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影響日本法治少年犯

影響日本法治少年犯

發布時間: 2023-03-20 16:06:50

❶ 日本法律規定也是14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嗎

日本法律規定也是14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

在刑事責任能力上,日本採取絕對兩分法,日本《刑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不滿十四歲的人的行為,不處罰。」也就是說以十四歲為界,不滿十四歲的絕對不負刑事責任,滿十四歲的負完全刑事責任。因此日本也是不滿十四周歲不負刑事責任。

(1)影響日本法治少年犯擴展閱讀:

我國法律對刑事責任年齡有以下規定是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日本原來的《少年法》對未成年人處死刑規定了例外,但是現行的《少年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對於不滿18歲的少年不能判處死刑,相當於死刑的,判處無期徒刑。而日本改正刑法草案第五十條更將此規定為,當死刑減輕時,減為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20年以下的懲役或者禁錮。

日本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是14周歲,法律上的未成年人是指不滿20周歲的少年。日本的法律將未成年人分為三檔:

1、犯罪少年。是指14周歲以上不滿20周歲的已構成犯罪的年輕人。根據日本少年法的規定,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能給予刑事處分。同時對於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即使是犯有應當判處死刑的罪行,也只能被判處無期徒刑。

2、違法少年。是指不滿14周歲,但已經犯有觸犯了法律規定的行為的未成年。

3、不良少年。是指行為不構成犯罪,但從其性格和環境來看將來有可能犯罪的未成年人。

❷ 能和我說說關於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我國刑法刑訴還有司法解釋的相關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對於不滿十八歲得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詢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二)第九十八條第二款:詢問不滿十八歲得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第五十六條第一款: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詢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從量刑上看,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從輕處理,且不適用死刑;從程序上看,刑訴法有特別程序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專人審查和審理,訊問時必須有監護人在場,法庭審理時不公開;從犯罪檔案看,未成年人的檔案要封存,不允許隨便查閱和公開。我國在刑法中對未成年人犯罪作出專門規定,根據責任年齡的不大,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追究刑事、不得判處死刑。相關條文:《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第四十九條【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這里談的「自身原因」是內因,後面要談的家庭、學校、社會原因,是外因。青少年自身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其是否違法犯罪的關鍵。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禦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無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嚴得不到滿足,加上法制觀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正如古人所言:「養不教,父之過。」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出了問題,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性,父母管不了,因為沒有從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不願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離異後,孩子無人管,為了自己而不顧及或無暇顧及孩子,使之浪跡社會;五是父母自身行為不端直接影響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毆。人們總結的一句話:「問題家庭出問題少年」,確實不無道理!前文談到的我所曾承辦的三名未成年人強奸案,三個被告人的家庭都是離異家庭,其共性是對孩子缺乏關愛。法庭教育時,這三個父母都痛哭流涕,說對不住孩子,表示以後要加強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會、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現在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盡管我國早已確立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也有「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但現在很多學校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一個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壞,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一個學校領導的政績如何,一個教師的水平怎麼樣,都要由「升學率」來衡量,來體現。學校有快、慢班之分,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受到青睞,可以吃小灶,學習差的學生則受到歧視和排擠,結果是差距越拉越大。好學生一旦考試落榜,則感前途無望,萬念懼毀;差學生則破灌破摔,厭學、輟學,這兩種情況都容易出現問題。他們一旦流向社會,受到不良因素的誘發和影響,就會發生違法犯罪行為。2、對學生處分缺乏慎重考慮和處分後對處分生放棄教育。對違犯校規校紀的學生進行處分,是教育、挽救學生的一種手段,若運用得好,可以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起到警告、震懾作用,使之不敢、不會再犯;若運用不好,則會使受處分的學生產生悲觀、消極情緒,從此自暴自棄,在邪道上越走越遠,從而滑向犯罪的泥潭。一個18歲的黑幫「老大」——王海,在其自述中談到:「有一次上課遲到,老師罰我在教室的角落裡舉磚頭,我心裡發狠就用磚頭一下砸在一張課桌上。 老師上來就踢了我一腳,我和他打了起來。就這樣,我被學校記大過處分。我認真學習的日子也隨之結束了。我和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混在一起,整天尋釁滋事。」(18)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於形式。學校缺乏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學生不知什麼是違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識,不知法、不懂法,更談不上遵紀守法。前一段時間,筆者辦理的劉×搶劫案,被告人劉×在學校、網吧門口強行向其他學生索要錢財,以滿足其上網消費。他感覺這些都是小事,壓根沒有和犯罪聯系起來。社會不良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容忽視。現在人們所說的「黃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對青少年的危害尤其為甚!1、文化市場的「黃色污染」。低級、庸俗的文化會侵害、腐蝕人們的靈魂。目前,在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製品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兇殺暴力、淫穢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污染。其中,「黃色污染」對青少年的腐蝕則最為嚴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3條)明確規定:「營業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有關主管部門和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可一些游戲廳、歌舞廳、錄像廳、網吧老闆,利慾熏心,貪圖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於此,心靈遭受毒害,理想被嚴重扭曲,他們為滿足自己的超前消費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筆者曾辦過一起趙××姦淫幼女案,趙××只有15歲,就「糟蹋」、姦淫了8名女孩,這些女孩小的僅有4歲,大的才11歲,趙××年紀不大,但卻花樣翻新,手段殘忍,這些都是他看黃色錄像學來的。他經常光顧的錄相廳老闆也因此案被判刑。正像一位中學校長所發的感嘆:「課堂教育一個鍾頭,不頂錄相廳一個鏡頭」,「老師苦口婆心講一天,抵不上學生書攤轉一圈」。2、以腐敗現象為代表的「灰色污染」。腐敗現象對下一代的影響亦不可等閑視之。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和走後門拉關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們受家庭環境影響,相信「權大於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勢力而違法犯罪,有些是為所欲為,肆無忌憚!3、帶有黑社會性質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這幾年來,我國帶有「黑社會」性質(稱之為「涉黑案件」)也越來越多。一些比較具體的宣傳報道,雖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過於細致的宣揚和描寫,使一些青少年紛紛模仿,講「哥們義氣」,跪拜結盟,打打殺殺,危害社會。對此,前文已作了例舉。有專家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類少年犯團伙極易發展成為黑社會勢力」。(19)這里主要談的是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所致犯罪的因素。1、刑事訴訟制度及其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說,我國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朝著民主化、法制化的進程邁出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一些缺漏和尚需進一步完善的問題。比如,「沉默權」的問題,羈押措施的限制和完善,等等。還有,在執行刑訴法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如「刑訊逼供」、「律師會見難」和「超期羈押」等「老大難」問題。這些都可能使受到不公正對待和遭受枉法追究的人,產生逆反、繼而對社會進行抵抗甚至敵視的犯罪心理。對於青少年來說,更容易產生這種心理。由此,加強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盡量減少對其羈押,顯得更為重要。2、監獄的「交叉感染」。關於「監獄」的致罪性問題,經過犯罪學家的長期研究和討論,其結論應該是肯定的。正如法國當代犯罪學家所指出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包括法國和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執行監禁刑的可悲現狀,驗證了監獄具有致罪性的論斷。」(20)日本犯罪學家研究後指出:「我國現在的監獄勞動,是用極少量的獎金來約束服刑人的身體……其實際用意不過是避免和防止犯人逃跑而已。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犯罪人得以改善和更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現在,已坐過監獄的人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又成為再犯者,重新回到監獄。」(21)監獄對青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突出,因為他們的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則更強。對此,應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一般認為,預防犯罪是一個綜合多種力量,運用多種手段,採取多種措施,以防止和減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舉措體系。(22)這是一種廣義的犯罪預防的概念。當代犯罪學的概念更側重於「預防」,即把先於犯罪的實施而採取的有針對性的措施視為預防活動,即更注重「防患於未然」。這也是基於「預防」的本意,「預防」在漢語中的基本詞義就是「事先防備」(23);在英語中「prevent」也是指「防止」、「妨礙」(24)。這就是從狹義的角度所理解的「預防」的概念:「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種措施和行為的總稱。」(25)其實筆者以為,我國一向貫徹執行的群防群治、綜合治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正確的,我們既要重視罪前預防,但也不能忽視罪後治理,以防再犯。青少年犯罪是一個社會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綜合症」。我們更應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進行綜合治理。正像《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准則》(第2條)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預防少年違法犯罪就需要整個社會進行努力;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條)也明確指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實行綜合治理。」