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一葦道德經

一葦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10-03 22:26:33

㈠ 葉一葦的主要作品

葉一葦著有《篆刻叢談》《篆刻叢談續集》《篆刻趣談》《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雕蟲札記》《篆刻欣賞》《一葦印話》《一葦印蹤》《一葦詩詞選》《中國篆刻簡史》《篆刻學》《中國篆刻史》《孤琴篆刻譜》等;在香港《書譜》《西泠藝叢》等專業報刊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在國內外博得好評,具有廣泛影響。對篆刻藝術研究有自己新的見解,如提出「篆刻宗清」論,認為在「印宗秦漢」的基礎上,應該以清代(特別是晚清時期)的篆刻為宗,取其精華加以發展。篆刻藝術要充分發揮社會功能,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調篆刻藝術創作的獨立性,擺脫附庸書畫的位置;在創作上要以表現境界為上,不受技法的束縛。篆刻藝術的創作是依循「奇正相生」的規律發展的,其篆刻家要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和道德的修養。對詩詞也頗有研究,其詩詞創作曾收入《當代中國詩詞精選》《當代八百家詩詞選》《當代中華詩詞選》等。篆刻和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被收入專集或刻入碑林,或博物館收藏。2005年春,西冷印社在葉一葦藝術館舉行「詩心造印」研討會.
葉一葦學篆刻,實踐與理論並進,有自我見解,提出「印宗秦漢」,「篆刻宗清」,把學習分為兩個過程:先學秦漢繼承傳統,打好基礎;然後研究清代篆刻進行創新發展。著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藝術思想,不單純追求形式,力求篆刻與文學接軌,形式與內容盡可能結合,作了許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壇上稱他為「詩心造印」。篆刻與文學接軌,藝術內涵更為豐富,展示形式更新,不只為書畫服務。但這樣做難度較大,要求須深進學養,不易普及,有人稱他為「孤琴自彈」,立一門戶。著有《篆刻叢談》《篆刻欣賞》《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中國篆刻史》《篆刻學》《一葦詩詞選》等十多種書,其中有不少啟發性的新課題,文風朴實,說理淺出,對海內外篆刻界頗有影響。
他的詩詞強調:開發心靈,捕捉形象,造語淺出,於蘊借中反映時代。五言詩有鮮明特點,博得詩壇好評。
書法,因與篆刻聯系,篆書為多,行草為次,間寫隸書,有個性,內容常寫自作詩,有書卷氣。八十歲後始學畫,因身體健康原因,極少創作。

㈡ 燕狂徒的人物武功

◎武林第一掌「玄天烏金掌」:
燕狂徒最強的武功,「玄天烏金掌」是一種極厲害的掌法,本來是一種酷刑時迫供的手段,但給燕狂徒活用了,當作普通招法來用。
用時印堂、太陽穴、人中三穴同時黑氣陡現,掌力摧動下,目標猶如干針萬針直刺,直椎人心窩,奇經八脈,如寸寸斷裂,所受之苦,直比開腔剖肺,還要痛楚,任何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了。
◎「薪盡火傳」:
雙掌拍出,拍向前邊的人,一股巨力涌來,那人身子稍向後一仰,砰地撞中後邊的人,那巨力就傳了出去,變得無影無蹤,如此隨著人撞人,那巨力被傳接了開去,瞬間便傳到了靠得最外邊的目標,最後可隔數千人殺敵。
◎天下最佳攻招「玉石俱焚」:
燕狂徒生平愛用劍招,如天外飛龍,一擊必殺,而且無論敵人如何閃、如何避、如何反擊,這一招都形同拚命,能先擊中對手。
◎「大手印」:
少林派的掌力,呼地一掌劈出,這一拿推出時,手掌陡然腫大一倍余,而且隱透紫紅。
◎「金剛佛爪功」:
少林派的獨門爪功,難以閃避。
◎「千山重疊」:
武當派絕學,從武當山南岩宮上跳望,可謂千山重疊,而武當派張三豐真人將一般內息,隨著峰勢運轉,大可以陣勢壓敵,小亦可以一擊一拂之力應用之,手腋的袖袍,忽然卷揚起來,這袖裾激揚,如波浪一般,以袖風將「千山重疊」使得綿延無盡,便是這種絕學之上乘。 ◎「一葦渡江」:
少林派的絕世輕功,以少林派的內家借力打力,真正發揮時,以佛徹道,覺迷為悟,比武當的內家罡氣還能持久,只需輕輕一點,立即就能借力飛躍,而且控縱自如,絲毫不耗力氣。 ◎「阿難陀指」:
是佛門中一種極高深的指法,指法又在凌厲中含極大的寂意,出指雖緩,但指勁一出指端,即如劍氣,急如厲電,割體而去!
◎「參合指」:
少林派的指力,隔空嗖地一指,點擊對方穴道。
◎「三十九橋齊點頭」:
武當派一種點穴法,一擊即中,一中便收。 ◎「大般若禪功」:
少林派的佛門正宗內功,雙手一展,兩股白茫茫的勁氣,隔空狂飆般涌了過去,罡勁未到,勁鳳疾起。
◎「九轉玄功」:
武當的一種內功,能夠練到了全身各個部位,柔軟自如,而且能借別人之力生力,反擊對方。
◎「弱水柔易九轉功」:
武當派一種登峰造極的內功,把對方的掌力吸住,宛若掉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
這種功力源自《道德經》中的一段話:「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無不知,莫能行。」

