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510
『壹』 根據民事訴訟立法理論和實踐,論述對舉證責任倒置的認識
舉證責任倒置立法完善的構想
我國對舉證責任倒置規定的含糊不清所引發的問題在理論與實踐中的誤區與誤導表明:目前我國在舉證責任倒置的立法上並不理想,存在許多法律中的缺陷及漏洞並由此引發了實務過程中的種種與法律的基本價值追求背道而馳的現象,如何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完善舉證責任分配體系,成為近些年來學者們竟相研究及探討的熱點問題,正在起草的《民事證據法》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這一制度的立法走向。
舉證責任倒置將何去何從,正如某些學者所主張的那樣將所謂的舉證責任倒置的說法徹底地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建立一套與長期以來理論及實踐中均被普遍認同的舉證責任倒置相異的,不再有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概念的舉證責任分配體系;還是保留現有的對舉證責任倒置的觀點,進一步在理論上予以完善,明析原本含糊的概念的界定,結合本土法律文化的特點讓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獲得重生?筆者認為,盡管當前舉證責任倒置的內涵及適用的范疇仍然含糊不清,既然它已經在司法實踐中成為普遍運用的一項舉證責任分配規則,那麼理性的及與現行法律實踐具有連續性的選擇不是全盤否定舉證責任倒置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理論上探討如何在既定的對舉證責任倒置認識的基礎上完善我國舉證責任倒置的法律規定,使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更為科學。如前所述,對舉證責任倒置的立法走向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論述完善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對策。
一、設置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法律選擇
舉證責任倒置如何在法律上予以完善可以有不同的途徑,在證據法草案展開討論的過程中,對舉證責任倒置的爭論也層出不窮,楊立新所總結的《中國民事證據法研討會討論意見綜述(三)》中關於舉證責任倒置討論意見綜述部分大致總結了如下五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意見認為,本草案中關於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抓住了主要的問題,總結了司法實踐和理論討論中的好的意見,提出了很好的辦法。舉證責任倒置,就是在一般情況下的正常的舉證責任,在有特別規定的時候,將舉證的責任反過來規定。這就是,正置的舉證責任是從主張的事實上來的,即證明權利成立的要件,由主張的權利人承擔;倒置的時候,只能是部分事實的證明,是對某些事實的證明實行倒置。在這個問題上,草案說的還不夠清楚。
第二種意見認為,舉證責任倒置,倒置的是什麼,可以用概括的方法規定,不一定要規定得那麼清楚,也不用規定得那麼細,只要說明了倒置的後果責任就可以了。要明確規定侵權的領域、合同的領域、醫療事故的領域中,可以舉證責任倒置,再加上一條彈性的條款,就可以了。
第三種意見認為,舉證責任涉及到當事人的根本的訴訟利益問題,不能含含糊糊,不清不楚,一定要規定好。在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若干意見中,對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就是不清楚的,沒有體現法律規定舉證責任倒置的基本精神,在實踐中引起舉證責任適用中的混亂,很多審判員在審判中濫用舉證責任倒置,造成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因此,對在什麼情況下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必須明確規定。但是,也不能對每一種情況都作具體的規定。按照民法關於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就是要明確規定這樣幾條:一是在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歸責的侵權行為案件中,對推翻加害人過錯推定的證明,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加害人證明;二是在因果關系推定的侵權案件中,對於推翻因果關系推定的證明,由加害人承擔;三是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歸責的時候,對於損害是由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引起的證明,舉證責任倒置,由加害人證明;四是在合同責任中,對於合同責任的過錯,因為合同責任中的過錯是推定過錯,所以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加害人證明推翻過錯推定的責任;此外,再規定一個彈性的條款,概括上述這些規定沒有規定的應當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內容即可。
第四種意見認為,舉證責任倒置的問題,不是訴訟法規定的內容,而是實體法規定的內容。世界上,只有印度、匈牙利和我國台灣的立法在程序法中規定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其他國家都是規定在實體法中,因此,不應當在證據法這種程序法中規定舉證責任倒置的問題。對此,有的同志針鋒相對地提出,我們制訂的證據法,就是要對有關證據的問題進行完整的規定,要有所突破,不管是實體法的證據問題,還是程序法的證據問題,都要規定進來。對舉證責任倒置的有關情況,就是要在實體法的規定中抽象出來,整理出條文,規定在證據法中。
第五種意見認為,舉證責任倒置的概念不明確,就應當直接叫做被告舉證,清楚明白。再具體規定被告舉證的情形。一定要詳細,不能概括,以便於操作。
以上關於舉證責任倒置立法的爭論,體現了舉證責任倒置立法取向上的分歧。舉證責任倒置規則設置的法律選擇應遵循規律,舉證責任倒置的規范屬於訴訟法及相關的實體法領域,不是純粹的訴訟法規范或實體法規范,認清了這一點,才能認識到那種將舉證責任倒置規范完整無缺地規定於民事證據法中的構想太過理想化,嚴格的法定主義對舉證責任倒置規范的設置而言,無論如何完善總免不了會掛一漏萬,因為舉證責任倒置會隨著新類型案件的出現及現有法律規范的缺失而難以援引明確的法律條文來判案,而法諺言:「法官不能因沒有法律而不判案」,所以,在舉證責任倒置法律規范的設置中應貫徹法律明確規定為主法官自由裁量為輔的基本精神,同時,自由裁量賦予法官相機行事的一定權力,而這種權力類似於英美法上的「衡平」,正如丹寧勛爵在其著作《法律的界碑》中寫道的:「衡平法是一種不好把握的東西,對法律來說,我們有一個標准,知道應該相信什麼。衡平法與一個人的良心是一致的,這個人就是大法官:它有多寬,衡平法就有多寬,它有多窄,衡平法就有多窄。即使他們確定了衡量標准,也只有這么一種,我們稱其為『大法官的腳』」為避免法官過分濫用自由裁量權,是否可以在我國推行判例法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國法律傳統和法律制度雖不是判例法制度,但在當今兩大法系日趨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判例法的適用可能性及其作用也正日趨擴大①,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里,無論是法官判案,還是律師代理業務,很多情況下也都把過去的案例當成參考。判例法是法官的法,法官通過審理案件創立法律原則,判例就成為法律。因此,法官要有很高的法理素質才能搞判例法。基於法官目前的素質,我國搞判例法還不合適,一旦時機成熟,我國也不是完全不能搞判例法,所以在舉證責任倒置規范設置的法律選擇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判例的指導意義考慮在內,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還可以確定判例法的一席之地,以此來彌補立法中的滯後與缺失,但在目前的立法狀況下舉證責任倒置規范設置的立法選擇還不能將判例法納入在內,所以只能以法律的明確規定為基礎以法官的自由裁量為輔助的模式。
