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的滯後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立法的滯後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發布時間: 2023-06-04 20:55:30

『壹』 怎麼樣才能調整法律的滯後性,且又不影響法律的威嚴呢

靠法律解釋,由於社會的變化發展很快,會出現很多立法時難以預料的現象,所以法律解釋是最好的辦法,既解決了法律的滯後性,又不失法律的威嚴性。

『貳』 B2C電商環境下法律滯後性與執行性的改變辦法

B2C,是電子商務的一種模式,即企業通過互聯網直接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購物環境——網上商店,消費者則通過網路在網上購物、在網上支付。相比傳統的購物模式,這種模式為客戶和企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也大大提高了商品服務的交易效率。
雖然我國電子商務B2C市場取得突破性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網路購物水平仍然處在初級階段,中國電子商務的三大主要問題——市場、信用、配送問題,仍亟需解決。中國的市場體系尚且還不健全、不規范,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坑蒙拐騙時常發生,市場行為主體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嚴厲的社會監督,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保障。
中國對電子商務立法非常重視,目前,我國主要的電子商務相關法規可以分為與互聯網技術相關的法規條例和與互聯網提供內容相關的法規條例。在1999年的新《合同法》中,對電子合同和電子證據的法律效力問題有所涉及。我國於2004年頒布實施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電子簽名法》。此外,調整民事關系的基本法《民法通則》,知識產權法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以及數目更多的各類行政法法規、規章、條例、單行條例等,均涉及有關信息應用的相關規定。但與世界上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我國電子商務立法相對比較滯後,國內立法方面直接規范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相關內容的法律、法規屈指可數。
2010年5月31日,《網路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這是我國首個規范網上購物的管理辦法,《辦法》第一條就明確規定了立法之目的在於「為規范網路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網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但就其目前實施情況來看,該《辦法》的實際效果似乎並不如人意。
B2C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模式,又有其自身特殊性,更需要與之發展相適應的相關法律法規。如曾經轟動一時的麥考林與夢芭莎一案,就對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觀念提出了新的挑戰;B2C也存在電子商務操作基本規則方面的法律問題,如電子合同成立的形式及效力、電子支付;B2C網路交易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需要一套覆蓋全國的誠信體系,進而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就需要加強信用法制建設;B2C支付體系的有效運行,就需要第三方支付服務的相關法規作為支撐等等。可見,在我國,目前B2C模式下的電子商務立法仍然存在許多空白領域,需要盡快對立法進行系統完善。
基於國外先進的電子商務立法經驗、我國B2C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內立法現狀就電子商務立法完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應遵循電子商務立法原則
電子商務立法原則對電子商務法律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貫穿於整個立法活動中,因而立法應在遵循實施中立、安全等原則的前提下順利進行和完成。實施中立原則
特別要求不能將傳統書面環境下的法律規范(如書面、簽名等法律要求)效力,置於電子商務法之上,而應中立對待,根據具體環境特徵的需求,來決定法律的實施。電子商務是在虛擬環境下進行的在線交易,其面對面的交易模式及跨國性等對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安全性原則構成了電子商務立法中的強制性規范立法的基礎。
(二)注重與全球的電子商務立法接軌
在互聯網這個打破地理空間界限、無國界的虛擬世界裡,B2C電子商務交易主體虛擬化,交易主體以網址為主要活動場所,電子商務超越地域性和無疆域性的特性使得消費者可以進入任意一個國家企業的網站進行網購。同樣,企業也要面對來自不同國家、地域的消費者,那麼在出現合同糾紛時就難以確定用哪一個國家的法律進行規制。電子商務的跨國界性使得電子商務法制建設必須適應國際化的需求,因此電子商務立法必須參照國際法律規則趨於完善。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電子商務示範法》是電子商務立法中的範本之一。
(三)規范B2C電子商務在線交易主體及准入制度
由於B2C的高速成長,吸引了各類行業巨頭的強烈關注,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紛紛躍躍欲試,分搶一杯羹。然而,眾所周知,虛擬主體的存在對電子商務交易的安全性造成了嚴重威脅。目前,在線交易主體的確認只是一個網上商業的政府管制問題,我國主要依賴的是工商管理部門的網上商事主體公示和認證制度加以解決。由於我國目前尚未頒布全國性規范電子商務交易主體資格的法律,使得涉及在線交易主體的合法性及信用性問題層出不窮。 基於我國B2C電子商務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在適應我國B2C發展的大環境下,完善電子商務立法時首先應明確確保網上交易主體的真實存在,進而在如何認定交易主體資格,特別是自然人的交易資格等問題上加以規制,並且,電子商務在線交易主體的設立條件和市場准入條件的設立仍應遵循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這些規則。在對在線交易主體的資格認定上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經驗,不必僅局限於只對交易主體進入市場的事前監管,也可以從其從事交易的後果方面進行監管,如強制納入稅務登記等。
(四)加強電子支付的安全保障力度
支付體系的順利運行對B2C的健康穩定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還沒有對電子資金劃撥進行專門立法,可以在注重本國實際的基礎上借鑒美國的《電子資金劃撥法》,來保護小額電子資金劃撥自然人客戶的合法權益;亦或借鑒歐盟電子商務立法,來確定電子支付關系中的合同形式、責任、法律援助、顧客信息等方面的最低要求。
五)注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目前,我國商業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網上出售的產品質量等問題層出不窮,退賠、修理、更換等手續的完成比較困難,因此需要制定如何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具體法律規范。另外,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對網路隱私權加以保護,使得我國公民的網路隱私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應借鑒當今電子商務最發達的美國的一些經驗。美國支持統一商務法律框架(),在各州都執行統一商務法規(UCC),並已經應用於電子商務領域。我國應積極借鑒以健全我國有關電子商務法律。其次,我國還應當通過修訂法律和制定新法等方式,規定個人對其信息資料所享有的權利。此外,還要對當事人權利遭受侵害時的救濟途徑、資料收集主體未按所聲明的目的使用信息、不當泄漏資料甚至出售給第三方後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等予以明確。