㈢ 有哪些非常漂亮的比喻

1,天空是觸屏鍵,雲是神的指紋。
2,我知道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
3,一見紋蛤,殼分兩半,亦如遠去的秋
4,故鄉啊,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上面三句作者為小林一茶
5,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然落的花。——吉田兼好《徒然草》
6,緣如冰,你又能保存多久?
7,法如虛空,聲色如虹。
8,少年短如暑假——柏邦妮
9,你的風情,的確大部分很巴黎。——《燈下塵》
10,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趙嘏
11,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12,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啊。 ——木心
13,撒了一個玻璃質的謊,又脆薄,又明亮。
14,這個男孩的側臉,精緻得如同鑽石切割面。
15,有位詩人用十二個比喻來形容他聽過的呼吸:火焰痙攣,刀劍跳舞,彗星消逝,看不見世界的人閉上了眼睛。
16,春山談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北宋·郭熙
1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
18,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木心
19,你若是那含淚的射手我就是那一隻決心不再躲閃的白鳥——席慕蓉
20,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
21,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席慕容
22,我知道他的靈魂會像風一樣從我指尖穿過,可是我還是要伸出我的雙手。——海的女兒

㈣ 講經與說法,從根本上就有區別,請謹慎

常常聽到朋友或家人說起,某某地方有大師在講解《道德經》,某某地方有高僧在解讀《楞嚴經》,某某地方有大德在講解《金剛經》等等,諸如此類的話。當然也親眼目睹了許多人不明不白就去聽了,然後感覺殊勝,感覺很受益很多。遺憾的是,所謂的受益很多,卻經不起一番推敲,所有的受益都是一些虛假信息。比如說:我一個朋友花了15萬到廣東聽了一場《道德經》,回來後告訴我受益很深,我問她受益了什麼,她說:「道是最大最了不起的,學道就不能學佛,道教很排斥佛教,道教才是最終極的。」第一句回復,就讓我哭笑不得,一句似是而非的話,無一嚴謹,而且還產生了強烈的分別心。這叫受益匪淺。

今天坐下來寫這篇文章,源於最近遇見的一些事,以及一篇文章,文章來自某寺廟的公眾號,題目是《居士講法可以不可以?誰說了也不算,來聽佛陀是如何說的。》不得不表揚一下這個題目還是很用心的,至少一開始就立了一個很好的主題——講法。這個要結合平時的一些事,最近呢,在我生活的周邊據說有一位居士很厲害,為諸多佛弟子們講解《楞嚴經》,似乎還有《法華經》等,自稱開悟覺醒之人,還聽了很多居士說,把講經機器拿回家裡聽,結果很多事情都成功了,似乎什麼事都順了。我要不要誇一句:「哇,好厲害啊,普渡眾生啊!」其實不然,我真的很嗤之以鼻,當然我原本並不想如此公開的說,他傳他的道,我依我的法也就算了,可是偏偏有人因此一直來給我增添麻煩,甚至還要拉加入,然後發了以上的那篇似是而非的文章試圖要說服我,我本不予理會。不過,我覺得知而不言也是一種錯誤,所以我想想還是要來好好說明一番。

既然要好好說,我就系統的來說明一下。首先呢,我先說說什麼是「講法」,弄懂這個名詞,要先明白,法是什麼?法是辦法,解法,方法,稱之為法。所謂的「講法」就是通過智慧,將遇見的難題,困難,糾結,煩惱,化解開來,這個叫講法,而這個法有些是通用法,在誰身上都適用,有些是特定法,根據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法無定法,在於法因事而解,就好比咨詢師,好比醫生,就病治病,就事論事。而「講經」又不一樣了,經書不是法,經書是一種前輩先賢總結出來的規律或自然經驗或人生經驗,總稱「經驗」,而講經就是講解剖析前人的經驗。