民事證據法草案涉及舉證責任倒置的內容為第七章當事人舉證由李浩、湯維建擬,具體為民事證據法草案「第240條(舉證責任的倒置)下列民事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1、因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被告就其未使用原告的專利方法製造產品負舉證的責任。2、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被告就污染行為與損害事實不存在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3、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被告就自己無過錯負舉證,責任。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侵權訴訟,由被告就產品不存在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5、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被告就自己行為與損害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6、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訴訟中,由被告就醫療得為與損害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失負舉證責;7、有關法律、司法解釋規定應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可見民事證據法草案並未將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所有類型的案件涵蓋在內,僅羅列了現實生活中較為典型的幾類,並以一彈性條款「有關法律、司法解釋規定應被告承擔舉責任的」作高度概括的靈活性規定,而這一草案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沒有對長期以來不明析的舉證責任倒置內涵在法律上予以明析,仍然避免不了舉證責任倒置范疇含糊不清的局面,其次,從該草案對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來看,難免會讓人誤以為舉證責任倒置僅適用於某些特殊侵權行為的情形,而不包括合同領域中的某些違約行為,再次,在立法技術上存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體現,草擬者既想將舉證責任倒置適用的案件予以羅列,但顯然草案中的羅列並不理想,從正統的德國式的舉證責任倒置的學說來評價,這一條款既不是法律要件說也不是危險領域說的體現,而是兩者的混合物,並且從該草案有關舉證責任倒置的條款判斷,草擬者並不想依賴證據法中的規定將舉證責任倒置適用的范疇總結完全,還得結合其他法律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才能在司法實踐中形成完整的體系。此外,該條款基本上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的演變。
二、舉證責任倒置的立法原則與立法構想
舉證責任倒置的立法完善與其它法律一樣,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並以此原則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從對舉證責任倒置的功能等各方面的論述中大致可以總結出將舉證責任倒置在立法中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如下幾個:
1、程序法與實體法相結合原則;正因為舉證責任倒置規則並不能純粹地歸屬於實體法或程序法,所以對舉證責任倒置規范的立法應貫徹程序法與實體法相結合的原則,縱觀各國的司法實踐及立法經驗,正如一些證據立法的專家學者所說的對於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多見之於實體法,只有少數國家將之規定在程序法中,基於我國立法的特殊的法律傳統,對舉證責任倒置可以採取法定主義的方法,在程序法中作原則性與概括性的規定,畢竟在法官判案的過程中程序法的規定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案件的是非曲直還須在實體法中尋找根據,通常實體法對責任承擔的法律要件的規定,從根本上便確定了舉證責任的分擔,所以在舉證責任倒置的立法過程中應理智地認識到不可能靠證據法解決所有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的設置,完成舉證責任倒置的立法任務。
2、公平原則;公平是法律的內在價值追求,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設置同樣須以公平原則為指導,在訴訟中法律應均衡地保護當事人各方,自從1991年我國經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公布以來,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就民法無明文規定的醫療損害、交通事故之損害、商品瑕疵之損害以及環境公害等事件,在適用一般侵權行為規定來確定舉證責任分配的同時,大都另以各種特殊情況的事實存在,作為解釋法律適用法律的方法,從而將上述類型的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就加害人故意過失的要件事實及因果關系的事實,由加害人負舉證責任②,這些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確保法律公平目標的實現。
3、訴訟經濟原則;訴訟中對成本與效益的比較,直接或間接地會影響到對訴訟制度的選擇,訴訟經濟原則就是要以最小可能的資源花費來達就預期目標的理性選擇,從而將省下的資源花費用於這一系統的其他領域,合理的舉證方式的配置可以實現以更少的訴訟資源獲取同樣的訴訟目標,對舉證責任倒置的合理設置,可使舉證資源得以在當事人之間能有效地均衡分配,不至於使當事人中的某一方的舉證負擔過重,導致訴訟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地降低當事人的勝訴機會,正如丹寧勛爵所說的「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③,同時由於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法院也可以自行收集證據④使法院在判案的過程中大大減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的耗費,法官不是偵探,他的主要作用不在於探清爭議的事實,而在於對當事人所提出的訴訟請求及相關的證據作出判斷,這又是建立在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設置上的,其中舉證責任倒置這一舉證責任中的例外情形的設置是重中之重。