『叄』 地方性立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地方立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對國家立法的延伸、細化和補充,擔負著保障憲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實施和推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職能。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地方性立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希望大家喜歡!

地方性立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立法項目的選題和立項還不夠科學。在立法項目的確定上,哪些項目要立法,哪些項目可以不立或者緩立,目前仍缺少統一的可操作的立項標准,實踐中隨意性較大,缺乏必要的規范和約束。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法規項目無人牽頭起草,有關經濟工作的立法相對滯後,而個別條件不成熟可以緩立的法規卻列入了立法計劃的情況。

二是地方立法中部門利益傾向仍然不容忽視。如何防止和避免地方立法中的部門利益傾向,正確處理權力與責任、管理與服務的關系,一直是地方立法想著力解決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地方立法中部門利益傾向表現得更為隱蔽或間接。如在確定立法項目時,只注重申報有利於維護部門利益的項目,而對關繫到改革自身利益的項目不熱心;在法規起草過程中,考慮自身執法方便的較多,而考慮方便行政相對人、更好地為行政相對人提供服務的較少;在法規草案修改時,對立法機關作出實質性修改或增加義務性條款往往不太樂意,認為違反了所謂的“立法初衷”。

三是公民參與立法的渠道仍不夠通暢,公民與立法機關之間的互動機制尚未建立。公民除了被動參與立法機關公開徵求意見的活動外,主動向立法機關提出建議的很少,公民參與立法的熱情不是很高。雖然近年來加強了專家參與立法的工作,但專家在立法中的作用發揮離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對現行法規的清理不太及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客觀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上位法的出台和變更以及機構改革等原因,使某些法規的部分內容與上位法發生沖突,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發生了變化,這些法規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和新形勢的需要,需要及時進行修改、完善或者予以廢止。

五是個別法規執行不到位現象仍然存在。由於領導重視不夠,法規宣傳不到位,群眾法律意識不強,執法經費不足,行政處罰力度不夠,執法隊伍和執法機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法規落實不到位的現象仍然存在。

如《唐山市農葯經營管理辦法》自2001年4月3日實施以來,為我市農葯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相對於管理全市2000多個農葯經營單位,1500多種農葯來說,全市農葯管理人員僅有80人,管理人員明顯偏少,並且人員調動頻繁,業務水平和執法能力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農葯經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加強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質量的措施和設想

(一)要做到立法選項的科學性和准確性。從一個地方來說,要實現構建和諧社會和又好又快發展的宏偉目標,需要地方立法來保障和推進;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地方立法來規范和調節。因此,地方立法工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憲法為依據,緊緊圍繞本行政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標,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把立法決策同改革、發展的進程結合起來,通過地方立法,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需要用法規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在制定地方立法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時,要把有利於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有利於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作為原則。

