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調整人與人
⑴ 道德是通過什麼來調節和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能夠通過評價、命令、指導、激勵、懲罰等方式來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使道德關系逐步由實有向應有過渡。道德的反映(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它們相互聯系,互相依賴,共同對社會生活發揮作用。而道德的他功能則歸附於這兩大功能或交織於這兩大功能之中。道德功能是任何社會、任何階級的道德所共同具有的屬性。但是由於各社會和各階級的道德所反映和維護的利益不同,其功能發揮社會效果也不同。在社會生活中,道德功能的發揮與政治、法律、文藝、宗教等其它社會因素功能的發揮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
現在有種說法,認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道德對於社會和個人,是從內心起到約束作用。違反了道德,往往是靠輿論的監督和公眾的譴責來達到懲罰的目的。
法律對於社會和個人,是從外在起到約束作用。違反了法律,往往是靠國家的強制力來達到懲罰的目的。
對於道德來說,是一個區域內生活的人組成社會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而法律是立法者以統治階級的立場創立的。
法律所規定的方面遠遠少於道德規范的方面。但是法律的強制力保障實施在現代社會很多地方比道德約束要強。
⑵ 法律道德規范紀律有什麼相似之處
法律、道德、紀律,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一、聯系:
法律、紀律、道德都是調整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產生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為之服務,體現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因此,它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也是紀律所禁止的行為,更是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鼓勵的行為,也是紀律所要求的行為,更是道德所提倡的行為。
二、區別:
法律、紀律、道德在調整范圍、表現形式、實施方式上存在較大區別。違反法律、違反紀律與違反道德,雖然都違反了一定的行為規范,其所處的層次卻是不同的,因而違反的後果也是不同的:違反了法律,要受到國家的強力制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同時要受到紀律的嚴厲處分和道德的強烈譴責;違反了紀律(而沒有違反法律),則只能受到紀律的處分或批評教育、輿論譴責;若只違反道德而沒有違紀(當然更不會違法),則只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道德作為意識形態,其許多原則、規范、內容和要求,對法律、紀律的制定具有指導意義,法律、紀律的制定、修改、完善無不與道德的發展有關;同時,道德對法律和紀律的實施起著重要作用;道德要求執法執紀忠於職守,公正廉明;道德要求公民嚴格履行法律義務,遵守紀律。此外,道德對於法律和紀律的不足部分,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總之,法律、紀律和道德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道德是規范行為的第一道防線,一個恪守道德規范的人往往也是遵紀守法的人;紀律是規范行為的第二道防線,遵守紀律有利於養成守法意識和習慣;法律則是規范行為的最低層次要求,是任何一個公民的行為底限,也是規范行為的最後一道防線。
⑶ 道德在本質上是什麼的特殊調節
道德在本質上是社會利益關系的特殊調節方式。
道德是一種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特殊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與法律規范、政治規范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用善惡標准去評價,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來維持的。
因此是一種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規范。道德作為一種調節方式,主要不是被頒布、制定或規劃出來的。
不要站在道德至高點上去指責別人
當我們在面對一個現象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時,總希望歸咎於他人,而且覺得內心充滿了力量。可當我們歸罪於他人的時候,連指責都似乎變得可以邀功,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指責一個壞人。
指責壞人,似乎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從而找到道德的優勢。事實上,如上一個制葯公司的背後都如此之復雜,何況其他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的時候指責別人的時候都很容易。然而罵任何一個人,指責他,歸咎他人,其實是很容易帶來沖突、糾紛、甚至戰爭。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其中去研究時,就會發現歸咎於他人,其實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方法。
只有尊重事實,只有不斷學習,相信科學技術,才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改變不良現象。生活決不是那些指責的人可以帶來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