4、保護弱者原則;在設置舉證責任倒置規則時保護弱者原則應為其題中應有之義,在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在較大程度上與歸責任原則相關,而歸責原則的演變又是與保護弱者的精神相關,如前所述在古羅馬時代建立起來的舉證責任分配規則為「原告應負舉證義務」,其二為「舉證義務存在於主張之人,不存在於否認之人」⑤,後來隨著大工業的發展依此舉證責任的分配規則,受害人獲得賠償的機率越來越低,為保護這些在社會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設置舉證責任倒置成為法律公義追求的必然,據此,增加對處於不利地位的受害人的保護,當然從世界范圍來看,舉證責任倒置是實行法律要件分類說下的特定現象,並有其局限性,但對弱者的保護是舉證責任分配體系中不可忽略的基本精神與原則。
除了以上幾個原則外,在舉證責任倒置的設置的過程中還應遵循其它一些原則諸如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法官依誠實信用原則設置舉證責任倒置,立法時還可依蓋然性原則、危險領域說、經驗法則等為參考,完善舉證責任倒置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的不足與紕漏。基於以上幾個原則,在具體的立法過程中(不僅僅指《民事證據法》)證據距離的遠近、舉證難易的程度、是否有利於損害的預防和救濟作為舉證責任倒置適用范圍的基本思路,從民事證據法草案中有關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可知,在該草案中試圖將司法實踐總結出的更具操作性及指導性的司法解釋也納入確定舉證責任倒置法律規范的范疇,以增強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在適用上的靈活性,但這一選擇應以誠信原則為指導,因為舉證責任倒置問題在相當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案件勝敗結果,這對當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司法解釋不應超出實體法及和程序法所確定的基本立場與方向,只有在立法出現缺失的情況下司法解釋才能依法律解釋的基本原則對缺失的部分進行補充,並且不得違背立法精神,對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設定也應遵循這些限制,從諸多的立法實例來看,我認為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完善存在於以下幾方面:
其一在於立法明確舉證責任倒置,賦予其法定內涵及意義,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定分止爭,避免在是否應該稱之為「倒置」的問題上的糾纏不休。
其二在民事證據法中綱要性地規定常見的舉證責任倒置的案件類型,並通過立法技術的利用增強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的靈活性及法律彌補的即時性,因為舉證責任倒置適用的案件類型遠遠不限於如民事證據法中所羅列的幾種案件類型,而且必然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會產生更多新型的應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案件。
其三對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設置應在實體法的立法過程中予以充分的重視,畢竟訴訟法對舉證負擔的規定通常較為原則,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均在實體法中對舉證責任作出規定,如19世紀初《拿破崙法典》、此後的《德國民法典》、《美國統一商法典》等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都存在這種立法模式⑥,我國《民法通則》盡管許多條文條款較為原則,但仍然注意到舉證責任分配事項,而且主要集中於舉證責任倒置的例外情形,如《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等特殊侵權的民事責任的規定,此外《專利法》、《海商法》,《合同法》均存在對舉證責任分配的部分規定,這些實體法的內容不可能在程序法中面面俱到地予以詳盡規定,所以對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還應依賴於實體法,所以在我國學者中就有人(如畢玉謙)主張對舉證責任倒置的確定不宜事無具細地規定於法律中而應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載量權以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⑦。
最後舉證責任倒置的設置,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可根據舉證的難易程度、證據的遠近距離或是否有助於損害的預防與救濟等價值因素、合理地在當事人之間配置舉證資源,並可以適當地確立判例的指導地位,以彌補現行法滯後的不足。例如,我國目前尚未制定《新聞法》,在新聞侵權案件中存在的一個非常明顯的難點乃是舉證責任問題。按港台誹謗法,在實體法中即已規定了舉證責任:新聞真實應由被告證明,如果不能證實即應承擔不利法律後果。大陸新聞侵權法既然在實體法中將新聞虛假和失實列為誹謗或侵權之構成要件,那麼按相應的程序法原則原告就負有證明新聞虛假、失實從而構成誹謗或侵害名譽權的責任,如果不能證明虛假或失實,就不能認定誹謗或侵權。然而對此在學術上和實務中均存在強烈爭議。在學術上,上海資深新聞工作者賈安坤教授著文認為,在新聞侵權訴訟中應當嚴格按民事訴訟法一般的舉證原則辦理,即原告舉證,有些地方實行「誰報道、誰舉證」於法無據,而且有些目擊性新聞報道要新聞記者舉證也是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北京李大元大法官則明確主張對新聞失實的證明應當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即由被告履行證明新聞屬實的責任,否則即由被告承擔不利法律後果。其理由也很實在,因為原告是無法證明某一事實不存在的,他將因此而喪失保護自己名譽權之可能。在實務中,如北京市高級法院規定,對於起訴報刊侵害名譽權的,應由原告舉證,經審查確有證據方予立案。上海市高級法院規定,起訴侵害名譽權應提供認為侵權的報刊所登內容不是事實的證據。也有以原告舉證不足以推翻新聞事實而判決原告敗訴的。但更多的情況是要求新聞媒介或作者履行證明新聞真實的責任。如有一件揭露某稅務專管員敲榨商販的新聞涉訟,法院即以記者提供的采訪筆記和錄音不能作為證據故不能證明新聞真實為由而判決記者敗訴⑧。如何糾正這種實體法與程序法相抵牾的情況以及如何解決在訴訟中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負擔也是理論與實踐急需探討的問題,但由於我國並不是一個承認判例法的國家,所以判例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指導意義並不是那麼名正言順,盡管如此,為保障法院及法律實現的權威性,法院判決的一致性在法律明文規定缺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考慮判例在司法實踐中的意義,如前文所述的新聞侵權的情形,在訴訟過程中就可以以判例來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明析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舉證負擔,當然,這判例作用一問題還有且留作他論。
參考文獻:
①《試論判例法的適用方法》劉靜,國家法官學院,載於《法律適用》2000年第四期更復雜的爭議與分歧。
②《民事證據研究》葉自強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69頁。