首先是堅持“急需先立、成熟先立”原則。凡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保障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所需要的法規,就要積極立項,加快起草制定,尤其是對市場經濟發展中亟需用法規來規范和調整的利益關系和社會關系,更應該採取“急用先立”的辦法,及時立項和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來規范和調整。

其次是要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關注熱點。所謂突出重點,就是要求立法要著重圍繞能促進和保障我市科學發展示範區和人民群眾的幸福之都建設以及牽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所謂解決難點,就是要求立法要努力消除那些長期影響我市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深層次因素。如物業管理、“三農”、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再就業等問題。所謂關注熱點,就是要求立法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第三是要統籌安排。一要根據市情合理安排立法項目。對有立法需求又有實施條件的,要優先安排;對有立法需求,但目前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的暫時不安排。二要對每年度的立法數量進行合理控制,以利於提高立法質量。三要按照盡量兼顧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原則進行安排。四要每年要安排必要的法規清理項目。對修改內容不是很多或者比較單一的,可以採取合並提案、聯合審議的方式處理。

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步子在加快,在地方立法中,不僅要注重法規的規范保障作用,而且要發揮法規的導向功能。地方性法規的立項和制定,不能僅局限於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和已經出現的矛盾進行規范和調節,而且要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進行展望,對發展過程中即將或可能發生的情況和問題進行預測,積極引導。因此,要加強地方立法的前瞻性,加強立法預測,對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新趨向,要有科學的分析和預測,預先考慮安排立法規劃。

(二)要拓寬法規起草渠道,建立開放的、多元的起草機制。現在,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工作基本上是由政府有關部門承擔的。政府在經濟生活中肩負著宏觀調控和管理的職能,對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了解全面,尤其是經濟綜合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對於哪些方面需要及時運用地方性法規來規范和調整掌握更及時,起草時更有針對性。但起草部門由於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或遲遲拿不出法規草案,或法規草案質量不高。此外,主要起草部門可能更多地站在本部門的角度,往往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法規草案中過多地強調自身的利益,傾向於把本部門原有的權利和利益合法化。同時,比較注重公共權力的強化和公民義務的履行,實踐中往往出現執法部門權力大、責任小,處罰多、服務少,而對相對人和公民的權利卻重視不夠,得不到有效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政府部門起草法規草案,工作是難以做好的。因此,應當在繼續發揮政府部門在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改進法規草案的起草機制。對關繫到部門利益調整以及綜合性強、涉及面廣、一個部門難以單獨起草的法規,人大要積極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可由市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市政府法制辦牽頭或組織起草,吸收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調研、起草、論證,或者委託相關專業機構或者專家負責相關內容的法規起草工作,形成立法工作者、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相結合的法規起草機制,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長處,提高法規起草質量。

(三)加強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堅持以立法公開促進立法民主,充分運用法規草案公開登報、立法聽證會、座談會、論證會等各種形式,廣泛徵求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意見。不斷改進和完善立法公開制度,拓展人民群眾參與地方立法活動的途徑和渠道,擴大人民群眾對立法工作的知情權,保障人民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地方立法計劃的制定、法規草案的起草、審議和修改等活動,實現立法機關與社會公眾的互動。在現階段,地方性法規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作用,就要妥善解決權利與權力的協調性問題。第一,要實現義務性立法向權利型立法轉變。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追求全民發展、全面發展的社會,也就是一個公民權利能夠充分實現的社會。因此,在立法過程中要樹立公民權利本位的立法理念,以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為優先選擇,在任何時候都把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作為地方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要實現管理型立法向服務型立法轉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政府的合理定位至關重要。它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錯位。為此,立法既要賦予政府機關必要的手段,確保政府在創造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完善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職能,又要強化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建立起公正合理、設置科學、程序嚴格、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要用制度促進政府轉變職能,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切實防止立法中“利益部門化”和“部門利益法制化”等問題。

