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道德
① 范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范蠡
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詳,有說約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春秋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認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以經商致富,逐成巨富,廣為世人所知,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民間有尊陶朱公為財神。
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② 范蠡的故事
一、范蠡故事
范蠡為了越王勾踐能復國雪恥,便利用吳王夫差好美色的弱點,提出一計——美人計,利用美人消磨吳王夫差的鬥志,使其荒廢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國找尋美女的任務與西施相識,還對西施進行長達兩年的培訓,讓她進宮中勾引夫差。於是范蠡和西施在這段相處的時間內兩人互生情愫。
雖情投意合,但礙於國家興亡,范蠡和西施並不能在一起,有著絕世容顏的西施學習了舞蹈等才藝練好形體便被送進宮中給夫差,夫差見她十分高興,對西施十分寵愛,不僅給她修建了宮殿,還為兩人能飲酒作樂,特地修建姑蘇台。
在西施為夫差美人時,兩人只能相見卻不能相訴情感,甚是悲情。而關於他兩之後的結局也是難以表明,有傳說西施愛上了夫差,也有說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陰謀被其殺死;也有是夫差死後,范蠡帶走西施,兩人過著泛舟湖上的隱居生活,甚是甜蜜。
對於這種未知的謎題,我們更願意去相信最後一種結果,兩人相愛雙宿雙棲,過著悠閑而美好的生活,而現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們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們偉大的愛情故事而築。
二、范蠡簡介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孫,並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2)范蠡的道德擴展閱讀
范蠢的經商思想,不僅影響春秋列國,而且一直延續到後代及至今日。范蠡對物價漲跌應有一個合理幅度的主張及由此而提出由國家規定糧食價格的政策,被漢宣帝所仿效採用。因為這種由國家調控糧食價格的政策,有助於「農末俱利」,起到了穩定糧食價格、穩定人心、安定社會的作用。
今天,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我們的許多經商者,不管是國營的,還是私營的,或是別的其它形式的,仍然在效仿他的經商理論。
為了穩定和鼓勵農業生產,現在國家實行了糧棉油預定價格的政策,這無疑是起到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供給,實行了最高限價的政策,這樣既照顧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又照顧到經營者的利益,促進了生產和經營的共同發展。
信息,開發產品,優質服務,無不是為了在商戰中取勝。在商品的生產和經營中,提倡名牌戰略,目的是在吸引消費者的需求,以質取勝,達到獲利的目標。許多商場、賓館、酒樓,打折迎客戶,除了客觀因素外,也是一種「薄利多銷」的戰略。
③ 范蠡的一生
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今河南省南陽市)散戶隴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17年,約於公元前420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不過,與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間傳說,事實上,范蠡隱退時已經68歲高齡,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但是人們總願編織出英雄美人的佳話,因此才有泛舟五湖這一說。但史實應該不是這樣的。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④ 范蠡的精神是什麼
范蠡的精神是:不斷進取的奮斗精神;儒道互補的健全的人格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真誠經商、智慧經商的精神;關愛民生、回報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
范蠡是治國良臣、用兵奇才,同時又是商家始祖。
范蠡離開勾踐以後做了兩件事:一是到了齊國開始經商。《史記》上講,他帶領全家「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致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千萬」。一家人在海邊,靠煮鹽和捕撈海產成了巨富。
范蠡做的第二件事是慈善。他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有名有姓的慈善家,司馬遷說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而又「分散於貧交疏昆弟」,即分與窮朋友們和遠房親戚。當然不是全都分了,最後年老了把剩下的家財傳給兒孫,兒孫利用他的家財繼續創業,結果「家產至巨萬」。
(4)范蠡的道德擴展閱讀
如今,眾人提起范蠡,除了卧薪嘗膽,更多的便是其與西施的傳奇故事;商人知道亞達斯密、大衛李嘉圖,卻很少人了解中國的商業鼻祖。
范蠡,一個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商業學家、經濟學家為一身的傳奇人物,為官可至卿相,經商大富天下的曠世奇才,在歷史書上的著墨卻顯得單薄,這也為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范蠡經商被歌頌至今,除了獨特的經營理念以外,自古而來普通生意人免不了精苛細算、盤剝斂財,但是范蠡卻偏不,不僅不做不誠不信不義之事,還曾三次散盡家財回饋社會,慷慨無私地將自己速賺千金的心得梳理成書,傳於後人。
以一己之力推動了中國古代商業史的發展,因此被後世尊為商聖和文財神。
⑤ 范蠡是一個怎樣的人
