5,可是從道德上講,那4人應該都放棄自己的1/5,把父母留下的整個房子都給老五.這就看4人怎麼把握了.
如果4人都放棄了自己的1/5,把房子全給老五,那麼他們4人沒有在利益面前放棄道德,那麼題目說的這句話是錯的.如果4人都拿走了自己的1/5,那麼這句話是正確的.關鍵是,拿走還是放棄不是由1/5這個利益決定的,而是由心決定的,也就是由道德決定的,也就是道德決定道德,所以利益不決定道德,題目這句話是錯的.
這是4人都有錢了的時候的道德,下面舉一個沒有錢的窮人時的道德.
(二)弱勢群體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那麼他因為自己生活困難去造假了嗎,因為經濟利益去害人了嗎?這個你去看看造假的人以及往食品里打葯的人是不是弱勢群體就知道了.沒有一個是弱勢群體.你想,他如果肯造假肯害人,早就造假了,早就害人了,不會等到現在,不會等到成為弱勢群體的時候才想到去做.他們沒有因為自己生活困難而拋棄道德.所以題目的這句話是錯的,對有錢人和窮人都不成立.
⑧ 從根本上講道德生產的根源是什麼
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⑨ 關於提高老百姓思想道德素質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
道德低下,心胸狹窄,就不會把心思用在生產力上面,自會勾心鬥角,投機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