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國防

道德與國防

發布時間: 2021-01-08 20:34:33

❶ 國防的四要素

國防的四要素:

1、主體要素,國防的主體是國家;

2、對象要素,國防的對象是入侵外敵與武裝顛覆;

3、目的要素,國防的目的是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

4、手段要素,國防的手段是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1)道德與國防擴展閱讀:

國防的成就: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軍事文化大潮奔涌,勁風鼓盪。各級黨委和基層帶兵人著眼全局,科學謀劃軍事文化建設,將發展先進軍事文化作為戰略工程、系統工程和基礎工程,納入部隊建設整體規劃藍圖中,使軍事文化建設與中心任務同頻、與打贏需要同步、與戰場需求同軌。

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主線貫穿軍事文化發展全過程、部隊建設各領域,不斷釋放出新的熱力:南京軍區組織百名旅團單位政委上井岡山尋根思源,探尋文化鑄魂育人的「路線圖」。

全軍院校基層文化工作課評比現場,代表全軍院校基層文化工作課最高水平的優質課,以集團式的精彩列陣,展示出這門年輕學科的強勁生機;總政治部直屬單位150名宣傳文化骨幹沙河「論劍」,熱議「當好發展先進軍事文化排頭兵」的時代主題,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學員心中升騰。

大力發展先進軍事文化,成為推動部隊建設科學發展、促進部隊戰鬥力生成的倍增器。「礪劍—2007」演習、「礪兵—2008」演習、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與支援北京奧運、「跨越—2009」演習、2009年首都國慶閱兵、「和平使命—2010」上合組織成員國武裝力量聯合反恐軍演、2011年撤離我在利比亞人員。在

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全軍官兵交出一份份優秀答卷,也創造了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民族精神新的道德標高。

❷ 國防知識有那些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包括武裝建設、國防體制、軍事科技和工業、國防工程、軍事交通通信、人力動員、國防教育、國防法規諸多方面現代國防以軍事力量為核心,還包括有關的非軍事力量。

國防的主體是國家。國防的目的:捍衛國家主權、統一、維護國家的安全、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

(2)道德與國防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一、國家利益的整體性。國家的根本利益集中體現在安全和發展兩個方面。安全問題主要是解決生存和不被侵略的問題;發展問題主要解決和平時期建設與外部環境問題。而安全與發展權益的獲得和保障,最根本的是依靠國防的強大。

二、國防力量的綜合性。

三、斗爭形式的多樣性。戰爭是國防斗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表現形式,但是國防斗爭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較量,同時還包括政治、經濟、外交等其他形式。

四、國防目標的多層性。由於各國的國家利益不同,其所制定的戰略也不同,再加上各國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差異,就使得現代國防呈現出多層次的目標體系。

五、國防建設系統的協調性。現代國防建設是一個以科技為龍頭、以經濟為骨幹,通過總體性的戰略運籌,謀求綜合國防效益的有機系統。

❸ 近代戰爭觀念與國防思想是什麼

以鴉片戰爭的爆發為起點,中國國防遇到了「千古未有之變局」,中國人不得不面對既富於侵略性,又擁有近代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擁有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敵人。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在「千古未遇」的強敵面前,中國近代國防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一是列強不斷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且規模越來越大,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這樣的局部戰爭,直至發展到甲午戰爭這樣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列強各國雖然在瓜分領土、攫取權益方面有矛盾,有爭斗,但在侵略和壓迫中國人民這一共同目標上則是一致的,常常攜起手來共同對付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中,列強都聯手制華,或組成聯軍一同人侵中國,1900年甚至出現8個帝國主義國家共組聯軍人侵中國的情況。這就使中國在進行反侵略戰爭時,往往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二是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是海陸並舉。與中國傳統邊患主要來自北方邊疆不同,近代列強入侵中國很多是從東南沿海方向人侵的。同時,沙俄在東北、西北,英國在西藏,法國在西南的陸路方向也都分別發動了入侵。所以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國防威脅是全方位的。三是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既是為了割占土地,又是為了掠奪政治、經濟權益。它們不僅逐漸蠶食瓜分中國的神聖領土,還一步步將中國推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淵,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上述國防形勢的深刻變化,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軍事理論界,迫使人們對戰爭與國防問題做出新的、更深刻的思考:

(一)改變以往否定戰爭暴力的傾向,提倡軍國民主義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古代兵學家們,曾長時間抱著以道德化育天下的理想觀念,認為「國之存亡在德不在強」(《洋務運動》第6冊,第166頁),仁義之師必會取得勝利,強調「倭、法殘人之宗,夷人之祀,虐用其民。我以仁義之道,行壯直之師,興滅繼絕,其理亦可以一戰」(《澗於集·奏議》卷1,第11頁)。但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入侵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帝國主義列強擴張的本性是中國受侵略、遭壓迫的根源所在,認識到「十九世紀之中,白皙種人既佔領澳大利亞,又出全力分割阿非利加洲,粒砂寸土,皆有主權;於是登喜望之峰,脾脫全球,見夫太平洋東之大陸,可以染指,遂乃移戈東向,萬馬驕蹄,群趨並力,移其劇攝於亞洲,六十年於茲矣。今既圈其土地,割其港灣,削其主權,監其政治,二千年文明之古國,久已為列強姐上之肉,釜中之魚,其存其亡,不容自主矣。」值此強權之世,中國數千年來所奉行的「兵者不祥之器」、重文輕武。興文堰武的戰爭觀念已經過時,中國雖然愛好和平,但國人必須崇尚武力,「非尚武不足以立國」。從世界各國興亡廢替的教訓看,「英法德美何以強?強於民質之尚武也;印度、波蘭何以亡?亡於民質不尚武也」。所以,「國之有尚武精神,譬之則國魂也。今者中國已矣,其無國魂矣。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黃天已死,四郊皆多事之秋」。「吾將列炬以燭之,張樂以導之,呼萬歲以迎之,日魂兮歸來,吾祖國之魂兮,蓋歸乎來!」

(二)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兵戰、商戰並舉的新型國防建設思想

經濟是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戰爭賴以進行的必備條件,也是人們研究國防問題時無法迴避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漫長的冷兵器時代,它又最直接地表現為糧草與戰爭的關系。據古代史籍,早在上古時代,部落領袖神農氏就說過「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漢書·食貨志》)。此說固無足信,但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很早就產生了「重農重糧」思想則是不錯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孫武為代表的古代兵學家就從戰爭的實際需要出發,發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軍爭篇》)的告誡。其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作戰樣式的日趨復雜,戰爭對經濟的要求也超越了以往儲粟運糧的水平。基於古代中國以自然農業經濟為主導的情況,人們首先想到搞好農業生產與富國強兵的關系,強調「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管子·治國》)。在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里,大多數古代兵學家都從「重本抑末」的傳統觀念出發,把發展農業經濟視為強兵的惟一途徑,把孔子提倡的「足食」、「足兵」、「民信」視為國防建設的不二法門。另一方面,由於中原王朝在大多數情況下面臨的是北方邊疆游牧民族的襲擾,而對於一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政權來說,構築長牆、城邑是防止邊疆游牧民族襲擾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從戰國時代開始,歷代王朝大都很注意修長牆,築城邑。秦統一六國後,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了從臨挑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在中原北部豎起了一道人工的國防屏障。漢代更在陰山之北修築了一道外長城,並將秦長城延至焉耆。即使在無法修築長城的情況下,如宋代燕雲十六州被遼朝佔領,國防線被迫內移,無法修補長城故址,仍特意興置稻田,開挖塘泊,建成一道長四百五十公里,以關隘為重點,用寨柵渠網相連接的防禦工程,以阻遏契丹騎兵漫野而過。鑒於修牆築城在古代國防建設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它也成為傳統國防建設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然而到了近代,中國所面臨的不再是使用冷兵器的侵略者,所要進行的戰爭也不再是建立在農耕及游牧經濟基礎上的中世紀戰爭。中國一方面要改變國防經濟落後的狀況,另一方面又要設法將國防潛力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直接的國防力量,這就需要對國防建設問題進行新的理論思考。

中國近代思想家們最早將目光集中在國防科技的問題上。林則徐等人基於對鴉片戰爭中西方「船堅炮利」的深刻印象,首先開始了師敵長技的初步探索,如設法購買外國製造的大炮和水師船隻,組織編譯有關西式槍炮技術的書籍等。魏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系統地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說「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海國圖志『大西洋歐羅巴洲總敘》),並具體說明西人長技主要就是戰船、火器和養兵練兵之法(但他後來對「養兵練兵之法」有所忽略)。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的提出,成為中國國防建設思想歷史性變化的開端。其本質是突破了傳統重農耕、重修城築牆的原則,凸現了國防建設的科技主題。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全面展開。在從事國防科技引進的過程中,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國防科技與國防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防經濟的發展不再簡單地體現為對農耕和農業經濟的重視,而是要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具體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對近代國防經濟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這一思想認識大體表現為三個逐步遞進的深化過程:最初,人們只是認識到引進西方近代軍事科技最主要的途徑是建立和發展中國自己的近代軍事工業。這種近代軍事工業不再是古老的手工作坊,而是建立在「制器之器」基礎上的新式工業。李鴻章甚至把它看成是中國自強的推一道路。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習外國利器;欲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在此思想指導下,中國辦起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等一大批近代軍事工業,仿製了大量的洋槍洋炮,對中國國防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接著,一些人看到單純發展軍事工業是不行的。軍事工業需要原料和燃料,故應開採煤鐵礦藏,冶煉鋼鐵;需要大量的經費,故應發展近代民用工業和商貿,靠它們的利潤來不斷為軍事工業注入巨額資金。因此人們由求強進而求富,認識到「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晌源,莫如振興商業」(《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39)的道理。最後,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的一批近代思想家發現,中國近代國防雖然直接表現為軍事落後,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國家經濟的不發達。他們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國防問題,主張首先要大力發展工商業,即與東西方列強進行「商戰」而不是「兵戰」。王韜說只有民族工商業發展了,「凡泰西諸國之所眈眈注視,躍躍欲試者,一旦我盡舉而次第行之,俾彼無所覬覦艷羨其間,此即強中馭外之法也」。鄭觀應則明確提出了「商戰」的口號,說「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因為「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所以「習兵戰不如習商戰」。他把商戰視為無形之戰,把兵戰視為有形之戰,主張先進行商戰,即對中國國防力量衰弱標本兼治,反對遺其本而圖其末,反對單純重視軍事斗爭。同時,他還把國富看成是兵強的前提,堅信「國既富矣,兵奚不強」的道理。