好了,現在解釋完兩個名詞,現在可以好好的說下,首先:「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既然不立文字,如何又有這么多經書,因為在前佛後佛之間,總是不斷的講法,旁人記錄下來,也就成了現在的經書。佛陀是大智慧之人,解決了很多人的困難,同樣的,六祖大師的弘法之路也是為他人講解困惑,達摩祖師亦是如此,世尊拈花一笑,迦葉尊者就明白其心,這就是以心傳心,法不用弘,法就在心裡,所以佛陀說:「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並不是神通,而是一種解決的方式,一種解決的辦法。我們來看兩個公案:第一,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來到中土大陸弘法,可是終其一生,隻字未提,幾次講法大會,他始終坐而不言,為什麼呢?因為不立文字。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經書是前人的智慧,而當下每個人的根器都不同,所謂的根器不同,主要在於認識度,在於遇見的困難,在於遇見的煩惱,在於知識面,在於心理狀態都不一樣,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套用的,經書只是提供前輩的經歷,然後呢,每個人要自行去參悟,所謂的參悟也不是只了解前輩們做了什麼,而是要學會舉一反三,通過前輩的經驗中,看看能不能悟出適用於自己,幫助自己解決自身煩惱,自身麻煩,自身困難的地方,這才叫「悟」而所謂「開悟」的人,就是能找到這個適用於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也只是第一步而已,悟後真修才是修行的重點,說到這里,又涉及一個名詞,「修行」沒錯,修行就是通過修正自己的不足缺點,用行動去驗證這個真理。這就是修行,不斷的完善自己,這就是修行。要悟到後,才去驗證。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貿然的通過你所知道的就去所謂的講經,那就是一種誤導,這就是魔道,所以佛說:佛不講經,若說佛在講經,那是謗佛。

我們再看看,梁武帝,也能算是一代明君了,豐功偉績。可是梁武帝貿然出家,勞民傷財,翻譯經書數百卷,可笑的是每次出家所居住的精舍都被雷劈,還有梁武帝自身不近女色,不食葷,所以下令全國寺廟效仿,這便是漢傳佛教吃素的由來,可是有人留意嗎?這么一代明君,最後竟然是餓死深宮,這就是因果報應。當然,這里要說的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根器,你梁武帝適用的,不代表別人適用,所以你翻譯的經書,只能被雷劈,你頒布的法令,你得自己來承受因果。縱然你是人間帝王,也不能違背天地自然的法則。我們六祖大師,看看他一生,可有提起哪部經書的論據?再看看維摩詰居士,達摩祖師,以及我們的世尊,終其一生,可有說過哪一部經書的意思?答案很肯定的:沒有。

再說現下,都說是末法時期,很多人要說,這時候,居士覺悟的多,覺悟了就能說法,這個理論對錯,姑且不說,但是首先,覺悟是怎麼一回事,要先弄懂,覺悟者是找到智慧的辦法,能了解明白宇宙天地的自然規律,從而能生出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如同我們咨詢師,策劃師一般,幫助別人根據別人的困惑,給予合理的建議或意見,這就是最好的幫助,這就是講法。而如同某些自稱為覺悟居士那般的,開口閉口《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等然後解釋其中的意思,那就是誤導,根本就不是因人適宜。其次,所謂的一台念佛機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困惑,這點更是毫無根據的封建迷信,神通不敵業力,一個人的困惑麻煩煩惱是幫助一個人證悟菩提的根本,如果一台念佛機就能化解此人的業力,那麼也是一種逆天,從而不是改變這個人,而是害了這個人,縱然此人或許真的神通了得,那也是魔法,也是魔道,是阻礙一個人修行的魔道。不經歷風雨,怎麼長成大樹?不受百煉,何以成鋼?不渡劫,不參悟,不經歷,又如何能有所成就?

前幾天有人問我:「你知道萬法歸一的意思嗎?」這人是為了說服我,講經說法是沒有錯的,也是一種方式。不講經說法如何弘法?我其實只有笑笑,因為這已經完全扭曲了萬法歸一的本身意義,所謂的萬法,指的是世上有百萬種人,有百萬種煩惱,有百萬種苦惱,也有百萬種困難,當然,這所有的煩惱,苦惱,困難都是有方法解決的,而方法從來哪來呢?從心來,這就是所謂的「萬法唯心造」只有用心去研究,去破解的困難才是法。而尋這個法的方式很多,也許在自然規律中領悟,也許在工作中領悟,也許在參訪經典中領悟,也許在別人的只言片語中領悟,也許在動物身上領悟,也許在一個無意間就領悟了,從而依靠這個辦法去破解。然後當困惑解除,豁然開朗之際,就會發現生命無非就是起始而已,這就是唯一,心就這個這個唯一。同時,這也就是「道」,無非就是在這么一條人生大道上。

