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土家族道德

土家族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3 19:30:42

A. 土家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土家族人,在社交活動中,重情節、禮行,講友好,尚文明,並形成了人生的四大禮儀;土家族是山地民族,形成了一套山的習俗。情禮文明,在社會上,土家族與人交往,都很講情禮文明,注重和珍惜民族聲譽。對人稱呼,無論親友長幼,「尊敬」二字為先。

在土家社會中,親戚來往非常密切,禮儀不少,且不問貧富,不論親疏。土家族有句諺語,「親戚象把梭,往來腳跟腳」。

土家族不僅親族往來,有優良的道德風尚,就是與一般人往來,也很講究社交道德。一切都講究文明禮貌,維系民族傳統道德。

人生四禮土家族在人的一生生活中,禮儀較多,但歸結起來,只有四大禮儀,即誕生禮,成年簪冠禮、婚禮、葬禮。現將人生四大禮儀,分別記述之。

誕生禮誕生禮,是人生的開端祀。土家族人,相當注重為嬰兒舉辦誕生禮儀式,既含有為新生命祝吉的意思,也有為產婦驅邪的表示。禮儀中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土家族人舉辦誕生禮儀過程是較長的。

結婚禮土家族人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制度里,有著不同的婚姻制度,不同的禮儀、習俗。

祝壽禮祝壽,土家族把它視為人生禮儀中重大禮儀之一。對祝壽,土家族有些不成文的俗規;未滿童限的小孩,稱為「長尾巴」;成年人,則叫「過生日」;五十歲,方稱「祝壽」。但是,若父母在世,即使年過半百,也不能舉辦「祝壽」,有「尊親在不敢言老」之說。最隆重的祝壽,是滿六十花甲;特大隆重的壽誕,是年滿百歲,稱為「人間壽星」。因此,土家族慶壽儀禮,也就因年齡而異。

葬禮土家族葬禮,既有社會習俗的特點,又有對處理死者的信仰。不過,民族歷史的悠久,民族雜居的融合,使土家族的葬俗不斷發生演變。但是,無論怎樣演變,其民族特徵總是鮮明的,而且有著重大的科研價值。

土家山族土家族世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種在山,燒伐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土家族山的習俗。概括起來,主要有刀耕火種,春種秋收,飼養豬牛,買蛋買鹽去趕場,「閨女人人會綉花」等。