針對前文對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試總結以下預防對策: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增加抵禦犯罪感染的能力,應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盡管他們還處於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的階段,但對於真善美與假惡丑還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們應當培養他們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范的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自尊、自律、自強的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當然,這需要和後面要談的家庭預防、學校預防相結合,才能產生好的效果。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應從家庭抓起。1980年聯合國第三屆預防犯罪及罪犯處理大會的有關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國家中都是影響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會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養不教,是父母的失職,教子不善,則是父母的罪惡。一個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當,能夠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為的產生。搞好家庭預防,應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父母自身素質,優化家庭環境。為人父母者,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愛好,給孩子做好表率。同時,這也是社會有關部門需要做的一項工作,要提高婚姻質量,加強對父母(家長)的培養,不僅要提高這些家長的科學文化知識,並且要教會他們培養、教育孩子的方法。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父母教育方法不當,過分溺愛和縱容,不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訓也是深刻的。武漢一酷愛玩網路游戲的16歲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親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錢。母親的臉、腰上被砍了6刀(後經搶救脫離危險)。當他逃離現場時,母親還追著喊:「伢,你把毛線衣穿上,莫凍著了!」(26)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都是嬌慣、縱容種下的苦果。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們如何做人,經常觀察、了解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關心什麼事,結交什麼人,要平等地與他們溝通,多一分體貼,少一些訓斥;多一分愛護,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專橫。對於失足、犯錯誤的孩子,更應給以家庭的溫暖,絕不可棄而不管,放任自流。3、教子不力,應承擔相應責任。我國《婚姻法》第23條規定:「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規定父母應當履行對未成年子女所承擔的教育義務和預防未成年犯罪的職責,但並未規定父母教育不力所應承擔的嚴厲的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我國《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條只是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規定的不良行為或者嚴重不良行為的,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責令其嚴加管教。」「責令其嚴加管教」,但不管教怎麼辦?尤其是對父母已經離異(且已另外組合新的家庭)的孩子。法律應增加規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罰款」等行政責任,嚴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在英國就有「孩子逃學、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親因為女兒經常逃學,而被判監禁60天,她上訴後,盡管刑期減半,但仍要執行30天的監禁。(27)在九屆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有委員就曾提出建議:針對青少年犯罪,建議在法律責任中加入對父母的處罰條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28)看來,完善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學校作為家庭的延伸,對青少年的成長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處在《綜合性預防犯罪措施匯編》第10條中寫到:「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兒童的發育成型有許多年是在為了滿足他們的教育和社會化需要而設立的各種機構中度過的。……學校能提供種種機會來倡導社會平等、文化多元性和個人的親密關系,並幫助青少年獲得道德標准、社會技能和公民的責任感。更具體地說,學校能指導學生了解他們應盡的公民義務、犯罪的性質、遵守紀律的重要性、犯罪的種種後果、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情況以及預防犯罪的方式。」一個人如果在青少年時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情操高尚,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人;否則,如果學校教育不力或不利,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甚至違法犯罪。筆者以為,學校的教育工作應該主要做到:1、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抓好素質教育和品德教育。「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第1款)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做法,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學校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第一位的。學校應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培養學生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個高尚的人;然後才是「授業解惑」,傳授各種知識,增強將來為社會服務的本領。那種只「授業」不「傳道」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我們尤其應注意抓好「後進生」、「雙差生」的教育。對此,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第2款明確規定:「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一般來講,這些只是一些方面、一時的「差」,並不代表全面、永遠的差,經過認真細致的工作和教育,他們很有可能成為「先進生」,成為將來對社會有益的人 或者國家的棟梁之材。2、努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注重教師政治素質和師德的培養。「為人師表」!教師對學生的模範表率和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響是終生受益的。這方面不乏其例。要想使學生懂法,教師必須先學法,要想使學生做好人,教師必須先做好人,這就是:「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這須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國現已開始實行教師資格考試制度,應大膽改進教師制度,使教師能進能出,對那些品質低劣、不能為人「師」的人,要及時將其淘汰出局;對於那些歧視學生,動輒體罰學生的教師,要予以嚴厲處罰,直至追究其刑事責任。3、要抓好學生的法制教育。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法制課要作為必修課,配備專門的法制課教師,不僅要搞好課堂教學,同時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豐富多採的法制教育活動。筆者作為三門峽市依法治市講師團的講師曾被邀請到學校給青少年講法制課,結合自己所辦案例和青少年生活實際進行講解,反映效果良好。通過這些法制教育,使廣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知道什麼行為是社會提倡和法律允許的,什麼行為是法律禁止的,什麼行為是違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紀守法。社會預防,主要是指凈化社會環境,給青少年創造一個有利於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以控制和減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加大打擊力度,凈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黃色」、「灰色」和「黑色」這「三大污染」對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堅決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是涉及到刑事責任年齡。《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主要規定在修改後刑訴法第五編(特別程序)的第一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內容如下:第二百六十六條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並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承辦。第二百六十七條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第二百六十八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第二百六十九條 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第二百七十條 對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並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詢問未成年被害人、證人,適用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第二百七十一條 對於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檢察院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公安機關、被害人的意見。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公安機關要求復議、提請復核或者被害人申訴的,適用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人民檢察院決定附條件不起訴有異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起訴的決定。第二百七十二條 在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內,由人民檢察院對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監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監護人,應當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強管教,配合人民檢察院做好監督考察工作。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為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從人民檢察院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之日起計算。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遵守法律法規,服從監督;(三)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准;(四)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第二百七十三條 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撤銷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提起公訴:(二)違反治安管理規定或者考察機關有關附條件不起訴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沒有上述情形,考驗期滿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第二百七十四條 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但是,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第二百七十五條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第二百七十六條 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除本章已有規定的以外,按照本法的其他規定進行。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中國刑法對此有以下規定: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

