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寄道德經

寄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08 09:48:02

㈠ 天下「第一妖墓」,古墓挖出眾多國寶,為何就連現代科技都無法復制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

說起古代,大家可能會想起華美的服裝、動人的舞蹈、優美的旋律,亦或者是沙場上的刀光劍影,宮廷內的血雨腥風。其實,古人所有的並不止這些。現代人類對於古代的探尋往往是從出土的文物與典籍中尋找出蛛絲馬跡,得益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於古文明的發掘也比以往更加順利。

在尋常思維的作用下,人們普遍認為古代的科技並不高超,甚至是粗略的,可是,在號稱天下「第一妖墓」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里,考古學家卻被難住了,甚至經過科學家的鑒定,這里挖掘出土了一批連現代科技都無法復制的文物。

新出土的德道經,竹板仍然堅韌,且筆墨也並未褪色,這仍然是得益於西漢時期就已經成熟的密封與滅菌技術。竹板經過烘烤過後,幾乎沒有了水分,腐蝕竹板的細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而後書寫在竹板上的筆墨又被一層蠟所覆蓋,防止了歲月變遷時筆墨的損壞。

《德道經》的出土為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接近老子的原本思想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也算是補缺了中華文明的一大缺憾。如果利倉泉下有知,想必他也會感到欣慰吧。

結語

馬王堆出土文物所展示的古代技藝令當時的考古學家們感覺到了自身的渺小,原以為全方面領先古人的現代人類,終究還是在某些技藝上敗給了古人。這不禁使得我們對中華民族的古人產生了敬畏。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謎題。好在隨著考古學的深入開展,古代文明的神秘的面紗也正逐步被掀開,越來越清晰地被我們所尋覓。社會上始終有一種聲音,認為逝者長已矣,考古是一項耗資巨大且沒有收益的工作。

其實,古代還有太多神奇急需挖掘,在時間的長河中,古人許多精巧的技藝也會敵不過歲月的變遷,變成一件件文物塵封在地底,馬王堆的考察工作,雖然短暫的挫敗了現代人類的自信,隨後又更加振作了人們的士氣,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馬王堆不過是未解之謎的冰山一角,還有更高更遠的征程等待著我們的探索。

一旦對它們進行考察,讓這些精美的技藝再次出現在百姓的生活當中,讓古代的記憶也可以成為現代人民的記憶,讓古代賢哲的思想與現代哲學家的思想進行碰撞,讓古代人民與現代人民開展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與比試,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浪漫呢?

㈡ 《道德經》第十三章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你好,首先想問你看的《道德經》是什麼版本的,
這句話 應該是「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友情提示,最好是買 中華書局的版本,正確率稍微高一點
有時候一個虛實詞的不同,對於文言文來說,理解的偏差就可能失之千里
另外,此句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整句話可以這樣意譯: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覺得驚恐,(是因為)把榮辱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把一些問題搞得好像自身生命一樣尊貴?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可憂患的呢?所以,把自己當做是這個大的天下(不只是一句肉身而已),那麼天下就可以寄予給他了;把愛惜自己生命的感情來愛惜這個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了。

不是「看重用自己的身體為天下做事的人,就可以把身體暫時寄存在天下。吝惜用身體為天下做事的人,才可以真正的將自己託付給天下。」而是反過來,能夠做到這樣的人,才可以把天才託付給他。老子在此處宣揚的是「大愛、博愛」,我們有個人的憂患是由於我們拘囿於個人。這是不對的。我們應把「像愛自身一樣的來愛這個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我們了。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本身是我自己在道德經中比較喜歡的一句話,宣揚著大愛、天下的觀點,聽起來氣勢宏大、惹人深思。上德有德,是以不失德,無為而無所不為。老子的所有的無為都是為了最弘大的有為。就如兵家發揚了道家的思想,所衍生出的「為於陰,而成於陽」。從來就不是消極的無為。

㈢ 《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麼意思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如果人們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3)寄道德經擴展閱讀:

賞析: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㈣ 幫忙想一個網名,須出自古詩文中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輩豈是蓬蒿人(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我輩豈是蓬蒿人)
燕雲十八飛版騎權(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
蔽履浮華(蔽履浮華浮雲生死,此生何懼,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㈤ 走進心靈深處的作文700字

No·1
一個人的幸福來源於各個方面,而存在我心靈深處的幸福源於——書香。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在布滿陽光的古道上,品一杯香茗,體會縷縷墨香里的魂牽夢擾……
這幸福牽動著我走進了《紅樓夢》,去為其中妙玉的清高而佩服,為其中的一幕幕愛情悲劇而感動,被劉姥姥的滑稽出場而逗樂,更為《紅樓夢》背後反映的事實而深思。每一次讀它,就多一份收獲,如同多一份幸福。
接著,它牽動我走進了《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可句句短小精悍,僅用5000字就闡述了勞資所認為的宇宙和人生。它的字字珠璣,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從此不再迷茫。
既而,我走進了外國文學,了解了J·K·羅琳筆下神秘的魔法世界,隨著它的指引我和其中的哈利一起飛翔於藍天中,和赫敏一起學習魔杖下所隱藏的知識,和羅恩一起探索國際象棋的奧秘,它帶領我認識了一位幽默風趣、豁達大度的老人——阿不思·鄧不利多。又被那曲折起伏的情節所吸引……
暢游完神秘的魔法世界後,書香的幸福又把莎士比亞大師介紹給我。《哈姆雷特》《李爾王》《威尼斯商人》等等都以戲劇的形勢展現給我一個人性的哲學,「一個老人是做第二次嬰孩。」「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守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一句句富含這里的話語給了我更多的啟示。
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歲月寂然運行中,心靈因書,時而大慟,時而微喜,時而寒霜徹骨,時而微風拂面,一波三折,百轉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嘆人世蒼涼,都不失為人生之快事。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就是讓你的靈魂在其中自由遐想;讀一本好書,就能夠讓你收獲、滿腹經綸;讀一本好書,就能讓你在浮躁之時、失意之時、煩惱之時獲得好的心情;讀一本好書,會為你暗開了一扇扇窗,悄啟了一扇扇門,默指了一條條路……難道,書香不正是自己的幸福嗎?
我願意帶著自己的靈魂徜徉於這散發墨香的幸福當中,永遠……