B. 為什麼土家族人崇拜白虎

白虎崇拜作為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一種意識形態,對土家族先民氏族部落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土家族文化的產生和形成,都曾起過不容忽視的歷史作用,具有以下特定的社會功能。一、民族凝聚功能,使土家族擰結成以白虎為標志的人們共同體。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標志,也是神化了的祖先。在漫長的原始時代,白虎是不可戰勝的聖物,是力量和勇猛的象徵,土家先民對白虎的信仰通過一代一代的口傳心授,以不容置疑、絕對奉行的傳承形式,世世代代滲透於土家人民群眾的一切領域,潛移默化,形成一種強烈而鮮明的心理定勢,使人們在白虎崇拜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構成自發的樸素的社會信念、社會價值觀念、社會情趣和社會道德觀念等心理基因,從而將湘鄂渝黔毗鄰這一特定地區的人們共同體聚合起來,形成了以白虎為標志的土家族。因此,白虎崇拜作為一種制度,規范著土家先民氏族群體的行為,作為一種信仰,是維系土家族內部團結的紐帶。二、道德鑄造功能,鑄就了土家族勇猛如虎的道德精神。白虎是仁義和勇武的象徵,在原始時代「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和「強者為尊」的社會法則制約下,廩君與白虎的結合,使巴人及後裔形成了一種如貅如虎的天性和尚武善戰的精神。一方面,土家人以仁義為本,忠厚善良、重情尚義;另一方面又天性勁勇,尚武善戰,堅毅頑強。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歌舞以凌殷人」而名揚於世。漢高祖劉邦平定三秦時曾藉助巴人之師。尤其是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時,數萬土家士兵奮勇出征,痛斬倭寇,被譽為「東南戰功第一」。鴉片戰爭中,土家族驍將陳連升勇立戰功,被譽為「東方戰神」。土地革命時期,鶴峰人稱「范家五虎」的范松之同胞五兄弟在與敵人英勇斗爭中,不屈不撓,英勇獻身,土家族人民為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土家族世代相傳的白虎崇拜意識形成了一種仁義無私而又勇猛無畏的民族心理機制,這一民族心理機制又升華出了勇武仗義的民族性格和頑強進取的民族精神。三、文化創造和傳播功能。原始藝術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魯迅先生曾說:「詩歌起源於勞動和宗教。」他所說的顯然是指原始宗教,尤其是圖騰崇拜。就拿舞蹈而言,原始社會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種圖騰的儀式,由於它是集體創作的產物,是群體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外化,因而受到氏族群體的熱愛,加之它是一種人神共享的藝術,既娛人,又娛神,因此被民族共同體所承認和欣賞,並代代相傳,在傳承過程中不斷規范化、程式化、穩定化,且隨著巫術色彩的逐步淡化,甚至演變成今天的民族民間藝術。如土家族的擺手舞,即是由古代巴人祭祖的白虎舞演化而來,許多舞蹈語匯,是巫術動作的演化或程式化,許多歌詞則是祈禱語言的演化。土家族的祭祀歌舞既是原始宗教的符號,也是原始文化藝術的產品,裡面蘊涵著民族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豐富內容。在這漫長的崇拜白虎、祭祀白虎的歷史進程中,土家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對土家族文化的形成和傳播有著深遠影響。土家族白虎崇拜也是一個多面體,自然有其精華也有糟粕。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白虎崇拜對土家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和進步因素,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白虎崇拜也給土家族帶來一些消極的落後的心理基因,一是對白虎神過分的虔誠膜拜,導致了部分土家農民「重巫信鬼」觀念濃厚,把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幸都歸結為是對白虎神的不敬而招致的,希望通過各種祭祀行為祈求白虎神靈的幫助和恩惠。二是白虎崇拜雖鑄就了土家人虎的性格,卻也形成了土家人封閉的虎性心理。因「虎室之中豈容他人下榻」和擔心「虎落平川被人欺」的心理負擔,加之封建王朝長期推行「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民族隔離政策,使土家人產生一種「安土重遷」、「重農輕商」、「萬事不求人」的消極心理,這種消極的落後的民族心理,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著土家族地區的治窮制富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和媒體應加大宣傳力度,啟發引導,使少數民族人民自己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然後揚其精華,棄其糟粕。

C. 土家族過春節習俗 急!

土家族過年和漢族不同,要過「趕年」,在土家語里稱「起老嘎卡」,是湘西土家族民間最大的節日。過趕年時間是:如臘月大,過二十九日,如臘月小,則過二十八日。因為總是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叫做過趕年。
土家族過趕年,具體分三個階段:一是准備階段,即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到過「趕年」這天,每天都有具體的安排;二是敬神階段,即在過「過趕年」這天的下午三時左右,按照順序先後敬供歷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門神等神靈;三是正式過「趕年」,即全家男女老小,共吃團年飯,邊吃邊唱祝酒歌,一派熱鬧氣氛。吃完團年飯後,全家在火床上圍著火炕烤旺火守年,剛進凌晨燃放鞭炮、挑水、推磨、舂碓,進行搶年。
土家族過趕年在湘西州西北的龍山、永順、保靖等各縣均普遍存在,一直延續至今。
土家族過「趕年」,始於明朝中期,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永定書茅崗土司覃堯之深知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一個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征。」
土家族過趕年的習俗,傳承至今,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一年一度的紀念土家族抗倭勝利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傳承土家人古代文明和祖德的倫理道德教育;是土家族飲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土家族一年一度農耕文化的熱烈祝賀和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個臘肉、豆腐、蘿卜一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一」。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趕年」習俗體現了土家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甘願為國捐軀的博大胸懷,是土家人民的驕傲。
土家族過趕年,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徵,為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倫理學等學術研究,提供很好的學術研究價值。