❸ 憲法與我同行創意短句

1. 憲法與我同行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憲法它就是這裡面的「規矩」,就是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擁有最高法律效力

憲法有著很大的作用,它與我們每一個家庭、是每一個個體,都有千絲萬縷著關系,還是我們的親戚呢。這位憲法親戚,她可厲害了,我們中華母親都要聽她的。

憲法,她規定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發展方向,讓他們都乖乖地聽話,不讓他們肆意妄為,囂張跋扈。憲法會給祖國母親畫上一條又長又復雜的線,至於裡面那一條條細膩的小線就是我們的民法、刑法等等。

同時,憲法還很具有宣傳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公民的思想意識,特別是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因為它特別有影響力,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團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這個紛繁的世界,憲法會保護我們,讓那些想打倒我們的人更加艱難。

所以,我們應該讓它更加強大,而不是變得沒有人去遵守憲法。我們已經了解了憲法,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該怎麼做呢?第一,我們應該讀一讀與憲法相關的書,深刻了解下這方面的知識。

那麼這時,就會有人說:「憲法這么難理解的東西,我們應該要到高中才學呢,現在沒關系,不用了解它,就算現在不了解也沒有關系呀,反正對我又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了解過,很多國外的小朋友,他們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習法律,他們對法律的認識和學習,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

如果我們現在不努把力,可能以後就會被淘汰掉。那時你再去學,可就晚了。

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學習憲法,了解憲法,讓它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不可抹掉的記憶,刻在我們心中。第二,我們就應該遵守憲法。

憲法,就像是一位神聖而不可冒犯的一位女皇。這位女皇她名氣可不小,她在國際上也是一位重量級的人物。

所以我們應該告訴身邊的每一位家人、朋友。我們應該遵守憲法,並把它傳給每一個人,把它一傳十,十傳百。

這樣傳下去,每一個人都會知道憲法,我們就可以生活地更舒適了、更和諧了。最後一點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一定要把我國的憲法發揚光大,讓每一位公民都知道它的存在,好好推廣它、珍惜它。雖然每個國家都有法律,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我們中國的憲法變成別人學習的榜樣,讓每個國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優良傳統。

所以,從現在開始開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遵守它,不管出於哪方面,我們都應該恪守不渝。

2. 關於憲法的名言短句帶有

1.讓憲法的太陽永遠高高地照耀著大地,每個角落都深深地感受到她溫暖光芒! 2.天使對我們說:當你覺得教堂污垢,你可以不走近教堂;當你覺得神父齷齪,你可以不走近神父;但是你無論如何卻不可以不走近上帝,因為我們自己太局限而不能不走向她大愛的歸屬。

神明對我們說,當你覺得法庭不公平,你可以不走近法庭;當你覺得法官不公正,你可以不走近法官,但你無論如何卻不可以不走近法治,因為你們除了需要個體的尊嚴外還需要大家共同的尊嚴。 3. 憲法是我們社會的神經中樞,法律是我們社會的脈絡經緯,當我們社會生命的血液在其中越能暢通無阻的流淌,我們就越是個文明健康而又充滿活力的偉大民族。

4. 憲法的精神在我們的神經中樞里至高的閃耀,法律的佈道在我們的脈絡中無阻的通暢,這一切是為了更好的寫出一個大寫的公民。 5. 啊,人權!我們如果不能在憲法中尋覓到你的真正身影,我們還能在何處尋找到一個民族的真正靈魂。

6. 我們可能會很坦然隨意地批判我們的政府,但我們卻不會很坦然隨意地批判我們的憲法,因為那才是真正的非華。因此站在這個角度,我可以很認真的對你說,我那能非華! 7. 立法必公,司法必位,護法必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所以說,犯法的人固然有罪,但真正能使法律蒼白無力的人才是一種真正的可怕。 8. 西諺有言:培養一個貴族,要三代人的時間。

那我們不說貴族,因為那畢竟是少數人的事情。但培養一個公民呢,是否也要三代人的時間呢?有很多人說也要。

那麼,我們就永遠不言放棄。因為,這畢竟是我們所有人的事情。

9. 如果你不認為一個國家憲法的存在的好壞,是與你的生存息息相關,那你實際上就是在舉著雙手在等待著向一種壓迫投降。 10. 當你遇到了一種偽惡之法,你很鴕鳥,那你就會偽惡的苟活;但一旦你用法律的眼光緊盯著她,你會痛苦,但你至少活得不彎腰。

11. 當權力成了法律的趾高氣揚的高高主人,所有的立法者與執法者就都會成為伏地跪拜的奴僕,那黎民百姓的活法也就更不在話下了。 12.現代意義上的任何一種革命一旦成功,如果她不是用血肉之軀去擁抱新的憲法,而是繼續去擁抱一種不要憲法的革命,你說那還會是一種革命嗎!革命一旦異化,憲法必須受傷。

憲法一旦受傷,無人可以倖免。 13.中國人是個最愛講面子的民族。

可是在和平建設的年代裡,她連自己親手制定的國家根本大法——神聖的憲法,這個民族最大的面子都可以不講,都可以不在乎她存在的尊嚴,那你說我們中國人還有面子嗎?! 14.一種真正的科學的公正的法律產生,首先必須源於一種真正的科學的公正的法律程序。 15.一個人真正的全部的社會性尊嚴,就是源於國家憲法及法律賦予給他的全部權利、責任和義務。

16.法律的權威,是靠法官們的職業道德來維系的。如果一個法官不具有這種職業道德,法律的權威就會被矮化,而其他的道德也就不要侈談。

道理是,作為一個最講究法律庄嚴公正的釋法者或執法者來說,他的法律職業道德都不到位,那麼就會殃及與損傷所有人的道德,其結果就會使大家都面臨一種社會公德的淪喪。 17.一個國家與民族,如果她沒有一種滲透自己骨髓的法律道德精神文明的佈道,是不要妄談什麼其它的道德精神文明建設的。

試問,一個被我們國家與民眾建立起的最神聖的憲法及法律,並由此而確定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種行為准則,我們都可以輕視她、蔑視她甚至還可以遭塌她。那麼,那些不受法律制約的各種社會道德准則,你還會有發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敬仰嗎? 18.當大家一致從內心深處公認,這屆政府是法律意義上的最好的僕人,那人民就可以驕傲的宣布,自己此時是這個社會的最好主人了。

