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道德綁架
① 你聽過哪些最惡心的道德綁架的話
人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拒絕道德綁架.
拒絕一切道德綁架,沒那感情,何必把我強拉硬拽.
中年女人有了孩子就了不起嗎?拒絕道德綁架,從我做起.
火車換票就是要給差價.子貢贖人,子路受牛,這道理兩千年前孔子就說過了.拒絕道德綁架.
道理都明白,情緒也可以有.我知道我不能道德綁架別人,但是你拒絕了我我心裡也會難過.明明知道要遠離渣男,但是想念他的小情緒抑制不住,明白嗎?現在的人真是你弱你有理,我們年輕人不欠任何人的,拒絕道德綁架.
② 二十四孝子的精神哪些值得學習
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在柴米油鹽間折騰著的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那些為人們所稱頌的英雄們之所以崇高,不是因為他們的「完美」,而恰恰是因為他們的缺陷,以及與缺陷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正是他們的缺陷,使他們離我們是那麼近,我們不用仰視就可以看到他們的面容;而他們對自身缺陷的戰勝,成就了他們的崇高。 為什麼總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跡於芸芸眾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嗎?恐怕不見得吧。失去了真實失去了親切的典範和偶像,立刻便斂去了那溫和的笑容,換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贊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想想舜當時的生活環境,不管繼母怎樣對待他,舜仍然時時想著要孝順父母,再對比一下我們現在優越的生活條件,我突然感到很慚愧,父母平時辛苦地工作,盡可能地給我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讓我們吃好的、穿好的,可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孝」的觀念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非常淡薄了。我想:我們應該向這本書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學習,尤其要向丁巧菊大義勸父、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學生求學救母、北國好男兒割肝救父……等當代人物好好學習,有句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像他們那樣,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後,我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1.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3. 鹿乳奉親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4.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5.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6.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7.親嘗湯葯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8.拾葚異器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鬥牛蹄一隻與之。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9.埋兒奉母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10.賣身葬父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11. 刻木事親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qu]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安陽一帶)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12.湧泉躍鯉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kuai],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13.懷橘遺親 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14.扇枕溫衾 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15.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音pi],貧窮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親。 16.聞雷泣墓 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於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俱。」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17.哭竹生筍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18.卧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19.扼虎救父 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於害。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20.恣蚊飽血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21.嘗糞憂心 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22.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咸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洗。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23. 滌親溺器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馬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24.棄官尋母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③ 以道德約束更偏重於什麼
這個題目其實挺難辯的,因為比較容易說錯,被對手抓住把柄。這里給幾點建議:首先,(其實我國古代實行以儒家道德約束為主的統治,因為中國畢竟福員遼闊,所謂山高皇帝遠,法律出了一定的范圍效用就十分有限;為了維持統治,統治者只能用儒家道德約束行為。)現在畢竟網路通信發達,通過合理的紀律約束可行性就變得很高,可以通過收集不同地區的情況來完善紀律手冊。其次,道德約束學生的文明行為可行性不高,比如,當學生做出一些不文明行為,如隨地吐痰,曠課時,其實他也知道這個不對...但很難約束自己。如果有紀律,如扣考勤,扣學分等,他的行為就不由自主地受到約束第三,可能對方會提,有紀律會限制自由等。你可以反問對方學生進學校主要是幹嘛等反駁。最後,辯論時注意要隨機應變,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這是中國古代儒家「德法兼用」、「德主法(刑)輔」思想的簡明概括。現在我們在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同時,又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這固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不妨借鑒先秦儒家「德治」的某些合理因素。其中一個重要思想是:德治的主要鋒芒,是要求執政者「為政以德」,以道德約束統治者的權力,規范掌權者的行為。本文擬就儒家的德治思想試作新探,並由此論及道德也可以成為一種權力,即社會權力,在一定范圍與程度上,可以起到約束國家權力的輔助作用。〔1〕??
孔孟的「德治」旨在約束為政者
通常,人們在闡釋先秦儒家倡導的「德治」時,多是援引孔子的一句名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以此說明儒家的德治,旨在以德化民,以德治民。誠然,孔孟言論中確有此意,但不能說明這是他們主張德治的主導思想。
只要我們全面考察一下孔孟關於德、禮、仁、義等大量言論,就不難發現,他們講德治,主要是針對統治者的。
孔子要求「為政以德」(《論語。為政》),下引皆出《論語》,不另注)「為國以禮」(《先進》)。他講「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顏淵》),「修己以安百姓」(《憲問》,「約之禮」則「可以弗畔」(《顏淵》),「禮讓為國」,則無往不順(《里仁》),上好禮、義、信,則民莫改不敬服、不用情,如是則四方之民來歸(《子路》),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政者正也」(《顏淵》),「苟其身正矣,於從政乎何有?」(《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子路》)……凡此等等,無不是對為政者而言的。
孟子強調「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他把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講「王道」、行「仁政」。孟子見梁惠王,勸他「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他認為「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梁惠王上》)。他極力主張」以德服人「(《公孫丑上》),反對暴政。對那些不仁不義,殘民以逞的國君,孟子聲言」獨夫「可誅,暴君當伐。……這些也都更明確地將德治的主要對象指向統治者。
④ 論語對現代生活的啟示
古話有雲:「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以來,他被諸多名家推崇:
馬雲曾說:「《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不斷重復看、不斷看的書。」
教育學家錢穆先生說:「《論語》為中國識字人必讀之書。」
是啊!一本《論語》,包羅萬象,從治國理政到修身養性,再到言行舉止,處處都是智慧。
但遺憾的是,這樣一本好書,卻常常不被人待見。有人覺得,《論語》不過是封建糟粕,充滿了愚民思想;有人覺得,《論語》對女性不尊重,早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只是因為我們誤讀了《論語》。
01
那些被誤讀的《論語》句子,你知道嗎?
