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觀點

道德經的觀點

發布時間: 2020-12-26 19:58:42

㈠ 老子的主張觀點

老子主張抄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按自然法則生活,按自然狀態治理國家人民,因為自然是和諧的,所以這樣才算和諧。老子的「道」主要就是「自然宇宙」,這是與孔子的「道」:「人倫」相區別的。要一句話說的話:人就應該順從自己的本性,順從自然地法則與大自然一起活著

㈡ 老子的觀點是什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 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於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並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 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美麗,大自然是多麼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美妙。 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 無欲和有欲同出於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 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麼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後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 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朴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 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於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㈢ 以道德經的觀點來看,個人的努力有什麼意義

《道德經》和《聖經》都是真正的天書,如源頭活水孵育人類,數千年如一日的陪伴,這天地間最深情的陪伴,即是真愛。
老子釋迦說法時人心已難度化,至耶穌說法時人心已損壞(舊約先知耶利米書17:9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只能匹配更簡明的法門,時至今日未知人之心神還能在否。如果說這個末法時期還有一普度眾生最方便之門,那就是《聖經》,她同儒釋道醫武一樣,都是最窄的門,能上道的人幾近絕跡,聖經里簡稱「窄門」。

「你們要走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馬太福音7:13-14) 。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聖經:新約路加福音》第13章24節。

能進入這個天道窄門的人鳳毛麟角,多進入了狹義「窄門」,唯我獨大坐井說天闊。本篇和《道德經和金剛經的秘密》都屬於知識的窄門。人類演化的無量知識,輪回百世未必能窮盡。把知識聯通,更是當今人類終其一生都入不了的窄門。於是有微弱如一玹氏者,嘗試把這汪洋大海的珍珠串起來,略示有緣,生命眨眼生滅,全憑這緣分與造化。一玹氏是平凡人中的平凡人、生老病死的血肉臭皮囊,沒有創造任何知識,一切知識從來不增不減恆常恆在。

佛道儒醫武乃至上帝真主,傳遞的真相只有一個,不是多個。老子、釋迦、耶穌、穆聖等人名相各異,但心性同一。佛以有為法、世間法協助老百姓從下往上,循序漸進;老子則從上往下,從本體、道體、法界直入,協助老百姓成道,是最上等之法。老子傳承的是神州文明,故老子直指眾妙之門,站在無極界解說真相,非上上等根器不能解其意、證其道,所以古往今來翻譯解讀道德經者,無非俗文。耶穌傳道時人心已壞,只能借、演、說道的「用」,所宣的博愛即為道之用。

佛從最基礎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成住壞滅開始講起,讓老百姓了悟覺見現象界的無常無我,讓普通人也能夠蹣跚著進入超越生命的視角,實得真實道心而見性起修,最後證入本體、涅盤、無為、空而不空。老子是在無極界直接說真相。 耶穌是取中間的「道用」方便當下時代,耶穌以本體之「用」說法,闡明本體所展現出來的「用」,道以「博愛」駐世無我無私普愛一切眾,引導老百姓體會大天大地大自然——大我,從而體證道、上帝的偉大,然後回歸上帝、回歸伊斯蘭謂之「主」的世界。

《聖經》是上帝為適應人心變化,留世最方便之法。教人如何與源頭(神、道)建立聯系,按神指引的方式生活,所關心的都是一些實際的敬虔生活。用我們凡俗的話表達就叫非常接地氣。只是今人越發聰明反被聰明誤,自斷慧命。我常回「用心生活」這四字的內涵——最簡單的參考方式,就是聖經教化的生活。其實在《三脈七輪 實修簡法》一文里,相對大多數人而言精髓和真傳只有一句話:「用心生活就有機會由慈悲證入大悲同體,後因慈航而得真實道心」。無論是人、是鬼、是佛、是魔、是神、是仙、是等等,這句話是一切的築基和分水嶺。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當你學會在一玹氏草稿邊角處捕捉只言片語時,你的學習乃至實修就升級了一個維次。

用心生活。用心的前提是要「知心」。知心的前提是「悟透心」。可想想,人們不但發現不了心,就常態的「浮躁心、無聊心、傲慢心、嗔痴心」都無法發現、看到、觀見,離「用」心十萬八千里。離用心尚且如此遙遠,離慈悲心就有千萬里了。離進入大悲同體的覺見更是天地之隔。再到慈航更是遙不可及。但,你讀到上面這段話或許瞬間就已到達了。當你」用心」去發現了一朵花的美,一顆小草的美,一滴眼淚的美,一個悲傷的美,一個孩童的美........。你就開始了用心的生活,與道合的生活,與神合一的生活。此時你的心與神合於身,成為一個真正活的人,而非人神分離、人心分離、忙忙碌碌的行屍走肉。日積月累,當精微的意識流於恍惚間進入無我時,你就踏入了明心見心的門檻(誰說禪坐是唯一的通道?不打坐站樁也能到達),華藏世界的大門徐徐打開。