(四)要研究和制定法規定期清理的工作機制。人大的立法工作機構要結合備案審查工作,根據上級人大會和國務院公報以及通過報刊等媒體,注意收集和整理上位法的出台和更新情況;政府的行政執法部門,是貫徹實施法律法規的主力軍,一線行政執法機構和人員對上位法的變化情況應當最清楚,對於本級地方性法規出現與上位法或者經濟社會發展明顯不適應、不一致、不協調和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時,應當及時向本部門的法制工作機構匯報;政府部門應當定期將有關情況向法制辦報告或者向人大會的相關工作部門反映。對部分法規規范確實存在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市政府應當抓緊著手進行調研,及時提出立法項目的修改或者廢止的建議,以便列入年度立法計劃,及時納入立法程序。

(五)對地方性法規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各相應執法部門、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引起高度重視。面對新形勢,探索整合執法資源的新機制、新形式,進一步完善執法制度與機制,研究制定解決的措施,以適應法規實施的需要。市人大會及各相關的工作委員會在擬定工作監督和執法檢查內容時,應優先予以注意和考慮,有針對性的加強相應方面的工作監督與法律監督,促進相關問題的合理解決。

(六)加強學習和交流,努力打造一隻高素質的立法工作隊伍。立法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立法工作人員的素質,對立法質量影響很大。人大會領導應當加強對立法工作機構的建設,配齊立法工作人員,注重提高立法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務實高效、作風過硬、團結協作、勤政廉潔的立法幹部隊伍。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學習和培訓,定期舉辦法制講座,積極與外地人大展開經驗交流。通過召開地方立法工作會議和舉辦立法幹部培訓班等活動,向人大和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和法制機構工作人員傳達立法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努力方向,及時總結立法工作經驗,講授立法知識,加強立法工作理論研究和討論,不斷提高立法技術水平,為地方立法工作邁上新台階打下良好基礎。

以胡錦濤為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總結,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此外,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把改革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眾,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擴大開放的不竭動力。地方立法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理念、方法體現在具體實踐中。要認真總結工作規律和特點,要注意吸收、借鑒外地立法工作的經驗做法,同時加強對本地立法工作中帶有特殊性問題的研究論證。堅持和維護法制統一,堅持立、改、廢並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肆』 立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我國行政立法現存的問題
(一)行政立法緩慢,嚴重滯後,不能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
盡管建國以來我國頒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規、規章,但由於現代社會行政管理事務的日益繁雜,且變化迅速,我國的行政立法遠遠跟不上實際需要,在許多領域還存在法律空白,給依法行政帶來困難,同時也給違法者以可乘之機。例如,由於我國沒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有些法規、規章中又沒有最起碼的程序和時效要求,造成行政機關依任意程序行使權力,或非法設置重重程序壁壘,故意刁難相對人,甚至玩弄程序為己斂財聚資,嚴重阻礙著依法行政的實現。由於經濟體制的轉型,在某些經濟管理領域還存在以政策代法律的情況,這種狀況在短時期內是在所難免的,但必須盡快改善,以適應依法行政的需要。
(二)行政立法體制不健全,缺乏法制必須統一的觀念。
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的行為是根據權力機關的授權而進行的,屬從屬性立法,必須以憲法、法律為依據,不能與之相抵觸,否則無效。同時上下級規范性文件之間也應和諧一致,級別低的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能同級別高的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相抵觸。正如我國憲法所規定的,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1]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規章,[2]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3]
現行中國立法體制關於行政立法權的歸屬,已形成基本完善的制度,但是,關於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尚無統一、明確、具體的規定。各立法主體間立法許可權劃分不明確,政府各部門都認為自己享有立法權,都自作主張地制定規范性文件,由此帶來一系列的法律沖突問題,最為明顯的是部委規章與地方性法規沖突,甚至地方性法規與國務院的規定不一致,使國家的法制統一遭到了破壞。
(三)行政立法程序缺乏民主性。
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行政程序法,關於行政立法程序,所有的只是國務院1987年頒布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和一些省市自行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程序規則。據此,我國的行政立法程序大體是:規劃、起草、協商和協調、審查、通過、審批和備案、公布等。從總體上說,這些程序基本屬於內部程序,它的公開程度遠未達到現代行政法制的要求。從內容上看,它主要涉及行政機關內部在立法工作上的協調,基本上是協調行政機關內部在立法上的相互關系,與行政機關外部無多大關系,沒有公告於民眾,更沒有徵求利害相關人意見的程序要求。因此說,規范性文件多是行政機關單方面作出的決定,缺乏民主性。
(四)缺乏對行政立法的有效監督。
行政立法權的行使非常重要,但對這種權力的行使有一個完備監督程序更為重要。我國在監督行政立法方面並無有效程序,可以說,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種種問題都與此有關。在監督程序方面,我們同樣偏重於內部監督,如審查、通過、批准和備案,這些都屬於行政機關系統內部的自我評價。嚴格地說,行政機關的立法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取得普遍約束力,不能只由行政機關系統內部評價,它需要行政機關外部有關的第三者實施客觀的審查和監督。我國憲法賦予權力機關撤銷行政機關違法和不正當的法規、規章的權力,但這種監督並沒有完整的程序予以保障,有名無實,難以落實。我國目前的法律只賦予人民法院對行政立法一定的審查權,但無撤銷權。由此可見,行政立法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有效性,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制度需要完善。