(三)改變以往重北輕南、重陸輕海的做法,實行全方位防衛、海防塞防並重的國防方針

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所面臨的威脅大多來自北方游牧狩獵民族的襲擾,因而國防的主要方向在北方。歷代王朝築牆置戌的重點在北方,兵力部署的重心也在北方。從先秦至明代,在北方邊疆實行多層次、大縱深戰略防禦的思想日趨完善,普遍採用了修邊牆,屯重兵,以邊牆當其出沒,以重兵當其長驅的作戰原則。隨著火器在明清戰爭中得到更廣泛應用及西洋大炮的傳人,邊防城守戰法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有的兵學家提出了構築城壕、牛馬牆,以銑護城,以城護民的戰法,還有人提出了主張計謀退敵的謀守,奇襲出擊的以戰代守,憑堅城用大炮的固守戰法,等等。而在中國遼闊的東南沿海,由於以農業經濟結構為主的古代中國缺乏海洋經濟利益的強大推動力,古代戰略家們一直難於解脫自安於陸的傳統心態,大多數缺少海上生活經歷的封建文人士大夫,對驚濤巨浪極為恐懼,甚至在海上力量相當強盛的明代,仍然有人認為:「今之說海事者,往往謂御之於陸不若御之於海。其實大海茫茫,卻從何處御起?自有海患以來,未有水軍能盡殲之於海者,亦未有能逆之使復回者。」不如「陸戰一勝即可盡殲,賊乃興俱,不復犯我」(《籌海圖編》卷12)。以胡宗憲為代表的主張殲敵於海上的戰略思想在中國並不佔主導地位。清朝長期實行海禁政策,其海防的主要目標是防備漢族反清力量和海盜搶劫、走私,而非把已經大舉東侵的西方殖民者從海上入侵看成是國防的主要威脅。康熙帝晚年在一定程度上感到西方殖民勢力從海上入侵的可能性,認為「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並提出「海防乃今日之要務」(《清聖祖實錄》卷270)。但實際上,中國國防重北輕南、重陸輕海的傾向並沒任何改變。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從海上、陸上頻頻入侵,中國的周邊環境日趨復雜,戰略形勢更加惡化,以往較少碰到的主要威脅和次要威脅、現實威脅和潛在威脅,國防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海防和塞防等一系列新問題都擺在人們面前,迫切需要用新的戰略觀念和理論來加以解決。

制定中國近代國防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認清敵友,即搞清楚中國已經遇到和即將遇到的敵人是誰。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在相當長一個時期里仍沒有從所遭受的打擊中清醒過來。林福祥、魏源等人總結鴉片戰爭經驗時,也主要是著眼於對付現實威脅,對長遠的國防問題尚未涉及。只有林則徐在充軍新疆期間,耳聞目睹沙俄侵吞中國疆土的勃勃野心和強權行徑後,一曾指出:對付英國侵略軍「易與耳。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國朝先正事略》卷25)第一次提出了國家面臨的潛在威脅問題。1861年。面對風起雲涌的國內各族人民大起義和西方列強的人侵,清朝重臣奕沂等人聯名上奏「章程六條」,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進一步分析了主要威脅和次要威脅。他們指出:「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吞上國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故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卷71)這一認識雖然在方法論上比前人有所進步,但在選定國家主要敵人時,將對農民起義軍的血腥鎮壓放在首位,而沒有從全面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出發,對可能的作戰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只對單一的敵人進行防衛,沒有注意到潛在的、次要的威脅也可變成現實的、主要的威脅。所以清廷上下很少有人預料到普法戰爭後元氣未復的法國,竟會在茹費里上台的短暫時間里就改變國策,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當法國侵略軍向越南北圻步步進逼時,清政府也對自己的作戰對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指出「環何而起者,不止一法國,相逼而處者,不止一越南,此不特邊疆之患,抑亦大局之憂也」(《中法越南交涉史料》卷2),因此「亟宜通籌邊各,以彌後患」。基於上述新認識,清政府在中法戰爭後普遍的邊疆危機面前加強了全方位的國防建設,特別是結合對周邊環境的分析,正確地認識到日本將成為中國主要的直接的威脅。當時情況恰如時任北洋大臣幕僚的姚錫光所分析的那樣:「今日本機牙甚銳而毛羽未豐,舉中國全力以經營朝鮮,彼尚未能與我爭衡;失今不圖,殆非區區對馬海峽所能限制,更非鴨綠江門一衣帶水所能防維,患氣所乘,恐將延及畿甸」(《塵牘叢抄》上卷)。但清政府實際上並沒有十分重視對日本侵略野心的防範,由此造成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的慘敗。

