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產品質量法的立法目的

產品質量法的立法目的

發布時間: 2022-05-17 07:44:03

『壹』 什麼是產品責任歸責原則中的過錯推定原則

簡單來說,過錯推定原則也叫過失推定,是指在侵權行為法上,有關受害人提起的訴訟中,能證明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損害的發生自己無過錯,那麼就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並為此承擔賠償責任。實際來說,這是一種舉證責任的倒置,目的是為了保護受害人,作為弱勢一方的權益。 至於產品責任中的過錯推定原則,是過錯推定原則的一個具體體現。中國的《產品質量法》雖未明文規定如何舉證,但按一般法律原則,受害人對於生產者產品責任構成的三個要件(缺陷、損害、因果關系)都須由原告舉證,而生產者過錯不屬責任構成要件故毋需舉證。在司法實踐中,通過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責任,一般有生產者來承擔。 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的區別與聯系

可以從三個法律的第一條來考察這個問題。
區別:
所調整的法律關系側重點不同。反不正當競爭法著重調整的是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著重調整的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產品質量法著重調整對產品的監管。

聯系:
立法目的上講三法都是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制定。
從內容上講都規范了消費者和經營者的權利與義務。
三個法律從各自的角度與其他法律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消費權益保護制度、反不正當競爭制度、產品責任制度、市場監管制度等。

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一條 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一條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明確產品質量責任,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制定本法。

『叄』 核產品質量問題用什麼法律來調整

產品質量問題適用的實體法律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產品質量法是我國立法機關制定的關於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規范。我國制定產品質量法的目的就在於:
(1)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產品質量,是指產品滿足需要的適用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維修性、經濟性和環境等所具有的特徵和特性的總和。制定和實施產品質量法就是為了加強國家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促使生產者、銷售者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2)明確產品質量責任。產品質量責任,就是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產品質量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具體包括違反產品質量義務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對於我們社會公眾來說,打產品質量官司主要指的是民事責任。制定產品質量法,也是為了明確產品質量責任,嚴厲懲治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
(3)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改革開放以來,產品質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產品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不合格產品的
泛濫已經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汀和適用產品質量法就為消費者合法消費權益的實現提供了法律保障。
(4)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社會經濟秩序包含很多內容,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既是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又是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行為。制訂和適用產品質量法,就能夠加強產品質量的市場監督,打擊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肆』 《產品質量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為了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明確產品質量責任,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伍』 產品缺陷的定義及內容

產品缺陷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一、我國法律對產品缺陷的界定
我國對產品缺陷的界定有以下幾部法律。《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指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身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第2款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四部委聯合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第5條規定:「本規定所稱缺陷是指由於設計、製造等方面的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號或類別的汽車產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或者不符合有關汽車安全的國家標準的情形。」
我國對產品缺陷的定義由原先《民法通則》規定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發展為《產品質量法》規定的「不合理危險」和不符合強制性標准。

二、產品缺陷的認定標准
《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從法律規定里可以看出,我國司法實踐中認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主要參考兩個標准:其一,該產品是否具有不合理的危險;其二,產品本身是否符合國家已有的相關強制性規定。
三、產品缺陷的分類
法學界通常將產品缺陷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製造缺陷,設計缺陷,警示說明缺陷和跟蹤缺陷。
製造缺陷是指產品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合理的危險。導致危險的原因很多,包括質量管理不善、技術水平差等。如三鹿奶粉就是這種情況,在生產過程中質量不合格,加入了三聚氰氨。
設計缺陷是指產品的設計,例如產品結構、配方等存在不合理危險。例如前些時間發生的漢蘭達「爬坡門」事件,作為一輛越野車,竟然爬不上30度的坡,有專家分析這是因為該車重心設計太後。如果真是如專家分析的,這車就具有設計缺陷。
警示缺陷是指產品存在的合理危險,銷售產品沒有適當的警示與說明。這是針對產品的合理危險而言的,產品的合理危險是指產品雖然包含危險,但該危險只要依照合理的方法使用,危險就不會發生。例如果凍,大人吃一般沒有問題,不會有危險,但是如果給三歲以下小孩自己吃,就特別危險,因為容易發生窒息的危險。因此,凡是具有合理危險的產品,就必須進行充分的警示說明。所以你現在看到果凍包裝上都會印有請示說,不要給三歲以下小孩食用。如果是產品存在不合理危險,那麼生產商就是警示消費者也不能免責。例如生產汽車輪胎的廠商不能在輪胎上貼個警示說本輪胎在超過每小時100公里時速時會爆炸。如果有人不小心買了這個輪胎並出事故了,生產廠商就不能說,是你使用不當,沒有按照說明來使用。生產者還是得承擔責任,為什麼?因為產品本身不合格,這是不合理的缺陷,正常的輪胎不可能在行駛速度超過100公理就會爆炸。
跟蹤缺陷是指生產者將新產品投入市場後,違反對新產品應當盡到的跟蹤觀察義務,致使該產品造成他人的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害的不合理危險。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6條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消停者應當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條規定就是生產者的跟蹤義務規定。世界各國的產品責任法一般都規定「將產品投放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生產商就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也是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1條之規定。這個立法目的是鼓勵產品生產者努力開發新產品,鼓勵科技創新,以滿足社會和公眾的需要。這樣的規定同時也就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不能得到賠償。因此,立法者為了平衡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利益,確立了生產者的跟蹤觀察缺陷義務。例如目前在全世界都鬧得沸沸揚揚的豐-田車召回事件就是一個關於生產者的跟蹤觀察缺陷義務的例子。
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華律網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陸』 產品質量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於1993年2月22日通過,自1993年9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於2000年7月8日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決定》,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建立是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國人民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產品質量法》是新中國建國以來頒布的第一部產品質量法律,也是我黨十四大後頒布的一個旨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則的法律,它標志著我國的產品質量工作進一步邁入依法管理的新階段。
(一)制定《產品質量法》的目的和意義。