在《論語》中,有哪些句子經常被我們誤讀呢?讓我們舉例來說明。
以德報怨,真的好嗎?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想要找途徑伸張正義,結果旁人卻勸我們說:「算了吧,寬容點,孔子不是還說了,要以德報怨嗎?」一句「以德報怨」就這么成為他人道德綁架、情感勒索的工具。
可是,孔子真的有要求我們要做到「以德報怨」嗎?讓我們回到原文看看。
在《論語.憲問》中,孔子和弟子對話道: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就是,假如你用善行來回報惡行,那用什麼去回報善行呢?所以正確的方式應當是用公正的態度去回報惡行,用善行來回報善行。
可見,孔子不僅不支持以德報怨的做法,還大力地反對它。在孔子認為,正確的做法,就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那麼,這個「直」是什麼意思呢?朱熹曾說:「直道,無私曲也」。也就是在面對惡行時,我們不必用「德」去回報,也不能過分打擊報復,而是要公正地對待。
總之,孔子推崇的,絕不是道德至上的「白蓮花」,而是公平坦盪的責任意識。是德,就要湧泉相報;是怨,就要公正指出。
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君子嗎?
生活中,我們常以「說話算數」為美德,並引用《論語》的話說:「孔子不是說了,言必信,行必果嗎?」
但這句話的原文是怎麼樣的呢?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在這一回里,弟子問孔子:「什麼是士?」也就是問,什麼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孔子回答道,士一共有三等。上等為「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做事知道羞恥,出行能不辱君命,這就能稱為上士。
⑤ 行善不當,易招災殃,面對哪些「善」,人不能去插手
人生路長,且行且珍惜。善心很小,卻能容大千世界!所以,行善的人很美,無論何時都閃著光,照耀著四方。可惜,物極必反,有時候卻會“行善不當,易招災殃”,所以,面對這三種“善”,你大可不必去管。
分析:老子和孔子的這個典故,筆者可不敢胡亂點評。但卻從中能看出一點,那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所謂,關乎到了自己的做人底線的事,不必去管。
能出現這種狀況,如今大多是發生在親朋好友之間,因為唯有他們敢,毫無顧忌地輕易觸及到我們的底線,使得我們左右為難。以至於有人哀嘆:誰家沒個“奇葩親戚”。反正不是這事,就是那事,且事事逼著你,去突破做人底線!
怎麼辦?就四個字,不必去管!因為你管了一次,行了這一次所謂的善,下一次就還會讓你重新去突破底線。如此下去你還過日子,還生活嗎?甚至搞不好就前途盡毀了。
⑥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什麼意思
翻譯如下:(你)收下國家給予你的補償金,這並不會影響你的品行;但(你)不去收下這個補償金的話,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原文如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全文翻譯如下: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收下國家給予你的補償金,這並不會影響你的品行;但(你)不去收下這個補償金的話,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6)子路道德綁架擴展閱讀
對孔子這句話的評價:
1、楊樹達《論語疏證》:「以德報德,孔子就受德者言之,子貢子路之事,孔子就施德者言之。施而不受報,足以阻他人之施。孔子為社會計,不許個人以讓為名高而損社會也。」
譯文:以德報德這件事孔子是從受德者的角度來說的,子貢子路這件事,孔子是從施德者的角度來說的,付出而沒有回報,這足以阻止別人來付出。孔子是為了整個社會來考慮,不讓個人讓利提高自我聲譽而損害社會。
2、《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譯文:孔子能從細小的事情上看到結果,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看得多遠啊。
3、《淮南子·齊俗訓》:「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於論者。」
譯文:孔子之所以偉大,是能從小處看到大處,從近處看到遠處,在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真是一位通曉事理的聖人。
⑦ 孔子故事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3、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4、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5、藏書始祖
孔子於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詩經》、《尚書》等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
孔子在整理文獻中,創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於書後,或臨於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容上起重要作用。
孔子整理圖書所定的《六藝》,對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在《別錄》、《七略》書目分類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矣」。孔子通過國家的藏書,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歷史。
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以《詩》、《書》、《禮》、《樂》、《春秋》等。《公羊解詁》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時,廣泛搜集各國典籍。故後,「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⑧ 翻譯這倆篇古文和那個作文題目
(1)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後,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2) 從前有一個國家(今天所謂城市),全國只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全國的人都飲這水,沒有不瘋的;唯有國家的君主打水才可以沒有疾病。全國的人已經都瘋了,於是聚集在一起想辦法,一起抓住國王,治療國王的瘋病,用艾葉燒熏、扎針、吃葯,沒有不全部用上的。國王受不了那苦,於是來到泉邊,舀水喝了,喝完就瘋了。(全國)君臣、大人小孩,他們的瘋病都一樣,大家便興高采烈。
(3)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出自 莊子《養生主》意思是沿著血脈循序漸進,不追求,不執著,不傷害自己精神,可以保全性命,可以保存天性,可以保養精神,可以盡享天年。
就是拋開事物的是非善惡標准,那麼事物兩極只是一對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的矛盾關系。不偏執一極,走左與右、善與惡之間的中間路線,這個有點象中庸之道。 你可以從事物的客觀性來立意寫這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