與辨識主要威脅密切相關的,還有一個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問題。近代史上最先涉及這一問題的,是70年代那場海防塞防大討論。當時,俄侵東北,日犯台灣,英窺新疆,邊睡多故,危機四伏。中國的海防塞防同時出現危機。對此,一些督撫要員提出不管海防,專顧塞防的主張,還有一些人提出了暫時放棄新疆,移塞防之費專顧海防的主張。左宗棠則提出海防塞防並重,海軍、陸軍發展並重,最後清政府採納了他的主張,從而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海防提到與塞防等量齊觀的地位。

❹ 請問國防知識有哪些

國防,就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恐怖分子等,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國防的四要素:

一是主體要素,國防的主體是國家;

二是對象要素,國防的對象是入侵外敵與武裝顛覆;

三是目的要素,國防的目的是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

四是手段要素,國防的手段是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國防的目的:①捍衛國家的主權;②保衛國家的統一;③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④維護國家的安全。

國防所要維護的國家利益的具體內容是保衛國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資源和財產不受侵犯;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尊嚴,鞏固並不斷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為國家建設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條件,防止外來的侵略、顛覆和破壞,挫敗分裂國家的陰謀和行為等等。

國防工業可以生產大量的物質財富,增強國家實力,有的還可以直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國防科學技術可以帶動和促進軍用、民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防教育可以振奮民族精神,在保衛國家安全和國家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

和平時期加強國防建設:

(1)和平時期仍存在著種種不安定的因素,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此伏彼起,不加強國防建設,就難以應付可能發生的突然事變。

(2)戰爭准備是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中進行的,只有在平時加強國防建設,才能在戰爭突然爆發時贏得優勢和主動。

(3)強大的國防是維護和平的重要保證,在政權鞏固、經濟繁榮,有足夠的防禦能力和充分戰爭准備的國家面前,任何敵人都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4)道德與國防擴展閱讀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此言語中的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現代國防又叫社會國防、大國防、全民國防,包括武裝建設、國防體制、軍事科技和工業、國防工程、軍事交通通信、人力動員、國防教育、國防法規諸多方面,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從最高元首到每個公民,從軍事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識形態都與之密切相關。

現代國防以軍事力量為核心,還包括有關的非軍事力量;它重視國家的戰爭潛力,特別是戰時的動員效率;它還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現代軍隊是知識和科技密集的武裝集團,強調質量建軍勝過「人海戰術」。和平時期國防的作用是威懾,要求不戰而勝;戰時國防的責任是實戰,目標是勝利。

❺ 中國國防的含義

中國國防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國防始終把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任務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努力為人民服務。中國的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對外政策和歷史文化傳統,決定中國必然實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

中國國防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處理國際事務,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主張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國家間的糾紛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即使將來強大了,也決不走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5)道德與國防擴展閱讀

中國的國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鞏固國防,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這是中國國防政策的基本目標,也是中國憲法賦予中國武裝力量的主要職責。

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完全是為了自衛,是保障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安全的需要。中國武裝力量的規模是與保衛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相適應的。中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設和鞏固國防。

2、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這是中國國防建設一個長期的基本方針。國防現代化需要國家的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的支持,國防現代化水平只能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而逐步提高。

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大局,軍隊積極參加和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國防建設,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3、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中國在戰略上實行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國擁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於自衛的需要。

中國堅持全民自衛原則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立足現有武器裝備,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做好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准備。

4、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軍隊努力加強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目標是建設一支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

5、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行為。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外軍事關系,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不搞霸權主義,不搞軍事集團,不進行軍事擴張,不在國外駐軍或建立軍事基地。

中國反對軍備競賽,主張根據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行有效的軍備控制和裁軍。中國支持國際社會採取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安全、穩定的活動,支持國際社會為公正合理地解決國際爭端、軍備控制和裁軍問題所做的努力。

❻ 國防教育對國防的作用是什麼

一共四點:
1.強化國防憂患意識
2.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3.提升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4.強大國防後備人才,促進國防現代化

(一)強化國防憂患意識
國家的安危關繫到每個公民的生存和發展,國家的安全需要一個強大的國防,而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法律義務來增強我們的國防建設,公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更是與國家的安危息息相關。國防意識的強與弱是沒有天生的,是經過教育和環境逐步熏陶出來的。「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數歷史事實雄辯地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強大國防意識的國家,它將會處於舉步維艱的地步。
(二)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國家和民族才能夠的繁榮發展,這是它的先決條件。在拿破崙稱雄歐洲的時代,法國人民樹立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可惜這種力量並不是貫徹始終的。在拿破崙之後,法國失去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政府逐漸腐敗,國防日漸鬆弛,軍人的社會價值漸漸被人遺忘,愛國心、榮譽心成為輿論諷刺的對象。到了普法戰爭時期,法國的國防力量消失殆盡,普魯士軍隊勢如破竹,短期內征服了巴黎這個大約有兩百年歷史的歐洲政治中心。而今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而國防教育能夠強化人們愛國主義信念,將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志高無上的地位,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自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協調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四)強大國防後備人才,促進國防現代化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軍隊現代化的關鍵是人才,沒有現代化的國防人才,就沒有強大的現代化國防。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戰爭將是技術的抗衡與人才的較量。而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國防素質的強弱。未來戰爭雖是高技術條件的局部戰爭,但不能代表這只是部分人的戰爭,它仍然是人民戰爭。在和平時期,對我們的學生進行軍事理論教學組織軍事訓練,那麼不論他在校還是畢業,他都掌握著一門技術、有個專長,是國防教育的骨幹;戰爭爆發時,他們將成為戰場上的先鋒,組織群眾參加戰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取得戰爭的勝利,為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的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