③[英]丹寧勛爵《法律的界碑》。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案件需要的證據,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⑤《民事證據法判例實務研究》畢玉謙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489頁。
⑥《民事證據研究》葉自強著,第179頁,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⑦《民事證據法判例實務研究》畢玉謙著,第510頁。
⑧參閱魏永征著:《祖國大陸新聞侵權法的發展與台港誹謗法之比較》。
『貳』 有多個債權人時,怎麼分配
當遇到被執行人存在多個債權人的情形時,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另外一種情況是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而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下,法院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處置和分配方式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分別闡述在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下,法院如何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處置和分配,進而提示信貸機構在面臨不同的情形時應當採取什麼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債權。
一、當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
當多份生效法律文書確定金錢給付內容的多個債權人分別對同一被執行人申請執行,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按照《執行規定》第88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進行案款分配,有擔保物權的先優先受償,普通債權按照執行法院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受償。
《執行規定》第88條第一款規定:「多份生效法律文書確定金錢給付內容的多個債權人分別對同一被執行人申請執行,各債權人對執行標的物均無擔保物權的,按照執行法院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受償。」
第二款規定:「多個債權人的債權種類不同的,基於所有權和擔保物權而享有的債權,優先於金錢債權受償。有多個擔保物權的,按照各擔保物權成立的先後順序清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第88條的適用雖然並沒有註明「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這一條件,但在各地法院的實踐中,第88條適用的前提條件都是「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例如在2013年出台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案款分配及參與分配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條第2款規定:「多份生效法律文書確定金錢給付內容的多個債權人分別對同一被執行人申請執行,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按照《執行規定》第88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進行案款分配」。在浙浙江高院針對多個債權人對同一被執行人財產分配的23個突出問題做出的解答中認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適用《執行規定》第88條第1款的規定,按照執行法院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受償:1、被執行人為公民或其他組織,其可供執行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2、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其可供執行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雖不足清償全部債務,但尚在經營。」
註:需要注意的是,當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的處理原則是有擔保物權的先優先受償,普通債權按照執行法院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受償。這里不需要區分被執行人是自然人、其他組織或企業法人,即無論被執行人是前述何種身份,當其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分配及處置原則是一樣的。
二、當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時
當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時,被執行人是自然人或其他組織與被執行人是企業法人的情況,在處理起來適用的法律和處理原則完全不同,因此當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人,首先應當區分被執行人是自然人或其他組織還是企業法人,然後再針對不同的情況,考慮不同的應對措施。
區分以下情形分別予以處理:
1、被執行人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指非法人組織),按照《執行規定》第90條至第95條的規定以及《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08—510條的規定適用參與分配的規定。
2、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且符合《執行規定》第96條規定條件的,參照《執行規定》第90條至第95條的規定處理;不符合《執行規定》第96條規定條件的,依照《執行規定》第89條的規定告知當事人依法申請被執行人破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13條至516條的規定也需要參照執行。
這里我們是在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分析,對於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按照第一部分的分析,無論被執行人是自然人或其他組織還是企業法人,案款均是按照「有擔保物權的先優先受償,普通債權按照執行法院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受償」的原則進行分配。但當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被執行人是自然人或其他組織與被執行人是企業法人的情形不同,執行過程中,分配和處置的方式也不同。
下面我們分別展開論述:
(一)被執行人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的
被執行人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指非法人組織),按照《執行規定》第90條至第95條的規定以及《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08—510條的規定適用參與分配的規定。
1、什麼是參與分配?