一是為了適應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隨著我國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恢復,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合作更加廣泛,大量產品要走向國際市場。國家通過立法,確保產品質量,以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二是為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適應「打假治劣」的需要。當前,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給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損害。國家須運用法律的強大威懾力量,嚴勵懲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是為了切實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僉權益。產品質量涉及千萬戶,廣大人民群眾對商品質量問題極為關注。因產品質量使消費者切身利益受到損害以後,理應投訴有門,得到合理賠償。國家通過立法,保護消費者的僉權益。

四是為了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律體系。《產品質量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產品質量工作進一步走上了法制管理的道路,這對於建立產品質量公平競爭機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制裁產品質量的 違法行為,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武器。

(二)《產品質量法》的基本內容。

《產品質量法》是一部比較系統和完整的法律,主要包括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和產品質量責任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在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方面,法律主要規定了國家關於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體制,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技術監督部門的熱潮職能,系統地規定了生產者、經銷者的產品質量義務。法律的另一方面是產品質量責任,主要包括行政責任(限期改正、沒收產品、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民事責任(對產品實行「三包」、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要賠償)、刑事責任(依據刑法和補充規定,對犯罪者處以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直至死刑)。

(三)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義務。一是必須保證產品質量,對產品的質量負責。產品質量必須符合所採用標準的要求,不得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具備應有的使用性能。二是產品的標識必須符合要求。產品必須有合格證、產品名稱、廠名、廠址等;限期使用的產品必須有生產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涉及使用安全的產品必須有警示說明、警示標志。三是企業的禁止性行為。企業不得偽造產地;不得偽造或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不得生產銷售國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生產的產品;不得偽造或者冒用質量標志;不得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不得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不得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不得銷售失效、變質的產品等。

(四)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是消費者有權就產品質量問題,向生產者和銷售者進行查詢,向技術監督部門申訴,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是消費者發現產品質量有問題時,有權直接找商店要求修理、更換、退貨、實行「三包」。

三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消費者可以向生產者或銷售者中的任何一方提出賠償的要求,賠償范圍主要包括直接損失(醫療費、誤工收入等)和間接損失(生活補助費等)。消費者享有訴訟的選擇權利。此外,法律為消費者解決產品質量糾紛規定了四種處理問題的渠道,即通過協商解決、清消費者協會或技術監督部門調解、向質量仲裁機構申請裁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五)認真學習、貫徹、實施好《產品質量法》,《產品質量法》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關繫到企業的利益,又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

學好、貫徹好、實施好《產品質量法》,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提高全民族的產品質量意識,是全民的責任。《產品質量法》規定了國家對產品質量採取符合國際慣例的宏觀管理措施和激勵引導措施,規定了生產者的質量責任和義務。其目的在於推動生產者建立以質量為核心的管理機制,積極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有遠見的企業家要通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產品質量法》,做到依法從事生產活動,也要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產品質量法》是規范市場行為,保護公平競爭,明確銷售者的質量責任衙義務,保障市場的健康發育的重大措施。有作的經營者,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產品質量法》,使自己在市場經濟的廣闊天地中,依法經營,並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僉權益。《產品質量法》從四個方面體現了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原則,是當前打假治劣的重要法律依據,它同其它有關法律一起,形成一張恢恢法網,緊緊縛住制假售假的黑手,解除消費者的後顧之憂。廣大消費者必須認真學習、熟悉掌握《產品質量法》,積極支持技術監督部門的工作,為強化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作貢獻,還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產品質量法》規定了我國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制,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技術監督部門的行政執法職能。各級技術監督部門和廣大技術監督行政執法人員,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實施《產品質量法》,運用法律手段,扶優限務,嚴勵懲處違法行為,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為實現我省趕超「四小龍」的宏偉目標做出貢獻。提高質量、發展品種、增加效益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經濟工作的長期戰略任務。也是我國的經濟不斷邁上新台階,實現第二步、乃至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使中華民族能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 之林的關鍵。學習、貫徹、實施《產品質量法》, 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人人關心質量的社會風氣,增強全民族的質量意識,充分發揮《產品質量法》的作用,是解決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形勢賦予我們的責任。