❼ 國防建設與公民的關系

一、國防連著你我他,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大課題

「國防連著你我他」,這句話清楚明白地說出了國防與每個公民的關系。進一步弄清國防為什麼連著你我他,弄清國防與每個公民究竟有何等重要的切身利益關系,這是必須和應當弄清的一個重大課題。
毛澤東在1948年4月2日發表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我們貫徹執行《國防教育法》,就是應該通過生動具體的國防教育,使每個公民認清國防與自己的利益關系,使人們懂得國防與每個人的生存、生命、家庭幸福、榮譽、尊嚴密切相關,血肉相連,從而引起人們對國家安全、強盛、尊嚴的深刻關注,激發起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國防與你、與我、與他、與每一個公民的利益關系本來是十分清楚的。國強則民安,國破則家亡。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人們通過血與淚換來的對國防與人民的生命、財產、生產、生活等價值關系的深刻認識。但是,對這種價值關系的認識程度,在一個國家內,在全體公民之間,情況是很不平衡的。有的認識深刻一些,有的認識膚淺一些,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認識。一般地說,當外敵入侵,公民的生存、生命、家庭幸福受到直接威脅的時候,對國防重要性的認識要深一些,會覺得沒有國防不得了;而在和平時期,當自己國家由於已有相當強大的國防力量,外敵不敢貿然進犯,人們過著安居樂業生活的時候,則容易出現輕視國防,甚至出現國防可有可無的認識和心態。這好比人們對待健康一樣,健康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十分寶貴的,有的人當自己處於健康狀態時,卻並不覺得它的重要和珍貴,當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甚至將要失去它時,才覺得健康對於個人的生存、生命、生活是多麼重要。通過保健教育,人們懂得健康的重要,就會珍惜它,保護它,通過鍛煉、營養來強化它,千方百計防止病毒人侵。對國防的認識和理解也應是這樣。我們不能等到敵人把刺刀逼近胸口上,再來認識它的重要性。在平時,在享受國防帶來的安寧環境和幸福生活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它、輕視它。要通過經常而有效的國防教育,使人們居安思危,認識國防對於我們每個人的價值和作用,從而積極關心和參加國防建設。人們越關心國防,國防越強大,和平幸福生活就越有保障。
所以,認清國防連著你我他,是強化國防意識的關鍵環節,是國防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

二、國防連著你我他的生存與生命

國防與你、與我、與他的關系,首先是國防同你我他的生存、生命息息相關。沒有國防,便沒有國家的安全;沒有國家的安全,便沒有你我他的生存、甚至生命的保障。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歷史的忠告。翻開1840年以來的中國歷史,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如下事實:
(一)有國無防,千萬善良人們成為侵略者任意屠殺的羔羊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清朝末年,由於政府腐敗,有國無防,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多麼巨大的塗炭之災!
——1900年6月17日,侵略軍攻佔渤海海灣的重要港口——大沽口。侵略者一踏上大沽口的土地,便把那裡的人民驅趕到一起,用大炮排槍轟擊掃射。當時有300多碼頭工人打算到內地謀生,當他們走到沙皇俄國軍隊佔領的炮台附近,侵略者立即向這300多手無寸鐵的無辜工人開炮,頓時把他們一個不剩地打死在炮台前。侵略軍沖進塘沽鎮,更是獸性大發,見人便殺,使這個住有50,000多人的城鎮變成找不到一個中國人的廢墟。一千多戶人家的新河,被侵略者毀掉七八百戶。當時,海河飄浮著一具接一具的屍體,岸畔一片哭兒叫母的凄慘呼聲,而侵略者卻發出魔鬼般的狂笑。
——八國聯軍侵入天津,把大炮架在最高的鼓樓之上,對著逃難的人流狂轟,使鼓樓至北門外水閣,幾里長的街道上推起幾尺高的屍體;西門內外,屍體也堆積成山。聯軍逢人便殺,使百萬人的天津城,幾乎殺去十分之九。海河裡的死屍,竟阻塞了水流,河堤上的鮮血積了一寸多深。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逃難群眾和義和團戰士集中在庄王府里約有1700多人,聯軍包圍庄王府,一邊用槍炮射擊,一邊放火焚燒,使1700多人無一倖免。血水從門洞里往外流,屍體垛得老高。侵略者強迫活著的人抬屍掩埋,強盜們又開槍把抬屍者殺死在大坑中。
(二)有國無防,廣大城鄉成為敵人施虐的慘絕人寰的大屠場
20世紀的30年代,由於當時中國仍然處於有國無防或防而不固的狀態,日本帝國主義乘虛而人,先侵佔東北三省,繼而侵佔華東、華北。侵略者鐵蹄所踐踏之處,視中國人民的生命如草芥,殺人如麻,製造了無數慘絕人寰的大血案。
據史料記載,僅從1937年?月?日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殘殺我國人民竟達一千萬以上,僅山東一個省,就被日寇殘害370多萬人。
日本帝國主義對我抗日根據地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搶光、燒光、殺光。河北省的潘家峪,是我抗日游擊根據地,有兩百多戶人家1700多人。1941年1月25日深夜,日本鬼子兵把群眾趕進一個大院,用機關槍、步槍從房頂上、院牆上、大門口,向院子猛掃,並在房屋和堆的柴草上澆了煤油,大院頓時烈焰騰空,血肉橫飛,當場有1230名同胞被活活打死、燒死。
日本侵略軍在侵佔我國南京之後進行的大屠殺,對於我國人民認識國防的重要性,更是一篇極為深刻的反面教材。它從反面告訴人們,當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國防,當侵略者踏上這個國家的國土,這個國家的人民,無論是工人、農民、學生、商人,無論是青年、壯年、老人、孩子,都會成為侵略者的活靶子。侵略者對於被他們侵略國家的人民,是沒有任何人道可言的。
在南京的漢中門外,在長江邊的中心碼頭,在草鞋峽,在燕子磯,在觀音門某大學操場窪地,中國同胞或三千,或五千,或一萬,或兩萬,被法西斯強盜用機槍掃射、用刺刀猛戳、用汽油焚燒,甚至被活活埋死。被殺害累計竟達三十多萬!