『伍』 怎麼論述法律的滯後性

法律的滯後性就是說法律是取決於立法者的認知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當在制定某個法律的時候預測的情況總是有限的,而社會又是快速發展的,此時先制定下來的法律對於新出現的新情況可能有顧及不到之處,這就是法律的滯後。

社會是運動的,但法律不可能時刻反映社會變化,便出現了法律的滯後性,這是法治無法迴避的代價。如果與社會一致的法條就適用,與社會不同步的法條因其滯後性就不適用,最終將沒有任何法律條文可適用。

面對法律的滯後性問題,我們應堅定不移地堅持依法辦事,但必須同時不斷提高立法技術,不斷強化修法程序,尤其是強化公民提出修法動議的權利,最大限度地解決法律的滯後性問題。

滯後性問題關於幾個方面:

一、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特點:

①法的作用體現在法與社會的交互影響中;

②法的作用直接表現為國家權力的行使;③法的作用本質上是社會自身力量的體現。

2、法具有局限性

①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

②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

③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④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法的滯後性。

(5)立法的滯後性問題的解決方案擴展閱讀:

法律有一定滯後現象的原因:

(一)立法理念的偏差

我國立法的被動性首先體現在立法理念的偏差上。馬克思主義立法觀以立法與社會物質基礎相互關系作為我國立法的總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立法觀認為,立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立法者不是在製造法,而僅僅是在表述法的觀點等。

它強調物質的決定性和立法的客觀性,但是理論和實踐中曲解了它的內涵,在理念上產生了偏差:一方面認為一切立法行為都是因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而存在而發展,形成經濟基礎決定法的觀點。

片面看待立法,以至於一切與立法有關的行為都圍繞經濟展開,忽視了與社會管理緊密相關的立法,以至於社會生活中悲劇頻發而相關立法卻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認為立法就是對社會物質的刻板寫照,否定了立法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對於社會的積極反作用。這就反映在一種具體的指導思想上,即先改革後立法的指導思想――以政策引導改革實踐,積累改革經驗,最後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

從立法工作看,過去著重考慮法律確認改革成果的作用較多,而對法律指導和推動改革的作用認識不足,由此造成:一是立法不適應改革的要求,許多在改革中產生的新事物,得不到立法的及時確認;二是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推進改革,仍習慣運用軟約束的政策性文件。

產生這種格局的原因是政策靈活多變,在我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無法可依的時候,政策的作用不容小覷。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社會飛速發展,政策治標不治本的弊病逐漸凸顯,尤其是不具有國家強制力的特點,亟待法律的引導和監督。

「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滯後立法觀對於瞬息萬變的社會管理情形已經捉襟見肘。因此這種舊的立法思想已經妨礙了社會管理相關法律的創新與完善,從而使得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找不到法律途徑來化解,政策思想得不到真正貫徹實施。

(二)立法運用的被動

特定時代的法只能是對特定階段法律關系一般性、普遍性的反映,那麼希望立法事無巨細,涵蓋一切法律關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的。而面對社會高速的轉軌,立法永遠都是滯後的,這個論斷毋庸置疑。

我國法律體系具有成文法系的特點,注重法律的穩定性,所立之法一經公布確立並且生效實施,就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變動。

而我國的社會體制正由封閉向多元開放的社會轉型,各種社會關系大量推陳出新,而法律的穩定性面對這樣多變的社會關系所表現出來的軟弱,是任何一個快速轉軌的國家無法避免的尷尬。