『柒』 產品質量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哪些內容

(1)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關系,即各級技術質量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行使行政懲罰權時與市場經營主體所發生的法律關系。
(2)產品質量責任關系,即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消費者與生產者、銷售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包括因產品缺陷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害在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之間所產生的損害賠償法律關系。
(3)產品質量檢驗、認證關系,即因中介服務所產生的中介機構與市場經營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因產品質量檢驗和認證不實損害消費者利益而產生的法律關系。
(二)產品質量法的立法宗旨
1.加強質量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為了全社會的利益,加強財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是政府的責任。運用法律手段,規范產品質量,是現代社會的要求。
2.明確產品質量責任。要提商產品質量水平,必須明確研製、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對產品質量所擔負的責任;對產品質量進行管理監督,則必須分清政府有關部門、質量檢驗中介機構及各個企業的產品質量責任。
3.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加強管理,明確責任,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使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保障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

『捌』 求各位大仙給解!!謝謝!!!

產品質量法明確指出該法的立法目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理解:
1.加強質量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為了全社會的利益,做好這方面工作是政府的責任。運用法律手段規范產品質量,是現代社會的要求。
2.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加強管理,明確責任,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保障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
3.加強統籌組織領導。運用法律手段,強化政府及個人的責任。

產品質量法是調整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關系和產品質量責任關系的法律規范。新增的兩條法規,對於生產銷售環節嚴格把關,對政府部門的引導監督有利於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秩序。從而也體現了國家立法部門對產品質量問題的重視及對社會經濟的宏觀調控。

『玖』 消保法與產品質量法之間的適用關系

《產品質量法》 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區別和聯系

《產品質量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是維護市場秩.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重要法律,它們通過對對經營者加經監督管理,制裁侵犯經營者、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以過到恢復正常市場秩序的目的.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1《產品質量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聯系
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使得調整這些相關社會關系的法律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導致此法與彼法交叉。《產品質量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間的關系十分突出地反映了這個特點。產品質量直接關繫到消費者的權益,明確生產者、銷售者的義務和責任。加強對其生產、銷售行為的監督,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對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產品質量法》就是一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法律。《產品質量法》制定在先,在《消費者保護法》未出台之前,它實際擔負著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任務;《消法》制定後,它的制定也充分考慮到與《產品質量法》的銜接;這次修改產品質量法,也充分的借鑒《消法》確立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如根據消法的規定,擴大了因產品存在的 缺陷 造成受害人損害賠償的范圍。因此二者相互補充、相互配合,有著級為密切的聯系。具體說,二者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產品質量法》與《消法》在調整對像和適用范圍有重合,二者都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經營者與消費者因生活資料資料而發生的民事關系,也調整政府部門與經營者因生活資料的質量而發生的行政監督管理關系。
第二、《產品質量法》與《消法》在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產品質量法》就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對產品質量的責任及義務,作了較全面的規定,這些規定也適用經營者向消費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時應當存在的義務。因此,《消法》對經營者的義務沒有用面面具到的規定,只對其它法律沒有規定的內容作出了規定,對於其它法律有規定的內容未作重復的規定,只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報務,應當依照《產品質量法》和其它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義務。
二是、在民責任的承擔上,《產品質量法》對於因產品質量引起的民事責任作了全面的規定,包括責任種類、責任主體、歸責原則、責任形式、損害賠償范圍、訴訟時效、爭議的解決途徑等都作了規定,這些規定的許多內容,在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發生爭議時同樣適用。因此,《消法》第四十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以下九種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之外,應當依照《產品質量法》和其它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這九種情形是:商品存在 缺陷的,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在採用的商品標準的,不符合商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銷售的商品數量不足的,服務的內容和費用違反約定的,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法律、法規規定的其它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三是在行政責任的承擔上,《消法》與《產品質量法》和其它法律的關系的處理上,也如上作了規定;經營者對於其列舉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應承擔行政責任的,《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這是優先適用的意思。只有在有關這些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未作規定的,才依照該法的規定,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實施行政處罰措施。
2《產品質量法》與《消法》的區別。
任何一部法律都有明確的立法宗旨和適用范圍,調整不同的法律關系。不能相互取代,這也是法律之間的區別所在。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
一是立法宗旨不同。《產品質量法》的立法宗旨是為了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的水平,明確產品質量責任,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根據這個宗旨,它主要確立了產品質量的監督制度,包括檢驗制度、認證制度、監督檢查制度等,明確了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以及違反《產品質量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消法》則著眼於全面確立消費者權利、經營者的義務,以及國家和消費者組織保護消費者的責任等方面的制度,制裁經營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務中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是調整對像和適用范圍不同。《產品質量法》一方面調整生產者、銷售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平等法律關系,同時也調整管理者與生產者、銷售者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它的適用對像僅限於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既包括生產資料,也包括生活資料,但不包括初級農產品和建設工程;主要適用於從事產品生產、銷售活動。〈消法〉主要調整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經營者和消費者在市場交易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消費者處於弱者的地位,需要在法律上預以特別保護。因此,它是側重從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角度制定的。它的適用對像限於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初級農產品和建設工程參照《消法》執行;適用於消費者因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三是在民事賠償范圍不盡相同。《產品質量法》規定,因產品存在瑕疵或缺陷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生產者、銷售者要賠償損失,這種賠償是補償性質的。而《消法》對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造成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殘疾、死亡經及財產損失後的賠償作了同樣的規定。與此同時,還規定了懲罰性賠償金,即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一倍。

