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所謂法治

所謂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1-23 19:03:49

1.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所謂法治,就是反對所謂的「人治」。但是實際上,所謂的法制,不過是忽悠老百姓的。試問,法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還不是人制訂出來的?法自己會執行嗎?還不是要人來執行?說到底,還是「人治」么!所以,為什麼人的問題,是為富人、還是為窮人,這才是根本問題。現在有權人口口聲聲嚷嚷「法治」、「依法治國」,但是,他們究竟代表什麼人的利益,老百姓心裡有一桿秤,清楚得很。善良的人啊,不要再受騙上當了。

2. 請問法制和法治各是什麼, 什麼區別呢,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1.聯系: 「法治」和「法制」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聯系。一方面,要實行「法治」,必須以完備的「法制」為基礎;另一方面,在「法治」國家中,「法制」的運行要以「法治」原則為指導。此外,兩者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為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服務,都與民主相聯系。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對於我國健全法制、厲行法治的治國方略具有重要意義。
2.區別:
(1)「法治」與「法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本身的含義來說,「法治」是指嚴格遵法、守法、依法辦事的原則,這一原則有兩方面要求:一是有良法,良法的含義是:1法律完備;2法律正確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3法律體系協調、統一,無矛盾和抵觸;④法律的表述准確、簡潔,易於理解。二是遵法、守法、嚴格依法辦事,這一點又包含四層含義:1法律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嚴格依法辦事;④有效的法律監督。而「法制」則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或法律上層建築系統。「法制」至少包括三種因素,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現行的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規范在實際中的運行和指導法律規范的制定和運行的法律意識三部分。可見,從本身的含義上說,「法治」指的是一種治國原則,「法制」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二者是原則與制度的區別。
(2)產生的歷史時期不同。自從有了階級和國家後,便有了法,也就有了法制,因此「法制」是與階級社會相伴始終的。而「法治」的出現,則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產物。雖然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法治」概念,中國古代的韓非和商鞅等提出了「緣法而治」,但他們所說的都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法治」。
(3)制度基礎不同。只要有階級對立和國家存在,便有法制存在,所以「法制」不要求特別的制度基礎。而「法治」則不然,它是以資本主義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為基礎的,古代的西方和古代的中國由於沒有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所以他們講的「法治」便不是近現代意義上所講的「法治」。
(4)與人治的關系不同。法治和人治是絕對排斥的,是不能共存。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忍受一定的人治存在。
因此,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則必有「法制」。在西方社會,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制」越來越完備,而「法治」則出現了危機。

3. 法治是什麼

■編者按 依法治國早已寫入國策,法治社會也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認同的理念,但盡管如此,今天還是有很多人並不一定知道法治為何物?所以,對現代之法治為何物進行一番辨析還是有必要的。 故而,本刊在這里選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高全喜在燕山大講堂之部分演講內容,以饗讀者。 你偷了人家的東西,有一個權力機關來制約你。你殺人了,要判你死刑,諸如此類的,古代也有,哪一個國家都有。社會要有秩序,這不等於法治。到底現代性的所謂的法治大致上包含三個因素:第一是以保障個人的基本權利為目的的一套規則與秩序的構建;第二,法治制約公權力;第三,法治需要獨立的司法,將其落實到實處。 維護個人的基本權利 第一,個人的基本權利有很多,要區分什麼是最核心的權利。個人有各種各樣的權利和訴求,有人喜歡拉雙眼皮的權利,有人在爭取工作一個月要掙多少錢的權利,有人要有休息的權利,工作的權利,談戀愛的權利,這些都是權利。但是這些權利是不是一個法治全部要保障的呢?一般的法治關於個人權利又分幾種,基本的和相對來說不太基本的,基本的就是公民社會政治權利,也就是財產權、生命權、自由言論權、信仰權、言論表達權,這些是人的尊嚴和自由,這就涉及到了法治的價值。 法治價值最核心的就要維護和保障個人基本的尊嚴以及自由,保障這些東西的法律制度才是真正的法治。我的財產不能被其他人,尤其是外在的強權隨意掠奪,不經過我的同意就拿走。我要表達自己的言論,我要有信仰上的自由,這些權利是最基本的自由權。就是由於這些東西,人才成為人,法律制度要保障這一塊的東西,這才是法律制度。 所以一般來說法治的本質在於自由、正義、平等,這個平等不是一種經濟上的,你賺500塊錢,我非要500塊錢,是那種身份的、資格的、尊嚴的平等,這一塊相關聯的就是自由、正義、平等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人的尊嚴等這些權利,法律應該保障,或者以保障這些權利為法律基本價值,這才是法治。 怎麼能夠做到保護個人的自由、權利、財產、尊嚴呢?我們知道在一個社會生活中,我所擁有的基本權利以及人的尊嚴不被其他人肆意損害和侵犯。我們知道損害個人基本權利的,可以是我們的街坊四鄰,但是相對來說擁有國家公權力,掌握行政力量的機關以及個人,他們是最容易剝奪或者損害這些基本權利的。 法治制約公權力 第二,法治要制約政府、制約公權力、制約國家、制約掌握權力機關的個人,他們最可能對個人所秉有的基本權利造成損害。我們看電視,電視里頭經常有抓小偷、販黃的,這些不是法治。抓小偷、抓殺人犯就是搞刑法的,刑法的這些東西古代就有,對此現在有什麼可提倡的?法治要制約、防範、監察擁有國家權力的部門和個人,這才是法治。 但不是說不需要政府和公權力,他們是必要的。收稅也是必要的,社會秩序的維護也是必要的,遊行的時候擾亂社會治安,這些方面政府、警察是需要的。我們看到那種公然的掠奪或者是隱藏的掠奪,或者是知法犯法,那種通過權利不平等的、非正義的、沒有程序化的佔有資源、化公為私,這是法治要制約的。問題在於怎麼制約他們,因為他們是強勢,掌握著國家的機器,擁有著行政的能力,調用著國家的資源。 法治需要獨立的司法 第三,為什麼法治又強調要司法獨立?司法獨立就是法院法官、司法權應該是中立的。假如沒有這樣的一種司法獨立的話,法治是建立不起來的。為什麼大家強調司法獨立,因為要有一個中立的第三者,能夠裁判這樣的一種訴訟案件,能夠維護社會的基本正義,維護個人的權利不被國家權力肆意侵犯。要有這樣的機關、部門來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正義的底線,將法治落到實處。 □高全喜

