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法總則立法過程

民法總則立法過程

發布時間: 2025-07-05 03:34:00

民法典一共有多少條

民法典一共有1260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滑指、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詳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一、立法經過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由於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
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從做法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總則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來,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 。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跡廳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 。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姿讓隱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12月23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體現對合同的保護,二審稿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2019年6月25日,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 。12月20日,法工委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並將2017年已經出台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編入草案,重新編排條文序號,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12月常委會會議審議 。12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關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據沈春耀介紹,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12月2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⑵ 民法典的立法程序是哪四步

人大代表提交提案;立案小組起草;人大常委會審查;人大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並領布。
民法的基本原則效力貫穿民法始終,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裁判的基本准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了四項基本原則: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在此基礎上,民法總則草案對基本原則作了豐富,規定了平等、自願、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還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自覺維護交易安全;應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
法律分析: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的規定明確了民法典的立法依據。憲法是民法的立法根據,民法的規定必須體現憲法精神,落實憲法的要求,不得違背憲法。不僅民法的實體內容應當落實憲法的原則和要求,民法制定的立法程序也必須符合憲法關於立法制度和程序的規定。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民法保護單個主體的民事權利,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並維護整個社會的民事生活秩序。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⑶ 民法典的立法過程

今年全國兩會,民法典草案的審議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那麼,新中國成立後,民法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呢?我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兩度進行民法典的起草。一次開始於1954年,到1956年12月完成草案,計525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債、繼承四編,主要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另一次開始於1962年,到1964年完成草案試擬稿,計262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和財產流轉三編。不過這兩次民法典的起草,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新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拉開帷幕。1979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民法起草小組,到1982年5月,完成了《民法(草案)》第四稿,包括8編,43章,465條。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
2015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此次民法典的編纂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起草《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3月15日審議通過,同年10月1日開始施行,民法典的編纂邁出關鍵的第一步。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民法典編纂邁出了第二步。2019年12月,「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7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個條文。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對醞釀多年的民法典草案進行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可謂呼之欲出。

熱點內容
梁園區法院圖 發布:2025-07-05 07:26:23 瀏覽:280
廈門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發布:2025-07-05 07:25:03 瀏覽:846
司法規定 發布:2025-07-05 06:22:05 瀏覽:212
河南律師咨詢 發布:2025-07-05 06:22:05 瀏覽:357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形式 發布:2025-07-05 06:17:04 瀏覽:726
加油沒付錢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06:16:33 瀏覽:205
雲南凌雲律師 發布:2025-07-05 06:15:09 瀏覽:198
涉外婚姻法全文 發布:2025-07-05 06:13:41 瀏覽:313
移交法院上屬 發布:2025-07-05 06:13:41 瀏覽:627
香港公司蓋章公證法規 發布:2025-07-05 06:08:01 瀏覽: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