『拾』 產品責任法

中國與歐美產品責任法比較及啟示 (非常的長,一共一萬字)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從產品責任立法體例、產品責任主體、產品責任歸責原則以及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等方面,對歐美產品責任法進行了比較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就我國產品責任法的完善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 鍵 詞】產品責任/產品責任主體/歸責原則/損害賠償……
產品責任是因缺陷產品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而引起的損害賠償責任。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產品種類日漸豐富,產品功能日益繁多,產品構造日趨復雜,導致產品的危險程度大大增加。因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事故層出不窮。為此,美國、歐共體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針對產品責任問題開展專門立法,以維護消費者、用戶的合法權益,逐漸形成了各國的產品責任法。本文擬就歐美產品責任法的幾個主要方面試作比較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談談歐美產品責任立法對我國的啟示。
一、產品責任立法體制的比較
(一)以成文法為主的歐洲產品責任法
除英國外,歐洲大部分國家屬於大陸法系,即以成文法傳統為主的國家。一般認為:1842年英國的溫特伯頓訴萊特案(Winterbottom V.union1right)是英國也是世界產品責任制度的發端。不過,在本世紀中期以前,歐洲並無專門的產品責任法,「它們的法院主要是通過引申解釋民法典有關規定來處理產品責任案件。」(註:馮大同.歐洲產品責任法的新發展(J).中國法學.1992(1)。)自70年代初開始,在歐共體的推動下,各國日益重視產品責任的研究和立法。1976年歐洲委員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有關產品責任的實體法規范國際公約《關於人身傷亡的產品責任公約》(Convention on Procts Liability in regard toPersonal Injury and Death);1985年歐共體發布了《產品責任指令》(E.E.C.Direction on Proct Liability)。按照後者的要求,歐共體各成員國應在3年內使其國內法符合指令的有關規定,推動產品責任法的建立和完善。於是,英國在1987年(註:1987年英國發布.消費者保護法.該法第一章「產品責任」實際上就是英國的產品責任法。),希臘、義大利在1988年,盧森堡、丹麥、葡萄牙、德國在1989年,荷蘭在1990年,比利時、愛爾蘭在1991年分別制定了本國的產品責任法,標志著歐洲產品責任法的成文化、專門化趨勢。
(二)判例法與成文法相結合的美國產品責任法
美國產品責任法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42年溫特伯頓訴萊特案(註:此案乃英國判例,但由於美國獨立後繼續沿用英國的法律制度,故該判例所確立的原則(無合同就無責任)同樣為美國所接受。)至1916年麥克弗森訴比克汽車公司案(Mac Pherson V.BuickMotor Company),為合同責任階段;第二階段從1916年麥克弗森訴比克汽車公司案到1963年格林曼訴尤巴電器公司案(Greenman V. YubaPounion1er Procts),為過失侵權責任階段;第三階段,從1963年格林曼訴尤巴電器公司案至今,為嚴格責任階段。可見,美國產品責任法一直以判例法為主。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州的產品責任立法並不統一。如雖然目前絕大多數州已確立嚴格責任原則,但迄今仍有少數州適用疏忽責任或擔保責任(過失責任)。為了克服這種不統一帶來的產品責任訴訟結果的不確定性,70年代以來,美國加強了產品責任的聯邦立法工作,主要包括:1972年發布的《消費品安全法》(Consumer Proct Safety Act)、美國法律協會(ALI)1972年修訂《統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UCC)時制定的「產品責任—擔保責任」部分、美國商務部1979年公布供各州自願採用的《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Model Uniform Proct Liability Act)等。這表明美國產品責任法正日益呈現出判例法與成文法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的態勢。
(三)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的產品責任立法開始於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1986年發布的《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該條通常被學者視為我國產品責任制度之基本規定(註: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馬立法研究(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128。)。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完善市場經濟法制建設,1993年我國制定了《產品質量法》,將產品責任納入該法體系。這種立法體例反映了我國從整體上解決產品質量問題的基本思路。但由於該法「集行政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及刑事法為一體」(註:(日)植木哲.中國產品責任比較(J).外國法譯評.1995(3)。),混淆了產品責任與產品質量責任的區別,容易使人誤將經營者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而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與因產品缺陷致人損害而承擔的民事責任混同起來;同時,考慮到產品責任法的特殊性,其中的許多內容和制度並非產品質量法所能包容。筆者拙見,應借鑒歐美立法經驗,專門就產品責任制定單行立法。