據說,那位「覺悟的居士」很會講《楞嚴經》,這里我也很好奇,經中很明確的指出分辨真妄,由心之眼開啟,最先看到的一定是自己,人就是先認清自己的問題,從而解決自己的問題為開啟。而一個不懂得以「一」為主的居士,依然大言潺潺的講經開課,這能算覺悟嗎?更不用說什麼說法了。典型的魔師案例,這種情況,我由衷建議諸善信弟子,要正確的學佛,不要盲從盲信。

「依法不依人」說的是幫助世人解決問題的是由心而生的辦法,是符合天地大道的方法,是真正能為你生死大事負責的方法。不要狹義的認為,法就是經書,經書只能是法的一種,是別人得的法,不是你的。而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依法不依人,是告訴你,不要盲目的信某人的辦法是不是適用於自己,真正可靠的還是通過自己對自己的剖析認知,然後從而尋找到一條能真正幫助自己消除煩惱,困難,苦惱的方式。當然,一定有人要問,那咨詢師,以及很師父,老師,怎麼解?作為一名好的咨詢師,作為一名好老師,作為一個好師父,首先要能夠耐心的傾聽對法的困難,從而分析,協助對方通過目前的真實情況,從而幫助弟子去體會尋找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且這條路上,作為老師,必須能為其生死大事負責,承擔,方能為師。作為老師,也只是因人而異的建議,輔助和引導,就如同世尊一般,正確的引導。作為弟子,也要懂得辨別方法是不是適用,在《西遊記》裡面,真假美猴王中,悟空遇見六耳獼猴,上天入地,連一向神通廣大的觀音菩薩都不能辨認,最後到了佛陀面前,佛陀也沒有直接方式指出,而是道出其身份來歷,讓眾人自己去分辨。這就是引導,既引導諸佛菩薩明白天地間還有很多需要認識的,也引導悟空認識自己的困惑和問題,從而消滅困惑。

好了,說了這么多,我僅僅是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由心而出的慧眼,辨別何為法,何為魔,不要輕易的上當,更不要輕易的崇拜迷信。要相信自己,要認識自己,要剖析自己,要用心的對待自己,對待好自己的「一」,不用去找「二」找「三」,這就夠了。

㈤ 道德經全文上古中文

謝邀
道德經並非是上古時期的著作,而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出函谷關時留下的道家經典。

㈥ 葦人一渡,強楚卻師講的是什麼故事

講的是禪宗初祖 菩提達摩的故事。 典故出處:

一葦渡江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誌書中,都曾經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里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岩」、「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㈦ 關於花亭湖的詩句

1. 關於太湖的詩句

1.【又次前韻贈賈耘老】 作者:蘇軾 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

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 壇古洞不可到,空聽余瀾鳴湃湃。

今朝偶上法華嶺,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卧碣 吊孤冢,下有至人僵不壞。

空餘白棘網秋蟲,無復青蓮出幽怪。(事見本院碑。)

我來徙倚長松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奇葯,往往靈芝雜葵薤。

詩人空 腹待黃精,生事只看長柄械。(杜子美詩雲,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真癬疥。(賈雲,今歲有小蟲食葉,不甚為害。)

白 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鐮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 2.水龍吟--太湖抒懷 太湖風卷如潮 千峰擂鼓濤天際 滄廊柳下 三山霧里 年年如此 鹿頂迎暉 昆侖存志 觀潮人去 為一春長在 百花長見 吩咐水 別輕易3.太湖秋夕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4.題 太 湖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乘風欲往終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5.泛 太 湖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2. 關於秋陽的詩句

劉滄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中秋朗月靜天河,烏鵲南飛客恨多。

許渾 《鶴林寺中秋夜玩月(一作八月十五夜宿鶴林寺玩月)》

中秋雲盡出滄海,半夜露寒當碧天。

吳融 《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中秋月滿盡相尋,獨入非煙宿禁林。

杜牧 《過勤政樓》

千秋令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李嶠 《汾陰行》

聲明動天樂無有,千秋萬歲南山壽。

溫庭筠 《相和歌辭·懊惱曲》

三秋庭綠盡迎霜,惟有荷花守紅死。

白居易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愛菊高人吟逸韻,悲秋病客感衰懷。

3. 關於在五大淡水湖作詩的詩人

鄱陽湖位於北緯28°22′至29°45′,東經115°47′至116°45′。

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鄱陽湖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面為入江水道,長40公里,寬3至5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南面為主湖體,長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

二、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

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鄱陽湖多年平均水位為12.86米,最高水位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吳淞基面)。年內水位變幅在9.79—15.36米,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米。

隨水量變化,鄱陽湖水位升降幅度較大,具有天然調蓄洪的功能。由於水位變幅大,所以湖泊面積變化也大。

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遼闊;枯期水位下降,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