范蠡,字少伯,自謂鴟夷子皮,春秋末期越國大夫,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商業家。他赤心保國輔佐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出謀劃策,滅吳興越(公元前473年滅吳),在與勾踐共事中,他發現只能與之共患難,難於共安樂,便審時度勢,攜門客家奴,西施隨同,浮海出齊,耕於海畔,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國聽到范蠡才華出眾,讓他做了齊國的宰相。范蠡在齊國做宰相時,他感到,「居家則聚千金,居家則至卿相,久受尊名,不祥」。於是,辭去宰相,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金,間行而去,三徙來到陶山,依陶山更名為「陶朱公」,隱居、經商與陶山一帶。後人稱他為「智聖」、現代學者、專家贊譽他是「中華商業鼻祖」。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范蠡浮海出齊」,「止於陶」,「卒老死於陶」。清代嘉慶十二年,唐仲冕著《岱覽》一書中記述「宋真宗封泰山,駐蹕肥之金牛山,返而過此,瞻悼公墓,差稱盛舉。」范蠡在陶山隱居經商期間,著書立說,寫出世界上最早的《養魚經》和《支付奇書》。當時他把經商之道,養殖技術傳授給親友相鄰,讓他們富裕起來。他本人,苦心經營十九年,三致千金,遂至巨萬。他「富好行其德」,「盡散其財」於貧民百姓。千百年來,當地群眾中流傳著「破開范蠡墳,使不清的金和銀;打開范蠡墓,走不出一百步。」一語道出范蠡在民間二千年來的影響力是多麼樣的大。 范蠡墓,位於海拔502米的陶山主峰西麓,二千四百多年前范蠡就葬在這里。 墓的四周原來有一米多高的石砌圍牆,圍牆內有八棵千年的古柏樹,墓的附近都是遮天蔽日的古柏林。墓前曾有三塊墓碑,前邊一塊上刻正楷大字「越大夫范蠡之墓」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所立。中間一塊碑,為貞觀元年(627)所重修,上刻篆文贊語:「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而下,孰可比倫」。這是秦代李斯陪秦始皇到泰山封禪時(公元前219年),聽說范蠡墓在此,專程到這里祭拜並題。碑後刻著,漢代青松子,即丞相張良到此笑贊句:「霸業朽,忠名在,此堆土,黃金塊,傳萬古,人人愛,綱常維,宇宙賴」。這即是所說的「秦碑漢贊」。此碑毀於1964年修了水庫。墓前的幾塊石碑和圍牆是1996年重修。范蠡墓地的選擇也是非常講究的,此處三面環山,一面為湖,像一把座椅,實可謂「背山面湖固根基」也! 陶山南,歷史上是鴟夷湖,是水滸傳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北邊是望湖岩,山崖上西施東附近有梳妝台、鏈船樁、忠智岩和鑄金洞。陶山後山頂有齊魯長城,長城以北是齊國,國都臨淄距這里150多公里,南邊是魯國,國都曲阜距此120多公里。☆牛山的西邊是找過,此地是三國交界處,均居三國國都甚遠,有山有湖,有洞有林,交通便利,自然成了范蠡逃離越國,免受糾葛、幽棲隱居的好地方。 於1997年4月在肥城市召開了全國范蠡研討會,到會專家、學者、新聞工作者百餘人,一致認為,范蠡經商在陶山,范蠡真墓在陶山。
⑥ 《范蠡》全文翻譯
翻譯: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以後,陶朱公的次子殺人,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說:「殺人者死,這是天經地義的。然而我聽說『富家子不應在大庭廣眾之間被處決』。」於是准備千兩黃金,要派小兒子前往探視。
長子一再請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長子認為父親不派長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認為自己不肖,想自殺。母親大力說項,陶朱公不得已,派長男帶信去找老朋友庄生,並告訴長子說:「到了以後,就把這一千兩黃金送給庄生,隨他處置,千萬不要和他爭執。」
長男前往,照父親的話做。庄生說:「你趕快離開,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他為什麼。」長男假裝離去,也不告訴庄生,而私下留在楚國一個貴人的家裡。
庄生很窮,但以廉潔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師的禮數來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無意接受,想在事成後歸還以表誠信,而陶朱公的長男不了解庄生,以為他只是個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
庄生利用機會入宮見楚王,說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國能獨自修德,則可以解除。楚王向來信任庄生,立刻派人封閉三錢之府(貯藏黃金、白銀、赤銅三種貨幣的府庫)。楚國貴人很驚奇地告訴陶朱公的長男說:「楚王將要大赦了。
因為每次大赦一定封閉三錢之府。」長男認為遇到大赦,弟弟本來就當出獄,則一千兩黃金是白花的,於是又去見庄生。庄生驚訝地說:「你沒有離開嗎?」長男說:「是啊。我弟弟很幸運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來告辭。」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便叫他自己進去拿黃金回去。
長男這么做,使庄生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入宮見楚王說:「大王想修德除災,但外頭老百姓傳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殺人,囚禁在楚國,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錢來賄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這次大赦,並非真正憐恤楚國的民眾,只是為了開釋朱公子而已。」
楚王很生氣,立即下令殺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
於是陶朱公的長男最後只有運弟弟的屍體回家,他的母親及鄉人都很哀傷。
陶朱公卻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他一定會害死自己的弟弟。他並不是不愛弟弟,只是從小和我在一起,見慣了生活的艱苦,所以特別重視身外之財;至於小弟,生下來就見到我富貴,過慣富裕的生活,哪裡知道錢財是怎麼來的。
我派小兒子去,只因為他能丟得開財物,而長男做不到,最後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點不值得奇怪,我本來就等著他帶著喪事回來。」