二、產品責任主體的比較
「產品責任主體分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註: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424。)。權利主體是在產品責任法律關系中依法有權獲得損害賠償的當事人,義務主體則是依法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義務的當事人。
(一)權利主體的比較
產品責任的權利主體,是產品責任法的保護對象。對此,歐美各國存在較大差異。
《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9條規定:「為本條之目的,損害是指:(a)死亡、人身傷害;(b)對缺陷產品本身以外任何財產的損害或滅失,其價值不低於500歐洲貨幣單位,但該財產必須是:(i)屬於通常用於個人使用或消費的財產;(ii)主要由受害人為其個人使用或消費目的使用。」《德國產品責任法》第1條第(1)款規定:「如果缺陷產品造成他人死亡、人身或者健康傷害、財產損害,生產者應當就造成的損害對受害者予以賠償。在造成財產損害的情況下,只有受到損害的是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該財產通常是用於私人使用或消費,而且受害者主要為這種目的而獲得該財產,才適用本法。」此外,《英國消費者保護法》第5條、《挪威產品責任法》第8條也有類似規定。由此可見,在歐洲諸國,凡缺陷產品致人損害,若為人身傷害,任何受害者均可要求賠償;若為財產損害,只有基於生活消費目的的私人消費者方可依產品責任法獲得賠償。
與歐洲相比,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保護對象要廣泛得多。依《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第102條,「索賠人」是指「因遭受損害而提出產品責任索賠的自然人或實體。」這里的損害包括:「(1)財產損害;(2)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3)由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引起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4)由於索賠人被置於直接人身危險的境地而引起的並表現為實際存在的他覺症狀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在這里,美國法律既未對財產損害作任何限制,又未將索賠主體限於「私人消費者」而是稱為「自然人」,更將「實體」明確列為產品責任的權利主體,顯見其保護范圍的廣泛性。
在我國,《民法通則》和《產品質量法》均未直接界定產品責任的權利主體。但前者第122條使用了「他人」一詞,後者第31條、第32條則規定「受害人」可以獲得產品責任損害賠償。據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我國產品責任法的權利主體不僅包括個人消費者,而且包括其他社會組織和團體。這與美國法律的規定基本相同,也符合產品責任立法的意旨和精神,應予堅持。
(二)義務主體的比較
產品責任的義務主體,也稱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產品責任的承擔者。歐美法律對此都作了明確規定。
《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產品的缺陷造成的損害負責。」依該指令第3條,生產者包括:1.製造人,含成品製造者、原材料生產者和零部件製造者;2.准製造人,即在產品上標明自己是該產品生產者的人;3.進口商,指在商業活動過程中以銷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銷為目的將產品輸入共同體市場的人;4.供應者,在不能確定生產者的情況下,產品的供應者視為生產者。
美國產品責任法將產品的製造者和銷售者作為責任主體。其中製造者包括「在產品出售給使用者或消費者之前,設計、生產、製作、組裝、建造或者加工相關產品」的人,還包括「實際不是但自稱是製造者」的產品銷售實體;銷售者包括產品製造者、批發商、出租人、經紀人。可見,美國產品責任義務主體的范圍比歐洲更為廣泛,它明確將產品設計人、出租人、經紀人等包括在內,而這些在歐洲都未見規定。
我國《產品質量法》頒布以前,有學者根據《民法通則》第122條之規定,認為「產品責任主體包括生產環節中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乃至成套產品的生產者(製造者),流通環節中以進出口、批發、零售等方式提供產品的供應者(銷售者),以及負責產品儲存、運送的倉儲者和運輸者。」(註:王家福.《民法債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產品質量法》頒布後,仍有人將產品的運輸者、倉儲者視為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註:段曉娟.論我國產品責任法的完善(J).財經問題研究.1993.93。)還有學者一方面認為運輸者和倉儲者不可能成為產品責任的承擔主體」,只能「與產品責任承擔主體發生法律上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認為「運輸者、倉儲者都可能成為承擔產品責任的主體」(註:王渙煥.產品責任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93。),顯然自相矛盾。
綜合國內外立法和我國學者觀點,產品的製造者、銷售者作為產品責任主體當無疑問。但運輸者、倉儲者能否成為產品責任主體呢?筆者認為:由於運輸者、倉儲者是產品運輸合同、倉儲合同的當事人,一般不與產品的使用者、消費者直接發生法律上的聯系,如果他們因過錯而對產品質量負有責任,這無疑是一種合同責任,應由運輸者、倉儲者向托運人、存貨人負責。缺陷產品的受害人並不能直接向他們請求損害賠償,產品的製造者銷售者也不能因運輸者、倉儲者的過錯而免責。另外,產品責任通常為嚴格責任,而運輸者、倉儲者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兩者屬於不同的范疇。因此,運輸者、倉儲者不應成為產品責任的義務主體。
三、產品責任歸責原則的比較
「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確定產品責任歸屬的准則,是要求行為人承擔產品責任的根據、標准和理由。」(註:張騏.中美產品責任的歸類原則比較(J).中外法學.1998(4)。)在歐美產品責任法的發展過程中,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