19.我們需要自由,但不需要自由散漫;我們需要法律,但不需要法律無序。一個真正成熟的民族,是懂得沒有真正的法律強大,就沒有真正的自由強大。

20.中國最富有的傳統文化,就是無以復加的官場文化。中國最稀缺的現化文明,就是博大精深的法律文明。

因此,盡管這個民族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但站在現化文明的角度上來說,她肯定得了一種文化上的貧血症。 21.當你面對一位領導,不管他是一位職務多麼高的領導,你一旦發現他沒有什麼法律的思想與法律的道德意識,你基本上可以認定,這是一位古代的大人。

如果他成為了一個清官,那是一個奇跡;如果他成不了一個清官,那也是一個神話;一個古代人來領導當代人進入現代的歷史進程,這本身就是一個神話。 22.法治主要是指法律程序的產生,法制主要是指法律條例的實施,但前者永遠高於後者。

因為,沒有前者的公正科學的產生,那麼就永遠沒有後者公正科學的實施。 23.你可以在任何領域中張揚叛逆,但在法律面前你一定要循規蹈矩。

這就好比你是個孫悟空行者,縱然你有七十二變之法術並可大鬧天空,但你終究要接受唐僧的緊咒大法。否則,你一旦突破了這個底線,你又如何能過渡到西天取得真經。

24.權威者他尊重大家的法律,權貴者他蔑視大家的法律,這就是公僕與老爺的根本區別。

3. 關干憲法伴我行的名言

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康德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

——孟德斯鳩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

——【美】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

——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

——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4. 我與憲法的故事200字

法律與我同行

作為當代的小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發的年代。我們在法制的藍天下健康成長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國家十分關注我們的成長。這些年,黨一直在加強對我們的法制教育。在法制的藍天下我們從一群羽毛未豐滿的小鳥,逐漸轉換成一群正准備騰飛的雄鷹。

提起法律,就應該給人一種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舉止。正是因為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我們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有條有理:正是因為由於法律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權利得到了應有的保障,我們應該感謝法律帶給我們的一切。

法律和我們息息相關,「與法律同行」從表面意思看是:和法律一起行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走路了,人們走在馬路上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它也受法律的控制。「紅燈停,綠燈行」這是法律規定的,人人都知道,可是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這樣,法律就起到了它的作用。如果發生了交通事故,當糾紛的出現也意味著法律的到來。它可以合理解決事故,可以讓一切平息。沒錯,如果沒有人違反法律,就沒有事故的出現,也就不需要法律的制裁。這裡面有著很奇妙的關系,而一切都關於法律,所以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與法同行,那麼一切都不會發生了。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我們必須要知法守法,做任何事都要與法律同行。法律素質如何,就關繫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品道德,甚至直接關繫到我國依法制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

5. 法制與我同行為題,1500字記敘文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法制進程的突飛猛進,300多部法律相繼出台,「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多麼令人振奮!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准則。 當今這個經濟社會,人們在不斷地淡化道德意識,甚至有人討論起一些傳統美德是否過時的問題。這不得不促使我們呼籲法律來維護我們的社會秩序。紐約,這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卻是犯罪率最高的惡源。有統計表明,每5分鍾,就有一場搶劫上演。而在我國學生群體中也存在著一些觸犯刑法的不良現象。如:強要同學錢財,參與搶劫,更有甚者結幫犯罪。據報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萬寧市17歲學生溫某,因持塑料槍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

近年來,青少年結幫犯罪現象也呈上升勢頭,加入黑幫犯罪的一般是18歲以下的在校學生。來自公安機關的一則統計數字表明,80年代後期到現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在上海,14-16歲的少年犯已佔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佔了其中的15.l%。犯罪,無疑永遠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但是,我們應當堅信的是,法律永遠維護正義。誠然,就我國現階段的法律體制而言,的確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為了金錢,為了一個「利」字,背離職業道德,背離良心,鑽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說,我們的法律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我們應當毫不動搖的堅信法律的正義性,並學會捍衛它! 而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矗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以小見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認為「現在違反一下學校紀律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我以後不違法就行」,那就請你趕快打消這種念頭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總之,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己行為的社會准則。因為權利在規則中行使,義務在規則中履行,自由在規則中有。

同學們,從今天起,從這一刻,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6. 憲法文明伴我同行廣播稿

一種愛國的姿態。愛國不分尊卑,只要你有一顆赤子之心,都是愛國的體現。

孫中山說的好:「唯願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與自身之肩上。」是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國家的強大都是靠國中人人人來維護的啊!我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許多傑出的愛國使者,譬如,吉鴻昌、錢偉長、鄭荃、岳飛、朱自清等等,我很小的時候就聽我姑媽將給我吉鴻昌的故事,想想那真很感人,那就是志氣!那就是愛國!

吉鴻昌將軍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將領。有一次,他被國民黨政府派往美國考察。那時,中華民族被西方權貴蔑稱為「劣等」民族,一些在外華人也為此自卑不尊。吉鴻昌卻在胸前戴著一塊小牌,上面寫著5個字:「我是中國人」,昂首挺胸於美國人之中。

吉鴻昌為什麼要戴著這塊獨特的牌子?原來有一天,他和國民黨使館的一名官員去一家郵局寄包裹,當郵局的工作人員知道他是中國人時,竟輕蔑的說:「中國?我不知道中國,哈哈哈……」隨行的官員埋怨吉鴻昌說:「你為什麼說你是中國人呢?你可以說是日本人啊,這樣就能受到禮遇。」吉鴻昌怒不可遏,一把抓住那個官員的衣領,大聲說道:「你覺得做一個中國人很丟臉嗎?我覺得做一個中國人光榮得很!我吉鴻昌誓不當洋奴!」回到住處,他馬上寫了這塊牌子,並戴在胸前。

愛國主義的力量多麼偉大呀!在它面前,人的愛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麼呢!

