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第八章

發布時間: 2020-12-27 07:25:31

『壹』 道德經第8.,9,10章意思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最好要像水那樣,水給萬物帶來好處而不爭,處在眾人認為不好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讓自己謙卑,內心深邃,和好人交往,說話誠實,治理國家井井有條,做事有才能,行動和於時機,這就是善。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
保持充滿,不如停止,思想深刻,不能長久保持,晶玉滿堂,不能守住。富貴而自高自大,自己留下過失,功成身退,是天道啊。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載著魂魄而內心專一,能做到不分開嗎?專心於精神以達到柔,能做到像嬰兒一樣嗎?放棄觀察奧妙,能做到不犯錯嗎?愛民且治理國家井井有條,能做到不用智慧嗎?天門的開和關,能做到像萬物之母嗎?清楚明白通曉大道理,能做到無為嗎?產生它,養育它,產生別的自己卻一無所有,做了卻不仰仗它,養育它卻不主宰它,這就是大德啊。

『貳』 誰幫我找一下道德經第一章的道理,一直到第八章,急急急

一,道是神秘的精神本體,萬物的本源,不具有任何質的規定性,版是無形、有形的權同一來源,僅從其微妙、終極來認識它。
二,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所以聖人無為,任憑萬物生長變化,而不替它開始,功成而不自居。
三,「愚」民,依照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有不太平的。
四,道是宇宙間最高的精神主宰,無形無象,而又有無限的作用。
五,無為的好處,聽任事物的自生自滅而不要發議論。
六,萬物都是道的產物,萬物可以消滅,道是永存的。
七,無私反而成其私。
八,利萬物而不爭,才不犯過失。

『叄』 道德經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的感受

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擁有最高修養的人就如同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願居處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這類人,居處善於選擇卑下之地,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總能真誠、友愛、無私,言談總能恪守信用,為政總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因為不與萬物相爭,也就不會引來責怪和怨恨。

經典解讀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推崇水,認為水德是接近道的。為什麼水德接近道呢?

對此,王夫之是這樣理解的:「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水滋潤萬物而對萬物無所求,且甘於居處在最卑濕的地方。以不爭爭,以無私私,是水最為明顯的特性。

水給人的印象非常好。它滋潤萬物,賦予萬物以生命,並促使其生長、繁衍。它清潔干凈,可以滌盪世間一切污穢。它流動無方,充滿生機和活力。它無色透明,卻能映射出天空與大地。它包容一切,對萬物等同看待,毫無偏私。它美妙純粹,構成如畫風景……

水的流動,形象地詮釋了時間的流逝,象徵著無窮無盡的智慧,也在向我們昭示一些更大更根本的東西。只希望我們的知性永遠如同水一樣,靈動清澈,永不幹涸。

上善若水在本章中,老子還以七個「善」字,對水德進行了詳細的闡釋,這其實也是在介紹「聖人」所應具備的品格。最後,他得出結論: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可居處在別人不願意居處的位置,也不去與人爭利,因此也就不會招來別人的責怪和怨恨。

居善地。水善於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爭上而甘處下。做人宜往下走,眼睛要向下看。

心善淵。水有廣闊的心胸,有很好的容受性。有容乃大,切莫狹隘封閉,小肚雞腸。

與善仁。做到與人為善,而不是與人為惡;成就萬物,而不毀壞任何東西。

言善信。水說到做到,身隨聲走,毫不虛誇,更從不欺世盜名。

政善治。水能滿足人的飲用需要,也能推動水車促進生產,還能做其他很多事情。水有自己的規律和章法,且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若能依照此法為政,就可以避免擾民害民。

事善能。水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如能量、沖流、浮載、灌溉、洗滌、溶解、調節等。

動善時。時機未到,決不輕舉妄動;時機一到,則應立即行動,決不麻木不仁。

看到了這么多的「善」,可能就會有人感到奇怪,老子曾在第二章里對美和善提出質疑,為何本章里又講了如此多的「善」。事實上,此處的「善」作「善於」講最為妥當,「善於」是一個副詞,切不可與名詞的「善」混為一談。老子講七個「善」,都是正面的價值標准。

智慧典例

抓住最佳時機把事做好

老子說:「動善時。」意在告訴我們,行動要善於把握時機。為此,要培養等待時機的耐心,也要培養發現時機的眼光。這樣,一旦時機來臨,就能迅速抓住,給自己營造一個光彩奪目、芳香四溢的人生。