四、歷史沿革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蠡澤、官亭湖等多種稱謂,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在地質、氣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長期發展下, 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越過松門山直抵波陽縣附近,因而易名鄱陽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門山以南原本是人煙稠密的梟陽平原,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梟陽縣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入水中,歷史上曾有"沉梟陽起都昌、沉海昏起吳城"之說。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演變,在距今約1600年左右形成了現代鄱陽湖的雛形,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五、國際重要濕地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六、「白鶴世界」、「珍禽王國」由於受暖濕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這里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均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只候鳥,直到翌年春(4月)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

尤其可喜的是在這里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2002年越冬種群總數達4000隻以上,佔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七、人文歷史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適、江萬里、朱耷等曾在湖區生活。這里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

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人江西的唯一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

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鄱陽湖上名山秀嶼,比比皆是。

湖口縣的石鍾山、大孤山,都昌縣的南山和老爺廟,星子縣的落星墩,風光如畫,景色宜人。九江市旅遊局已將鄱陽湖上的各景點通過遊船連成一線即鄱陽湖水上旅遊線。

洞庭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構造 湖。

湖區位於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介於北緯28□30′ ~30□20′,東經110□40′~113□10′。湖區面積1.878 萬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內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質與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 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 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

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氣候與水文 湖區年均溫 16.4~17℃,1月3.8~ 4.5℃,絕對最低溫-18.1℃(臨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絕對最高溫43.6℃(益陽)。

無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圍山丘向內部平 原減少。

4~6月降雨。

4. 關於洪澤湖的詩句

過洪澤湖

陳毅

扁舟飛躍趁晴空,

斜抹湖天夕陽紅,

夜渡淺沙驚宿鳥,

曉行柳岸雪花驄。

洪澤湖詩四首

(一)

淮水千里過洪澤

連天荷花施粉出

驚聞汽笛一生鳴

蘆中野鴨飛入雲

(二)

雨過丹山柳色新

上仙欲動下凡心

老子乘牛飛天庭

世人爭讀道德經(三)

淮水決斷泗洲沉

青龍飛來伴古人

牧笛聲細漁人歸

一湖秋水半湖魂

(四)

淮水中斷丹山裂

一眼神泉通龍台

千年煉得長生丹

不及溫泉沐玉顏 沁園春 洪澤湖

綠茵環抱,千帆林立,水天吳楚。

數不清野鴨,蜂起浪間;

三兩漁舟,撒網搖擼;

龍宮盛會,鰱歌蝦舞,誰報知旦夕禍福?

望瑤池,任魚翔鷹飛,七仙戲游。

十番花甲輪回,嘆黃河奪淮雲煙流。

想泗州古城,依山傍溪;

村鎮棋布,桑紫谷熟;

星象失算,銀漢傾覆,傑人靈地覓何處?

興國策,高堤深溝疏,禹廟功著。

丁卯十月三十於洪澤湖畔

七律·冬臨洪澤湖

猶如再臨洪澤湖,一景美不勝收……冬臨洪澤湖,不見春湖之浪漫,夏湖之絢燦,秋湖之靜謐,然冬湖之博大令人感嘆,吟詩一首以記之。

大湖冬至風怒號,漫卷波浪濤連濤。

何處輪掛鎖湖面?劈波斬浪逞英豪。

岸邊古堰顯春意,堤旁老城展新貌。

眼前美景道不完,詩人心情逐浪高。

五律 游洪澤湖

渡舟臨淮外,來從湖上游。萬頃碧波漾,千舸競爭游。

泳龍東堆埂,飄菇珠山頭。魚兒躍縱橫,螃蟹翻筋斗。

蓮葉接天碧,荷花迎日秀。蘆葦青紗帳,濕地鳧鶴投。

夕陽鋪水底,漁翁掉歸舟。湖中倒高崗,牧童跨飲牛。

翠岸浴晚霞,泊舫系傘柳。暮觀天眼起,客心隨湖幽。

拂面清風爽,怡人芳香稠。漁火布星羅,天珠落汀洲。

空中皎潔月,湖裡映宇宙。銀光波粼粼,水月盪悠悠。

面景引詩興,對月懷情柔。漁女忽放歌,悠揚到船樓。

難喻綠綺音,疑似仙家奏。恍若脫凡塵,悅思開發後。

運作重環保,壯麗更錦綉。游廊繞菏澤,高路通岸口。

別墅水晶宮,華燈夜白晝。麗館嘗湖鮮,香榭品河溝。

管理實高科,服員選豆蔻。天下詩文者,盛集縱筆謳。

品牌響中外,美名喻全球。四海迎賓客,五洲接朋友。

飽覽一湖春,能消萬古愁。王母戀此境,瑤池寧可丟。

水母今若在,應予釋禁囚。國民均富裕,和諧共享受。

洪澤湖

綠茵環抱,千帆林立,水天吳楚。

數不清野鴨,蜂起浪間;

三兩漁舟,撒網搖擼;

龍宮盛會,鰱歌蝦舞,誰報知旦夕禍福?