所有宗教學派解決的第一問題是「心」,用盡一切辦法降服其「心」,但都是一把雙刃劍,畢竟二元世界都是非此即彼。信心是一切的基礎,很多教派不允許有其他神、其他主、其他法,是為堅固眾生薄弱之根基,對一般眾不必說破。本號的粉絲多是不一般根器,故將少數人誤解略說清楚,略說菩薩門留下的妙智慧,以免再招無知狂徒誤解。求神拜佛是方便老百姓之法。

用心生活,就不斷與上帝(道)建立了親密關系,就能在靈修時、讀經時體會到生活的應用;人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被塑造、被建立起來,甚至可以活得像耶穌基督。百姓大眾,用心生活,即是大道真修。基督信眾、靈修聖經,與神親密,實踐使用,就是行走回家的大道。《道德經》可以指導基督徒內修聖靈,《聖經》可以指導當代人外修如何救人;《聖經》外修仁愛,《道德經》內修元靈,內外雙修是當代人走向「天人合一「的最方便通道。

兩本天書都是在講同一個秘密。上帝之道即是老子之道,上帝之光音,就是老子之光音。用《道德經》之光可以激活聖嬰,盤坐(雙盤單盤散盤都可以,打坐以攝心息念為准),在太陽輪持太極印,內觀篆體《道德經》,同時用丹田勁發音小聲讀《道德經》,靜思道德經真意境,日積月累天書得現。基督教中說的聖靈是道家的無位真人——聖嬰。基督一脈如何喚醒體內聖嬰?千言萬語,在漢字里就是一個「觀字」,關於觀字的基本認知可參閱本號發布的《太古遺音 漢字觀道》一文。如何觀?道家有道家的觀法,時代簡法之基督一脈里,可靜默正身誠意隨機讀聖經,超覺靜觀默思冥想,感應聖靈而頓悟天機;亦可選擇《聖經靈修版》深入靈修思考,照亮聖靈種子,見性起修,開始神我合一的正確行走在道上。還可觀想上帝之光洗禮照亮後的聖靈種子,觀想三位一體上帝出現,感召上帝降臨、接受洗禮、聖光進入肉身、將罪惡之光排出肉身、心中充滿無限喜悅和光明,聖靈注滿肉身凈化,有心、有靈、有神的生命被喚醒(相對我們普通人而言,聖經的任意一段都勝於一切靈修課智慧課,很多靈修課程就取了一些聖經的皮毛)。讓祝福的聖光隨光音波回送給覺醒的屬靈的你。

之所以說古往今來《道德經》的譯本解說,多是人腦揣度的庸俗之見,是因為真正《道德經》的真知是來源於定境中的,而三千年范圍內,有幾人在定境中見翻閱道德經?道教和基督里都有一個重要的法門——朗讀,為什麼朗誦非常重要?五年前我就過這個世界是由聲音構成的。郎誦《道德經》《聖經》也可激活三脈七輪,五千言雖形不存但神性封存,同心經、金剛經、古蘭經、聖經一樣字字均放金光。誦讀的秘密是:非讀給我們這顆整天「胡思亂想」的苦瓜腦袋的,而是讀給體內的元嬰、聖嬰、聖靈——無位真人,受益的不是血肉之軀,而是體內沉睡的聖靈種子。無論是修解脫道,還是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都可以在行住坐卧中去誦讀《道德經》《聖經》,使心歸於靜篤,每時每刻都在學習《道德經》《聖經》,沐浴在宇宙道德金光能量中,此光亦叫上帝之光。

聖經里記載,聖經非出於人意所寫,而是人被聖靈感而說出上帝的話後,記載成書。寫此書的人不是神,他們是上帝所揀選的人,這些人有神人、有先知、有聖徒幾十人,橫跨千百年在不同時代寫成了不同的篇章,但前後依然連貫一致,匯合成一本聖經,完整地傳達了上帝的旨意,是完整的真理之書。在《道德經》的第一章和第十六章講宇宙萬物的根,講修行至天人合一的神仙們在入靜內觀中獲得的宇宙真理。嚴格說來,很多翻譯演說道德經的人,連讀道德經都沒有學會的。讀此天書須凈身入靜,入天人合一的寂靜狀態,內觀自身外視宇宙,方可沿著天演文字相進入道德真經的世界。等有機會,看看能不能勉強修復一下三千年前的道德經(有人提到的甲乙道德經帛本在三千年范圍內),至於台灣人解讀的道德經是非究竟的圓通之見,這是對《道德經和經剛經》里留言的簡單回答,有時候也不想解釋太多,但大家的留言我都有用心看並記住的,想得起的時候隨口說一下。