何為愛國?只要明白,就學會愛。熱愛自己的國家就叫愛國。

7. 法律與我同行作文200字

提起法律這個詞,或許大家會很自然的聯想到法庭、監獄和犯罪,大家會認為法律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

其實則不然,法律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你我身邊。法律有各種分類,比如:交通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是我覺得,與我們聯系最密切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們必須要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有這樣,在消費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從六歲那年,我就開始看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介紹的節目,但是我從沒想到,自己能學以致用。

那是三年前的一天,由於媽媽要早一點去單位,沒有給我做早飯,她讓我去賣些吃的。我走到社區超市,直奔買奶製品的貨架。

由於著急上學,我忘記了看生產日期,拿起一袋牛奶,又走到賣餅乾的貨架,隨手拿起了一包餅干,快步走到收銀台結賬。在路上,我一邊走,一邊吃早飯。

喝完牛奶,吃了餅干後,我沒找到垃圾桶,就把包裝袋放在小塑料袋裡,塞進了褲兜。到了學校後,我得肚子有些疼,還想吐。

剛開始,我還能忍受,但是過了一會兒,像有什麼東西在肚子里絞,疼得直不起了腰。老師發現後,連忙帶我去了醫院。

醫生問:「你有沒有吃過期的食物?」我說:「早上我只喝了牛奶,吃了餅干,應該……」話還沒說完,我就急匆匆地把褲兜里的食品袋掏了出來,發現牛奶已經過期2天了,餅干過期了半年。醫生了解了情況,給我開了些葯。

之後,我又去了社區超市,和超市的主管理論:「你們怎麼能買過期食品呢?這樣會危害健康的!」「你一個小毛孩子懂什麼?趕快回家,別給我們搗亂!」我不依不饒:「前幾天,我在這里買了牛奶和餅干,導致我肚子疼,去了醫院。我不僅花了100多元醫葯費,還耽誤了課,你們得賠償!」「你胡說什麼呢,趕快走!」我惱羞成怒,大聲喊:「你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你若不在今天和我好好解決問題,我就要把你告上法庭!」「別拿法律嚇唬我,再說,你要告我,有什麼證據?」「我當然有證據了,銷售小票不是證據?況且食品的包裝袋我還留著呢!還有醫生的診斷證明!」我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把幾年中積累的消法知識一股腦地倒了出來。

這顯然出乎了主管的意料,他知道自己沒有道理,直說:「賠你不就完了嗎?」說著他就拿出了200元錢,甩在了桌子上,說:「快回家吧!別找我麻煩了。」我往貨架上掃了一眼,居然還有其他過期食品。

我又生氣了,指著那些貨品說:「你們怎麼還不把這些過期的商品下架?還想讓更多的人生病嗎?」「行——」主管漫不經心地答著。我見他愛搭不理,就決心把所有過期的商品買下來,去消費者協會告他。

他見我來真格的,害怕了,趕忙吩咐店員檢查商品,我幫他們一起把好幾件過期的商品挑了出來。主管對我刮目相看,連連稱贊:「沒想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懂得法律了。」

法律並不深奧,它無處不在。我們要多學習法律知識,這樣不僅能遵守法律,還能運用法律來武裝自己,保護自己。

8. 法律與我同行作文200字

提起法律這個詞,或許大家會很自然的聯想到法庭、監獄和犯罪,大家會認為法律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其實則不然,法律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你我身邊。法律有各種分類,比如:交通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是我覺得,與我們聯系最密切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們必須要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有這樣,在消費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從六歲那年,我就開始看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介紹的節目,但是我從沒想到,自己能學以致用。那是三年前的一天,由於媽媽要早一點去單位,沒有給我做早飯,她讓我去賣些吃的。我走到社區超市,直奔買奶製品的貨架。由於著急上學,我忘記了看生產日期,拿起一袋牛奶,又走到賣餅乾的貨架,隨手拿起了一包餅干,快步走到收銀台結賬。在路上,我一邊走,一邊吃早飯。喝完牛奶,吃了餅干後,我沒找到垃圾桶,就把包裝袋放在小塑料袋裡,塞進了褲兜。到了學校後,我得肚子有些疼,還想吐。剛開始,我還能忍受,但是過了一會兒,像有什麼東西在肚子里絞,疼得直不起了腰。老師發現後,連忙帶我去了醫院。醫生問:「你有沒有吃過期的食物?」我說:「早上我只喝了牛奶,吃了餅干,應該……」話還沒說完,我就急匆匆地把褲兜里的食品袋掏了出來,發現牛奶已經過期2天了,餅干過期了半年。醫生了解了情況,給我開了些葯。

之後,我又去了社區超市,和超市的主管理論:「你們怎麼能買過期食品呢?這樣會危害健康的!」「你一個小毛孩子懂什麼?趕快回家,別給我們搗亂!」我不依不饒:「前幾天,我在這里買了牛奶和餅干,導致我肚子疼,去了醫院。我不僅花了100多元醫葯費,還耽誤了課,你們得賠償!」「你胡說什麼呢,趕快走!」我惱羞成怒,大聲喊:「你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你若不在今天和我好好解決問題,我就要把你告上法庭!」「別拿法律嚇唬我,再說,你要告我,有什麼證據?」「我當然有證據了,銷售小票不是證據?況且食品的包裝袋我還留著呢!還有醫生的診斷證明!」我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把幾年中積累的消法知識一股腦地倒了出來。這顯然出乎了主管的意料,他知道自己沒有道理,直說:「賠你不就完了嗎?」說著他就拿出了200元錢,甩在了桌子上,說:「快回家吧!別找我麻煩了。」我往貨架上掃了一眼,居然還有其他過期食品。我又生氣了,指著那些貨品說:「你們怎麼還不把這些過期的商品下架?還想讓更多的人生病嗎?」「行——」主管漫不經心地答著。我見他愛搭不理,就決心把所有過期的商品買下來,去消費者協會告他。他見我來真格的,害怕了,趕忙吩咐店員檢查商品,我幫他們一起把好幾件過期的商品挑了出來。主管對我刮目相看,連連稱贊:「沒想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懂得法律了。」

法律並不深奧,它無處不在。我們要多學習法律知識,這樣不僅能遵守法律,還能運用法律來武裝自己,保護自己!

9. 作文法制與我同行三百字

上周星期三下午,同學們在學校的安排下,聆聽了我校法制副校長的法制宣傳講座。

時間雖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我的感想卻頗多。 在我們身邊,一些同學老是犯錯誤,法律紀律觀念淡薄,屢教不改。

認為:只要自己不去殺人放火就行了,犯點小錯誤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俗話說得好:「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偷油,大時偷牛。」

這就告訴了我們: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良好的法律紀律意識,隨意做損壞公物,打人,罵人,甚至偷竊等壞事,不僅僅是給你個人的形象抹黑,而且會漸漸腐蝕你的心靈。漸漸地,就會使你經常情不自禁地犯這樣那樣的錯誤。

如果你不能夠痛改前非,繼續發展下去,那些惡習就會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會越變越嚴重。到時,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終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監獄了。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便是證明。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才乾的時期,可塑性很強。

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意志脆弱,自控力不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一步步走上不軌之路。這樣的事例在我們身邊是經常發生的:某市一個成績本來很優秀的學生,受了一幫壞朋友的引誘,經不住誘惑,在街上玩了一個通宵:泡酒吧、喝酒、抽煙……,從此就漸漸地沉淪下去,不能自拔。

後來竟發展到結伙搶劫!最後被公安機關抓獲,受到了應有的制裁。這不是又給我們敲了一記警鍾嗎?我們正處在花樣的年華,詩樣的年齡,誰願意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地方度過本該非常美好的日子呢? 雖然我們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但也時常受到侵害。