D. 誰告訴土家族的傳統美德習俗小故事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 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土家人的油茶湯,製作十分考究。先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泅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飢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民族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朴,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 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3個。在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里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湯,冬暖身,夏消暑,讓人倦意頓消。倘若遇上「哭嫁」.「跳喪」,盡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綉,苗家臘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 男婚女嫁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新娘對家中每位親人要唱一首,來一位親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來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這樣幾種婚俗: 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無論處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長十餘歲,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稱為'坐床'"。 二是純男性選擇式。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去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女子被幾個男子舉行放炮定親儀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則千方百計斥取婚姻,甚至殲滅婚敵,因此而有殃及女賓安全的。 三是搶親,所謂"搶來的"。 四是童養媳,所謂"引來的"。 過去,土家姑娘的命運是悲慘的。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 她們"罵媒人": 你做媒人的想穿鞋,樹上的鳥兒都哄得來。 你做媒人的想喝酒,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 …… 花言巧語幾籮篼,不愁銀錢不到手。 好比我家饞嘴狗,東家吃了西家走。 …… "哭嫁歌"有傳統唱詞,也有即興創作,它主要表達這樣幾種情感:一是感謝父母的養之恩 紅花開時離枝去,爹娘養我枉操心。 一尺五寸養育起,背過許多山和坳。 二是表達對親人的離別之情,如表達對哥嫂的期望穿上嫁衣別哥嫂,好比鮮花葉掉了,好比風穩斷了線,好比油燈去燈芯。 花兒紅,葉兒青,只有哥嫂最操心。 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雙親你孝敬。 三是對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對自由婚姻的追求 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兒往外掀, 一把指拇齊又齊,爹把女兒往外趕。 罐子裝人冤頭死,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腳踏進閻王殿,右腳踩進爛泥坑。 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上轎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啞。哥哥將其背出門時,她便用又手捶著哥哥的背: 哥哥呀,哥哥呀, 你為什麼這樣狠心,背我往火坑裡送。 你為什麼要幫人家的忙? 你把我背互岩坎上倒了吧, 讓我變只鳥兒,飛到無邊無際的天邊頭去吧; 你把我背到深潭裡倒了吧, 讓我變只魚兒,游到無邊無際的大海里去吧! 感情是何等的強烈、真摯!他們是在用哭來表達對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對幸福的嚮往啊! 今天,婚姻自由了。天府好望角的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E. 土家族的四大習俗的內容及意義

一、土家族的四大習俗:

1、節日

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2、婚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3、喪葬

土家族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念經,道士開路。祭弔死者,由土老師椎牛祭神,牛頭歸土老師獨占,貧苦者往往借牛為祭。後來,因受漢族影響,均改為土葬,程序分為入殮、葬禮、送葬、安葬、葬後事等部分。

4、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事項很多,幾乎涵蓋了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業耕作、歲時節日、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飲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

二、意義

土家族的四大習俗,是土家族人民禮儀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這四大習俗也充分表現了土家族人民樂觀曠達的人生觀和生死觀,表現了土家族人民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表現了土家族是一個具有崇高社會責任感的民族。

(5)土家族道德擴展閱讀

土家族經濟:

土家族在歷史上與漢族接觸較早。據史籍記載,五代梁開平四年(910年),土家族人民即以農業生產為主,並喜漁獵,不事商賈。生產時,男女一樣勞動,伐木燒畲(即刀耕火種),播種雜糧,不施肥,不灌溉,待地力盡時,再轉移他處,另行開墾,農業產量低。

在漢族的影響下,冶煉和手工業都有相當發展。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土家族上層統治者彭士愁就和楚王馬希范在溪州(今永順)會溪坪結盟,鑄銅柱為記。銅柱重五千餘斤,高一丈二尺,周圍約三、四尺,六棱中空,銅質皎潔發光,刻字十分精巧 。

F. 土家族的傳說

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此說根據《溪州銅柱記》說:「蓋聞牂牁接境,盤瓠遺風,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認為土家族來自貴州。貴州境內一直有「比茲」族,如民國《大定縣志》卷五謂:「比濟系白羅羅之名,因號其地為比躋,久之訛為為畢節」。

元代的《經世大典 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也說今貴陽、惠水之間有「必際」一族。「比躋」、「必際」,當即「比茲」,和土家族的自稱相近。據歷史記載,中唐以後,「越嶲」一帶的「烏蠻」曾入貴州 。

「兵敷出,侵地數千里」 。當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羅羅」稱謂的起源,一部分與他們進行長期的斗爭,最後被迫遷入湘西和雲南。「土家」這個名稱即是對新侵入的「烏蠻」而言。土家族的語言與西南彝族比較接近,也是土家族來自貴州的一個佐證。

