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名詞解釋行政法的效力

名詞解釋行政法的效力

發布時間: 2025-05-05 04:31:30

① 行政法規的名詞解釋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1)名詞解釋行政法的效力擴展閱讀:

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的區別:

1、行政法規調整的對象一般是行政管理領域帶有普遍性、全局性、原則性以及意義重大的問題。行政規章的調整對象則限定在行政管理領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體的問題。

2、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中國的中央政府,而行政規章的制定主體或是中央政府的組成部分,或是地方政府。因而,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行政規章。

3、依照全國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所作出的,有關授權國務院的《決定》等,行政法規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等問題上,可以體現某些立法上的「超前性」「實驗性」,行政規章則不可以具有 「超前性」「實驗性」。

4、依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法規是人民法院進行行政審判的重要依據,這肯定了行政法規對於行政審判活動的絕對約束力。行政規章對於行政審判活動則不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只是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活動中的一種參照。

② 法的效力名詞解釋

法的效力可以分為三種,即對象效力、空間效力、時間效力。

對象效力

法律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對誰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人。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即屬人主義、屬地主義、保護主義和以屬地的原則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這四種原則。根據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公民的效力和對外國人、無國籍人的效力兩個方面。

1. 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使身在該國領域內也不適用。

2. 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是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3. 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4. 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即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我國采仿基鄭用的是第四種原則。根據我國法律,對對象效力包括兩個方面:

1. 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但是,這里存在著適用中國法律與適用所在國法律的關系問題。對此,應當根據法律區分情況,分別對待。

2. 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效力。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這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必然要求。

空間效力

法律的空間效力,也即法律發生效力的地域范圍,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法的空間效力范圍主要由國情和法的形式、效力等級、調整對象或內容等因素決定。通常有三種空間效力范圍:

第一,有的法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即在一國主權所及全部領域有效,包括屬於主權范圍的全部領陸、領空、領水,也包括該國駐外使館和在境外航行的飛機或停泊在境外的船舶。這種法一般是一國最高立法機關制定的憲法和許多重要的法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一般也在全國范圍有效。中國憲法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除本身有特別規定外,都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第二,有的法在鋒改一定區域內有效。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地方性法律、法規僅在一定行政區域有效,如中國有關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一是有的法律、法規雖然是由最高國家立法機關或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但它們本身規定只在某一地區生效,因而也只在該地區發生法的效力。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經濟特區的立法就只適用於一定的經濟特區。

第三,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如涉及民事、貿易和婚姻家庭的法律。一國法的域外效力范圍,由國家之間的條約加以確定,或由法本身明文規定。

時間效力

法律的時間效力,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一)法律的生效時間

法律的生效時間主要有三種:

1. 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在沒有明確生效時間規定時,根據慣例,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 法律條文中自行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3. 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立法機關另行發布專門文件規定法律的生效時間)。

(二)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

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具體形式主要有:

1. 法律法規本身規定了有效期,有效期屆滿,從而自動失效;

2. 新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自本法實施之日起,舊法律法規立即失效;

3. 法律法規據以存在的時代背景或者條件消失,或者其所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或者其備頌使命完成,使法律法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而自動失效(比如當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一些特殊法律規定);

4. 權力機關進行法律法規清理,對外公布某項法律法規作廢;

5. 隨著新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相關內容與已生效的新法抵觸的舊的法律法規自動失效。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情況是不同的。關於法律的溯及力問題,一般通行兩個原則: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國家不能用現在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由於人們過去從事某種當時是合法而現在看來是違法的行為,而依照現在的法律處罰他們。其次,作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的補充」,法律規范的效力可以有條件地適用於既往的行為。從我國目前有關法律溯及既往的原則的規定,一般採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具體表現在,就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適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③ 行政法的效力層次

行政立法的效力指其法律效力,一經發布,即具有與法律相同的效力,具有普遍性、強制性。
1.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性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此外,法院判決時以法律和法規為依據,可參照行政規章。
2.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圍
時間范圍:行政立法通常自發布之日起生效,但行政立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失效時間為新法實施之日或專門行文廢止之日。
行政立法失效有四種情況:授權法規定的授權時效屆滿;新法廢除舊法;相應立法規定的社會事實已消滅或效果已完成;法規清理中宣布廢止相應立法。
空間范圍:與行政立法的層級性有關。行政立法的效力一般及於相應立法主體所管轄的行政區域,在行政區域外則適用沖突法規范。
對人的效力:行政立法的效力不僅及於本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且及於在本國境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和外國組織。與行政立法的層級性有關,中央立法對我國領域內的所有人有效(特別規定除外),地方立法一般只對本轄區內的人有效。
3.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包括權力機關、上級行政機關、人民法院的監督。權力機關有權撤銷行政機關制定的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規章。上級行政機關有權撤銷或改變下級行政機關違法或不適當的規章。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發現行政立法違法,可向有權機關提出撤銷或改變的司法建議。

④ 名詞解釋 行政法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進一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等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段賣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要求行政機關履行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加強治安等各項職責。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通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及行政司法等各種手段,來有效地規范、約束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制止危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與行政管理秩序,確保行政機關充分、有效地實施行政管理。

2.監督: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行政法通過規定行政權力的范圍、行使方式及法律責任等方式,可以達到有效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違法或拍燃李濫用的目的。

3.保護: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襲遲法權益。

⑤ 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

行政法規為國務院制定,地方性法規為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出台的地方性法律。(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兩者效力不同(一)、行政法規的效力低於法律的效力,但高於地方性法規的效力。(二)、地方性法規低於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效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兩者效力不同(一)、行政法規的效力低於法律的效力,但高於地方性法規的效力。(二)、地方性法規低於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九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五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熱點內容
蘭州離婚律師在線咨詢 發布:2025-05-05 10:51:25 瀏覽:648
行政法原則馬懷德 發布:2025-05-05 10:43:05 瀏覽:713
我替單位在收款處簽字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05 10:27:52 瀏覽:967
法規之聲 發布:2025-05-05 10:25:43 瀏覽:433
司法局葉青 發布:2025-05-05 10:18:54 瀏覽:239
一建法規誰講 發布:2025-05-05 10:07:27 瀏覽:952
國浩濟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09:55:17 瀏覽:486
法學家王寵惠 發布:2025-05-05 09:48:09 瀏覽:796
法學院壓力 發布:2025-05-05 09:41:13 瀏覽:141
法學cssci 發布:2025-05-05 09:13:26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