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新節

道德經新節

發布時間: 2023-06-04 15:05:52

道德經全文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⑨!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② 道德經新解33章微明

道德經新解33章微明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比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要想收斂它,必定先使它張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強盛;要想廢除它,必定先使它振興。要想奪取它,必定先給予它,這是深明大道之舉。微明:明於微,即明於道。

這里講的是奪精補腦之術,又稱調外葯功夫,是用意念引導小周天功,目的是從腎腧引精氣上升以濟腦,具有延年益壽、返老還童之功效。《抱朴子》說:「若年尚少壯而知還年(返老還童之術),服陰丹以補腦,采玉液於長谷者,不服葯物,亦不失三百歲也。」

前三句概括了煉液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的過程,後一句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只有「與之」,才能「張之」、「強之」、「興之」;只有「奪之」,才能「歙之」、「弱之」、「廢之」,不與則無以奪。「與之」是手段,「奪之」才是目的。由張、到強、到興,由歙、到弱、到廢,也昭示了修煉道德功的循序漸進的自然過程。「廢之」之日,即是道成之時。

柔勝剛,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借人。

柔可以勝剛,弱可以勝強。魚不能脫離深淵。國家的利器不可以借人。

這一節,是說精氣之於身體的重要性,也是對修道者的具體要求。「男人修成不漏精,女人修成不漏經」。只有不脫、不漏,才能「根深固柢,長生久視。」

《道德經》畢竟是一部根據練功實踐來講道的書,一切內容都是對練功實踐經驗的哲理總結。所以,我們不能總是根據語句的表面意思來強解其治國理論。

本章是奪精補腦之術,是道德功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釋《道德經》的人,多據此章給老子戴了一頂陰謀家的大帽子,可謂千古奇冤。尋歷史冤案,恐怕惟有老子蒙冤最深最久。

③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四章:天道如弓 損補唯平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四章(成聖篇第二章)

天道如弓 損補唯平

(原第77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註解】

1、損:減少。這里引申為願意給予之心。

2、人之道:社會的法則。這里引申為大眾的習慣、習性。

【釋義】

天道的運行,就如同人拉弓:拉弓著在上往下射就需要抑弓向下,在下往上射就需要舉弓向上;如果目標近則松弦減力,如果目標遠則加大弦之張力。天道運行恰到好處,不浪費一絲多餘的力氣。人們的做法則恰恰相反,過度追求真實需要之外的東西。誰能夠豐盛到可以供奉給天呢?只有道才能夠做到。所以聖人為奉天、為集體意識需要而做故不恃,為奉天而成故不居功,為奉天故不欲。這種意識行為,就是真正賢的表現。

【釋意】

天之道,就是平卜陸衡,沖氣以為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故會用自己的餘力來補萬事萬物的不足,讓更多生命繼續體驗與發展。誰學會像天一樣的做事方式,誰就可以更多地給予萬事萬物,支持更多生命綻放自我,誰就符合天道,就是在替天行道;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就是聖人。

為何聖人可以做到?因為其不佔有。天之道,「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要給予的恰到好處,給予的正是對方所需要的,這就要具備「慈」的特性,可以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雪中送炭更符合道。聖人說天下皆是我的,只有聖人才有這種胸懷。聖人能夠以天下奉天下,有餘奉天下,以道奉天下,最終天下會還給他,天永遠不欠人。

一個人如何快速,直接地進入富足的狀態?給予是全部的秘密。當一個人在「我是」、「我有」的狀態中就已經是富足的,才會有給的意識與能力。有形的物質足了,德氣則有餘,將有餘的物質變成無形的德,又隨時可以兌換為富足。聖人的財富,更多的意識和思想是無形的,如淵一樣,用之不盡。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三章(成聖篇第一章)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原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型滾頃註解】

1、持:手持、把持。這里引申為佔有、擁有。

2、盈:滿。

3、已:停止。

4、揣:錘擊。

5、長保:長久保存。

6、莫之能守:莫能守之。

7、咎:過失、災禍。

8、遂:成。

【釋義】

盛東西,太滿了容易溢出;鋒芒,太露了容易折斷;金玉,太多了守不住;富貴而驕自取禍患。所以做人要把握度,功成名就身退,可無尤,是天道。

【釋意】

此章事實上是老子寫給范蠡書信的主要內容。范蠡在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之後,寫信給老子問下一步該怎麼辦,老子回了這封信。范蠡17歲去越國,花了近20年時間助越國復國。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取得如此圓滿的功德,才華太鋒芒畢露。老子沒有直接告訴范蠡該怎麼選擇,但通過生活現象告誡他,必須功成身退,否則會反守其咎。范蠡領會老子的意思遂離開,並留書給曾經並肩作戰的文種,說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此來提醒文種。文種沒有聽范蠡的勸告,終被越王勾踐所殺。

