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約束力對法治秩序的深層支撐
㈠ 現代法治秩序的核心
(一)法治指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對立的治國方略。
(二)法治指依法辦事的原則
1、法治作為一個動態的或能動的社會范疇,其基本的意義是依法辦事。
2、現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辦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辦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標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法治)四個缺一不可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的實質是依法辦事。
(1)「有法可依」是依法辦事的前提。
(2)「執法必嚴」是依法辦事的中心環節。
(3)「違法必究」是依法辦事的保障。
(三)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1、無論是作為治國方略,還是作為依法辦事的原則,法治最終要表現為一種良好的法律秩序。
2、達到某種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標和結果,也是檢驗是否厲行法治的一個重要指標。
3、法律秩序是法律規范實行和實現的結果。
4、法律秩序是各種法律關系的總和,它表現為:
(1)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經法律化和制度化;
(2)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
(3)每個法律主體都忠實地履行法定義務,積極而正確地行使和維護法定權利。
(四)法治代表某種具有價值規定的社會生活方式
1、法治不是單純的法律秩序。
2、不是任何一種法律秩序都稱得上法治狀態,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法律秩序,即是有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
3、就現代社會來說,法治的價值基礎和取向至少應包括:
(1)法律必須體現人民主權原則,必須是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並且是以維護和促進全體人民的綜合利益為目標的。
(2)法律必須承認、尊重和保護人民的權利和自由;
(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法律承認利益的多元化,對一切正當的利益施以無歧視性差別的保護。
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指什麼意思
基本含義:法律之治
法治是以「法」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子系統,因而它必然得符合「形式正義」的要求,即法律之治。我們通常所謂的「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等都可以歸到其中去。「法律之治」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即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法治首先是一種涉及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全范圍的制度設計或安排,一種以「法律」為核心建立的社會秩序——法治秩序:即法律基本上確定了人們參與其中的幾乎所有主要社會活動的基本結構。因此,「法治」意味著必須以完備的法律體系作支撐,賦予調整社會關系的規則以法律形式,對私人交往中使用強迫手段給予嚴格限制,專門的國家立法機關至少對一些極端重要的強制擁有絕對的權力。
(2)法律至上,核心是憲法至上。「法治秩序」本身包含了這樣的觀念:調整社會關系的規則系統內部存在一個效力「等級塔」,法律規則在這個「塔」中擁有至尊地位,任何公開的規則都要遵循它們。當然,「法律」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判決在我國現階段不具有立法效力,憲法處在社會規范「效力塔」的最頂端,是國家法律體系的終極規范,「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憲治」。
(3)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普遍範式。在法治秩序中,法律是一種預設的基本承諾,是社會成員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設、理論、准則和方法的總和,也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的集合,是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共同遵守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它為調整人們行為和社會合作提供了基本框架:每一個行為的一頭連著中立、一般的規則,而另一頭連著強制、特定的責任,任何行為都要在法律規則面前獲得辯解。
(4)法律一經公布便得維持穩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使遵守它的人們從觀察他或她所受的懲罰中領會到新規范的內容;法治秩序就是給民眾提供合法期望的一個基礎(即法律)來組織社會行為。但法律的穩定性遠不止此,還延伸包括:法律必須為公眾所知並被公開宣傳;其含義須得到清楚規定;其規則的陳述和意向都應當是普遍的„„
