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道德
❶ 「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所以說,恬淡、寂漠、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出處:《莊子·外篇·刻意》——戰國·莊子
原文節選: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釋義: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是天地之平易和道德之本質。所以說: 聖人息心於此,息心則平易不偏倚,平易不偏則恬淡無心。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侵入,邪氣不能襲擾,故而其道德完美而精神不虧缺。
(1)莊子道德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司馬遷在《史記》用精練的一二百字介紹了莊子的生平,並未提起莊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❷ 莊子的道德之鄉是什麼意思
《莊子·山木》篇探討的是莊子的處世之道。在莊子看來,在現實版社會生活中,處世不易權,世事多患,很難找到一條萬全之路,無論是材與不材,都是十分危險的,山木不材不能保全,雁不能鳴卻被殺。即便處於材與不材之間也不能免於拘束與勞累,最好的辦法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於「萬物之祖」和「道德之鄉」。也就是說,僅僅處於材與不材之間並不夠,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應該超脫於世俗的生活之外,徹底擺脫現實社會的羈絆。這種思想與莊子的「道」論是密切相關的,莊子認為人的生活應如野鹿,與自然融為一體,不要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就會達到「至德之世」或「無為之鄉」。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會關系,這些關系不僅不能為人們帶來快樂,相反卻是人們的負擔。因此,為了使人不至於以物累形,必須把人從這些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解脫出來。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人的才能有高下,生活水平有差別,有才也好,無才也罷,富裕也好,貧困也罷,假如人人都能以平和的心態處之,人類社會真正將和諧矣!假如人人都能以超然物外又積極入世的心態面對實現,在不懈追求中得到心靈的快樂和物質生活的滿足,人生將會百倍精彩!
❸ 求助啊莊子有關道德的名言 有哪些
1. 正獲之問於監市履希也,每下愈況。《莊子知北游》
【翻譯】:有個名獲的市官問屠夫關於檢查大豬肥瘦的方法,(屠夫說),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無所不在,越從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每下愈況」從宋代就有人誤作「每況愈下」。章士釗在《甲寅》周刊上發表的《孤桐雜記》中,也同樣用錯,遭到魯迅的奚落。現多作「每況愈下」,表示情況越來越壞。
2.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翻譯】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3.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翻譯】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於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而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
4、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翻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❹ 「乘道德而浮游,浮游乎萬物之祖」的意思
「乘道德而浮游」就是指:與自然之道化合而逍遙於物外。
這是莊子在《山木篇》告誡弟子的處世哲學,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的聯系。莊子所謂的道德不是一般的道德觀念,而是符合他所謂「自然之道」的修養,乘道德而浮游的人,順應自然之道,能夠保持心地明凈,思想感情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免於苦惱塵世的種種不必要的矛盾思考,不被用與不用牽制了苦惱。
「浮游乎萬物之祖」就是《齊物論》所說的與道為一,游心在萬物沒有的境界。莊子告誡弟子,在無奈的環境中,將自己的心思從糾結的現實中提升一級,維護其精神的自主性,才能真正凌駕為「萬物之祖」,順乎自然之理,不為世俗牽制。
這兩句順應了莊子的無為,無己.完成天地間一翻逍遙游,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世間萬物一體的到家思想,同時莊子向世人展示了其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