(三)有國無防,中國人被活活送進細菌試驗工廠

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人們愛護自己的生命,自然珍惜自己的健康,有了疾病,千方百計診治;平時飲食,謹防細菌侵入人體。然而,當一個國家有國無防或防而不固,當這個國家的人民淪為亡國奴,在侵略者鐵蹄魔爪下,人們的健康、生命是連雞犬也不如的。
1931年,在日軍佔領下的哈爾濱平房區,日軍強征數萬中國民工,建立了一座規模很大的細菌工廠。這個工廠佔地30多平方公里,設有細菌研究、細菌生產、細菌武器製造等八個處。他們在這里培養了數以萬計的老鼠,培置了大量的鼠疫、霍亂、傷寒等殺人細菌。為了檢驗細菌殺人的效果,日本侵略者抓了大批的中國人充當他們的試驗品。
在一次試驗中,日本法西斯強盜,把50名中國人分成三組:第一組注射兩次預防針,第二組注射一次,第三組不給注射。然後強迫這50名中國人喝下染有傷寒細菌的水。結果,沒有注射預防針的第三組全部死去,其他兩組也都不同程度地染上傷寒,折磨得死去活來。
又有一次,日本鬼子把十幾名中國人拉到靶場,分別綁在柱子上,有的露出手腳,有的露出肚子、脖子,把臉和胸部加以保護,然後用飛機投細菌炸彈,用電流引爆細菌炸彈,使被炸傷的人立即被染上炭疽菌,事後,這十多人相繼死亡。
據史料記載,「從1940年到1945年間,通過這個細菌工廠,因被作試驗傳染疾病致死的中國人達3干多人」。

