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是依憲治國
Ⅰ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怎麼理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不僅是對憲法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的概括,同時也對憲法的實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憲法是治國的總章程,是治國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來源和依據,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堅持依法治國,立法是基礎,立法工作必須統一於憲法之下,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憲法是各項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和效力來源,各級人大和政府在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過程中必須以憲法為依據,不能超越憲法的規定,不能違背憲法的基本原則。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堅持依憲治國要求立法工作必須以憲法為最高法律規范,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把國家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按照憲法和立法法的有關規定,擴大人民民主,依法保障人民有效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依法規范權力,保障權力嚴格依法運行。
堅持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堅持依法治權,保障權力在法律的制約下規范運行,防止公權力對私權利造成傷害。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而這些權利就是權力行使的邊界。各級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要認識到所有國家機關的權力都是人民通過憲法賦予的,只有按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力,保護權利,才能真正履行好職責,樹立憲法權威。
堅持依憲治國要求行政機關落實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圍繞行政決策、行政執法、行政公開、行政權力監督、行政化解矛盾糾紛等主要環節,著力規范政府行為。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尤其要繼續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
堅持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立法隊伍、行政執法隊伍、司法隊伍建設,暢通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幹部和人才相互之間以及與其他部門具備條件的幹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健全從政法專業畢業生中招錄人才的規范便捷機制,完善職業保障體系。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增強廣大律師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堅持依憲治國要求司法機關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通過健全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證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大力推進司法公正和司法公開,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對司法民主和司法監督的新要求。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在司法調解、司法聽證、涉訴信訪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完善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制度,加強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法律監督,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絕不允許法外開恩,絕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
只有堅持依憲治國才能使改革不偏離正確的軌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主要工作,而要減少改革的風險,避免改革的盲目性、無序化,必須樹立憲法的權威,加強憲法實施,以憲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加強頂層設計,引領和保障各項改革措施,以法治為全面深化改革護航。
憲法是判斷一切行為合法與否的依據和准則,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還是社會領域里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從根本上講,都是體現憲法的基本原則,落實憲法的有關規定。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一提法不僅令人振奮,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更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事實上,無論是在我國的立法、司法,還是行政執法領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憲法實施不力,具體法律法規與憲法存在差距的現象,強調堅持依憲治國就是要從觀念解決這些問題,真正樹立憲法的權威,保障憲法全面正確實施,最終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作者單位:中共南華縣委黨校)
Ⅱ 為什麼說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不僅是對憲法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的概括,同時也對憲法的實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一、憲法是治國的總章程,是治國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來源和依據,堅持依法治國要明確兩個關系:
1、堅持依法治國,要明確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的關系:依法治國是法治中國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只有通過憲法治理國家,把憲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與保障,強調法治思維,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才能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現行憲法規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遵守憲法不僅是公民的義務,更應該成為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全會公報突出依憲治國的基礎地位,進一步明確表明了依憲治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基石;
2、堅持依憲治國,要明確黨的領導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系,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我國憲法的優勢與特點是: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在理論指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在經濟上,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核心是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最佳實現形式。
二、堅持依法治國要把握兩個重點:
1、要明確依憲治國在全局部署中的優先性。
樹立憲法權威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治理體系完善、治理方式法治化的基本出發點。我們要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憲法重要性的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只有首先確立憲法權威,才能確立法治權威。全會公報對於「首先要」的強調,突出了依憲治國在全局部署中的優先性;公報還對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進行了具體部署。
堅持依法治國,還要堅持依憲執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要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依憲執政。要完善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責任法。以制定政府職權清單與負面清單保障公民權利為核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職權配置法治化;建立健全行政決策程序,增強政府執行力;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嚴格公正文明規范執法;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嚴密規范的行政責任制、過錯追究制,才能提高行政監察效能,增強政府公信力;
2、堅持依法治國,要加強和健全黨的領導。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完善保證黨確定依法治國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工作機制和程序,加強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
