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寒費勞動法是怎樣規定的
⑴ 勞動法關於取暖費規定
法律分析:取暖費一般有兩種發放形式,即發取暖費和發放取暖物品。
1、對於發取暖費,國稅函〔2009〕3號文件規定,取暖費包含在職工福利費中,《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條的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做好2007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的補充通知》(國稅函〔2008〕264號)規定,2008年及以後年度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先沖減以前年度累計計提但尚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不足部分按稅法規定扣除。
2、對於發取暖用品,屬於勞保費的列支范圍,《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八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勞動保護支出,准予扣除。有的企業可能二者同時發放,比如某企業對生產一線職工按每人100元/月的標准發放了取暖費,同時還在冬季為職工提供防寒服、木炭、電爐等勞動保護用品。對此類情況,以現金形式發放的取暖費屬於福利費支出,而為職工提供防寒服等防寒用品則屬於勞動保護方面的支出,雖然會計核算均在管理費用中列支,但稅前扣除適用不同的處理辦法,即取暖費在職工福利費中發放,取暖用品在職工勞動保護費中列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四十條 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
⑵ 勞動法有防寒費這一項嗎
勞動法里應當有防寒費這一條,如果沒有防寒費這一條,那麼這個勞動法是不健全的
⑶ 離職後,可以向原單位索要高溫等費嗎
立秋之後,很多地方天氣轉涼,高溫不再。不過,《工人日報》記者日前采訪發現,當前仍有一些勞動者因為高溫津貼的事情而發愁。一些行業和企業發放高溫津貼仍不到位,有勞動者反映至今「沒拿到」。
單位未發高溫津貼,有的勞動者選擇忍氣吞聲,但也有的勞動者拿起法律的武器維權。那麼,如果單位未發高溫津貼,勞動者以此為由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並主張經濟補償,會得到法院支持嗎?例如,江西省《關於調整高溫津貼標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未按規定標准向勞動者支付高溫津貼的,視為拖欠或剋扣工資。勞動者因用人單位拖欠或剋扣高溫津貼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支付經濟補償金。
而廣東省《關於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則指出,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發放高溫補貼為由主張解除勞動合同的,不予支持。
此外,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發現,當前各地法院對類似案件的判決結果也並不一致。
例如,2015年,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在審理保潔員劉某一案時指出,拖欠高溫津貼不屬於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定理由,故勞動者訴請公司支付被迫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缺乏依據,不予支持。
不過,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在同一年審理一起類似案件時認為,高溫津貼屬於勞動者工資組成部分,企業每年都應按時足額發放。如果用人單位拒絕發放,屬於剋扣拖欠工資。勞動者以公司未支付其高溫津貼為由離職,符合法定的支付經濟補償金的事由。
2.對高溫津貼的理解有不同觀點
那麼,為何會出現各地判決不一的情況呢?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中心主任沈建峰表示,這主要涉及高溫津貼是否屬於工資的范疇。目前我國工資的概念本身很不清晰,《勞動法》本身並沒有工資范疇的界定,這些規范層面的問題導致對於高溫津貼的理解有不同觀點。
「另外,還有觀點認為,高溫津貼雖是勞動者工資總額的一部分,但在工資構成中所佔比例很小,並不是勞動者工資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缺失並不會對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的生存、健康、發展權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即使用人單位未按時發放高溫津貼,並非會影響勞動者的生計,並不屬於嚴重過錯。因此未發放高溫津貼,不構成勞動合同解除的理由。」沈建峰說。
