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名人事例
❶ 法治的現代名人素材事例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是一樣,只有在法制社會下,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所謂法制社會,就是用法律來規范社會上的各種行為。
法治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1.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適用主題,法律意識,法制社會,敬畏法律等主題。語出法學家,伯爾曼的《法律與宗教》
事例:近年來群眾因無知而獵殺,販賣瀕臨野生動物最終獲刑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輿論傾向於同情這些因無知而獲罪的犯人。法律卻不能有同情之心,正如法學家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犯法之後,人人動輒以不知道,為借口借口開脫。那法律的權威性就盪然無存,社會也將面臨滅頂之災。
2.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雨果《九三年》
適用主題,道德與規則,良心是法治等主題。
事例:有些人認為法律高高在上。實則不然,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正來源於普遍的道德和良心,與社會中的各個個體都息息相關,因此在道德的底線前止步,使能免於法律的制裁,積極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就能免於良心上的不安。
關於法治的名人故事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原來上海大戰役打響前,陳毅就讓秘書長起草了《入城守則》,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不要以為我是總理》
周總理生前從不認為自己是國家總理就可以置身法紀之外,他總是時時處處帶頭遵紀守法。有一次,他乘車去政協禮堂開會,司機違犯了交通規則,交井批評司機的時間很長,耽誤了開會時間。同車的幹部想去和民警交涉,總理嚴厲制止說:「這怎麼行?交通規則是政府頒布的,政府總理應帶頭遵守。總理不遵守,就是帶頭破壞制度。」一直等到警察放行,總理一行才離開那裡。此後,總理常常叮囑司機,不能違反交通規則,說:「不要以為我是總理,就可以特殊,可以違章。」
❷ 有關古今中外名人的正義的事例
1、岳飛
岳飛小時候家裡非常窮,母親用樹枝在沙地上教他寫字,還鼓勵他好好兒鍛煉身體。岳飛勤奮好學,不但知識淵博,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岳飛還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岳家軍」。「岳家軍」的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寧可自己忍受飢餓,也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們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衛生,清洗餐具後才離去。「岳家軍」的士氣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在一次岳家軍與金軍的戰役中,當岳家軍追到距金兵大本營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 山時,皇帝趙構怕岳飛打敗金兵後,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姦臣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退兵。秦檜還誣告岳飛謀反,將他關入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
2、曼德拉
在任職總統前,曼德拉是積極的反種族隔離人士,同時也是非洲國民大會的武裝組織民族之矛的領袖。當他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將他定罪。依據判決,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獄後,轉而支持調解與協商,並在推動多元族群民主的過渡期挺身領導南非。自種族隔離制度終結以來,曼德拉受到了來自各界的贊許,包括從前的反對者。
曼德拉在40年來獲得了超過一百項獎項,其中最顯著的便是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2004年,其被選為最偉大的南非人。
3、韓信跨下之辱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
韓信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於不得已時,在熟人家裡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 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 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4、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5、司馬遷
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2)法治名人事例擴展閱讀
正義的概念
正義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為的崇高的價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等。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正義觀。衡量正義的客觀標準是這種正義的觀點、行為、思想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
正義最低的內容是,正義要求分配社會利益和承擔社會義務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准;正義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貢獻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總而言之正義是彰顯符合事實、規律、道理或某種公認標準的行為。
❸ 誰有關於名人的公平的事例
可以舉諸葛亮的例子。
諸葛亮主張法治,他和法正等五人制定了蜀科(法律)作為執法依據。
他非常重視賞罰分明。他提出「嚴、明、信、平」的執法原則。嚴,嚴於執法;明,明於是非;信,賞罰必行;平,賞罰公正。他認為,賞罰不明,那麼忠臣會沒有犯罪而被冤殺,姦邪的人則會沒有功勞而得到重用;對於沒有功勞的人妄加賞賜,眾人就會離心離德;對於沒有罪責的人加以懲處,就會導致民怨沸騰。
要做到賞罰分明,執法中要尺度統一。他給劉禪上表說:不管是(你)皇宮中還是(我)丞相府中,都應一視同仁。功過賞罰,不應該標准不一。對人不應該用個人的感情下判斷,從而使朝廷內外法治尺度不能統一。他對下文提到的李嚴治罪,其罪狀之一就是處理案件,自行其是,有法不依。
我們對比舉例說明。馬謖和李嚴,同樣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前者在南征孟獲期間,獻上攻心為上的戰略,後者北伐時管理後方事務,督糧屢屢有功。但同樣在北伐期間導致蜀軍失利,馬謖是一出祁山時的先鋒,在街亭戰術失誤,導致蜀軍大敗,兵卒四散,諸葛亮沒有了前進的依憑力量,退回漢中。李嚴在五齣祁山時,因為督糧不力唯恐諸葛亮治罪,就哄騙諸葛亮,最終讓蜀軍退兵。諸葛亮對他們懲處的力度大大不同:對於馬謖逮捕處斬,而貶李嚴為平民。有人認為馬謖是荊州派系,而李嚴卻是本地派系,諸葛亮出於對後者勢力的忌憚而從寬發落。這個因素不能排除。但兩者的狀況的確不同。馬謖的問題是違背主帥指示,執意放棄水源和城壘,在山上扎營(小說和史實相仿),而且他的潰敗對蜀軍帶來的損失很大;李嚴則不然。他運糧遭遇到了連綿陰雨,道路阻隔的實際困難,而且同樣天氣下蜀軍進攻不會太順利,而撤退也未給自身帶來什麼損失。
❹ 南宋有個法治名人叫王十朋,他愛戴老百姓,百姓有多擁護他呢
王十朋幼時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七歲入私塾發蒙,十四歲後到鹿岩鄉塾、金溪邑館、樂清縣學讀書。他在縣城讀書時,已是滿腹經綸,寫得一手好字,名聲傳遍了全縣。
縣城有條小巷裡住著個叫錢百享的官兒,本人肚裡沒啥貨且「官德」差,卻喜歡結交名士為自己裝門面,好幾次請王十朋赴宴題詩,卻都被王十朋婉言謝絕,但他一直不死心。有人給錢百享出主意:書院的老先生出門探親訪友時,尊敬師長的王十朋總是陪行照顧。擇吉日請老先生來,王十朋不是就隨著來了嗎?當面求字總不好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