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合法性
⑴ 如何看待合法性
「合法性」即指正當性,或正統性.它的英文概念是Legitimacy,其含義就是合理性或公正性.在英語表述中,合法性與legality(合法)和authority(權威)密切相關,但又不能等同.legality更多地是一個法律概念,它指的是公民對法律的服從態度,而不管這個法律的制定是不是正義(即不討論它是「良法」還是「惡法」).換句話說,法律意義上的合法並不必然保證政府受人尊重,公民也不一定承認服從政府是出於義務.中國古代法家所強調的「法治」觀念,實際上就屬於這個范疇.
此外,法律意義上的合法概念,強調的是某一法律的制定是否符合程序,一般指是否符合憲法規定;而政治意義的合法性強調的是人們是不是能夠把這個法律當成合理的東西加以接受.例如,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時期的南非,處於人口多數的黑人並不會認為具有種族隔離性質的法律具有合法性,盡管它的制定和通過是符合當時國家憲法的.相反,一些非法行為,如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舉行的和平示威,有時候卻具有合法性.至少被一部分人認為是正當的.20世紀許多國家的公民抗議活動,為爭取平等的選舉權和國家擺脫殖民統治而獨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事實也說明,政治的legitimacy(合法性)與法律的legality(合法)具有不同的含義和使用語境.
政治意義的合法性與權威也有緊密關系.具有了合法性也就具有了行為的正統性或正當性,因而,也就等於擁有了權威.所以,有人也把合法性簡單地理解為「賦命令以權威的特性」,即,使命令具有權威性.據此,合法性概念也被理解為將權力轉化為權威.但是,合法性也不簡單等同於權威.在使用合法性概念的時候,我們一般是針對整個政府或政治體系,而使用權威概念的時候,一般針對的是政府中某一個具體的職位、機構或領導人.因此,合法性涉及的是政權和制度的問題,而權威一般涉及的是機構或個人.
所謂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於被民眾認可的原則的基礎上實施統治的正統性或正當性.簡單而言,就是政府實施統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視為合理的和符合道義的.當大多數民眾認為政府實施統治(包括使用武力威脅)是正當的,也就是政府具有合法性的時候,民眾對政府的統治會自覺加以服從,即使出現抵觸,也不會危及根本統治.在這種情況下,該政權是穩固的,該政權統治下的政治秩序一般也是比較穩定的.政府的個別過錯或政策的某些失誤,不會導致整個政治體系的崩潰.相反,當大多數民眾認為某一政府實施統治是不正當的,比如,認為該政府建立在強盜邏輯和黑幫政治(包括篡權、政變、暗殺、強迫民意、武力修憲、賄選上台、家族操控、暴力執政等)的基礎上,該政府就不具有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在暴力壓制下被迫服從,但是,一有機會就會發泄不滿,形成大規模的抗議運動;而且,政府的任何一個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政府的垮台和整個政治體系的全面危機.
政治合法性在政治哲學和政治科學中都有不同的運用.政治哲學家一般從道德的角度使用這個概念,把合法性視為道德的或理性的原則,看成是政府要求公民服從的理由.在政治哲學家看來,擁有合法性要比掌握使人服從的權力更加重要.政治科學家一般是從社會學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術語的,把合法性僅僅看成是服從某種統治體系而不考慮它是如何使人服從.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合法性是一個政治哲學概念.它對於政治科學來說,不具有特別的意義.
此外,政治合法性最早的提出和使用主要用來說明政權建立的基礎和模式,如馬克斯·韋伯所作的研究,就是用來分析不同政權建立時的權威基礎,即所謂的「傳統型」、「個人魅力型」和「法理型」.今天,這個概念不僅被用來分析政權建立時的權威來源,而且被用來衡量政權建立以後的權威程度.
然而,在現實政治中,不同的政權具有不同的合法性基礎.相對於不同國家的人民來說,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標准來衡量.而且,同一國家不同時期構成合法性基礎的不同要素的權重也不一樣.所以,也很難在不同政權之間進行政治合法性程度的比較.