戰國時期,安陵君是楚王的寵臣,身居高位,俸祿優厚,可謂春風得意。

有一天,門客江乙對他說:「您沒有一點土地,宮中又沒有骨肉至親,然而身居高位,接受優厚的俸祿,國人見了您無不整衣而拜,無人不願接受您的指令為您效勞,這是為什麼呢?」安陵君說:「這是因為大王抬舉我啊!」

江乙便一針見血地指出:「用錢財相交的,財盡了交情也就斷了;靠美色結合的,色衰則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會被遺棄;得寵的臣子不等車子坐壞,就會被驅逐。如今您掌握楚國大權,卻沒有辦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著急,覺得您挺危險的。」

這番話讓安陵君如夢初醒,他謙恭地向江乙請教對策:「既然這樣,請先生指點迷津。」江乙說:「希望您一定向楚王請求隨他而死,親自為他殉葬。這樣,您在楚國必能長期受到尊重。」安陵君說:「我一定按照先生的指點去做。」

一晃眼,三年過去了,安陵君依然沒有行動。江乙見他不用自己的計謀,就對他說:「我給您出計謀,您到現在也沒去實施,既然這樣,我以後也就不敢見您了。」說完就要走。

安陵君急忙挽留他說:「我怎敢忘了先生教誨,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罷了。」

幾個月後,機會終於來了。楚王在雲夢去打獵,用箭射中了一頭野牛。百官和護衛歡聲雷動,齊聲稱贊。楚淮南子箋釋王更加意興高漲,他抽出帶氂牛尾的旗幟,用旗桿按住牛頭,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的游獵,寡人何等快活!等我萬歲千秋以後,你們誰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樂呢?」

這時,安陵君淚流滿面地走上前去,說道:「我在宮內和大王挨席而坐,出外和大王同車而乘,大王百年之後,我願隨從而死,在黃泉之下也做大王的席墊,以免螻蟻來侵擾您,又有什麼比這更快樂的呢!」楚王聽到他這一番話,深為感動,自此對他倍加寵信。

江乙目光如炬,慮及長遠;安陵君耐性十足,一直等到最佳時機來臨,才實施計謀,把事情做得十分到位。他在楚王欣喜而又傷感的那一刻的表白,無異於雪中送炭,自能溫暖君心,收到奇效,長保榮華富貴。後人評價說,「江乙善謀,安陵君知時」,可謂極當。

等待時機要有足夠的耐心,但決不等於坐視不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積極准備,甚至助推條件成熟。在中國歷史上的********中,經過長期等待、積蓄力量,方才獲得成功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武王伐紂、勾踐滅吳、晉渡江滅吳、隋渡江滅陳等,都曾制訂周密的計劃,進行了長期的准備,且在時機成熟時才行動,並不輕易冒險,更未盲目蠻干。

《淮南子》中說:「事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故知時者無常行。」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耐心地等待時機,對任何人,尤其是年輕人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年輕人,稜角外露,功利心重,又急於求成,總幻想很快能在社會上取得地位和成就。雖然其銳氣是驚人的,但也是短暫的。要想有朝一日能抓住機遇,脫穎而出,還需先腳踏實地地儲備才能才行。

==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阿彌陀佛
-------

1.戒殺放生
2.樂善好施

『肆』 道德經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的感受

下面是來自道德經的原文和導讀,樓主可以重新感受一下,老子做為偉大的哲學家,這一章重點闡述的是人心修為的最高境界。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導讀】

水是最普通最常見的東西。老子借用水的無形無體的特徵來比喻人的心法(邏輯思維)也應該達到無形無體的境界。人因為受到形體的影響,所以總是難於達到「無」的境界。老子認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樣不受形體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獲得無所不能的效果。「爭」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謂「不爭」,就是要拋棄萬物的意思。拋棄萬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爭」和「無憂」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與宇宙相對待的范疇。老子認為,只有通過心法拋棄了萬物才算是做到了「不爭」,如此才算是達到了「無(憂)」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憂」。所謂「憂」,指的是宇宙中的種種因素。而第一個「憂」出現時,就可以被認為是宇宙的第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其實就是宇宙的始點。「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種稱謂,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貴的品質「道德」。老子把「道」作為宇宙的第一個因素,把「德」作為宇宙的第二個因素。能找到這兩個因素,就等於達到了「上善」的境界。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會表現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伍』 道德經中的名言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匯總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陸』 求翻譯河上公《道德經》第八章註解