如果不滿意,還有一個
No·2
感恩媽媽

媽媽,當我長大後,和媽媽撒嬌時才知道,這是我會喊的第一個詞,也是會說的第一句話。
媽媽,當我上學後,和你瘋鬧、把你肚皮當鼓拍時,看到了那道傷疤時才知道,你生我時是那麼的疼。
媽媽,當你抱起別的小朋友,嚇著我玩說不要我時才知道,你是我最捨不得、最離不開的人。
媽媽,當我拿起你的口紅、眼影、睫毛液自己塗抹時才知道,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媽媽。
回憶從前,我才知道,有很多事情是我才知道的。
……
春天,媽媽領著我等燕子、放風箏;夏天,媽媽帶著我踩水泡兒、追蝴蝶兒;秋天,媽媽陪著我捉螞蚱、數星星;冬天,媽媽和我一起滾雪球兒、放煙花。
……
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和媽媽變成了小鳥,媽媽帶著我在天上飛呀飛,飛呀飛。白雲,薄薄的,淡淡的,輕輕的,掠過我的嘴唇、手指、腳尖,我使勁抽著鼻子,拚命地聞著她的味道,啊……,真香啊,舒服的感覺從腦袋一直傳到肚子里,輕飄飄的,我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媽媽,我能飛了,本領大吧。」媽媽微笑著、歪著腦袋瞅著我,我看到了打100分時媽媽的笑容。
「媽媽,你說我飛的這么高,怎麼不害怕呀?」
「有媽媽陪著你,當然不害怕了。」媽媽邊說媽用手摸嗦著我的頭發。
「媽媽,明天我就不用你送我了,我就能飛著上學了。」
「呵呵呵……,你這個可愛的小傻瓜。」媽媽一邊掐著我的臉蛋一邊說,「等你長大了,學習好了,就能飛的更高更遠了……」

㈥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左的解釋是古人尊右卑左,故將貶謫說成左遷,可是道德經里為什麼說禮樂制中以

你沒記錯,說的完全正確。但是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 舊時禮制習俗觀念。古代等級制度嚴格,左右為區別尊卑高下的標志之一,普遍實行於各種禮儀之中。由於君主受臣子朝見時,南面而坐,左東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東,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開,若官位高者有東,卑者在西,則尊右賤左;反是,則尊左賤右。各代情況不一,考核史籍,情況如下:夏商周時,朝官尊左;燕飲、凶事、兵事尊右。戰國時朝官尊左;軍中尊右。秦尊左。漢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飲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慶活動中,以左為貴,在凶傷弔唁中,以右為尊。《逸周書.武順》:「天道尚 左,日月西移。」《左傳.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記.陳丞相世家》:「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漢書.周昌傳》:「左遷」顏師古註:「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宋戴埴《鼠璞》:「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又,唐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按,唐代字位應以左為尊,此題中「左遷」指貶謫,乃用漢代習慣語,是以右為尊。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成新錄.左右》:「科場:蒙古、色目人稱右榜;漢人、南人稱左榜。亦右為上也。」 整理資料後結果如下: 夏、商、周、晉(包括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文官尊左,武將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漢、元、清(包括三國時期):尊右。 一般說來,喜慶活動左為貴,凶傷弔唁右為尊。

㈦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

褒貶不一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傑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處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歷史是各種復雜因素的有機組合體,歷史從物也是如此,對復雜的歷史人物予以簡單、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觀的,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要求。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隨著有關曾國藩的小說和傳奇故事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生興趣,他們希望能透過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國藩的學識、見解和主張,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窺見他的內心世界。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家書及書禮......,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
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譽之為聖相,讞之為元兇」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咸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http://www.oklink.net/jswx/penson/other/zengguopan.htm

㈧ 哲學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

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與通常局版限於某種具體對權象的知識體系不同的學問。

在漢語中,「哲」是聰明的意思,在希臘文中則意味著愛智慧,所以,按照字義解釋,哲學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

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心不人,以他人為獻寄~出自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
下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解釋起來有點復雜,要知道《道德經》裡面隨便一句話都可以闡述成一篇大學論文的。。。
慢點解釋吧~先搶位置

通俗點解釋就是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芻(chu)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據說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老子在這是表述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後一句話老子又談到「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是這對前四章內容的進一步發揮。他認為,作為聖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採取無為之治,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會採取干預的態度和措施。

熱點內容
法院解凍帳戶 發布:2025-05-01 16:12:19 瀏覽:917
合同法對標的物異議 發布:2025-05-01 16:09:56 瀏覽:463
交通事故法律援助經典案例 發布:2025-05-01 16:02:01 瀏覽:675
法院人耐心 發布:2025-05-01 16:01:54 瀏覽:714
關於合同法和貿易的案例 發布:2025-05-01 15:57:34 瀏覽:166
環境保護規劃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1 15:57:33 瀏覽:108
中世紀歐洲刑法 發布:2025-05-01 15:52:21 瀏覽:700
公司名不能帶法律二字 發布:2025-05-01 15:46:35 瀏覽:911
寫法規范 發布:2025-05-01 15:46:30 瀏覽:822
刑法電刑 發布:2025-05-01 15:46:29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