古代君王,大多不可能讓一個人在高峰太久,誰也不可以功高蓋主。臣子的強大要在皇帝的可控范圍之內,否則就會受阻。高峰時學會退,退時在積蓄能量備碧,合適時機再進,正所謂進退有度。成功,首先要學會的是無敵和遠離死地。遠離死地,就要戒急、戒言,知止、知辱,進退有節。不需要的時候就「潛龍勿用」,需要的時候才「飛龍在天」,回歸平淡更需要智慧。福禍相依,避掉榮華中的禍,即可以做到無殃。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二章(長生篇第九章)

以道為舟  天地遨遊

(原第20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註解】

1、唯:恭敬地答應,聲音低,這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表示對方的尊重我。

2、阿:怠慢地答應,聲音高,這是長輩回答晚輩的聲音,表示對方的卑賤。

3、荒兮,其未央哉:荒,寬廣、遙遠;未央,未到邊際盡頭。

4、熙熙:繁盛的樣子。

5、太牢:用牛、羊、豬三牲祭祀或盛筵。

6、如春登台: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極目遠望。

7、泊:淡泊。

8、孩:通「咳」,小孩笑。

9、傫傫:頹喪失意貌。

10,遺:同「匱」,不足,什麼也沒有。

11、沌沌:混混沌沌。

12、澹(dan):遼遠廣闊的樣子。

13、飂(liu):清風。

【釋義】

上一刻你還自信飛揚,這一刻卻唯唯諾諾,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差別呢?這一刻溫順謙和,下一刻像凶神惡煞又為何呢?人啊!總是受外在的影響而變換著自己的情緒態度和行事方法。大道無形遍布整個宇宙,但真明白的人能有幾個啊!世人熙熙攘攘,爭名奪利,總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而我卻喜歡在風暴將至時提前停泊靠岸,如同未長大的孩子在危險來臨時躲在母親懷里。因為我的表現和眾人顯得特別不同,所以無法同他人一樣。眾人追求有(名、利、色、欲),而我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在眾人眼中我就像一個愚人一樣,可我的心裡裝滿一切(混沌),什麼都明白。雖然在外在看來,他人皆光彩照人與眾不同,我卻平凡普通;他人有學有智,我卻少言少語,但我的心啊,如大海一樣寬廣無限,如清風一樣無邊無際。眾人所追求的威聖、威名、威利,恰恰是我最不在意的,我和他人不同在於,我只求道。

【釋意】

老子這一章,是對「紅塵」經歷的一個大總結。老子待在洛陽30多年,見證了春秋時期的風雲變化,養成了笑看風雲,獨守清靜的豁達情懷。凡事看始知終,所以往往未雨綢繆,「獨泊兮其未兆」。但世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相,在名利中追逐,這完全是春秋各國的真實寫照。老子放眼萬里,對社會的未來了如指掌。只是為了對他人的承諾,才呆在洛陽;直到承諾兌現,就飄然而去。

④ 《道德經》

道——途徑、道路;經——經典。

欲滅一國,先滅其文。 去中國化不妥,要把跟留住。

個人批註:欲享盛世,文以興鄢。

閩學 |朱熹:福建

                            ——程朱理學(政治哲學)

洛學 |二程:洛陽

程顥、程頤

客觀唯心主義——陸王「主觀唯心主義」

個人批註:內聖而外王。內聖為始,歸宿外王。

關學 |張載:西安——四關之中。

字子厚。( 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巽 )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雷 )漸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坎 )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謀始;( 離 )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兌 )步澤履,君子以辨民安志;( 艮 )艮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易經》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浙大演講曾引用

馬一浮 |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

浙大校歌: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於天地。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習坎示教,始見經綸。無曰已是,無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開物前民。嗟爾髦士,尚其有聞。念哉典學,思睿觀通。有文有質,有農有工。兼總條貫,知至知終。成章乃達,若金之在熔。尚亨於野,無吝於宗。樹我邦國,天下來同。

聯想:秦漢博士——專精一門經典

少則得,多則禍。——道德經22章

關中書院:

馮從吾 ——明朝

108字

①做個好人  心正、身安魂夢穩!