記者注意到,國家統計局《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第四條規定,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一)計時工資;(二)計件工資;(三)獎金;(四)津貼和補貼;(五)加班加點工資;(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此外,《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的,依法享受崗位津貼。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
據此,有觀點認為,高溫津貼屬於工資總額的組成部分,應納入勞動報酬的范圍。記者采訪多位勞動法律師了解到,他們比較認同這一觀點。
3.工資的內涵和外延應明確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據此,有觀點認為,勞動者以單位未支付高溫津貼為由離職索要經濟補償應予支持。不過,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律師崔傑指出,《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由於用人單位過錯導致勞動者被迫辭職的情形,其中包括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從立法本意角度主要是因為獲得勞動報酬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也是對勞動者生存權利最基本的保障。雖然高溫津貼納入工資總額,但是只在高溫崗位和高溫天氣才發放,金額通常也比較低,不會影響勞動者的收入和生活,因此未發放高溫津貼不應適用被迫辭職的規定。
「由於高溫津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實際上屬於勞動者從事露天崗位工作以及用人單位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作業場所溫度降低到一定溫度以下,用人單位支付的具有福利性質的款項。該款項並非用人單位必須針對全體員工普遍發放的勞動報酬,故不具有普遍性。因此,高溫津貼和2倍工資等款項一樣,屬於因特定情形而設置的一種款項,並非普遍意義上的勞動報酬。如用人單位存在拖欠行為,勞動者可主張要求發放,但不能要求支付被迫辭職的經濟補償金。」江蘇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薛策說。
「從長遠來看,還是應在《勞動法》中明確工資的內涵和外延。同時,在理解單方解除勞動合同事由時,不應該拘泥於文字,忘記構成根本違約才是單方解除的前提。」沈建峰說。
上海江三角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曉敏則建議,可根據拖欠高溫津貼數額的大小與勞動者的及時解除權進行權衡。
「如果單位拖欠的高溫津貼數額較少(如一年以內的高溫津貼),不宜依據《勞動合同法》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經濟補償。因拖欠數額較少即賦予勞動者及時解除權,將可能導致勞動者不誠信履行勞動合同。但如果單位拖欠的高溫津貼數額較多(如一年以上的高溫津貼),因單位在較長時間內故意不予發放或拖延發放,表明其主觀惡意較大,已經超過勞動者必要的容忍度。此時賦予勞動者勞動合同單方解除權並要求經濟補償,既保障了勞動者的利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勞動合同的穩定。
⑷ 職工福利包含哪些內容
員工福利包括下列內容:
1、出差津貼,出差外地的人員根據相應級別均可得到該項津貼;
2、通訊費用津貼,公司按你所被聘的職位給你提供相應的通訊費用津貼;
3、節日慰問金,每年元旦、春節、五一節、中秋節、國慶節員工都會得到此項津貼,此外女性員工在三八節還會得到專項津貼;
4、祝賀慰問金,員工結婚、生日、有小孩誕生或直系親屬去世,公司將送上祝賀、慰問金;
社會保險及其它保險公司按照國家規定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金,包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每年還為員工購買人身意外保險和綜合醫療保險。
二、發放職工福利費都要繳納個稅嗎?
1、可以免徵個人所得稅的福利費項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凡符合該法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的福利費,免徵個人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四條進一步解釋道:稅法第四條第四項所說的福利費,是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從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個人的生活補助費。國稅發(1998)155號文解釋說,生活補助費是指由於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給納稅人本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難,其任職單位按國家規定從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向其支付的臨時性生活困難補助。