參與分配是指在執行程序中,已經取得金錢債權執行根據但未申請執行的債權人,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或者其他組織的全部或主要財產已被法院因執行金錢給付的生效法律文書而查封、扣押或者凍結,無其他財產可供執行或其他財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的情況下,在被執行人的財產被執行完畢前,申請對被執行人的財產參與分配的一種財產分配方式。參與分配製度本質上體現了債權平等原則,在確保執行效率的同時,盡可能實現債權的平等受償,是一個強調個別執行,效率優先的制度。
2、適用參與分配製度的主體范圍
根據《執行規定》第90條的規定,參與分配製度原則上只適用於公民和其他組織,其他組織包括個體工商戶,合夥企業等。但根據《執行規定》第96條的規定,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其財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的,應當參照本規定90條至95條的規定,對各債權人的債權按比例清償。所以在符合上述96條的條件的情況下,企業法人可以參照參與分配製度,對各債權人的債權按比例清償。
3、申請參與分配需具備的條件?
根據參與分配的定義可以看出,申請參與分配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被執行人為公民或其他組織
企業法人資不抵債時,可以依據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破產還債程序,實施破產還債。而公民和其他組織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不能實施破產還債,為了保證各債權人的權益,只能准許其他債權人參與分配。
(2)被執行人的債權人為多數
如果被執行人的債權人只有一個,即使被執行人已經資不抵債,也不會存在其他債權人來參與分配。因此,只有在被執行人的債權人為兩個或兩個以上時,才可能發生參與分配的問題。
(3)多數債權人的債權均為金錢債權或者已轉換為金錢債權
如果申請執行人依據法律文書要求被執行人交付特定物,為法律文書所指定的行為等,只能由申請執行人獨占,其他債權人不能參與分配。
(4)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
參與分配只發生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如果被執行人的財產足夠清償全部債務,那麼就不存在參與分配的情況,債權人各自拿走各自的份額就是了。那麼,是否需要申請參與分配的債權人舉證證明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以及如何證明?實踐中是存在爭議的。
(5)申請參與配的債權人必須已經取得執行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5〕5號)》第五百零八條規定,被執行人為公民或者其他組織,在執行程序開始後,被執行人的其他已經取得執行依據的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能清償所有債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參與分配。也就是說,債權人申請參與分配時必須是其債權已經被相關法律文書固定下來,這里的執行依據包括,法院的判決書、仲裁機構的裁定書以及公證處出具的執行證書等。
(6)參與分配申請應當在執行程序開始後,被執行人的財產執行終結前提出
執行程序的開始是指人民法院接到申請執行書或移送執行書之後。財產執行終結主要是指被執行人的財產已經由人民法院交付給申請執行人。
4、債權人如何申請參與分配?
(1)債權人提出參與分配的申請
債權人參與分配的,應當向其原申請執行法院提交參分配申請書,寫明參與分配的理由,並附有執行根據。該執行法院應將參與分配申請書轉交給主持分配的法院,並說明執行情況。
(2)主持分配的法院對債權人的申請進行審查和處理
經主持分配的法院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參與分配條件的,並提供了有效的執行根據,可決定接受其參與分配。
(3)主持分配的法院,在允許債權人參與分配後,著手實施分配,具體包括:
①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進行拍賣、變賣,將標的物轉化為金錢。
②通知債權人申報權利,在法院指定的期限內,參與分配的債權人向人民法院申報其債權並且要附有計算表。
③申報期限屆滿後,主持分配的法院著手編制分配表。法院編制分配表要依據《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的清償順序確定分配的順序,以及確定分配數額。
④多個債權人對執行財產申請參與分配的,執行法院應當製作財產分配方案,並送達各債權人和被執行人。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對分配方案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執行法院提出書面異議。
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對分配方案提出書面異議的,執行法院應當通知未提出異議的債權人、被執行人。
未提出異議的債權人、被執行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反對意見的,執行法院依異議人的意見對分配方案審查修正後進行分配;提出反對意見的,應當通知異議人。異議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以提出反對意見的債權人、被執行人為被告,向執行法院提起訴訟;異議人逾期未提起訴訟的,執行法院按照原分配方案進行分配。
訴訟期間進行分配的,執行法院應當提存與爭議債權數額相應的款項。
5、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可直接申請參與分配
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08條的規定,對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可以直接申請參與分配,主張優先受償權。
6、參與分配的清償順序
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其他債權人參與分配後,就執行所得在各債權人之間的清償順序如下:
(1)執行價款優先清償執行費用;
(2)對享有優先權、擔保權的債權優先受償。有多個擔保物權的,按照各擔保物權成立的先後順序清償。
(3)普通債權,原則上按照其佔全部申請參與分配債權數額的比例受償。清償後的剩餘債務,被執行人應當繼續清償。
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的,可以隨時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7、主持參與分配的法院
按照《執行規定》第91條的規定,對參與被執行人財產的具體分配,應當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凍結的法院主持進行。首先查封、扣押、凍結的法院所採取的執行措施如系為執行財產保全裁定,具體分配應當在該院案件審理終結後進行。
根據該規定,先查封的法院原則上獲得了執行標的處置權,實踐中,經常出現同一被執行人在不同地區、不同審級法院均為被告或被執行人的情形,也就經常出現對被執行人所有的某一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權的債權人在申請對查封財產進行執行時,該查封財產已被被執行人的其他債權人申請其他法院在訴前、訴中、申請執行前或者仲裁前、仲裁中以及在執行中在先查封、扣押或者凍結的情形,如果先查封的法院待遇處置被執行人的財產,將會導致優先權債權人及其他債權人的債權遲遲得不到實現,針對此問題今年的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首先查封法院與優先債權執行法院處分查封財產有關問題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對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請示作出批復,該司法解釋將自2016年4月14日起施行。《批復》規定:執行過程中,應當由首先查封、扣押、凍結法院負責處分查封財產。但已進入其他法院執行程序的債權對查封財產有順位在先的擔保物權、優先權,自首先查封之日起已超過60日,且首先查封法院就該查封財產尚未發布拍賣公告或者進入變賣程序的,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可以要求將該查封財產移送執行。
8、最先查封的債權人是否享有優先權?