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乃治千金裝,將遣其少子往視之。長男固請行,不聽。以公不遣長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強為言,公不得已,遣長子。
為書遺故所善庄生,因語長子曰:「至,則進千金於庄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行,如父言。庄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陽去,不過庄生而私留楚貴人所。庄生故貧,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師事之。
朱公進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後復歸之以為信耳。而朱公長男不解其意,以為殊無短長。庄生以間入見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獨為德可除之。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錢之府,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錢之府。」
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千金虛棄,乃復見庄生。生驚曰:「若不去耶?」長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辭去。」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
庄生羞為孺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傳陶之富人朱公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恤楚國之眾也,特以朱公子故。」王大怒,令論殺朱公子,明日下赦令。
於是朱公長男竟持弟喪歸,其母及邑人盡哀之,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弟,顧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
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策肥,豈知財所從來哉!吾遣少子,獨為其能棄財也,而長者不能,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朱公既有灼見,不宜移於婦言,所以改遣者,懼殺長子故也。「聽其所為,勿與爭事。」已明明道破,長子自不奉教耳。庄生縱橫之才不下朱公,生人殺人,在其鼓掌。然寧負好友,而必欲伸氣於孺子,何德字之不寬也?噫,其所以為縱橫之才也與!
評譯:
陶朱公既有明確的見解,其實真不該聽婦人的話而改變主意,而所以改派長子,可能是怕長子自殺的緣故。臨行指示長子要隨庄生處理,不要和他爭執,明明已經講清楚了,只是長子自己不受教罷了。
庄生翻雲覆雨的才能,不輸於陶朱公,要讓誰生讓誰死,完全控制在他的手掌中。然而卻寧願背叛好友,一定要和孩子爭這一口氣,為什麼心胸氣度這么狹窄呢?唉!難道他認為,這樣才算有翻雲覆雨的才能嗎?
注釋:
①朱公:范蠡,春秋時名相,助越王勾踐滅吳,棄官隱居於陶,自號陶朱公,累資巨萬。
②職:規定,常理。
③陽:佯,假裝。
④短長:計策。
⑤三錢之府:貯藏黃金、白銀、赤銅三種貨幣的府庫。
⑥為生:經營。
⑦重棄財:看重花錢的事。
⑧移:改變。
(6)范蠡的道德擴展閱讀:
范蠡事跡:
春秋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陽)三戶邑。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宛令文種見范蠡。
魯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種入越。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
助越滅吳: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勾踐、范蠡君臣入吳為奴。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勾踐、范蠡君臣離吳返越。
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勾踐欲起兵伐吳,范蠡勸阻。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吳再次伐齊,占於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君臣皆有賄賂,進一步麻痹吳人,夫差殺伍子胥。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吳、晉黃池之會,越師乘機襲擊吳國,大敗之,殺吳太子等,年底吳越講和。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越興師伐吳,兵至於五湖。
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吳、吳師還戰於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
魯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圍吳、范蠡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
魯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年底,越滅吳,夫差自殺。
歸隱江湖:
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越王實現霸業,范蠡即泛舟五湖。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蠡
⑦ 范蠡的主要精神是什麼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於越國,他功成身退,不戀權勢,懂得盡忠和看清時事,於商道,他三散三聚,說白了,這人智商情商都超高
⑧ 范蠡的主要治國思想有哪些
善於把握機遇
講究忠勇誠信
外交謀略出色
⑨ 范蠡的歷史故事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導致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