三、國防連著你我他的致富與小康

歷史還告訴我們,如果有國無防,如果讓侵略者肆意踐踏我國的國土,你我他想富也富不起來,即使富起來,物質財富也保不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100多年,帝國主義利用我國國防力量虛弱,用軍艦、大炮,輕而易舉地打進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好比沒有圍牆、沒有柵欄、沒有得力看守人員的菜園、果園、瓜園,被強盜和野獸肆無忌憚的搶劫踐踏。
僅以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為例,當時被迫簽訂的僅向中國公開索取的白銀就達9億8千萬兩。
據史料記載,八國聯軍侵人天津,美國侵略軍搶去庫存的銀子,可以堆成30英尺見方的銀山。30英尺摺合我國市尺為2丈7尺多。也就是說,這座銀山,高度,長度、寬度都是2丈?尺多。俄國和英國各自搶走的銀子,都多達幾百萬兩。沙俄軍隊跑到鑄銀廠搶走幾百萬兩;日本侵略軍跑到長蘆鹽務署搶走銀子200萬兩。公家的銀子他們要搶,市民的店鋪和居室中的財寶他們也去搶。有一夥侵略兵在一個棺材裡搜出了銀兩,於是便紛紛跑到田野刨墳挖墓,搜刮財寶,造成津郊幾乎無墳不破。
八國聯軍在北京的搶劫更加令人發指。侵略軍入城後,竟特許大搶三日,然後就自由分散去搶。堆滿珠寶金銀的皇宮、頤和園,都被侵略軍搶劫一空。至於各官府庫存金銀,侵略軍更是車運馬馱,不搶光不罷休。戶部庫、鈔法堂、祿米倉、太常寺、光祿寺,都被破牆刨壁,僅現存白銀就被搶走六千萬兩。私人府第也不能倖免。禮王府一處,光金銀財寶就被法國軍隊拉了7天,堆積在西什庫教堂,像個珠寶山。
無獨有偶,這種野蠻的國際大搶劫過去30多年之後,侵華日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937年12月日軍進入南京,在進行血腥屠殺的同時,就是大肆搶劫。他們什麼都搶,布匹、衣服、自行車、箱子、金銀、手錶,糧食、牲畜、器皿、古玩……沒有不搶的。
中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谷壽夫戰犯案卷判決書中就有這樣一段話:「舉凡糧食、牲畜、器皿、古玩,莫不劫取。如在石壩街五十號,搶劫國醫(中醫)石筱軒名貴書籍4大箱,字畫、古玩g000餘件,木器400件,衣服30餘箱。又在集慶路任管巷等處,搶劫民間牲畜、糧食、錢財不可勝計。」
日本侵略軍究竟在南京搶走多少財富,這是難於統計的。僅據1946年國民黨南京臨時參議會公布的「南京損失調查」中有這樣一些數字:南京市損失衣服5920箱,又591萬多件;現款447900多元;金銀首飾14200多兩,又6345件;古字畫28000多件;古玩7300多件;各種車輛956輛;牲畜6277頭;糧食1208萬多擔……
帝國主義侵略軍對被侵略國家的人民所犯的罪行,除了「殺」,除了「搶」之外,還有一個「燒」字。他們凡是搶不走、帶不了的財富,就肆意縱火,燒個精光。
北京的圓明園是清朝皇室的行宮,是綜合中西建築,聚古今藝術珍品而建成的壯麗宮苑,藏有各種無價珍寶,少見的典籍,著名的歷史文物。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圓明園內的奇珍異寶先是大肆搶劫,搶劫過後,強盜們又為了消滅罪證,於是縱火焚燒。猛獸般的熊熊烈焰,硬是把中國勞動人民用血汗鑄成的壯麗宮苑化成一片廢墟!
侵略軍不僅燒官邸,同時燒民宅。從西安門經地安門到東安門,當時房舍百分之九十被燒掉。侵略軍把「燒」作為對中國人民進行高壓統治的手段之一。史書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戶部侍郎的鄰居孫公園的幾歲孩子,在玩耍時把一小塊石子拋進俄國侵略者的住宅院子里,恰巧被俄國人看到,侵略者不由分說,把孫家及左右鄰居都抓了去,挨個痛打一頓之後,就放火把孫家房子燒掉,大火延燒到附近的興勝寺廟,從早晨燒到晚上,燒掉房屋90餘間。
從「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軍隊,共燒掉中國人民多少房屋和財富,造成多少人無家可歸,是難以數計的。僅據日軍對南京大屠殺的檔案資料,侵略軍攻陷南京之後,「沿中華門到下關江邊,遍地大火,烈焰燭天,半城幾成灰燼。」據當時在南京的外國人提供的材料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調查認定,全市約三分之一的房屋建築被燒毀。
實事表明,有國無防,即使有萬貫家財,也會被侵略者一把火燒光。只有建立強大的國防才能保障你我他的致富與小康。