但是,比較的難度並不妨礙就個別國家的政權合法性基礎進行研究.這種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合法性的來源和基礎,確立政權合法性的類型,找到拓展政治合法性基礎的途徑.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統治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它可以通過民眾對政權的認可和擁護程度表現出來.但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和要素非常廣泛,換句話說,一個政權贏得民眾支持和認可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因為根本制度合理,有的是因為某個政治領袖受人擁戴,有的是因為某種意識形態受到偏愛,有的是因為某一屆政府受到歡迎(比較而言),有的則是因為某一政策使民眾受益.從長遠發展和政權持久延續的角度看,對於維護政治統治來說,因為制度合理而受到民眾認可,顯然比因為某個領袖、某個政策和某屆政府受人歡迎更加根本,也比意識形態的感召更加切實.領袖的壽命是短暫的,政策的時效是有限的,政府也是要換屆的,意識形態也是會過時的,但是,合理的制度卻是永存的.在制度缺乏合理性的情況下,政治領袖個人魅力的逝去,政策效益的降低,意識形態說服力的消退,都可能危及整個政權統治.相反,在合理制度被民眾廣泛認可的基礎上,所有這些變化,充其量只能導致某個領袖或某一屆政府的下台.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用兩種指標來考察政治合法性:(1)公民對政權的認可和支持率,它可以通過民意調查顯示出來;(2)公民認可和支持政權的持久性,它可以通過分析公民支持政權的原因而判斷出來.一般而言,如果民眾對政權的認可和支持來自合理的制度設計,或者反過來說,民眾對政府的不滿與制度本身無關,那我們就可以判斷該政權的合法性具有持久性;如果民眾對政權的認可和支持來自短期的可變因素(如主要是因為某個人、某項政策、或一時的意識形態導向等),那我們就可以判斷該政權的合法性存在一定問題,可能將來由於這些可變因素的改變而導致政權危機.
政治合法性對於現實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關繫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統治持久性的問題:社會秩序的穩定性、政局的穩定性、政權的穩定性.從理論上說,缺乏政治合法性或者政治合法性資源嚴重不足的政府,往往是完全或主要依靠暴力(強制力)來維持統治的政府,由於得不到民眾認可,所以社會秩序不穩定,民眾抗議政府的某種作為或不作為,可能直接危及政權的存在;高壓所實現的穩定成為一種表面現象,社會猶如隨時爆發的火山,政府危機四伏窮於應付.在這樣的政權下,政府內部一般實行強人統治,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成員的分化變動,特別是政治強人個人命運的變化都會成為政局變動的決定性因素.當政府全面危機時,一般也很難靠政府換屆或變更領袖來解決問題,危機的最終結果往往是該政府所賴以存在的整個政治體系被徹底否定,比方說,不僅該政府或強人統治被推翻,而且,該政權和制度被否定,該政府所依賴的「憲法」和法律也被廢止,整個社會秩序重新構建.
其次,政治合法性意味著政權或制度的合理性.從積極意義上說,建立政權的合法性基礎非常重要.它意味著立足長治久安,構建政府制度的權威,而不是某一屆政府或某一個執政者的個人權威.它提醒我們,必需致力於制度的合理化建設,將政治體系和政治秩序建立在無可置疑的公認的原則之上.
⑵ 什麼是政治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political legitimacy)是指政府基於被民眾認可的原則基礎上實施統治的正統性或正當性。簡單而言,就是政府實施統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視為合理的和符合道義的。當大多數民眾認為政府實施統治(包括使用武力威脅)是正當的,也就是政府具有合法性的時候,民眾對政府的統治會自覺加以服從,即使出現抵觸,也不會危及根本統治。
「凡是建立在價值基礎之上並以此得到公共輿論承認的即為合法。」合法性主要關心的問題是統治、政府或政權怎樣及能否在社會成員的心理認同的基礎上進行有效運行。
在這種情況下,該政權是穩固的,該政權統治下的政治秩序一般也是比較穩定的。政府的個別過錯或政策的某些失誤,不會導致整個政治體系的崩潰。相反,當大多數民眾認為某一政府實施統治是不正當的,比如,認為該政府建立在強盜邏輯和黑幫政治(包括篡權、政變、暗殺、強迫民意、武力修憲、賄選上台、家族操控、暴力執政等)的基礎上,該政府就不具有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在暴力壓制下被迫服從,但是,一有機會就會發泄不滿,形成大規模的抗議運動;而且,政府的任何一個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政府的垮台和整個政治體系的全面危機。
政治合法性是社會秩序和權威被自覺認可和服從的性質與狀態,是統治者「政治統治」與民眾「政治服從」之間的關系。其構成要素有:①意識形態;②施政績效;③社會價值;④民主法治。