社會關系迅速發展,由此提出的繁重的立法任務,對我國立法者們來說也壓力不小。

(三)立法預測的輕視

社會變革與立法息息相關,也是立法的強大推動力。黨中央提出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這與我國社會所反映的重要問題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急迫程度有密切關系。社會問題主要存在於基層社會,當它們能夠引起黨中央領導高度關注的時候,證明其影響范圍較大又急需解決了。

其中與立法相關的熱點問題,尤其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立法,亟待我們認真梳理、制定和完善。但是這些熱點民生問題,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存在多時,並且引發了不小的社會矛盾,直至出現重大悲劇性後果才引起立法者們的思考和關注。

以食品安全為例,近年來,毒奶粉、「蘇丹紅」辣醬、石蠟火鍋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溝油……問題食品之多,涉及范圍之廣,造成惡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談「食」色變的地步,特別是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事件」,直接推動了當時正在三審中的《食品安全法(草案)》8個方面的修改。

按照道理說,該制定中的法案應該將這些社會頻發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考慮進去,為什麼卻又在悲劇發生後才進行所謂的調整和修改呢?立法如此滯後於社會需求,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不論是立法學研究還是立法實踐以及立法制度的法律規定中,對立法預測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考察和測算立法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狀況,這就是立法預測。立法預測的主要任務是探尋現階段和今後一定時期內應當通過立法途徑加以解決的社會關系,同時對該社會關系進行立法預期達到的社會效果、可能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進行研究評估。

它的存在主要保證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而有利於立法者作出科學適時的制定、修改、廢除和完善法律法規的決策。因此,立法預測是立法准備階段的關鍵環節。

隨著社會管理活動的發展,一些重大社會矛盾應成為立法活動的重點,由於這些問題在社會管理中本來就很難解決,通過立法對這些事項進行利益博弈,自然也會給立法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因此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通過嚴謹的立法准備工作,才能充分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的發展變化,保證立法質量,使制定出的法律、法規盡可能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然而在立法實踐中,我國立法預測非常落後,缺乏對其理論、方法、技術、條件的研究,沒有立法預測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才;在立法實踐中,很少有人涉獵立法預測問題,因此法案起草者在立法技術、社會科學研究技術、立法理論和方法論上缺乏適當的訓練。

正是由於對立法預測的忽視,導致立法者不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一線問題,形成了兩種負面的立法態度和方法:(1)盲目的、隨意性的態度和方法,想到什麼法就立什麼法,喜歡立什麼法就立什麼法;(2)消極的、被動的態度和方法,哪方面出了問題就立哪方面的法,哪方面需要應付就立哪方面的法。

綜上所述,一些法律的出台缺乏主動性、科學性,而令社會管理活動無法同步進行,甚至就算頒布了卻因缺乏現實性而無法執行,坐等社會矛盾的激烈爆發,以悲劇收場。

可見,滯後立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與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和要求不相適應。

(四)信息溝通機制的缺失

立法是國家重大的政治活動,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緩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立法行為不會也不應該是完全獨立的,而是通過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把各種利益訴求融入立法中。

然而,就是因為兩者互動不夠,造成立法者盲目、被動。從一方面來看,立法的行為過程本應該就是需要公民積極參與的民主立法,在廣泛收集民意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立法預測。

但是在立法實踐過程中,由於經常遇到一些復雜艱深的專業問題,所以法律草案起草者大多是專門的學者和專家。

從法案到法的過程幾乎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立法的公開渠道不夠暢通,公眾參與的可能性較小,過多的依賴於「精英」立法。導致各種利益群體少有途徑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無法在相互交流基礎上進行利益博弈最大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_吳志攀:「互聯網+」的興起與法律的滯後性

熱點內容
暗保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4-30 05:28:22 瀏覽:244
勞動法中關於陪護假的面規定 發布:2024-04-30 05:22:06 瀏覽:143
勞動法關於破產賠償金的規定 發布:2024-04-30 04:26:27 瀏覽:610
小學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4-04-30 04:14:35 瀏覽:404
4勞動法上的工資界定情況 發布:2024-04-30 01:31:35 瀏覽:807
民法典廣東 發布:2024-04-28 22:44:49 瀏覽:904
刑事訴訟法精神損失費 發布:2024-04-28 22:06:37 瀏覽:979
環境侵權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4-04-28 18:34:33 瀏覽:442
祁連山立法放水 發布:2024-04-28 18:30:27 瀏覽:489
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 發布:2024-04-28 15:00:09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