(一)美國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
根據19世紀普通法的原則,生產者對消費者承擔的責任只能產生於雙方的合同關系,無合同就無責任。「契約關系是消費者對因有缺陷產品所致損害進行索賠的有效障礙」(註:〔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79。)這一障礙直到1916年著名的麥克弗森案才得以消除。按照紐約上訴法院對此案的判決,製造人如果知道一件存在危險的產品會被購買人以外的第三人不經檢驗而使用,則不論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契約關系,製造人均負有注意義務。製造人未盡注意時,應就因此而產生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這一判決突破了無合同就無責任的普通法原則,開始將產品責任納入侵權法系之中,從而確立了美國產品責任法上的過失責任原則(即疏忽責任)。除此之外,美國法院在產品責任判例中還經常適用擔保責任。擔保責任包括明示擔保和默示擔保,本來是一種合同責任,但後來被擴大到合同領域之外,具有了侵權責任的意義。60年代以來,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一個發展趨勢是對生產者越來越多地適用嚴格責任。這一責任最初是由特雷諾法官在1944年的艾思克拉訴富萊斯諾可口可樂瓶裝公司案(Escala V. Coca Cola Bottling Company of Fresno)中加以表述的,但此案並未依嚴格責任進行判決。一般認為1963年的格林曼訴尤巴電器公司案是第一例嚴格產品責任案件。在該案中,特雷諾法官指出:「當一個製造商將一件產品投放市場時,明知它將不經過檢驗是否存在缺陷而使用,只需證明該產品存在缺陷並對人造成傷害,則製造者對損害負有侵權方面的嚴格責任。」當然,嚴格責任的出現並未排除過失責任、擔保責任的適用,而是由原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而提起訴訟。此外,80年代以來,美國法院還提出一種所謂市場份額責任,即由若干製造商按其市場份額共同向受害者承擔產品責任。它見之於1982年的辛德爾訴阿爾伯特葯廠案(Sindell V. Albott Laboratories)。這種責任實際上是嚴格責任的因果關系或然化。
(二)歐洲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
80年代以前,由於缺乏完整的國際產品責任立法,歐洲各國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並不一致。依《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任何人不僅對其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而且對應由其負責的他人的行為或在其他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的損害,均應負賠償的責任。」法國法院將這里關於物的監護人責任的規定擴大解釋為包括產品製造人的責任,從而使生產者承擔嚴格責任。在德國,依民法典有關規定,產品致損原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後改為舉證責任倒置,實行過錯推定。而在英國,1987年以前一直堅持過失侵權責任,製造商僅因其違反注意義務才承擔產品責任。歐洲產品責任歸責原則的多元化狀態持續到80年代中期。1985年《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產品的缺陷造成的損害負責。」該指令從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宗旨出發,明確規定生產者應對產品缺陷致損承擔嚴格責任,不僅免除了受害者證明加害人過失的舉證義務,而且不允許加害人以自己已盡注意義務進行抗辯。指令公布後,不僅歐共體各成員國,而且其他許多歐洲國家如挪威、奧地利等,都紛紛確立了本國的嚴格產品責任。
(三)對我國的啟示
在我國的產品責任理論中,學者們討論最多、分歧最大的莫過於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說(註:佟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簡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264。).、過錯推定說(註: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443。)、視為說(註:江平.民法中的行為、推定為舉證責任(J).政法論壇.1987(4)。)、無過錯責任說(註:劉心穩.中國民法學研究述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660。)、嚴格責任說(註:嚴格責任說又人為兩種:一種認為嚴格責任即無過錯責任(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為立法研究[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129);一種認為嚴格責任不同於無過錯責任(齊章宏、庚國慶.兩大法系中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J],法律科學,1993(5)))、綜合責任說(註:綜合責任說也有若干類型:「生產者嚴格責任與銷售者過錯責任」說(孔祥俊.民商法熱點、難點及前沿問題[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100.105);「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過錯責任為例外」說(楊振山.另民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628);「嚴格責任為主,過錯責任與擔保責任為輔」說(張騏.中美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比較[J],中外法學,1998年(4)。)等。