⑶ 論述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一句話,道德是不同社會和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下人與人,人與社會形成成的普遍社會規范,法律是調解這種規范的工具。
以前好像回答過,你在看看。
⑷ 合法性的來源
「合法性」概念在社會科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中的使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合法性概念被用於討論社會的秩序、規范,或規范系統。
狹義的合法性概念被用於理解國家的統治類型,或政治秩序。
合法性一詞在政治學中通常用來指政府與法律的權威為民眾所認可的程度。
有兩種不同的闡釋『合法性』的方法:從道德哲學的角度、從政治學的角度。
道德哲學主要是從個人的角度來判斷某個東西是否「合法」。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制度的合法性取決於它是否獲得被統治者們的普遍認同。 通常,政治學比道德哲學更關注合法性問題。合法性問題總是與承諾,同意,贊成,默許等概念相關。
合法性被認為是政府行政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一個政府缺乏必要程度的合法性,它將很快地崩潰瓦解。一個政權通常需要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可才能維持其權利。但是這里有一個例外:很多並不為多數民眾所接受的政權通過一小部分社會精英階層的認可,而使其政權看似具有合法性。
就法律的角度來看,合法性並不等同於遵守法律。某些行為可能並無觸犯法律,但卻不具備合法性。例如某些違反人道的法律,其法律本身不具備合法性。這類法律常見於專制政權,其法律的不合法性來源於其制定者統治的不合法性。某些行為可能觸犯了法律,但卻具有合法性。例如:羅薩·帕克斯在爭取黑人人權的運動中的採取的不合作。
⑸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價值標准,是社會主義法律什麼和合法性的基礎
正義性;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價值標准,是社會主義法律正義性與合法性的基礎,為社會主義法律的指定提供價值准則
⑹ 什麼是政治的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是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系的評價,它是政治權力及其遵從者證明自身合法性的過程.就是在價值或事實上,社會大眾對政治秩序和政治體系的自願認可、認同、同意和服從.其維度有二:價值的與事實的;公認的理想類型有三:意識形態合法性、程序合法性以及基於共同利益和相互認同信仰的"社群認同合法性".不過,現實的合法性是上述合法性類型的不同程度的混合或綜合的作用;要重視有效性在現代性的政治合法性中的地位,重視經濟基礎的合法性對政治合法性的基礎性地位.
⑺ 合法性和合規性的區別
區別如下:
1、依據不同
合法性的依據是現行有效法律規定。
合規性的依據是相關規章制度。
2、概念不同
合法性概念在社會科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中的使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合法性概念被用於討論社會的秩序、規范,或規范系統。狹義的合法性概念被用於理解國家的統治類型,或政治秩序。
合規定概念是指商業銀行或機構的經營活動與法律、規則和准則相一致。
3、特徵不同
合法性更加依賴於政治權力的有效性,這也是近代政治的基本特徵之一。這包括了政府能否有效的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經濟能有持續發展。這取決於政府的財政能力和政策能力。
高效的合規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員工對信託公司所適用的法律、監管規定、規則、信託業協會制定的有關部門准則,以及適用於信託公司自身業務活動的行為准則的掌握和對違規的高度敏感,它要求合規意識貫穿在企業所有員工的行為中,成為一種自覺和必然的行為准則。
⑻ 道德存在的合理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1、沒有道德,人類就不能脫離動物界;
2、缺乏道德,個人難以在社會中立足。
除了精神病人,極少有人在大庭廣眾中裸露身體。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⑼ 什麼是合法性
廣義的合法性概念被用於討論社會的秩序、規范,或規范系統。狹義的合法性概念被用於理解國家的統治類型,或政治秩序。
道德哲學主要是從個人的角度來判斷某個東西是否「合法」。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制度的合法性取決於它是否獲得被統治者們的普遍認同。 通常,政治學比道德哲學更關注合法性問題。合法性問題總是與承諾,同意,贊成,默許等概念相關。
合法性被認為是政府行政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一個政府缺乏必要程度的合法性,它將很快地崩潰瓦解。政權合法性所對應的英語詞彙是validity。最早研究「合法性」問題的馬克思·韋伯認為,若要維持統治的持久存在,必須喚起合法性的信仰。