4.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4)所謂法治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5. 什麼是真正的法治

真正的法治,就是「法於無形」,深入到社會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法和道德約束的界限日漸模糊,極近趨同。人人遵紀守法,也就無所謂違法,也就無須執法了。
用老子的話說,就是無為而治。相當於古人所說的「大同世界」。

6. 法治與依法治國的區別

很多人以為法治就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就是法治,兩者是同一個意思。這種看法是錯的,而且大錯特錯。

我們僅從中文的字面,很難看得出兩者的區別,但在英文里,法治與依法治國分別是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一個of,一個by,意思完全不同。

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去治理,這里的主語是人,是統治階層,它可以是專制或開明的獨裁者,也可以是代表多數人利益的民選政府。

而法治,則是法律的治理,這里的主語是法律,不是任何人。即所有人(平民和統治階層)都要接受法律的治理,人人都在法律之下,不得凌駕在法律之上。

也就是說,依法治國是人去支配法律,法律是人所利用之工具;而法治則是人要受法律的支配,法律不是任何人的意志。

如果堅持依法治國,那麼法律永遠是統治意志的工具,為統治者的利益服務。在專制時代為國王服務,在民主時代則為多數人選出來的政權服務。不管是少數人的統治,還是多數人的統治,他們都可以隨意訂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法律為自己服務,那麼這種統治意志始終凌駕在法律之上,這種統治意志無法受到法律的節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則無從談起。

而法治,就是任何形式的統治意志,不管是國王,還是民選的政府和議會,都必須被納入法律的節制之下。所謂憲政,就是用法律去節制統治的意志。如果連統治階層都服從於法律之下,那麼權力就不再是至高無上,只有法律是至高無上。這就是真正的法治,徹底告別了人治。

聽起來很炫,但「法治」就是這么一個概念。

非常不幸地,中國現在大部分人心中的法治,其實只不過是依法治國罷了。依法治國很簡單,統治者認為需要什麼法律就出台什麼法律,權力就是法律。「依法治國」其實是法盲。

7. 什麼事法治的是什麼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強調法治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司法等領域的各類法律規范及其制度。任何一個政權要維持正常的國家機構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必須用法制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不同利益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法治則意味著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以此保障社會主體認真對待和遵從法律,切實依照法律治理國家。從另一個方面看,法制存在於各種政體之中,有國家就必然有維護國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實踐只會存在於民主與共和的政體之中。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8. 法治的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 [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 [2-3]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9. 什麼是法制

法制
法制:1、指抄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是指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括法律宣傳教育在內。
3、是指「依法辦事」的原則,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含義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亥發忿菏莜孤馮酞輔喀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法制。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方法。

10. 法治的含義是什麼希望答案詳細一些

「法制」與「法治」都是
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治」則是一種與「
」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法治是一種
,屬於
中的觀念層面。法治與
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

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
,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
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
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
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
在批評
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

的法治論。不過,在
所處的
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
都沒有,更
在法律面前與
平等了。根據英國
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
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
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
的是風俗習慣、
,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
,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
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
、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
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

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
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
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咨詢中心慈溪 發布:2024-05-03 18:14:56 瀏覽:610
厚大黃韋博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4-05-03 17:24:45 瀏覽:832
作文道德與義務 發布:2024-05-03 16:16:03 瀏覽:946
訴訟法各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3 15:24:27 瀏覽:985
公司經理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3 15:03:24 瀏覽:507
道德經推導 發布:2024-05-03 14:05:12 瀏覽:677
道德層面 發布:2024-05-03 13:49:19 瀏覽:226
對於中標通知書的法律效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4-05-03 11:49:42 瀏覽:196
刑事訴訟法二百八十五條規定百度文庫 發布:2024-05-03 11:33:06 瀏覽:143
南岸區政府法律顧問 發布:2024-05-03 11:14:36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