②存點好心

③行些好事 天知、地鑒鬼神欽!

個人批註: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道德經》經典10句+個人批註

1、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個人批註:天機一瞬,道為常。障目一葉,源我心。大道藏於微塵,大名隱與虛空。

2、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個人批註:《相對論》《矛盾論》——毛主席

3、 治大國 若烹小鮮

個人批註:別折騰 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

4、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個人批註: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5、 天下難事 必做於易

天下大事 必做於細

個人批註: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實踐論》——毛主席

6、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①

個人批註:

道法自然⑴因果:有所自而有所然⑵道本就是這樣

天地有大德: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神既道 道法自然 如來——《天道》

7、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個人批註:水德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利於萬物,而無害;——不居功自傲

火德

積極作為,不與人爭——水處下不爭。

自悟:水自下流 節者自清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水有《十德》,可為楷模。人能效法,不失其格。——韓鵬傑

⑴水育養萬物而不居功。

⑵水善助他物而不顯能。

⑶水回轉謙讓而不爭鋒。

⑷水意志堅定而不止行。

⑸水去滌污垢而隨潔從。

⑹水界限分明與火不容。

⑺水波盪漾與美女相同。

⑻水流轉無行以弱勝強。

⑼水可攻堅而無所不通。

⑽水有胸懷容萬物洶涌。

8、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個人批註:《復雜》美·梅拉

《笑傲江湖》令狐沖 任盈盈——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9、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個人批註:知足常樂 精神富足

10、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個人批註:天道 人道 無道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反之亦然。《左轉》——大明王朝1566

康德: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孔子 君子不器。

————————————————————

最早道德經《德篇》為上,《道篇》為下。後世人調換了順序。

批註:君子無德,何以近道。無德親道,上至下行。

德篇

原文: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批註:後德而失道,後仁而失德,後義而失仁。後禮而失義。

————————————————————

1.我們這一輩子的進步,從朋友那兒得到的遠不如從敵人、從對手那兒得到的多。

2.力量不夠的時候示弱,為自己爭得機會。

3.在智慧高的人眼裡,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

4.越遇到事情的時候,越要讓自己先靜下來,靜之徐清。

5.所有的事情里邊,不要只被它外在的表象所迷惑,我們要復歸它的根本。

6.厚道才是最高的聰明,返璞歸真才是最高的人格。

秦朝:黃帝木德→ 少昊火德→顓頊土德→帝嚳金德→ 帝堯水德→ 帝舜木德→ 夏禹火德→商湯土德→周文王金德→秦水德。水德尚黑 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的。

⑤ 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 全文 譯文 .txt

道德經.txt

求點贊,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

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

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

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

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

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

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

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

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

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

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

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

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

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

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

此。

87.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

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

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

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⑥ 《道德經》全文概括

基本介紹: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不分章。後分為81章,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

《道德經》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它文約義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蓋百家、包容萬象,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無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介紹: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

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被尊為道祖。

基本內容:

《道德經》基本內容大體可分三個方面: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則

1. 道的運動法則───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動

2. 道的應用法則──為無為,弱者道之用

3. 道的和諧法則──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

••二、遵循道修身處事三大要點

1. 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2. 清心寡慾是修身養性之要

3. 謙虛柔和是立身處事之則

••三、遵循道治國安民三大原則

(1) 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2) 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3) 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由《道德經》看老子思想:

《道德經》反映出老子的哲學思想,作為老子的傳世之作,雖僅有五千餘字,但字字珠璣,為世人所贊頌。正如托爾斯泰所說:「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研讀《道德經》,是研究老子思想的最佳途徑。

在老子的思想中,辯證觀點是其重要特色。《道德經》第二章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說法,提出辯證的觀點,這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尚屬首次。老子認為,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於世,矛盾的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互為依託才求存。同時,老子認為對立的事物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且這種轉化沒有極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豈無善?善復為妖。」在《道德經》中,類似的表述還有很多。「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隱無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由此可見,老子「物極必反」的思想貫穿《道德經》,而這也是老子思想中的精髓。