如,按規定從企業福利費中支付給職工的困難補助、救濟金、醫療補貼、職工療養費、工傷補償費、喪葬費、撫恤金、獨生子女費、職工異地安家費等,均可免徵個人所得稅。
2、不可以免徵個人所得稅的福利費項目。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生活補助費范圍確定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8]155號文)規定下列收入不屬於免稅的福利費范圍,應當並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
(一)從超出國家規定的比例或基數計提的福利費、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個人的各種補貼、補助;
(二)從福利費和工會經費中支付給本單位職工的人人有份的補貼、補助;
(三)單位為個人購買汽車、住房、電子計算機等不屬於臨時性生活困難補助性質的支出。
如,企業從福利費中按符合國家有關財務規定發放給職工的供暖費補貼、防寒費、防暑費等,應並入職工當月的工資薪金一並計征個人所得稅;企業從福利費中發放給職工的實物,如中秋節的月餅、端午節的粽子等非貨幣性集體福利應該按市場價、購買價或者其他價格摺合成等額的貨幣額,並入職工當月的工資薪金一並計征個人所得稅;企業自辦食堂或固定在某個餐廳午餐,由企業與飲食店結算,應當把餐費分解至每個職工名下並入職工當月的工資薪金一並計征個人所得稅。
另外,企業給職工發放的節日補助、未統一供餐而按月發放的午餐費、補貼,按月按標准發放或支付的已實現貨幣化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車改補貼、通訊補貼不再作為福利費開支,應納入工資總額管理,並計征個人所得稅。
職工福利不同於工資和獎金。職工享受集體福利待遇的高低,並不取決於職工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而是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與生活困難程度,以及社會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經營成果。從這點上看,職工是否有上述福利,或者上述福利怎樣,法律方面並未強制要求,要看所在用人單位的規定。
⑸ 單位發勞保用品是按哪些規定
法律分析:勞動防護用品經費人均控制數按每個工種每人每年計算,人均控制在80——140元,其中地質勘探、森工林區、礦山井下最高不超過180元;防寒用品最高不超過80元。超過部分在稅後留利或福利基金中列支,不攤入成本。人均控制數由省級各企業主管部門或行業管理部門根據物價變動情況,每2年或3年核定一次,並將入生產成本的勞動防護用品經費一並報送省勞動廳備案。2、對合同制職工、臨時工、民工應按照同工種、同勞動條件、同標准供給勞動防護用品,離開生產崗位時,由所在單位收回或作價處理給本人。3、企、事業單位中經常跟班作業的基層幹部、安技員按同工種、同勞動條件、同標準的原則發給勞動防護用品;經常到現場設計、檢查的工程技術人員、生產管理幹部的勞動防護用品,其發放期限應比一般工種工人延長50%以上;定期或不定期參加生產勞動的幹部所需的勞動防護用品由企、事業單位酌情解決。各級經委、勞動部門、工會、企業主管部門的勞動安全衛生專職人員及檢測檢驗人員的勞動防護用品,按《關於對勞動安全監察檢測人員發放防護用品和保健食品的通知》規定執行。4、兼幾個工種作業人員、按其主要從事的工種發給勞動防護用品,並備用或借用身兼的其它工種所必須的勞動防護用品,但不得重復發放。5、鐵路、郵電、經濟民警等配發了標志服,不再配發勞動防護服,其它護品按同工種發給企業專用(鐵路)線上的職工每年發給防護服一套,其它護品鐵路行業現工種執行。6、對於在有易燃、易爆、燒灼介質及靜電場所作業工人,禁止發放、使用化纖防護用品。7、勞動防護用品必須供應實物,禁止將勞動防護用品摺合現金發給職工,嚴禁以發放勞動防護用品的名義發放各種福利物品。違者,按有關規定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五十四條 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⑹ 請問國家關於勞保用品發放的有哪些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內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容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拓展資料:
勞動用品的主要分為:
安全帽類
是用於保護頭部,防撞擊、擠壓傷害的護具。主要有塑料、橡膠、玻璃、膠紙、防寒和竹藤安全帽。
呼吸護具類
是預防塵肺和職業病的重要護品。按用途分為防塵、防毒、供養三類,按作用原理分為過濾式、隔絕式兩類。
眼防護具
用以保護作業人員的眼睛、面部,防止外來傷害。分為焊接用眼防護具、爐窯用眼護具、防沖擊眼護具、微波防護具、激光防護鏡以及防X射線、防化學、防塵等眼護具。
防護鞋
用於保護足部免受傷害。目前主要產品有防砸、絕緣、防靜電、耐酸鹼、耐油、防滑鞋等。
防護手套
用於手部保護,主要有耐酸鹼手套、電工絕緣於套、電焊手套、防X射線手套、石棉手套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