不過,顯而易見的是,近二、三十年來,「產品責任由過失責任演變為無過失責任,系各國(地區)法制之共同趨勢」(註: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3)[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14。),這從歐美產品責任歸責原則的演變中可以得到印證。當然,這種演變是漸進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借鑒國際產品責任立法趨勢,結合我國國情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筆者主張我國的產品責任應採取嚴格責任。這種責任既不屬於過錯責任的范疇,又非絕對的無過錯責任(註:關於嚴格責任民無過錯責任的差異曾有學者進行過深刻辯析。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29。)。它允許加害人以某些法定事由進行抗辯,但加害人不能以自己無過錯而要求免除其產品責任。從現行立法看,我國《產品質量法》第29條確立了生產者的嚴格責任;而關於銷售者的產品責任,該法第30條與31條存在一定的沖突(前者為過錯責任,後者則為嚴格責任),有待協調。
四、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的比較
(一)歐洲產品責任法規定的損害賠償范圍
根據《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包括:死亡、人身傷害;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損害。其中,對同類產品的同一缺陷造成的死亡或人身傷害,歐共體允許各成員國規定不少於7000萬歐洲貨幣單位的生產者最高責任限額;而財產損害的價值則不應低於500歐洲貨幣單位。《德國產品責任法》進一步規定了「在造成死亡情況下的責任范圍」,「在人身傷害情形下的責任范圍」,同時規定生產者對某一產品缺陷造成人身傷害的最高賠償限額為1.6億馬克,財產損害賠償的最低起點為1125馬克。此外,歐共體還允許各成員國在國內法上規定非物質損害的賠償問題。
(二)美國產品責任法規定的損害賠償范圍
在美國,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包括物質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和懲罰性損害賠償。
1.物質損害賠償包括財產損害和由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所帶來的財產上的不利益,但「不包括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
2.精神損害賠償屬於非金錢性損害賠償,包括「由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引起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以及「由於索賠人被置於直接人身危險的境地而引起的並表現為實際存在的他覺症狀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其「金額不得超過2500美元,或不得超過金錢性損害賠償金額的兩倍,以兩者中的少者為准。但是原告通過優勢證據證明:產品使原告遭受嚴重的和永久的或長期的(1)毀容;(2)身體機能的損壞;(3)痛苦和不適;(4)精神疾病,則不在此限。」
3.懲罰性損害賠償是作為一種懲罰方式而由加害人給予受害人超過其實際損失的損害賠償金額。「原告通過明顯的和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由於產品銷售者對產品使用者、消費者或可能受到產品損害的其他人員的安全採取輕率漠視態度,致使原告遭受損害的,原告可得到懲罰性損害賠償。」可見,懲罰性損害賠償是對製造商、銷售商漠視他人安全的一種懲罰措施。除此以外,與歐洲不同的是,美國產品責任法對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和最低額均未作規定。
(三)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32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撫恤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可見,我國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包括人身傷害(含死亡)、財產損失、其他重大損失等幾個部分。
1.財產損失的賠償
從廣義上說,財產損失分為直接的財產損失,由於人身傷害、死亡帶來的財產損失以及間接的經濟損失。其中,直接的財產損失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通常不包括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失;由於人身傷害、死亡帶來的財產損失包括醫療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喪葬費等;間接的經濟損失即可得到利益的喪失,如營業利潤的損失、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因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而減少的收入等。歐美法律一般是將直接財產損害列入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而對「純粹經濟上損失」多不予認定或給予嚴格限制。(註:劉文琦.產品責任法律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0—75.95—99。)筆者認為,依產品責任法維護受害人利益的宗旨,受害人的經濟損失應得到合理考慮。我國法律將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者的生活補助費、由殘疾者扶養或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項目列入損害賠償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受害人的經濟損失,有利於維系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2.人身傷害的賠償