老子的又一重要思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神靈,但是存在著道法。「道法自然」,所謂的「道」就是指自然的法則、自然的規律。在老子看來,天地是萬物的主宰,自然道法是世間一切事物的准則,任何人都無法超脫自然的規律,也就是所謂的「道」;只有順應天道,才能謀求長久。這一觀點在《道德經》中多處體現,如第七章的「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九章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等。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核心在於一個「恆」字,即要求順應「道」以謀求自身的「恆」,這樣的理解與解釋對後世影響深遠。

「無為而治」是老子的重要政治觀點,也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重要應用。「無為」不是簡單的無所作為,而是指一種態度、一種處世哲學,即不苛求、易滿足。我認為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指統治者的「無為」,而是統治者「使民無為」。《道德經》第三章中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便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最直接體現。從當今時代背景看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謬的;但按照封建統治時期的時代特點與社會背景,「無為而治」是統治階層絕佳的政治手段。曾國藩「老莊為體,儒墨為用」的說法就是很好的證明。

在老子的思想中,陰柔美又是一大特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認為,人生應該像水一樣柔和,順應自然的法道,因「不爭」而「無尤」,從而長久。這與其「道法自然」的觀點是一致的。老子又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這又體現出其思想中陰柔的一面。總體來說,陰柔美貫穿整部《道德經》,老子宣揚一種陰柔的思想與姿態,順應自然、順應天道,從而「致虛極,守靜篤」,達到完滿的生命狀態。老子的思想是一種生命的美學。

總的來說,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辯證的哲學認知、「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及陰柔的生命美學,此外還有眾多細節的內容。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先哲,老子為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

影響:

全面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修身處事治國平天下 :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以及流經幾千年形成的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影響永不泯滅。

人們常常要求哲學不要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周旋,而應向現實生活奉獻確切的知識,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為准則。其實老子早就對世人明確指出了安身立命與處世治國的正確策略,只是因為中國歷代都是君王專制,而老子政治的基點卻是以民為主,若公開倡揚老子之學,實在難以名正言順,然而治國富民卻又離不開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這么一種現象:凡是撥亂反正的時代,必定以道家學術為師法,到了太平時期,便"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了。

老子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規律從渾沌的整體中分離出來,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論延伸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社會政治論,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東西。它有著完整的邏輯體系作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為後人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系,規范人類自身行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則,我們若能理解,則將智周萬物,微妙玄通;為人處事的三要點,我們若能厲行,則將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國的三原則,我們若能實踐,社會則將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我們若能對老子之道"活學活用"便可如莊子所謂:"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老子思想對後世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對個人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的影響。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不懂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托爾斯泰說:「孔子對我的影響很大,老子對我的影響巨大。」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生活態度與「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總能給人以啟迪,使人加深對生命的認知、感悟生命的真諦。在哲學范疇內,老子的辯證法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尼采曾這樣評價《道德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老子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深遠,尤其對西方哲學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政治方面,雖然中國自漢代開始主體提倡儒學,但在這背後總能看到老子思想的影子。南懷瑾在《老子他說》中寫道: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李隆基所說的「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也體現出老子的觀點。可以說,老子思想在封建統治中被廣泛應用,對中國古代政治影響巨大。

老子思想對古今中外產生了深遠影響,意義重大。

結語:

且拋開老子思想對當今政治、哲學的意義,就精神層面而言,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富足,但精神文明匱乏,人們急需填補精神層面的空虛。老子的「無為」思想代表著一種生命智慧與態度,更代表著一種生命的高度。老子的思想,可以消除人們的浮躁與不安,讓人更好的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感恩生命、享受生活。老子思想的意義與價值在當今社會非同小可

熱點內容
假冒專利罪應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5 20:13:56 瀏覽:703
觀看法律知識講壇有感 發布:2024-05-05 19:38:52 瀏覽:695
法學要學數學嗎 發布:2024-05-05 18:54:41 瀏覽:855
徐珊琴律師 發布:2024-05-05 17:44:57 瀏覽:380
什麼樣的調解書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15:03:16 瀏覽:185
贊成難民法 發布:2024-05-05 14:46:28 瀏覽:740
公司違反勞動法怎麼寫辭職書 發布:2024-05-05 13:30:10 瀏覽:550
刑法71條和69 發布:2024-05-05 11:18:48 瀏覽:650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4-05-05 10:11:50 瀏覽:381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