(5)司法終結制度。與法律之治相對應的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是司法終結制度。法治秩序不僅僅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治理範式,而且也是一種國家層面的分權民主體制和恰當的形式程序。法律不過是強制公開以便人們遵守的規則,並不能自我執行,亦不能立時解決實際存在的社會糾紛和沖突;故,法治秩序還包括創設法律的執行機構和專職的第三方裁決,由特定國家或社會機構運用適當的方法來貫徹法律規則,對某個或某些已確定好的領域行使最後權威,以控制一定范圍內人們的活動和保護正當利益。由於行政的效力先定性和分權民主原則,司法成為保證法律被遵守、執行、適用的最後防線,任何經過合法、完整司法程序而做出的最終裁決都是終局性的,都應遵循「一案不二訴」「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不得進入其他程序。維護司法裁決的終局性就是維護法律的權威。
(6)塑造理性人人格。對民眾而言,法律不僅意味著應然或必然,而且還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力量。但是,法律是理性人的游戲和交往規則,非理性人屬於法治社會的異類,非理性行為是違逆法治和應受法律譴責的行為,所以法律只為理性人帶來好處,並由此構成其行為及其合法性的基礎,並轉化為一種個人交往的能力和力量。法治秩序的優勢在於此,其局限性也在於此。
(7)法律應得到很好的遵守。塑造理性人人格就是培育社會的守法品格和精神,「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實現法治。」 總之,法治的第一要義就是「法律之治」,它包括法律制度的一切形式結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治理,依法辦事,依法塑造公民人格,法律之外不應有多餘的特權和額外的負擔。 內在要求:善、正義
法治是一種基於法律建構的社會秩序,因而法治包含對法律規則本身公正性、正當性、合理性的價值判斷,即法律正義。只有當法律本身是正義的時候,才建立了人們合法期望的基礎,構成人們之間相互信賴以及他們的期望沒有實現時提出反對或主張的基礎。正義確實有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現不同形狀並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但就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貫徹「人民主權」原則:在立法層面,制度安排要促進社會進步,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各種權利、義務、責任、利益做到恰當分配;在行政執法層面,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嚴格依法行政,自覺帶頭守法,尊重法律,維護法律權威,按照合法、合理、比例、程序正當原則依法行使執法權、決定權、自由裁量權,做到合法執法、合理執法、及時執法、高效執法、有效執法、誠信執法、節約執法,尊重人權,維護各方正當權益;在司法層面,盡最大限度維護法院獨立、中立,避免司法等級化、商業化、行政化、地方化,保障法官權益和公正、公開行使審判權,確保任何進入司法程序的社會沖突、糾紛能得到正確、合法、合理、公正、平等對待,真正賦予法院對進入司法程序案件的終局性裁決權和對立法、行政的監督權;在社會層面,制度設計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和尊重,賦予自由、平等優先地位,禁止歧視,保護弱者,維護一般機會均等和一般性社會資源分配公平,支持各項合法文化事業發展,推進社會和諧進步。
法治秩序的內在要求,就是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目的價值,包括外在的、個人倫理層面的「善」和內在的、社會共同體層面的「正義」兩個方面,前者是個人主義的,後者則是集體主義的。 時代精神:服務、誠信、節約、正理
法治是一個隨著時代內容不斷充實的范疇。在當代,由於受現代性進一步開展引發的部門分殊化、資訊網路化、全球化、知識經濟化及相伴隨而來的風險社會,到上世紀90年代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興起,放鬆管制、社會自治、組織再造、政府瘦身、政策網路治理等行政合理性議題被引入法治領域,法治已經增添了不同於過往的時代內涵:
(1)政府合法性的根據不是憲法和法律的賦權,而是公眾意願和公共利益;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服務,關心和滿足公眾正當需求,建立與公民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關系,樹立誠信政府形象。
(2)任何制度設計、行政和司法過程強調以結果為導向,按照市場觀念運作公共資源和公共品供給模式,進行成本核算,建立節約型政府,權力行使不僅要遵循合法、合理原則,更要遵循比例原則。
(3)矯正「經濟人」假設,用「社會人」視角看待公民,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保障人權,「服務而非掌舵,重視人而非盯住生產效率」。
(4)強調實踐理性,關注制度設計的社會條件,立法被視為「著眼於現實」而非「著眼於安排」的一個公共選擇過程。
(5)反對先驗主義正義觀和法治的「契約論途徑」,主張「正理的正義觀」和引入「中立的旁觀者」機制,相信法律效力只有在不脫離民眾生活實際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指什麼意思
依法治國抄,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襲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