最高法院《執行若干問題規定》第88條規定,多份生效法律文書確定金錢給付內容的多個債權人分別對同一被執行人申請執行,各債權人對執行標的物均無擔保物權的,按照執行法院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受償。
有人認為該條規定確立了保全申請人的優先受償順序,其實不然,首次查封的債權人頂多享有的是程序性的優先權,而非實質性的優先權,該條規定僅是常態化的適用和非常態化的適用兩種情形。
即在正常狀況下,被執行人的財產足以清償所有債務,參與分配製度不會啟動,這時候,就按照各申請人的查封順序進行依次受償;在被執行人財產實力沒有達到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參與分配製度可啟動,且各債權人向首次查封的法院申請了參與分配,這種情況下,除擔保物權等優先權外,同一順序債權按比例受償。
因此,在執行參與分配程序中,保全申請人並不能因保全查封在前就優先受償。執行參與分配程序其設置初衷就是在被執行人資不抵債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維護諸多債權人的利益,最終讓相同順序的債權人按比例受償,如果承認保全申請人的優先受償順序,有違參與分配製度設計的初衷。
(二)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的
1、參照適用參與分配製度
《執行規定》第96條規定,「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其財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的,應當參照本規定90條至95條的規定,對各債權人的債權按比例清償。」由此可見,當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時,如果符合「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的情況時,參照被執行人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的情形,參照適用參與分配製度。
2、申請破產
《執行規定》第89條規定,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其財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的,可告知當事人依法申請被執行人破產。
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即不符合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的情形時),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時,如果其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權的,執行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申請被執行人破產。
另外,依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在債務人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債權人或債務人可以申請債務人破產。
(1)申請破產的主體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申請企業破產的主體既可以是債權人也可以是債務人。而這里所說的債權人不僅包括借貸關系中的債權人,還包括其他基於合同關系而形成的債權人以及基於其他法律關系產生的與債務人之間存在應收和應付關系的其他人員。
(2)申請破產的時間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即可以申請企業破產,而不一定是在執行程序中。也就是說申請企業破產不必取得執行依據,才能向法院申請,只要發現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債權人就可以向法院申請破產。
(3)管轄法院
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4)申請與受理程序
向人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應當提交破產申請書和有關證據。破產申請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被申請人的基本情況;
(二)申請目的;
(三)申請的事實和理由;
(四)人民法院認為應當載明的其他事項。
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通知債務人。債務人對申請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人民法院的通知之日起七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應當自異議期滿之日起十日內裁定是否受理。除前款規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破產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裁定是否受理。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前兩款規定的裁定受理期限的,經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十五日。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應當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內送達申請人。債權人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內送達債務人。債務人應當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財產狀況說明、債務清冊、債權清冊、有關財務會計報告以及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
(5)通知債權人及破產公告
人民法院應當自裁定受理破產申請之日起二十五日內通知已知債權人,並予以公告。
(6)債權人申報債權
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應當確定債權人申報債權的期限。債權申報期限自人民法院發布受理破產申請公告之日起計算,最短不得少於三十日,最長不得超過三個月。債權人應當在人民法院確定的債權申報期限內向管理人申報債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申報債權期限內,未到期的債權,在破產申請受理時視為到期,付利息的債權自破產申請受理時停止計息。附條件、附期限的債權和訴訟、仲裁未決的債權,債權人可以申報。
債權人申報債權時,應當書面說明債權的數額和有無財產擔保,並提交有關證據。申報的債權是連帶債權的,應當說明。
在人民法院確定的債權申報期限內,債權人未申報債權的,可以在破產財產最後分配前補充申報;但是,此前已進行的分配,不再對其補充分配。為審查和確認補充申報債權的費用,由補充申報人承擔。債權人未依照本法規定申報債權的,不得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行使權利。
(7)債權人會議召開
依法申報債權的債權人組成債權人會議成員,召開債權人會議,行使表決權。並對通過破產財產的變價方案和破產財產的分配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債權尚未確定的債權人,除人民法院能夠為其行使表決權而臨時確定債權額的外,不得行使表決權。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債權人,未放棄優先受償權利的,對於破產財產的分配方案不享有表決權。
(8)破產財產分配
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後,依照下列順序清償:
(一)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
(二)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
(三)普通破產債權。
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對破產人的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對該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債權人行使優先受償權利未能完全受償的,其未受償的債權作為普通債權;放棄優先受償權利的,其債權作為普通債權。
3、執行法院移送破產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五百一十三條規定,「在執行中,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符合企業破產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執行法院經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者被執行人同意,應當裁定中止對該被執行人的執行,將執行案件相關材料移送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
在執行過程中,執行法院發現企業法人存在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形時,經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被執行人同意,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對該被執行人的執行,將執行案件相關材料移動到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
(1)被執行人所在地法院裁定受理破產案件的,按照破產程序處理。
被執行人所在地法院裁定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應當中止對被執行人的執行,解除對被執行人財產的保全措施。由被執行人所在地法院按照破產程序處理。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裁定宣告被執行人破產的,執行法院應當裁定終結對該被執行人的執行。
(2)當事人不同意移動破產或者被執行人所在地法院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按照執行程序處理。
當事人不同意移動破產或者被執行人所在地法院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就執行變價所得財產,在扣除執行費用及清償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按照財產保全和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先後順序清償。
三、律師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信貸機構作為債權人,在遇到債務人存在多個債權人的情形時,首先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首先要了解債務人及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做到「知己知彼」
例如要了解並分析債務人的財產狀況、債務人是否還存在其他債權人、其他債權人對否對債務人的財產享有抵押權等優先受償權、其他債權人是否已經將債務人起訴或申請強制執行、債務人的財產是否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等。
(二)如果其他債權人已經對債務人申請強制執行,那麼分以下幾種情況考慮:
1、如果債務人是自然人或其他組織
(1)首先要盡快取得執行依據。
(2)如果債務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那麼依據已經取得的執行依據,盡快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對於已經被其他法院查封的財產要申請輪候查封。因為依據《執行規定》第88條的規定,有擔保物權的先優先受償,普通債權按照執行法院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受償。
(3)如果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那麼依據已經取得的執行依據,盡快向法院申請參與分配。
另外,如果信貸機構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享有抵押權等優先受償權,應當注意,如果首封法院在首封之日起60日內沒有發布拍賣公告或進入變賣程序,那麼要及時向我方執行案件受理法院申請移送執行,申請將案件移送到我方執行案件受理法院進行執行分配。
2、如果債務人是企業法人
(1)如果債務人是企業法人且存在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的情況,那麼依據上述被執行人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的情形,盡快取得執行依據,對於債務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依據已經取得的執行依據向法院申請輪候查封;對於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依據已經取得的執行依據向法院申請參與分配。
(2)如果債務人是普通的企業法人(即不存在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的情形),如果債務人的財產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應當盡快取得執行依據,再依據取得的執行依據向法院申請輪候查封;如果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則不必等到取得執行依據,可以直接向債務人住所地法院申請破產。如果被執行人已經被其他債權人申請破產,那麼可以在申報債權的期限內積極申報債權。
『叄』 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案例
一、借條和欠條
案例:前不久,朋友向我借錢,寫了張欠條,當時也沒在意。後來我看到書上說,欠條和借條的法律性質有所不同,有的借款人還因為這一字之差輸了官司。現在我很擔心,如果對方不還錢的話,我起訴到法院,法官不會支持我們之間存在借貸關系。
借條和欠條在法律性質上有的區別:借條說明的是當事人之間建立的借貸關系,以一方將借款交付後而成立的合同方式。而欠條則是由於其他法律關系而導致的欠款事實的發生,比如損害賠償的欠款、施工的欠款等等。
但無論是欠條還是借條,在訴訟中法院都要審查核實相關債務產生的原因和事實。
二、民間借貸
案例:這幾年,我做生意賺了一些錢。親戚、朋友向我借錢的次數也多起來了,如果不借,礙不過情面,況且現在銀行利率又低,借出去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息。但是借了,又怕收不回來,因此總是很矛盾。
借貸的注意事項、國家對私人借貸的利息限制:根據法律的相關規定,私人之間可以借款,一般的民間借貸是合法的,這種借貸關系屬於實踐合同,也就是必須一方將借款交付後合同才成立。
借款中沒有約定利息的視為是無息借款。借款利息按規定不能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息的4倍。如果有可能,在借款的時候首先要形成書面的證據,然後最好要求對方提供抵押或擔保。
三、婚前財產與個人財產
案例:我和我女友共同生活了近半年,並且由我出錢以我們兩個人的名義和房產公司簽了房屋買賣合同,相關房產登記手續尚在辦理。現在雙方感覺彼此不是很合適,決定分手。但我女友提出我們是共同吃住,購房款中應有她的一部分。