現在盡管有老師、家長的保護,但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呵護著我們,況且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父母,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獨立生活的。所以,自我保護也就成了我們中學生防止自身受到傷害的必要措施了。

中學生大多時間都在學校,所以往往我們受到傷害都是因為同學之間的沖突造成的。為了避免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應該嚴於律己,不能自己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導致別人對你的不滿,輕則吵架,重則就會出現結伙斗毆,事故也會隨之而發生。

到時,不僅會給自己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還會使你受到肉體上的痛苦和心靈的折磨,後悔也來不及了。相反,如果同學們都尊重別人,互相謙讓,真誠待人,這樣一定會樹立起一個文明的集體,你也會因尊重別人而受到別人的尊重,怎麼還會受到他人傷害呢?我認為同學們,女生應該追求「淑女」形象,男生應該學做「紳士」。

何為「淑女」?又何為「紳士」?「淑女」應是一個說話語言得體,不說臟話,不與同學嬉戲打鬧的形象;而「紳士」則應體現出:舉止文明,做事說話沉穩,動作不粗魯,尊重他人等。這樣,同學之間不僅會建立起真摯的友誼,我們的校園也會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文明景象。

哪裡還會出現打架斗毆,漫罵別人等不文明的事呢! 這次法制講座給同學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政治」課,使同學們深深感悟到遵守校規校紀的重要性。同學們,為了我們能夠健康成長,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嚴於律己,改掉不良習慣,做一個合格的當代中學生吧。

❹ 自由刑執行的基本原則

行刑是刑罰的實質階段。刑罰報應與預防有賴於高效合理的行刑機制的運作;刑罰人道公平的價值理念也須有相應的法律內容和程序載現。故對行刑法律尤其是處於行刑制度重心地位的自由刑的執行問題進行實證性研究,確有必要。 發動機維修目前為規制行刑活動,《刑事訴訟法》與《監獄法》已完成銜接,但在減刑、監外執行等行刑技術的綜合運用、刑罰權的合理分配以及罪犯合法權益保護等關鍵性法律環節上,還存有一些法律盲點。本文就此談點個人看法。

一、減刑適用與刑罰的合理彈性

減刑是行刑階段最重要的宣告刑變更方式。在此,減刑特指對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並在服刑期間確有悔改或立功表現的罪犯,予以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刑事法律制度。減刑的適用無疑激活了行刑的改造功能,但前提是減刑本身具有合理性。

首先,減刑是刑事獎勵,還是在這一基礎上兼顧受刑人再犯罪可能的預測?理論上有不同看法,而這又是討論減刑具體標准須先行解決的問題。 發動機維修一種觀點認為:「宣告刑的確定是以審判時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的預測為根據的」,加之「犯罪人的悔罪態度等會在刑罰執行過程中發生新的變化」[1],因此行刑中的法律變更可以提高預測的准確性, 並針對罪犯悔罪表現做出及時反應。另一種觀點把報應犯罪視為審判階段的主要根據,行刑(指自由刑執行)則旨在教育改造罪犯[2]。 這里把減刑作為改造罪犯的制度之一,更為合理。理由在於:(1 )如果用減刑或加刑的方法彌補宣告刑預測上的不足[3], 可能容忍刑罰宣告的隨意性,減刑類似於改判,會導致其喪失激勵改造的作用;(2 )在行刑環境對受刑人進入社會後的再犯罪可能進行預測,難有直接和現實的依據;(3)表面上減刑兼顧獎勵和犯罪預測,有其合理性, 但不利於集中減刑的作用點和作用方向。減刑功能的單一化恰恰表明它的適用具有階段性,它的適用須受制於刑罰一般預防和報應的需要,這是刑事法律對減刑予以嚴格限定的機理。更重要的是,減刑以罪犯悔罪為事實依據,能保證行刑運作在個別預防中更具有目的性,並通過逐漸健全切實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摸索減刑適用的補救方法等,以便用程序的合理性實現其實質的合理性。從整體上看,《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對減刑對象、條件、減刑類型、適用程序、減刑限度要求以及對減刑的法律監督等都作了較為系統的規定,刑事法律之間的銜接和相互補充已大大提高了法律的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在以上法律基礎上又對有期、無期徒刑犯人的減刑首次適用時間、減刑間隔、一次減刑的幅度以及未成年犯減刑的特殊處置辦法等內容進行了詳細具體的規制,致使減刑技術進一步完善。

但適用減刑仍有兩點疑難問題沒有最終解決。(1 )難以把握減刑考核的虛實結合度,確定評估罪犯品行的指數體系。目前監獄普遍適用記分考核辦法,力求客觀公正反映罪犯的服刑表現。但由於思想改造難以量化,考核多集中於易量化的方面,如勞動定額的完成、日常行為表現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罪犯主觀構成的綜合準確評定。而且過於量化指數,可能使減刑流於形式;完全排斥量化考核,減刑根據又會形同虛設。因此如何在量化基礎上對罪犯的綜合表現進行法律預設和評價,將是一個困擾監獄行刑的難點課題。(2 )必減與可減的局部失衡可能誤導罪犯行為。我國《刑法》規定,服刑中的徒刑犯人如確有悔改表現的可以減刑,確有立功表現的應當減刑,劃分可減,必減層次本身無可非議,但適用中仍有整體協調運作的必要,以體現一般預防和個別預防的統一。現有的刑事法律內容給人的感覺是法律更側重於體現社會整體利益,強調社會預防,把對犯罪人自身的改造放在了第二位。如《監獄法》規定,具備以下確有立功表現的條件之一者應予減刑,即阻止或檢舉他人重大犯罪活動的;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捨己救人的;在抗禦自然災害或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現的;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等等。確有悔改表現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認罪服法;一貫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積極參加政治、文化、技術學習,積極參加勞動等等。這一規定最明顯的不足是可減與必減失衡,必減的適用被置於突出地位,可減條件過於籠統,因而制約了可減作用。在行刑環境中,自然災害和突發性事件畢竟不多見,必減中列舉的罪犯行為與罪犯悔罪表現之間缺乏必然的聯系。從客觀上看,導致罪犯立功行為的動機是相當復雜的,如果僅僅肯定或首肯以上行為就可能助長其某種僥幸心理,或者給予罪犯信息誤導。

行刑的宗旨既然是改造罪犯,重在個別預防,就應當更明確可減條件,規導罪犯行為,如罪犯自身文化素質或勞動技能的明顯提高, 發動機維修可考慮作為減刑的依據,以更大程度地實現行刑教育化。(註:法國刑事訴訟法第721條:「被關押的判刑人成功地通過學校考試、 大學考試和職業考試的考驗的,可以允許例外地縮減刑期。」)

