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是客觀

道德是客觀

發布時間: 2024-11-03 03:13:56

⑴ 什麼是道德解釋道德的含義

道德的含義 在我國古籍中,最早是把「道」與「德」兩個詞分開使用的。內「道」表示道路,以後...「道德」容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摩里斯」(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引申其義,也有規則,規范,行為品質和善惡評價等含義。...

⑵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其實道德一定程度上來說屬於主觀層面,不是客觀的。

⑶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熱點內容
冒名注冊郵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9 21:56:36 瀏覽:297
民法中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發布:2025-05-09 21:48:12 瀏覽:51
論述經濟法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發布:2025-05-09 21:48:06 瀏覽:375
商鋪合同法違約賠償 發布:2025-05-09 21:43:54 瀏覽:103
辦公樓物業管理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9 21:23:53 瀏覽:888
勞動法固定一周不能工作超出多長時間 發布:2025-05-09 21:18:47 瀏覽:424
監利司法局長 發布:2025-05-09 21:07:34 瀏覽:14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34 發布:2025-05-09 20:56:56 瀏覽:178
違法行為都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9 20:24:19 瀏覽:898
16字方針是依法治國的 發布:2025-05-09 20:01:16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