望瑤池,任魚翔鷹飛,七仙戲游。

十番花甲輪回,嘆黃河奪淮雲煙流。

想泗州古城,依山傍溪;

村鎮棋布,桑紫谷熟;

星象失算,銀漢傾覆,傑人靈地覓何處?

興國策,高堤深溝疏,禹廟功著。

水調歌頭·放舟洪澤湖

邀友駕舟去,天借一帆風。

清波碧浪如玉,蒲葦一叢叢。

堪羨旋鷗飛鷺,更慕游魚蟹蚌,飛躍自從容。

得享水天樂,清韻滿心胸。

仰青宇,舒望眼,想無窮。

人生如水,風浪來去竟無蹤。

潮起劈波斬浪,潮落乘風放舸,命運有神通。

正是風帆正,快艇疾如驄。

長堤柳色

陶紹景

古堤垂柳細條條,

朝映晨曦夕弄潮。

百里籠煙無俗態,

留得濃陰暑氣消。

更是月明林下望,

滿湖漁火接天曉。

5. 描寫花亭湖春天的景色

花亭湖風景區位於安慶市太湖縣境內,距縣城7公里的路程。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就一起來到這里來遊玩。我們驅車從縣城出發大約用了二十分鍾的時間就到了大壩,上湖區大壩要走一小段的盤山公路,山路彎曲,車子顛簸地很厲害。

進入了風景區,我們站在壩上眺望,看到了湖水,是那麼清澈,就像一面明鏡,湖四周的青山翠柏與天空的藍天白雲倒影水中,水中的樹則顯得更綠,花兒更艷,白雲似乎也更白了。放眼望去,是一片一望無垠的湖水,似人間仙境,似世外桃源。霎時間給予遊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似乎頓時就領悟到了大自然的真諦。

接下來我們乘上了一艘快艇,環湖游覽。為了安全起見,艇長讓我們都穿上了橘黃色的救生衣。不一會兒,快艇飛一般沖出了大壩碼頭,劃過水面,編織出一道長長的玉帶,晶瑩的浪花濺在身上,涼涼的、爽爽的,驅走了夏日的炎熱,習習的微風拂過臉龐,傾刻間,汗流浹背被清涼舒適所取代。

師傅把快艇停泊在龍門山寨,一進寨門便看見兩旁彩旗飄飄,就和武俠小說里的山寨一樣。走進山寨,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清新的綠。再湊近一看,原來這里房屋的一磚一瓦都是由竹子做成的,大至一桌一椅,小至一盆一碗。無論哪裡都彌漫著翠竹的氣息。端著竹碗,坐著竹椅,感覺自己是第一次零距離的接觸大自然,和大自然親近。

龍門山寨位於鳳凰山腳下,與月亮灣、博士島遙遙相望。休息片刻後,我們離開了山寨,沿著小路,來到了月亮灣游覽。這里綠樹成陰,芳草萋萋,石徑曲折。漫步其中,微風拂面,樹影普婆娑。坐在亭子里,聽松濤陣陣看波濤滾滾,使人盪氣填膺,豁然開朗,所有的不快和煩惱都煙消雲散,讓您忘情地陶醉於大自然地恩賜之中。

到花亭湖遊玩肯定不能不去趙朴初文化公園。趙朴初陵園在寺前鎮萬年沖,背倚峰巒競秀的鳳凰山,面臨碧波盪漾的花亭湖,塑像高9。3米,最後一段神道為93級台階,都寓意著朴老走過的93年不平凡的歷程。周圍樹木蔥蘢,環境極其優美,象徵著朴老風范如山高水長,寄予著故鄉人民對朴老綿綿不斷的追思。

我們盡興而歸,不僅領略了花亭湖的山清水秀的景色,也了解了花亭湖靈秀山水孕育了一大批名人、才子。

我想,花亭湖一定會是八方賓朋來此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6. 關於山的詩句

《江上望皖公山》 李白 奇峰出奇雲。 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 口絕稱人意。 獨游滄江上。 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 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 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 投跡歸此地。 《詠江郎山》 辛棄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 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無依傍, 撐持天地與人看。

《題天柱峰》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瓊台,聖祖琳宮鎮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斗開。 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北宋宰相張商英寫過若干首吟詠五台山的詩,也在綿山留下三首詩,其中《游綿山》: 夕陽返照影流東,點點寒鴉過遠峰。 漁叟罷竿收釣餌,牧童吹笛弄秋風。 日光隱隱見蒼海,山色青青聳碧空。 萬壑千崖增秀麗,往來人在畫圖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7. 關於故土的詩句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