你好。
易性第八
上善復若水。制
【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在天為霧露,在地為源泉也。】
處眾人之所惡,
【眾人惡卑濕垢濁,水獨靜流居之也。】
故幾於道。
【水性幾於道同。】
居善地,
【水性善喜於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
心善淵,
【水深空虛,淵深清明。】
與善仁,
【萬物得水以生。】
【與,虛不與盈也。】
言善信,
【水內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
【無有不洗,清且平也。】
事善能,
【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動善時。
【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
夫唯不爭,
【壅之則止,決之則流,聽從人也。】
故無尤。
【水性如是,故天下無有怨尤水者也。】

註:【 】內為河上公之譯文。

『柒』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

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思大概是:上善之人,像水一樣柔順,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有功於萬物而又甘心屈尊於萬物之下。正因為這樣,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溫良謙讓,廣泛施恩卻不奢望報答。
這是雅居樂營銷策劃的期樓名稱,暗喻地產商默默奉獻的精神,也在教育企業的員工「做人要厚道,辦事要活套」,應該做到外圓內方,大智若愚,方能縱橫於商場。因為水是無型的,在什麼地方成什麼型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 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捌』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包含什麼人生哲理

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當一個人得道,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的時候,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無需考慮自己做什麼事情是利於自己,什麼事情會讓自己得到什麼,更不用表露出自己做的事情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因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在無形中就會幫忙到別人。

所以合道的人只是專注於做自己該做的事,能做的事,他們積極面對做事的機會,成功了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勞,像水一樣自然流走,大家反而在心裡敬重他。

二、處眾人之所惡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一個人總是不聽取別人的意見,總覺得自己有本事,也不能配合別人,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不能做到反躬自省,這樣的人,大家肯定是不喜歡的。

只自滿於已取得的成績,停滯不前,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而謙虛的人就會時刻反思自己,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處,謙虛可以得到益處也會讓大家親近於你。

三、故幾於道

第一,虛懷若谷,不斷進步,以此實現人生的價值。『水善利萬物」,告訴我們要虛懷,若谷、保持謙虛。水能利萬物,告誡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品質、品德與能力,那麼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會自然而然利於他人成就自己。

第二,要認准目標,鍥而不舍。水無論如何運動,總有一個不變的目標,就是向下。不論周圍環境如何變化、周圍地勢如何,它都不改其志。水總是在不停地運動,一刻也不會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在認准目標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努力,鍥而不舍,不達目的不罷休。

第三,要有不爭之德。

(8)道德經第八章擴展閱讀

原文: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樣 ,水善於利益萬物卻不爭回報 ,處在所有人不喜歡的地方 ,所以跟道很相近,幾乎一樣。

心態要像水一樣善於處於低下, 心胸要像水一樣善於深藏玄機 ,待人要像水一樣善於親近仁愛, 說話要像水一樣善於守住信譽, 為政要像水一樣善於清靜治理, 做事要像水一樣善於發揮能力 ,行動要像水一樣善於把握時機 ,正因為什麼也不爭,所以才沒有憂患。



『玖』 如何理解《道德經》第8章關於"上善若水"的論述它反映了老子怎樣的人生智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無為;處眾人之所惡,即守柔處弱。因此說上善若水。大概反映了柔弱勝(優於)剛強,無為而無不為的論斷

『拾』 除第八章「上善若水」這一章外,《道德經》其他章節還提到水的什麼品格

A.第十五章:混兮(包容一切啊),其若濁([他]象長江大河的混濁),孰能濁以止(誰能使內渾濁停容止)?靜之徐清(安靜下來,會慢慢澄清)。孰能安以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動之徐生(變動起來,會慢慢打破安靜)。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一個「道」的人,他不要求圓滿)。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要求圓滿),故能蔽而新成(雖然保守,卻能取得新的成功)。
這是水的一種品格,雖包容一切,但在動靜之間卻不求圓滿,順著自然規律的趨勢,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C.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它的),其無以易之(因為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這是水的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一種品格。

熱點內容
江陰律師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2:30:50 瀏覽:17
我反對條例 發布:2025-07-07 22:01:46 瀏覽:809
壽縣人民政府法律服務 發布:2025-07-07 21:45:30 瀏覽:650
公務員必學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7 21:30:58 瀏覽:200
公司扣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7-07 21:29:55 瀏覽:626
盤錦律師排行 發布:2025-07-07 21:26:57 瀏覽:911
讀書與道德的名言 發布:2025-07-07 21:11:57 瀏覽:701
司法拍賣機動車的流程 發布:2025-07-07 21:10:48 瀏覽:675
法律服務所是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7 21:09:12 瀏覽:336
申請法學雙學位 發布:2025-07-07 21:03:30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