婚前個人財產的相關規定:根據婚姻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夫妻雙方結婚前任何一方的個人財產無論結婚時間的長短,都仍屬於個人財產。如果雙方沒有結婚的,屬於同居的,在同居期間,財產按照以下原則處理:能夠證明是一方的個人財產,仍屬於個人所有。
沒有證據證明的,推定為共同所有。結婚前如果購房款為一方支付的,則房產一般為一方所有,但是支付購房款後,兩人共同訂立合同,房產辦理在雙方名義下的,則這種行為可能被視為是一種贈與行為,女方可能享有房產的部分權利。
這就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看男方將房產登記在女方名義下的原因。
四、合夥勞動的受傷補償
案例:今年2月,我與另外三人合夥在長江口捕捉鰻苗。在一次作業中,我不慎被纜繩絞住而掉落水中,後經全力搶救,雖保住了性命,但右腿卻被截去。為此,花去醫療費三萬余元,並造成了終身殘廢。
合夥勞動的受傷補償的分配:你們四人共同出資,共同勞動,共享權益,共擔風險,在法律上稱為個人合夥。
最高人民法院在1987年10月10日《關於個人合夥成員在從事經營活動中不慎死亡其他成員應否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批復》:「為合夥人的共同利益,在經營運輸活動中,不慎被車擠死,作為合夥經營的受益人之一,給予死者家屬適當的經濟補償,既合情理,也符合有關法律規定的精神。」
你在作業中不慎受傷,是執行合夥事項所致。對此,參照上述《批復》的精神,對你的各項損失,應當由各合夥人按其出資比例或分成比例承擔相應的補償責任。因此,你可以就你的損失,與其他合夥人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可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由法院作出公正的裁決。
五、以子女名義存款並非贈與行為
案例:我父親在幾年前將5萬元人民幣以我的名義存入銀行。去年底,父親去世後,我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此存單。為此,我與我哥發生了爭執。我認為,父親將5萬元人民幣以我的名義存入銀行,表示父親將此存款贈與了我;而我哥則認為此存款應是父親的遺產。
以子女名義存款並非贈與行為:贈與是指贈與人自願將自己所有的財產無償地交給受贈人所有的行為。
贈與是移轉所有權的行為,贈與行為成立後,贈與人喪失了對贈與物的所有權,受贈人取得了所有權;贈與是無償的和單向的,否則,就變成了買賣;贈與是實踐性的,只有贈與人實際交付贈與物和受贈人實際接受贈與物後,贈與才成立。
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法律行為必須有明示的意思表示才是有效的。在本案中,你父親雖然將5萬元人民幣以你的名義存入銀行,但你父親生前既未告知你們存款的事實,更未以書面或口頭方式明確表示願將存款贈與你,也沒有將存單實際交付給你。
因此,要將你父親的行為,認定為將存款贈與你依據不足。這5萬元存款,應作為你父親的遺產,由所有的法定繼承人繼承。
『肆』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10條如何理解
根據來《最高人民法院自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一十條規定, 參與分配執行中,執行所得價款扣除執行費用,並清償應當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原則上按照其佔全部申請參與分配債權數額的比例受償。清償後的剩餘債務,被執行人應當繼續清償。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的,可以隨時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本條的規定,主要是說明,法院在執行的過程中,應該先扣除執行費。但是被執行人暫時暫時沒有執行能力的,法院可以暫時中止執行,待其有能力執行後,法院會立即執行。
『伍』 合同實際履行了的履行地如何確定
對於合同實際履行了的履行地的確定,需要按照相關的法律及司法解釋執行。購銷合同當事人對交貨地點有約定的,可以按照約定的地點確定合同的履行地點。如有不一致,以實際履行地為准。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相關司法解釋的部分規定:
1、購銷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交貨地點有約定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的,依交貨方式確定合同履行地;採用送貨方式的,以貨物送達地為合同履行地;採用自提方式的,以提貨地為合同履行地;代辦托運或按木材、煤炭送貨辦法送貨的,以貨物發運地為合同履行地。購銷合同的實際履行地點與合同中約定的交貨地點不一致的,以實際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2、加工承攬合同,以加工行為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有約定的除外。
3、財產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以租賃物使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有約定的除外。
4、補償貿易合同,以接受投資一方主要義務履行地為合同履行地。
另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民法典》中關於買賣合同履行地的規定主要見於《民法典》第510、511條。
第五百一十條【合同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補救措施】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相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第五百一十一條 【合同約定不明確時的履行】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據前條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強制性國家標准履行;沒有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按照推薦性國家標准履行;沒有推薦性國家標準的,按照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
(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依照規定履行。
(三)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請求履行,但是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五)履行方式不明確的,按照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履行費用的負擔不明確的,由履行義務一方負擔;因債權人原因增加的履行費用,由債權人負擔。
在日常生活中,確定合作類合同的履行地點時,應按照相關的法律確立的原則進行。例如,如果合同約定的具體履行地點已經明確,則可以按照約定確定。
『陸』 民訴解釋第510條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規定,參與分配執行中,人民法院執行所得價款扣除執行費用和清償應當優先受償的債權後,普通債權,應當按照其佔全部申請參與分配債權數額的比例受償。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一十條參與分配執行中,執行所得價款扣除執行費用,並清償應當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原則上按照其佔全部申請參與分配債權數額的比例受償。清償後的剩餘債務,被執行人應當繼續清償。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的,可以隨時請求人民法院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