羅伯特·達爾(Robert A. Dahl)談到合法性時,將其比喻為一個蓄水池:只要它能夠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線上,便能保持穩定。如果它一旦低於這個水平,將身處險境。一個政權通常需要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可才能維持其權力。
但是這里有一個例外:很多並不為多數民眾所接受的政權通過一小部分社會精英階層的認可,而使其政權看似具有合法性。
就法律的角度來看,合法性並不等同於遵守法律。某些行為可能並無觸犯法律,但卻不具備合法性。例如某些違反人道的法律,其法律本身不具備合法性。這類法律常見於專制政權,其法律的不合法性來源於其制定者統治的不合法性。
某些行為可能觸犯了法律,但卻具有合法性。例如:羅薩·帕克斯在爭取黑人人權的運動中的採取的不合作。當政府各分枝就合法性的來源產生沖突的時候,往往造成憲政危機。
(9)道德合法性擴展閱讀
一、合法性原則
1、司法鑒定機構必須是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規定,經過省級以上司法機關審批,取得司法鑒定實施權的法定鑒定機構,或按規定程序委託的特定鑒定機構。司法鑒定人必須是具備規定的條件,獲得司法鑒定人職業資格的執業許可證的自然人。
2、司法鑒定材料主要是指鑒定對象及其作為被比較的樣本(樣品)。鑒定對象必須是法律規定的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法律未作規定的專門性問題不能 作為司法鑒定對象。
如我國現階段對司法心理測定(俗稱測謊)、氣味鑒別(警犬鑒定)等尚未作為法定鑒定對象,其鑒定結論不能作為證據。而且鑒定材料的來源 (含提取、保存、運送、監督等)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要求。
3、鑒定程序合法性,包括司法鑒定的提請、決定與委託、受理、實施、補充鑒定、重新鑒定、專家共同鑒定等各個環節上必須符合訴訟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4、鑒定的步驟、方法應當是經過法律確認的、有效的,鑒定標准要符合國家法定標准或部門(行業)標准。
5、鑒定結果的合法性,主要表現為司法鑒定文書的合法性。鑒定文書必須具備法律規定的文書格式和必備的各項內容,鑒定結論必須符合證據要求和法律規范。
二、政治合法性
1.傳統型的合法性
自古就流傳下來的傳統,尤其是從祖先繼承下來的神聖規則。人們必須無條件服從既定的規則,常常被奉為不可改變的圭臬。長老制、家長制和世襲制:「歷來如此」、「奉天承運」。
2.魅力型的合法性
依賴的是最高統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質,即從人格上皈依某個人的大徹大悟、大智大勇和其他一些領袖品質。它來自於服從者作為信徒的虔誠態度,是一種最不穩定的統治形態。
3.法理型的合法性
法律和章程的明文規定,相信法令、規章必須合乎法律,掌權者,必須在法律規則的約束下才有發布命令的權力;是一種比較穩固的政治統治。
⑽ 合法性的定義
合法性一詞在政治學中通常用來指政府與法律的權威為民眾所認可的程度。
合法性這個概念也被應用於與權威問題有關的非政治領域,諸如僱主的權威問題 。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則討論整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的合法性問題。
有兩種不同的闡釋『合法性』的方法:
* 從道德哲學的角度
* 從政治學的角度。
道德哲學主要是從個人的角度來判斷某個東西是否「合法」。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制度的合法性取決於它是否獲得被統治者們的普遍認同。 通常,政治學比道德哲學更關注合法性問題。合法性問題總是與承諾,同意,贊成,默許等概念相關。
合法性被認為是政府行政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一個政府缺乏必要程度的合法性,它將很快地崩潰瓦解。政權合法性所對應的英語詞彙是validity.最早研究「合法性」問題的馬克思·韋伯認為,若要維持統治的持久存在,必須喚起合法性的信仰[2]。羅伯特·達爾 (Robert A. Dahl)談到合法性時,將其比喻為一個蓄水池:只要它能夠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線上,便能保持穩定。如果它一旦低於這個水平,將身處險境。一個政權通常需要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可才能維持其權利。但是這里有一個例外:很多並不為多數民眾所接受的政權通過一小部分社會精英階層的認可,而使其政權看似具有合法性。
就法律的角度來看,合法性並不等同於遵守法律。某些行為可能並無觸犯法律,但卻不具備合法性。例如某些違反人道的法律,其法律本身不具備合法性。這類法律常見於專制政權,其法律的不合法性來源於其制定者統治的不合法性。某些行為可能觸犯了法律,但卻具有合法性。例如:羅薩·帕克斯在爭取黑人人權的運動中的採取的不合作。當政府各分枝就合法性的來源產生沖突的時候,往往造成憲政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