兩個「天道」異名而同出。聖經上說混沌初開,上帝創萬物,萬物有道;上帝創造天地之初是空虛混沌,上帝用他的能力創造天地。上帝也用他的智慧創造萬物的運行法則,掌握並管理萬物有序地運行。道德經說宇宙始創,混沌初開。有物生成,強名曰道。道生萬物。萬物有道。當善意引導二派生無別心入一元覺地,人心已無的時代或許很難,你活著也沒太重要的事,當是消磨時間好了。

在基督所演化的天道里,道就是上帝的話、是聖靈、是神;天父上帝 、聖子耶穌、聖靈就是三一真神。道就是上帝,就是宇宙本源。約1:1-2說到: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聖經記載上帝的話,主要是講靈界法則,包含天地萬物運行的自然之道。在道德經第5、25、42、53章中就用有限的文字在描述:「宇宙本源,萬靈元神之根、神,道一氣化三清。三清真神就是三。道是法則,即法界。道在人腦外。敬畏道,依道德,順道生,逆道亡」。基督的三一真神和道的三清真神,都有方塊字「三」,有聯想到易經的乾卦嗎?上古三易並排,今獨人用之周存世。是沒有人能夠完全搞懂易經的,修復中國文化對整個人類實在太重要,然時代已無人心,難如李白之蜀道。弘揚傳統文化的人們比宗教還僵化刻板不自信,如何無恢復神州文明呢。

聖經教導我們普通人因信得救,因信稱義,因信成聖。聖經之所以說世人都是罪,背景是人心已經壞了,所以人若能承認自己的罪,並接受救贖,就得赦免並自由,這就是因信得救(所有宗教合門派的第一任務必須解決心的問題、信的問題,觀天下宗教能見聖人大悲之方便),掃除心上的塵埃開啟神性的生活,正確的行走在作為人的道上。道德經也說到世人大多不信道,其中第16,54章隱說世人信道則得救。在道德經第15、20章則說真正的大道,不同世俗的理念情理和慾望觀,是窄門,只有少數人能行持大道,因信成聖,進入窄門而成道。

道即上帝,道教修元神識神,在基督教就講做修善惡樹;道的內丹,即基督教的:「基督」;道的坎離相交結聖胎,在基督教顯化為:基督寶血拯救世人(與靈合一)。聖經說上帝就是愛,此愛是大愛無疆,超越一切愛,真愛。道德經三寶之「慈」,是真正的大慈,天道無私的博愛,大慈大悲之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聖經指導因信基督耶穌而得救的人——如何讓聖靈充滿,並依著神的指示生活,活出新的生命。前提是信,肉身才有機會聖靈充滿,即主恩滿溢,信是要徹底的交出去的,如同皈依三寶一樣,徹底交給就會熄滅心中各種貪嗔痴慢疑、我知、我能。降服心是每個修道者的門檻,眾生之心何其堅固。而道德經也指導我們常守靜,內觀身、口、意,正確的行走在道上,漸至得道;此過程中要去「知見障,心識礙」,才能入守真抱一、天人合一。

守真抱一是真人的世界,主要說的是元神狀態,這個元神就太極能量流,也就是我跟大家說的龍,所謂天地生人之形,龍靈入體化神,大昆侖的後裔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子孫。易經乾卦說的潛龍勿用,是在告誡能量不足,元神與識神不和諧時不要用,當二者陰陽和諧運行,就能量充沛而飛龍在天了(易經也是一本三千年沒被完全讀懂過的書)。這個守真抱一,在儒家叫「天命之謂性」,在基督教叫「墮落前的亞當」。虛極靜篤時就是元神意識這個無位真人的世界。神居於人腦泥丸宮,是身心性命之主,在基督里說就是所謂「源頭活水」,像伊甸園的「生命樹」,能給予生命生生不息的能量,賦予生命秩序。

一切分別始於神界「絕地通天」,絕地通天最明顯的記憶是人類造塔通天時,神打亂了人類的語言,致使人類無法溝通共事,同步進入二元對立,非對即錯,非黑即白的世界;這之前,人神共居於昆侖虛,「古神」創世以一弦之音生諸般旋律各盡不一,「古」字口上的十字指的是十方法界,「神」字的右邊「十口」和合之音乃造物之物理現象。聖經接近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在太古時期的大昆侖虛,上帝在太古中國是天之最尊者,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等諸多創生之弦,神州之名真實不虛。一弦天籟,多位一體,諸般旋律,道德經,金剛經,聖經,古蘭經......心性同一,萬教歸一,一無所得。

