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民主問題

立法民主問題

發布時間: 2024-04-27 00:16:59

Ⅰ 如何理解中國立法民主原則

立法民主是現代民主原則在立法程序、形式上的具體體現, 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立法的民主化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而言,蘊涵著新的意義。立法民主的核心含義是指在立法決策、立法活動中,依據民主原則,貫徹民主原則,立法文件的內容則不能作為立法民主的內涵要素。
現代立法的要求之一是貫徹立法民主原則,其根據在於,現代法乃是人們享受良好人世生活的一種制度安排,從理性上說,公民有保留立法權力的要求;現代國家社會成員地位的平等,要求立法活動遵行民主原則。從經濟發展來看,法律和法規要適應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農業經濟向工商業經濟的轉變;從經濟體制來看,法律和法規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則,並且要促進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從民主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法律和法規要滿足最多數人的利益,其運行的成本要低,並且要講求法律和法規運行的效率。
立法的民主化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不僅需要改革傳統的政治體制,改善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方式,而且要求樹立起民主的立法意識,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層面修改現有法律,改善現有立法過程中不符合立法民主性的程序和方式,同時借鑒各國先進立法經驗,引進一些新的民主化立法程序並將其法律化、制度化。在推進立法民主化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對立法活動的事後監督。只有強調立法監督,形成制度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立法監督制度,才能保證立法的質量,維持法律體系的統一。

Ⅱ 依法立法體現了立法過程的民主原則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三者統一於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體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突出強調了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2)立法民主問題擴展閱讀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一是強化重點領域立法。形勢在發展,時代在前進,當前改革發展對立法工作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於總結實踐經驗、鞏固改革成果階段。

二是突出立法重點動態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不是一成不變的,改革的需求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成效而發生變化,立法需求和立法重點也應隨之而改變。

Ⅲ 立法民主化存在的問題在哪

在我國,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利益不斷分化,形成利益多元化格局後,利益集團這種參與和影響立法的方式早晚會盛行起來,我們應當未雨綢繆,推動立法民主化程序化就很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為了保證利害關系人的要求得到反映,利益得到合理安排,許多國家在立法起草和法案審議階段,都要召開主要由法案利害關系人參加的調查會、聽證會、座談會等,以專門聽取意見。同時,他們還可以其他各種形式主動向立法起草者反映其意見和要求。
在我國,完善現行的立法提案程序,亟待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擴大提出法案主體的范圍。在我國有關組織法和議事規則中規定的立法提案主體,不包括政黨、社會組織和一定數量的公民個人,這對於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和依法治國,弊多利少。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在共產黨之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還有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社會組織,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其他黨派和社會組織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它們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鑒於它們的代表性、組織性和實際作用,建議通過立法允許它們享有立法提案權,即規定上述黨派組織可以依照憲法和法律向立法機關提出其任務范圍內的法案。這種設計在我國是有先例可循的。從1988年以來我國三次修改憲法,最初的修憲動議均由中共中央提出來。這種作法在外國也不乏其例。據世界議會聯盟對83個國家的統計,有8個國家的法律規定政黨組織、社會組織或者經濟組織享有立法提案權。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是廣大人民群眾卻不能依法直接向立法機關提出法案,這在民主實踐上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人民享有立法創制權並不是一種創新,在一些國家早已實行這種制度。例如,奧地利規定,20萬以上的選民聯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義大利和瑞士規定,5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索馬里規定,1萬以上選民可以聯名提出法案。(25)為了更加充分地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無比優越性,體現主權在民的原則,建議在制定《立法法》和修改人大組織法時,應當允許5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案;3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2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級人大提出法案;15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級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10萬以上選民可以向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大提出法案;8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
其次,法律草案的規范化。如前所述,立法議案和立法動議是不同的,但我國立法機關常常把立法動議等同於立法議案。例如,據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統計,共收到立法議案830件,這些立法議案往往僅有建議"應當制定×××法"或者建議"應當修改×××法"的內容和極為簡單的理由。在立法學上,這些"立法議案"只能稱作"立法動議",因為立法議案最少應當有:名稱,案由,宗旨(目的),基本框架,主要內容,條件論證,選擇方案等。有少數國家的立法程序開始於提出立法動議,其後的程序是將立法議案交由議會和政府的有關部門(如法律委員會)加以論證,如認為需要和可行,則委託立法專家會同相關人員共同起草法案。在我國的立法程序中,沒有這種咨詢論證程序,也缺少專門的立法起草機構和人員,而且採行這種模式的立法程序給立法機關增加了許多工作量,也增大了立法成本,因此我國不宜採行這種立法程序的模式。
為了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質量,應當把好立法的"入口",即從立法程序一開始,就要求法案的提案者必須提交規范化的法律草案。立法機關應當要求,提出的法案必須具備有關內容:(1)法案的名稱;(2)提出法案的理由;(3)法案的目的或者宗旨;(4)法案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架構;(5)法案的主要條款極其內容;(6)提案人署名,附議者聯署。對於不符合規范要求的法案,應當建立退回重新修改的制度予以處理。
實行法案咨詢論證程序。立法機關在受理法案時,應當在一定時期內由專家機構或者專家小組對法案進行咨詢論證,以便立法機關決定是否接受法案,並決定是否以及何時將法案列入立法機關的議事日程。這種程序實質上是對法案的專業預審,目的在於保證立法的質量和效率。法案咨詢論證程序主要是由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審視法案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考慮立法的條件和時機。審視法案的形式要件,是要看法案是否符合上述"其次"的規范化要求;審視法案的實質要件,是要看法案的內容是否符合憲法、相關法律和基本國策。如果法案經審視獲得通過,專家應當建議立法機關受理該法案,否則就由立法機關退回提案人重新修改。對於已經受理的法案,專家還應當提出進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見和列入立法機關議事日程的建議。法案咨詢論證程序與審議法案程序有明顯區別,從目的來看,前者主要是解決立法機關是否受理法案的問題,一旦受理,法案即進入立法程序,反之則退出立法程序;後者主要是解決法案是否"成熟"可以付諸表決的問題。即使不"成熟",在法理上也不宜將法案退回原提案主體,而應當擱置法案,對它作進一步修改,待條件和時機"成熟"時再提交審議。

熱點內容
秦皇島法官療養 發布:2024-05-09 08:46:33 瀏覽:143
司法局大院 發布:2024-05-09 06:21:41 瀏覽:184
小鎮大法官女律師 發布:2024-05-09 04:15:52 瀏覽:378
涉僑法律服務工作站 發布:2024-05-09 02:39:52 瀏覽:457
刑法224條資本運作 發布:2024-05-08 23:34:44 瀏覽:562
虛假訴訟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8 22:32:27 瀏覽:660
法官科級 發布:2024-05-08 21:52:49 瀏覽:433
2014中級經濟法第四章 發布:2024-05-08 19:59:47 瀏覽:334
勞動法未按公司制度 發布:2024-05-08 19:59:31 瀏覽:760
勞動法上班時間幾點 發布:2024-05-08 19:46:26 瀏覽: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