其次,為保證減刑適用的准確執行,筆者認為有必要改變目前減刑單向適用的狀況。減刑是受刑人現實表現的獎勵措施,其根據是受刑人確有悔改或立功表現。但就可減而言,如果減刑後受刑人有嚴重違規甚至犯罪行為,就表明罪犯實無悔改,而我國刑事法律對此沒有相應的規定,以致一些受刑人在減刑既成事實後便無所顧忌。

那麼減刑依據沒有真實反映罪犯悔改程度時,減刑可否在法定期限內撤消或者局部更改?一般認為屢次變更刑事裁定會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其實不然,在特定條件下保證刑事法律機制的靈活,更合理地節制和運用刑罰力度恰恰會嚴謹法律適用,只要刑事裁定的變動條件、程序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發動機維修就不會有負面作用。對減刑的撤消,國外有類似立法例可供參考,不過這勢必引出另一個問題,必減可否撤消,如果不能,就應適度放寬可減條件,提高適用率,體現法律平衡。
二、保外就醫存設的合理性與法律完善

保外就醫是對服刑中患有嚴重疾病的有期徒刑犯,予以監外醫治的變更行刑方式。保外就醫在無害於社會的前提下及時有效地救治病犯,或者讓絕症犯人在家庭氛圍和社會環境中度過餘生,體現了刑罰人道理念,也符合中國人的情感要求。它既有利於感化罪犯群體,在客觀上又可以減輕監獄負擔。值得注意的是,或許正是其實用價值,使得保外就醫本身的缺陷被忽略。

保外就醫在字義上有三個要件:罪犯需要監外治療;罪犯無再犯罪危險;家屬願意接受,並承擔相應義務。然而由於擔保人不履行義務時的責任在法律中沒有明確,擔保純屬名義性質,由此法律預設——規制——責任的邏輯結構被打破,於是保外就醫能否成立便讓人置疑了。司法實踐中擔保的虛無性往往使罪犯無所顧忌,司法部門又將其監督管理權委於擔保人,從而造成了法律空檔。對此,《監獄法》迴避保外就醫的提法,而並於監外執行。但隨後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仍然沿用了保外就醫與監外執行並行的舊制,這樣,擔保依然是其必經程序。其實從技術上看,用監外執行涵蓋前者是簡便可行的,司法實踐中可適用同一程序,運用相同機制。

此外,保外就醫在其內容和程序的契合、監外特殊情況的預設方面也存有不足。第一,保外就醫程序反應過慢,不便操作。《刑事訴訟法》第214條規定,罪犯患有嚴重疾病可予保外就醫。1990年司法部、 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頒發《罪犯保外就醫執行辦法》將法定條件確定為:身患嚴重疾病短期內有死亡危險的;患嚴重慢性疾病長期醫治無效;身體殘疾生活難以自理的。但執行程序沒有與之配套,如審查移送期限不明確,監獄和檢察部門基於社會安全對其適用又表現得十分謹慎,因此程序運作多在半年以上,以致病犯貽誤救治,甚至因罪犯死亡而中止程序的情況時有發生。第二,保外就醫條件有待明確,罪犯生活醫療費用應有相應規定。如「嚴重慢性疾病」的界定不明,即使有程序制約,仍難免有借保外就醫之名逃避制裁的現象。在司法實踐中監外期間罪犯生活醫療費用原則上自理,那麼罪犯保外就醫後家庭突遇變故喪失救治條件可否收監執行,工傷致殘或對工傷進行醫治的保外就醫犯人如何支付醫療生活費用?這些實質性問題不予明確,保外就醫的實施就有可能違背法律的宗旨。第三,保外就醫犯人的管理涉及兩個行刑機關的配合,其銜接部位出現法律空檔,使得少數罪犯規避制裁。如保外就醫期間病癒不歸,潛隱他處現象尚無強有力的制約。

上述諸種現象實際上綜合反映出監外執行規范化程度不高。因此從完善法律入手,設置緊急情況下的簡易程序,詳化保外就醫條件,健全執行辦法,確保社會安全和犯人得以救治,是目前不可忽視的問題。對那些拒不回監的犯人可停止計算刑期,情節嚴重的應依法追究責任,以改變目前處置疲軟、管理鬆散的現狀。

三、罪犯申訴權延伸與相關程序保證

完善罪犯權利保護的法律程序是近年來行刑法制完善的重點,但仍有疏漏。這可以從一個具體的案件加以說明。某監獄一中隊為創收,隱瞞實情為一犯人辦理監外執行,該犯獲准出獄數月,後因檢察院追究,省監獄管理局撤消決定,該犯被收監,監外期間不計入刑期。該犯即以監獄局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法院辦案人員認為該決定屬不可訴行政行為,不予受理[4]。其實監外執行是刑罰執行的內容, 監獄局既然進入行http://www.kassel-china.com/article/632.html 發動機維修刑程序,其行為已非行政性質,故不屬行政訴訟受理范圍。但在法院不予受理的情況下罪犯可用何種方式提出異議,這是本案引出的一個關鍵問題。這里且不說該犯的合法權益是否受到損害,它至少反映了行刑程序上存有空白點。

通常罪犯的行為只能在特定條件下聯結行刑程序和行刑監督程序的運作,如罪犯自我保護的權利包括申訴、控告檢舉和辯護權。辯護權用於罪犯有漏罪和又犯罪的訴訟階段;控告檢舉限於幹警徇私枉法等行為;申訴僅針對法院有罪判決和裁定。其中只有控告檢舉能對監督程序產生直接影響,進而引起行刑程序的反應。我們不妨假設:罪犯受到獄內禁閉處分不服時,罪犯符合必減條件未予減刑時,假釋後司法部門事實認定有誤被停止計算刑期時,以及出現前述情形時,罪犯可否自我保護?如果能,又通過何種途徑實現保護?