㈣ 大家對《道德經》有何看法

宇宙高層次的法理 包羅萬象 論述標准 語言簡潔 理通法明 從古至今 成功人士 沒有不學習研究版道權德經的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許多現代人錯誤地理解為「無為」,實際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是「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好理解,自古在中國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沒有不通讀《道德經》的。而無為呢?無為就是無所謂,對一切事象都不放在心上,對人生無所謂成敗;對事物無所謂美醜、好壞;對世態無所謂幻化變遷。

㈤ 《道德經》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㈥ 道德經的主旨是什麼

「道生一,復一生二,二生制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哲學理論,這一哲學理論是道德經的主旨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精華所在。
在修道的過程中,聖人給我們開示了道是產生萬物與天地人的本體,道是宇宙與大自然的起源。聖人揭示了大道的文化淵源,大道的本質內涵,大道的生化現象,以及道種,道源,道脈,道果的衍生性與生化規律等。這主要是讓弟子羽化成聖,勤於悟道,端正德相,善化內心,正大光明地做事與做人,實事求是地服務社會與群眾。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順其自然,善於引導。不貪名利,始終如一的保持寧靜、淡薄、踏實、沉穩、清凈、犀利(思維)。凡事成竹在胸,不做無把握之事。凡事適度,懂得放棄。不為名、利、情所奴役。致虛極,守靜篤。養浩然之氣,恬然之心,泰然處於世,靜觀眾妙之門,利萬物而不爭。低調做人,摒棄慾望。虛懷若谷,心處世外,身安人下。寬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愛之心去引導萬物,順其自然,不做強迫。善為功而不居功,安於自身所有。時時謹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動達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㈦ 道德經闡述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現在,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究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究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點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獨特」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已經擺脫了「視角束縛」,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理解和不能正確定論《老子》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點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甚至對星際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沒有時代性,它可以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學甚至更微觀的科學領域,因為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結構是什麼樣子。

㈧ 求對《道德經》的理解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餘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本人對《道德經》並無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論的指導下,十餘年實修有一定的心得。由於自己學醫出身,為探索佛、道原理,在醫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中涉獵多年(著有《心理與衰老——生命的三位一體結構及其調控機制》一書,04年5月北京中醫出版社出版),自信對佛學「佛性」、道家「道」、「無」、「內丹」的內在含義,以及「道」與「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做到明了無誤,也因此一直想翻譯《道德經》以及用現代科學解釋佛理,但一來時間關系,二來對世人會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著。
這次召開國際道家學術大會,善音大姐讓我寫一寫《道德經》方面的文章,雖然自己對《道德經》涉獵不深,寫的文章也不象論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無量」,自己也應該為《道德經》的推廣盡一份綿薄之力,並衷心地希望《道德經》能給現代人帶來福慧,同時也為大會推一點波,助一絲瀾。
一、《道德經》總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於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故前人有把經文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實是很有見地。對於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律是什麼,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中說些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爭執不下。
同樣,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二、《道德經》的道經部分
除總論部分外,《道德經》中論道的還包括:第四章中關鍵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塵」;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有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四章是對修道者色、聲、觸、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等。
三、有關《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想對《道德經》的內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所以也沒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釋,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很多地方在當今社會里可能也應修改,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體會到修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因此,這篇文章也就寫這些吧。
《道德經》有很多人想從他裡面學習到什麼修真的方法什麼的,其實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經》其實是一本修心的一個材料,讓你保持心態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㈨ 《道德經》的核心觀念是什麼

綿綿若存是中心,其它都是解釋為何要綿綿若存和如何做到綿綿若存。。。

熱點內容
民法典的最新規定有那些 發布:2025-05-04 11:56:48 瀏覽:767
海口公園條例 發布:2025-05-04 11:48:14 瀏覽:385
司法部任 發布:2025-05-04 11:41:14 瀏覽:409
依法行政法律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04 11:36:29 瀏覽:350
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的撤訴 發布:2025-05-04 11:25:26 瀏覽:940
法學與科學 發布:2025-05-04 11:23:49 瀏覽:690
司法警察元旦 發布:2025-05-04 11:23:48 瀏覽:969
消費者條例d 發布:2025-05-04 11:13:00 瀏覽:113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原則在疫情中的體現 發布:2025-05-04 11:12:59 瀏覽:510
勞動法有無降低薪水的規定 發布:2025-05-04 11:12:14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