這表明,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不僅強調了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還首次提出了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法治體系建設,這是黨踐行法治理念、堅持依法執政、實現黨的執政方式領導方式法治化現代化的重大抉擇,也是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實踐。
Ⅲ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中央總書記的講話,從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地位出發,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指明了方向。
一、法治首先是憲法之治。
依法治國的「法」,指的是以憲法為核心由各種法律規范組成的完整法律體系。其中,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我國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都是對憲法精神、原則和制度的具體化。因此,依憲治國不僅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之義。
二、我國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規定了國家公權力的組織體系、職責許可權和行為標准,確立了國家權力的分工和相互監督機制。
依憲治國,就是要按照憲法的要求,規范國家公權力的良好運行,加強對公權力的有效監督。由於憲法的許多規定主要是依靠國家機關去執行的,因此強調依憲治國,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應當帶頭學好憲法,熟悉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嚴格依照憲法辦事,真正把憲法作為根本活動准則。
三、「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只有做到這三個「善於」,才能真正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不斷優化依法執政基本方式,更好地提升黨的執政能力。
四、「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核心在理念,關鍵在能力,重點在落實。一方面,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提高能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憲法的至上地位,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從憲法出發,我們就會走上建設法治國家的通衢大道;以憲法為基石,我們就能獲得黨和國家興旺發達的蓬勃偉力。
Ⅳ 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是什麼關系
憲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礎。
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內涵上沒什麼不一樣,都強調法律的重要性,但側重點不一樣。
依憲治國是落實依法治國的重點與關鍵,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內在要求。「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Ⅳ 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是什麼關系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
1、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理論核心
現代法治認為法律成為人民治理國家的規范系統,合法性是對一切國家行為的基本要求,在中央與地方以及他們之間確立了分權和治權機制,強調有限權力原則、權利保障原則和尊重和保護人權。權力有限原則是指政府的權力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約束與限制,政府必須依法行使權力,不得越權,不得私自濫用職權。權利保障原則是指指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要受到憲法和法律保護,政府必須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使其能真正實現。法治國家的立法是民意的表達,其功能是為公民設立權利,配景權利。保障人權原則是指法律的基礎、出發點是保障人權,維護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價值、保障人的權利。可見,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和對公民權利的保護,由此而決定的法治的原則與精神無一不由憲法規定體現出來,憲法宣示著法治的理論內核。
2、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實踐核心
首先,「 依法治國」 是實實在在的治國方略,而不只是~旬空洞的1:3號。它不僅要求加強法制建設,而且要求把國家的一切建設包括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盡可能地納入法治的軌道,實現「 法的統治」 。而能夠對國家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從宏觀上、全局上進行調整和規范的只有憲法。其次,法治的重點和難點在於「 治權」 、「 治政」 、「 治官」,在於防範政府權力的濫用。只有憲法,通過對國家權力的規范與制約,才能使國家權力在憲政框架內行使。
3、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實現核心
「憲法是一種先於政府的東西,而政府只是憲法的產物,一國的憲法不是其政府的決議,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決議。」這就表明,憲法居於政府之先,政府是憲法的創造物,沒有憲法,政府就成了無權的政府:憲法具有至高無上的尊嚴,政府無權改變憲法。政府如果有改變憲法的權力,它就會專斷獨行,為所欲為。另外,從憲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自從有了憲法,才有了對國家權力的最可靠最有力的規范與限制,才有了公民權利的根本保障,才有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和諧相處。
Ⅵ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這是因為我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基,是依法治國的總章程。中共中央依據法律程序,把十六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寫入憲法,正是依法治國的體現。
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首要地位。首先它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其次,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率;再次,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以保證憲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以及國家長治久安。
憲法是最高的行為准則。首先,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的最高行為准則。各種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國家權利的最高原則,是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據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其次,憲法是一切團體和組織的最高行為准則。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再次,憲法是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任何人無論職位多高、功勞大小,都不能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現行憲法是1982憲法,其後又經過了三次必要的修改,補充完善了一系列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依照法律程序寫入憲法,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法律保證,有利於貫徹依憲治國的指導思想。
Ⅶ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的治國方略。實行依法版治國,最根本權的就是依照憲法治國。
憲法是最高的法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處於核心的地位。一切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憲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憲法是人民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維護法制的權威,首先是維護憲法的權威。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憲法序言明確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責。」
因此,依法治國,首先必須嚴格遵守和執行憲法,樹立和維護憲法的權威,保證憲法的貫徹實施,做到依憲治國。
Ⅷ 依法治國就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就是依憲執政對還是錯
對的。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 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
Ⅸ 為什麼說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
我國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規定了國家公權力的組織體系、職責許可權和行為標准,確立了國家權力的分工和相互監督機制。依憲治國,就是要按照憲法的要求,規范國家公權力的良好運行,加強對公權力的有效監督。由於憲法的許多規定主要是依靠國家機關去執行的,因此強調依憲治國,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應當帶頭學好憲法,熟悉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嚴格依照憲法辦事,真正把憲法作為根本活動准則。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完善立法體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