罪犯處於受刑地位,對自身權利受損程度感知真切,其反應比法律監督部門更敏感,在行刑程序中確認服刑人自我保護的權利尤顯重要。從理論上看,減刑、假釋是刑事獎勵,不是罪犯權利內容,罪犯對此無權要求什麼,行刑中又不宜用行政復議處理獄務。這往往使程序完善遇到困難。

筆者認為,針對行刑特點,對罪犯申訴、辯護權予以擴大解釋是有必要的,它應當適用於以上案例,以引起行刑程序的變化;在行刑中適用復議而不將其當作行政法的專用術語,也不會形成邏輯悖論,況且行刑中試行復議辦法,已有較好的實踐效果。既然罪犯對有罪判決尚有權申訴,既然必減行為是法律對執行機關的明確要求,在這些方面拓展罪犯申訴權的范圍就有理由成立,假釋人員有權舉證辯護的理由與之相同。將這些內容程序化顯然更能完整體現司法公正。

這宗訴訟也揭示人們,設置行刑程序比在法律上確認某些內容要復雜得多,而對於受刑人來說程序的到位更重要。

四、未成年犯行刑現狀與行刑個別化

對未成年犯行刑側重於矯治是世界性趨勢,1982年《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指出,少年犯監禁待 發動機維修遇目標是為其「提供照管、保護和個性以及為其健康成長所需要的社會、教育、職業、心理、醫療和身體照顧保護的一切援助」,我國法律也把未成年犯定位於教育改造,確立了「以教育改造為主,輕微勞動為輔」的行刑基本原則。並有一些好的創制:如管理從嚴,處遇從寬;適度擴大減刑、假釋面;組織習藝性勞動;開展社會幫教和出獄扶助等等。

不過,從整體執法狀況看,未成年犯的行刑主要受政策調整,矯治狀況不平衡,罪犯勞動仍帶有極大的經濟性;改造也主要依賴經驗啟動和行政慣性運作。其原因在於現有刑事法律太粗糙。《監獄法》雖設專章規制未成年犯的改造,卻僅見於4條原則性規定, 具體行刑制度與成年犯基本相同。這勢必導致行刑特殊要求與行刑手段相沖突。因此提高其行刑法律專門化程度,是改變現狀的當務之急。在法律構建中,未成年犯服刑待遇、減刑假釋的擴大適用、教育改造措施的組合,大多是將現行政策法律化,難度不大。較易忽略的是:

1.對低齡犯和短刑犯分類處理。目前,行刑主要根據罪犯的犯罪性質、悔改表現分類,低齡犯(14歲至16歲)的特殊處遇沒有受到重視,低齡犯應否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如何評估其受刑能力、完善考核等,都有待法律予以明確。與此同時,應注意在強調司法保護的同時防止淡化懲罰這一刑罰本質(這是國外自由刑執行中普遍存在的弊瑞),如對短刑犯的行刑過於寬松,以致刑罰不足以報應和抑制犯罪。實際上對短刑犯進行嚴格管束,抑制打擊其犯罪惡念,將更能體現行刑個別化。

2.對未成年犯延伸性矯治的嘗試。我國《監獄法》規定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期間已滿18歲,余刑2年以上的服刑人須移送普通監獄, 延伸矯治到20歲。由此推算在未成年監獄犯人服刑最長為(14歲—20歲)7年,8至10年的長刑犯都會移送普通監獄服刑。其弊端為中斷系統矯治,加大了重新感染的概率。目前香港、日本、法國等地把延伸性矯治年齡推至25歲左右,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論證和借鑒的[5]。

3.實現行刑兼顧司法保護。由於年齡、閱歷的限制,未成年犯認知和行為能力均不如成年犯,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更弱。法律以特有方式對其權利的行使予以扶助,正是從另一層面體現法律正義。但我國司法制度對未成犯的行刑保護主要 發動機維修體現在罪犯服刑處遇和刑事制度上,相應的申訴指導、監禁條件下保證律師及時介入等方面仍有待改進。此外,未成年犯還會涉及民事監護問題,在行刑環境中,未成年犯以何種方式繼續受到監護,因行刑造成的監護缺損能否用司法保護予以彌補?這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不過有一點很明確,司法保護的存在可防止原監護人逃避或推諉責任,監護權的確認能形成一種社會監督機制,因此,兩者之間的法律界點應當明確。

4.對監外執行進行特殊釋義。由於在我國刑事法律中監外執行是針對老弱病殘犯人實行的專用辦法,因此對未成年犯適用的批假、試學、試工等社會化行刑方式,雖具其特徵,仍未在法律上確認。而如果監外執行能在這些方面被賦予積極意義,將為行刑帶來新的契機。

五、行刑轉處和行刑權分配

行刑權構成屬刑罰機制運作范疇,非本文題義所能涵蓋。但由此設制的假釋和其他行刑轉處程序則是行刑法律的重要內容。

首先,假釋的現有法律程序體現了法律對行刑權的制約。在我國,假釋權由監獄提請權和法院裁判權組成。對此有人提出異議:假釋只涉及行刑方式的變更,不改變刑罰內容,應屬行刑權范圍;行刑機關直接掌握罪犯情況,能更准確及時地適用假釋;如果程序過於復雜反而會導致假釋低效運用;現有行刑監督程序能夠足以保證其適用依法進行。故假釋權應歸屬行刑機關。其實從法治的長遠要求看,法律對國家公權的制約正不斷強化,在最具強制特徵的監獄領域,保證權力合法行使更有必要。法院通過審判程序保證刑罰的力度,監獄通過考核罪犯則起到實質作用。至於假釋的低效運用有兩點原因:一是就相對法定刑而言,減刑的優勢明顯,假釋由於適用風險較大,受到適度控制也是正常現象。二是整個司法系統對假釋的適用還缺乏信心,其與程序關系似乎不大。

其二,行刑權內部的再組合、再調整,應有利於行刑方式的多樣化。在我國監禁行刑向非監禁化行刑的轉處過低,已遠遠超過了正常值度,除假釋外,行刑轉處均屬被動形式,如保外就醫、監外執行等。社會化行刑理論以及行刑機關半自由化行刑的實踐,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支持,以致行刑權行使喪失了主動性,監獄處遇等級化也形同虛設。

就現行體制而言,行刑權是隨刑罰執行方式的改變而改變的,監獄負責監禁行刑、公安機關負責監外執行,這一模式表現上便於執法,實際上難免彼此分離,各行其事。如監獄對監外犯人置之不理,公安機關因警力不足而疏於管理, 發動機維修行刑流於形式。進而監外執行的低效應又促使司法部門更慎重地控制其適用,行刑轉處缺乏變應的基礎條件,由此出現了不良的循環反應。在這一點上行刑權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如果監外執行與監禁行刑同屬司法系統,即由司法部門設置督察官員專門管教監外犯人,行刑權便顯得靈活而又具有整體性,相應行刑司法專門化和行刑方式多樣化會得到機制依託。這是促使行刑積極轉處的根本辦法,對於未成年犯改造來說意義尤為深遠。

熱點內容
省內條例 發布:2024-05-08 05:00:26 瀏覽:952
公司法定代表人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8 04:40:35 瀏覽:814
美國最高法院有票 發布:2024-05-08 04:33:45 瀏覽:278
民法典與人們的生活 發布:2024-05-08 03:21:31 瀏覽:420
有哪些地方規章舉例 發布:2024-05-08 01:32:18 瀏覽:452
法院消費十大 發布:2024-05-08 01:30:42 瀏覽:706
王超法院 發布:2024-05-07 18:04:29 瀏覽:416
廣州司法職業 發布:2024-05-07 17:47:17 瀏覽:860
法治進行著 發布:2024-05-07 15:18:19 瀏覽:228
2019年4月合同法自考00230答案 發布:2024-05-07 14:48:51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