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5.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

6.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8.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9.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

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

11.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

12.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

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

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15.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

8. 關於海潮的詩句

橫江詞(六首其二)(李白)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望海潮(秦觀)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西岩山(白居易)

千古仙居物象饒,道成丹熟晝升霄。

岩前寶磬轉松韻,洞口靈池應海潮。

崖折百花遲日晚,鶴歸清夜唳聲遙。

登臨漸到希夷境,手拂行雲度石橋。

重寄虯上人(儲光羲)

一作雲峰別,三看花柳朝。青山隔遠路,明月空長霄。

鵲浴西江雨,雞鳴東海潮。此情勞夢寐,況道雙林遙。

望海潮(晁補之)

人間花老,天涯春去,揚州別是風光。紅葯萬株,佳名千種,天然浩態狂香。尊貴御衣黃。未便教西洛,獨占花王。困倚東風,漢宮誰敢斗新妝。年年高會維陽。看家誇絕艷,人詫奇芳。結蕊當屏,聯葩就幄,紅遮綠繞華堂。花面映交相。更秉菅觀洧,幽意難忘。罷酒風亭,夢魂驚恐在仙鄉。

㈧ 共學《道德經》第38天

共學《道德經》第38天2022年3月25日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無德③。上德無為而無以為④;下德無為而有以為⑤。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⑦,而亂之首⑧。前識者⑨,道之華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⑾,不居其薄⑿;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有意。上禮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淺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淺薄虛華而採取朴實敦厚。

【注釋】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為,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3)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4)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心、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此句意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5)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開始、開端。

(9)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10)華:虛華。

(11)處其願:立身敦厚、朴實。

(12)薄:指禮之衰薄。

【例說】梁武帝與達摩談禪

施政的理念。對人的生命極為珍惜和尊重。他下詔規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許上訴申辯,必須經他親自審閱批准後,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沒有殺人權。這就減少和避免了許多冤假錯案。據說,每當他審閱這些死刑案件時,心情非常沉重、滿懷慈悲、憐憫之情,甚至涕泣、關愛生命、溢於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為驚人的事就是他不顧大權旁落、不顧社稷安危、不顧朝臣反對,四次捨身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甚麼叫捨身?就是不僅舍棄皇帝的權威和尊嚴,不當皇帝,而且舍棄自己的肉身,去廟里當和尚(應該說是最徹底的舍棄了)。他的這個驚人之舉,確實給滿朝的大臣出了個難題,從古到今,那有舍棄千萬人夢寐以求的皇帝不當,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里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腦子越靈、城府越深,越是工於心計:這皇帝老兒不當皇帝當和尚到底安的甚麼心?如果是退位或禪讓他又沒有公開宣布接班人呀!看來他皇帝還是要當的,也許可能是對大臣們的考驗?我宣布不當皇帝,看你們怎樣表演?如有異心,不就露餡么?於是那些素以「謹慎」著稱,老謀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個萬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給同泰寺了,但為了國泰民安,天下蒼生幸福,只好用錢來向同泰寺贖回來,這樣做不僅梁武帝有面子,同泰寺也樂意,因為拿到這筆錢可以更好地發展佛教事業。說實話,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真實用心是甚麼?這是個千古奇謎,古今多少聰明人都猜不出謎底,我們當然無能讓古人說話,所以只好存疑,唯一希望,看來只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為梁武帝按照佛教經典理念治國,採取了許多關注民生、為民謀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呈現一片團結,祥和局面,這片祥雲甚至飄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圓悟克勤在《碧岩錄》第一卷中說的:「達摩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來」意思是說,達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東土傳播的盛況,甚為高興,於是渡海東來了。

菩提達摩(528或536)簡稱達摩,亦作「達磨」南印度人,中國佛教禪宗初祖。禪是梵文DbYane的音譯「禪那」的略稱,原來意譯為「思維修」,「棄惡」,後通常譯作「靜慮」:「定」指心專注一境而不亂。說到禪宗,如果尋根探源,就得從佛教靈山會上,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這個佛教故事講起。據說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舍城靈鷲峰上主持法會,千萬人眾,齊聚世尊座下,以求開示。世尊只是揚起手中一枝金色畢缽羅香花,默然無語,大眾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慧眼觀看,當即對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並作偈雲:「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法會以後,世尊攜迦葉到多子塔前,命迦葉登上法座,將金縷僧伽梨衣披在迦葉身上。一再囑咐,汝當護持、傳付將來、勿令朽壞。這就是佛教禪宗「衣法雙授」的傳法典故。摩訶迦葉遂成為西天禪宗的第一代祖師,代代相傳,菩提達摩是西天禪宗的第二十八祖。