在產品責任法上,人身傷害是由缺陷產品引起的對人體的健康的損害,包括一般傷害、殘疾和死亡。人身傷害將使受害人及其親屬遭受兩種損失:一為財產上的損失,如醫療費、喪葬費的支出,收入的減少等;二為精神上的損害,如肉體疼痛、精神緊張、心靈痛苦、情感傷害等。因此,美國法律將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引起的損害分為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並由加害人分別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規定值得我國借鑒。事實上,我國《產品質量法》(第32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1、42條)對缺陷產品致人傷害、死亡的損害賠償規定基本體現了上述精神。問題在於:如何看待我國法律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
3.關於精神損害賠償問題
「產品責任的精神損害是指由於產品缺陷事故造成的受害人的精神上的傷害與痛苦。」(註:張騏.產品責任中的損害與損害賠償[J].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4)。)與財產損失不同,精神損害屬於非物質損害。對這種非物質損害,歐洲各國法律多未直接規定,而美國法律卻予以更多的關注,它要求加害人對由人身肉體傷害、疾病、死亡或其他人身危險而引起的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給予賠償。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重大分歧。有人認為:「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和《民法通則》對這種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都未作出規定」(註:房維廉.產品技師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165。);另有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指出:《產品質量法》第32條中的其他重大損失「應當是指人格方面的損害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損害」。(註: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314。)筆者拙見,依法理及美國立法經驗,為維護人的價值和尊嚴,平復受害者及其親屬的精神創傷,在產品責任上明確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極為必要。不過,鑒於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而精神損害賠償范圍不宜過寬,一般應以缺陷產品致人殘疾或死亡為限,而對那些輕微的精神痛苦和傷害可不予認定。
4.關於賠償限制問題
賠償額的限制分為最高額的限制和最低額的限制,兩者具有不同的制度價值。美國由於實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對賠償額不加限制,所以巨額賠償案件多有出現。而歐洲產品責任法對最高責任限額和最低賠償額都作了專門規定,從而使賠償數額更趨合理。我國應如何借鑒?
(1)關於最高額的限制:有人主張:「為平衡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應在權衡各種因素的前提下規定產品責任的賠償限額」(註:陳蘭蘭.論我國產品責任立法的完善[J].山東法學,1997年(3)。);也有學者指出:「中國有關賠償數額的主要問題是賠償額太低,根本無法補償受害者損失」,故「設置限額是不可取的」(註:張騏.產品責任中的損害與損害賠償[J].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4)。)。其實,對產品責任賠償額作出限制,是基於嚴格責任而出現的。嚴格責任是對生產者責任的加重,使生產者的風險大大增加,尤其是精神損害賠償又極具不確定性。過高的賠償數額不僅嚴重傷害了生產者,最終也將損及消費者利益和阻礙經濟發展。因此,甚至在充分「傾向原告」的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州規定了非經濟性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如新罕布希爾為87.5萬美元,阿拉斯加為50萬美元、佛羅里達為45萬美元、馬里蘭為35萬美元、堪薩斯只有25萬美元(註:〔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26—629。)。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認為:我國產品責任立法應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最高數額作出限制,而對財產損害則應貫徹賠償實際損失的原則。
(2)關於最低額的限制:在產品責任法上規定損害賠償的起點限額,主要是針對財產損害而作出的,它要求因缺陷產品所致財產損失(不包括缺陷產品本身)必須達到一定數額以上,受害人方可依產品責任法獲得賠償。此規定的制度價值在於防止出現過多過濫的產品責任訴訟案件,優化法律資源配置,節約社會成本。這一做法無疑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申訴復查規定 發布:2024-05-05 23:52:36 瀏覽:159
小區保安打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5 20:45:55 瀏覽:314
行政立法的特殊原則有哪三個 發布:2024-05-05 20:25:44 瀏覽:815
假冒專利罪應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5 20:13:56 瀏覽:703
觀看法律知識講壇有感 發布:2024-05-05 19:38:52 瀏覽:695
法學要學數學嗎 發布:2024-05-05 18:54:41 瀏覽:855
徐珊琴律師 發布:2024-05-05 17:44:57 瀏覽:380
什麼樣的調解書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15:03:16 瀏覽:185
贊成難民法 發布:2024-05-05 14:46:28 瀏覽:740
公司違反勞動法怎麼寫辭職書 發布:2024-05-05 13:30:10 瀏覽: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