(6)土家族道德擴展閱讀

土家族的文化

飲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包穀飯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尤喜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製成合渣。其它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粑粑、臘肉、油茶、合菜、團饊等。

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雜糧置於壇中密封,少則半年,多則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來時,取置堂案正中,以細竹通節為竿,

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後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服飾

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朴,喜寬松。

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女裝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

後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頭發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喜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

男式上衣為「琵琶襟」,後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人」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著已經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見到土家族的傳統服飾。

G.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風俗習慣:

1、飲食習俗

元代以前,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食物結構相對單一,以肉類、乳品為主,還食用青稞炒麵。元明以後,土族逐漸轉向農業經濟,飲食則以青稞、小麥、薯類為主。

2、服飾習俗

傳統的男子服裝,頭戴織錦鑲邊的氈帽,內穿綉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彩色刺綉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系綉花帶,腳穿白布襪和雲紋綉花布鞋。

3、婚禮習俗

據民和土族民間傳說,古時候土族姑娘不出嫁,男子從妻居,以後演變為男娶女嫁。民和土族的道拉先娶兒來後嫁女,娶兒嫁女滿堂紅,就指的是這種情況,但這在其它土族地區沒有反映。

(7)土家族道德擴展閱讀:

土族節日:

1、春節

春節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節日前從臘月二十三送灶神就開始准備,打掃房屋、縫制新衣、殺豬宰羊、烙、炸蒸饃等。春節一般要過十多天,除夕那天,把院落房屋打掃一遍,貼上錢馬、春聯、年畫,然後吃年飯。

2、端午節

五月初五那天,人們喝雄黃酒{青稞酒中放雄黃},吃涼粉、涼面。男女老少都要穿節日盛裝,系「鎖兒」(用彩色絲線系在脖子、手腕和腳腕),兒童還佩帶香包。

3、中秋節

中秋節提前一兩天做大月餅,月餅表面上要用面做上各種圖案,月餅以大而美觀為佳,做的月餅一定要給親朋好友贈送。中秋節晚上要在院中間擺上方桌,獻上月餅和瓜果,點上青油燈,煨桑,迎接月亮出來。

H. 土家族的四大禮儀有什麼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土家族逐漸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層次禮儀,這些禮儀是十分復雜和隆重的,它是一個完整的禮儀過程,但在整個禮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這一天舉行的男、女冠禮和一系列其它禮儀活動。如「打樣」,即媒人撮合男、女雙方進行第一次見面,俗稱「瞧樣子」,雙方滿意後再正式提親。「求婚」,打樣之後,男方正式請媒人去女家求婚。「討紅庚」,俗稱「合八字」,男方委託媒人討來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時,寫在「紅庚貼」上,並請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陰陽五行推論,看是否相合或相剋。「定親」,俗稱「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雙方即擇吉日,舉辦酒席,邀請雙方親戚到場正式定親,實際上是向社會公開這樁婚事,取得社會承認。

I. 道教與土家族文化有什麼關系

土家族是我國56個民族的少數民族之一,那裡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主要以農耕為主。土家族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有著悠久的歷史。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古老宗教,是中國宗教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那麼土家族文化跟道教有著什麼關系呢。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尊封老子,為了美化唐皇室,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道教發源於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從中國的洪荒時代起人類首先開始尋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認為萬物有靈,這是原始人類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現的理論(英語:animism),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敬信,靈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歷史的河流里慢慢進化成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對天無上的信仰,後世各類至上神的雛形。在原始社會時代,已有先賢追問生命的意義,挑戰人類生命的極限。炎黃子孫的先祖,中華民族始祖,古部落聯盟首領,軒轅黃帝應為第一人,據《史記•封禪書》載「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

熱點內容
刑法71條和69 發布:2024-05-05 11:18:48 瀏覽:650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4-05-05 10:11:50 瀏覽:381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
經濟法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02:06:04 瀏覽:816
法律援助農民工存在問題 發布:2024-05-05 01:13:58 瀏覽:438
審計法治建設路徑 發布:2024-05-05 00:23:17 瀏覽:79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
民法典動遷 發布:2024-05-04 19:58:22 瀏覽:567
刑事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4-05-04 19:49:23 瀏覽:60
注會經濟法有幾道大題 發布:2024-05-04 17:49:19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