達摩渡海來到中國傳播印度佛教禪學,他帶了一件棉布袈裟,說是禪宗祖傳傳法憑證。達摩禪學精髓是將原來印度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小乘禪」、「大乘禪」的復雜繁難的禪定方法簡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稱「壁觀」或「坐觀」,即面壁靜坐,以達到「舍偽歸真」、「無自無他」的境界。相傳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靜坐九年,終日默然,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行入包括「報怨行」(放棄一切反抗心理)、「隨緣行」(放棄辨別是非心理)、「無所求行」(放棄一切要求和願望)、「稱法行」(依照佛教教義去行動),認為這樣就可達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達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來到梁朝廣州的,當時的廣州刺史蕭昂也是個佛教徒,對達摩到來熱烈歡迎,並及時奏報梁武帝,梁武帝聽說達摩是印度佛國來的高僧,極為高興,立即下令要蕭昂派人護送達摩來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達摩抵達南京,稍事休息後,梁武帝親切接見了他,對古印度佛教和禪學共同進行了探討,許多佛教典籍對此都有記載,現將《五燈會元》中一段話,摘錄如下: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達摩與梁武帝論禪這段話,以我對禪學的膚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層意思:一是梁武帝問達摩,我自從當了皇帝後,寫佛經,造佛寺,培養發展僧人,不可勝計,同時還多做善事,廣結善緣,凈身持戒,敢問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應該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眾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內投下一文錢,都說有功德,何況梁武帝投入那麼多錢財?!出乎常人意料的是達摩竟說:「這些並沒有甚麼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於是質疑問道:「何以沒有功德?」這就關繫到對「功德」這個概念的理解了,達摩說:「這些只是世間的福德,因為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諸事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內證得自性即是無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雖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報,但單有福報而無功德。終不可能出離生死苦海,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壇經.懺悔品》中說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問:「甚麼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達摩說:「真正的功德是「凈慧智圓、體自空寂」就是說能自見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視一切眾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間沒滯礙,常見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實妙用,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一句話: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內心修煉、明心見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覺合塵即是眾生,心若背塵合覺即是佛,從而達到精神永駐萬劫不變的最高境界。四是梁武帝又問:「得道高僧至高無上的真理聖諦,第一義諦的境界是甚麼」?達摩說:「境本非境,界亦無界,世界本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聽了茫然不知所雲,於是咄咄逼人直問達摩道:「既然無聖,那麼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他那知在達摩眼裡「本來無一物」那裡有甚麼皇帝?!雖然如此達摩還是菩薩心腸,因勢利導,指點迷津的說道:「不識」多麼充滿禪機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說: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來便是空寂、圓融、清靜、妙密的無相。《金剛般若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這個層次就功德圓滿了,可惜梁武帝執著有為,心存邪見,不識真正法性。達摩此時自知無法度化這位皇帝,於是告別回驛館。

達摩在金陵逗留了幾天,在「蕭寺」牆壁參觀了著名書法家蕭子雲所書的飛白書法「蕭」字,他在壁前觀摩了半天,深為中國書法的神奇震撼。隨後悄然走出城去,來到長江邊,只見秋風陣陣,岸邊的葦子在風中起伏不定,他隨手摘下一根蘆葦拋向江中,飛身向江面一縱,雙腳恰好落在那根葦桿上,只見那葦桿好似一隻小船,乘風破浪的向江北駛去。

達摩腳踏葦桿,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臨別給他的示偈:「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長江,果如師父所言了。

梁武帝經過幾天靜思後,稍有所悟,於是派人來請達摩。來人來到驛館,不見達摩,說是往江邊去了。追到江邊,只見達摩雙腳踏葦、神定氣閑、長袖隨風、飄然已到江中,知道來遲一步,追悔莫及,從此留下了「達摩一葦渡江」千古神話。

熱點內容
經濟法概論第二版2017 發布:2024-05-04 12:59:35 瀏覽:983
縣級立法權 發布:2024-05-04 12:59:20 瀏覽:728
程遠律師6 發布:2024-05-04 08:15:25 瀏覽:380
法治投訴電話 發布:2024-05-04 05:22:16 瀏覽:647
簡答刑法的原則 發布:2024-05-04 03:36:56 瀏覽:496
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 發布:2024-05-03 21:08:14 瀏覽:170
借條找人家代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5-03 19:39:46 瀏覽:547
法律援助咨詢中心慈溪 發布:2024-05-03 18:14:56 瀏覽:610
厚大黃韋博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4-05-03 17:24:45 瀏覽:832
作文道德與義務 發布:2024-05-03 16:16:03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