四、國防連著你我他的榮譽與尊嚴

國防同你我他的榮譽和尊嚴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了強大的國防,你我他的榮譽和尊嚴才有依託和保證,否則,你我他就無法避免遭受外來侵略者的欺凌和污辱。
在帝國主義利用我國國防薄弱,肆意侵略中國的時期,在殖民者統治的上海,在外灘公園門口曾經掛過一個牌子,牌子上竟赫然寫著這樣幾個大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喪心病狂的侵略者竟然把中國人和狗相提並論,把有幾千年文明的炎黃子孫,竟然看作和狗一樣,不得走進中國領土上的公園。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一位思想家孟軻就鮮明地提出:「人不可以無恥。」事實上,羞恥之心,凡是神智正常的人都有的。每個人都願維護自己的人格、榮譽和尊嚴,每個人都不願遭受他人的欺凌和侮辱。可是,當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國防,當這個國家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侵略者就會對這個國家的人民任意凌辱,任何榮譽、尊嚴也都失去保障。稍微看一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期間,對中國婦女殘暴凌辱的罪行,實在令人發指,它也是一個教育我們不忘加強國防用血淚寫成的反面材料。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親愛的母親。當我國有國無防的時候,當侵略者的鐵蹄踏上我國國土之後,我們的母親竟遭到侵略者野獸般的蹂躪。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記載,日本侵略者姦汙中國婦女,連五六十歲、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也不放過。南京市三牌樓洪廟2號,有位58歲的老大娘,兒子都30多歲了。老大娘在日軍進城時,沒有來得及逃走,竟遭到野獸們的輪奸,然後用木棍由下部捅到腹部,將老大娘活活整死。有個陳吳氏老大娘,住南京市佛心橋20號,也是58歲,於1937年12月12日,被日軍中島部隊3個士兵輪奸後殺死……
日軍對中國婦女的凌辱,不分時間,不管地點,有三分之一的強奸行為是在白天進行的,有許多罪行就發生在大庭廣眾面前。野獸般的侵略者,甚至用武力強迫中國人子淫其母,兄奸其妹。將奸殺的中國婦女,赤身裸體,棄屍街頭。僅據在南京的外籍人士提供的材料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日軍在南京市製造的強奸案不下兩萬起。當時在南京的美國人貝德斯教授給友人的信中說:「日軍強奸佛蘭宅內的一個中國女人時(宅內共有避難者150人),一個四五個月的嬰兒啼哭不止,那個日本兵就把嬰兒活活悶死。」「被強奸的,有11歲的女孩子和53歲的老太婆」。據國際委員會的人士目睹,在新開路7號,一家14人全被日軍殺死。小女兒14歲死在兩張方桌上面,上身穿著衣服,下衣完全被剝光,血污滿桌,腹部被刺了兩刀。一個較大的女兒死在床上,情況與小女兒相同。水西門外某寡婦有女兒3人,長女18歲,次女13歲,小女兒9歲,均被強奸。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是這樣寫的:「強奸……在佔領南京後至少有6個禮拜中,在大規模進行著」。「全城無論是少女還是老年婦女,多數都被姦汙了。」在這類強奸事例中,還有許多屬於變態的淫虐狂行為。許多婦女在被強奸後,又被殺害。她們的軀體還被斬斷。」
《紐約時報》記者都亭在該報發表的報導中寫道:「中國婦女成了日軍隨心所欲的玩物。」「許多中國人每當他們的妻子和女兒被綁走強奸,就立即向外國人求助,但外國人大體上要幫助也無能為力。」
今天,帝國主義再也不可能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掛在中國的土地上。今天,每個中國人可以揚眉吐氣挺起腰桿做人,再也不會被外人任意凌辱。這榮譽,這尊嚴,就來自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強大的國防。
五、國防連著你我他的學習和進步
不少人可能都讀過法國作家都德寫的著名小說《最後一課》。這篇作品描寫的是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被迫割讓一部分土地給普魯士。這塊土地上有個鄉村小學,因為在即將開始的異國統治下,再不能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了,學校這天上的是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作品通過小學生弗朗士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作品的故事是虛構的,但它反映一個國家在遭到外敵侵略之後,學校里連自己祖國的語言也不讓學習的情況卻是十分真實的。
我國過去在有國無防的情況下,國家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塊國土成了敵戰區、淪陷區。這種情況下,青少年要接受正常的教育已不可能了。
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武力威脅下,強迫中國和他們簽訂不平等條約,憑借這些不平等條約,他們在中國開辦教會學校,對中國青少年進行奴化教育。在這些教會學校里,禁止學生紀念國恥,禁止學生參加愛國運動,中國學生可以被野蠻毆辱,中國國旗可以被肆意撕毀。
日本帝國主義更是這樣。「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者就下令關閉了東北所有的學校,對有抗日思想的教師、職工和學生進行了殘酷的鎮壓。1932年偽「滿洲國」政權成立後,雖說學校逐漸復學,而對教師、學生的迫害也就更加野蠻和殘暴。1932年,東北地區有中小學教師24000多人,到1933年就減少到16000多人。有9千多教師遭到清洗,或被迫改行,或被逮捕。日寇特務機關在沈陽市第三中學製造了流血慘案,一次就殺害愛國師生35人。「七七」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侵佔了我國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大片國土,日寇鐵蹄所到之處,對我國文化教育事業進行了瘋狂的摧殘。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1938年7月的一年時間里,據不完全統計:淪陷區的高等學校遭到破壞的達91所,占當時全國高等學校的85%;中等學校學生受戰爭影響不能上學佔全國學生總數的50%;受破壞的小學、幼兒園294000多所,占當時全國小學、幼兒園的44%。被破壞的圖書館2118所,民眾教育館835所,博物館42所。僅在東北1932年3月至?月的5個月中,被日寇焚燒的抗日書籍和中國歷史、中國地理以及具有民主思想的書籍,就達650多萬冊。
日寇在淪陷區一面摧殘中國文化,一面傾銷為殖民主義服務的各種出版物。1936年,日本向偽滿出口書籍共587,000餘冊;1937年增到380萬余冊;1939年又增加到1440多萬冊;1940年高達3440多萬冊。1939年日本在東北傾銷報紙5490餘萬份,雜志827萬多冊。
日本帝國主義還在他們魔掌所到的地區創辦學校,當然,他們辦教育的目的很明確:「造成被教育者有奴隸之資格,使其安於被統治地位,而不能有反抗能力與思想。」這就是「奴化」教育。一是把日語作為所謂的「國語」。在偽滿的所謂「學校教育要綱」中規定,「任何學校,均須列日語為必修的國語課之一;而將來『滿洲國』的共通語言,決定限用日語。」二是只准使用「奴化」教材。偽「滿洲國」還發出「通令」,強迫東北地區不得懸掛中國地圖,不得使用「中華」字樣,不得使用中國教材。日本侵略者還在淪陷區編了一套「中國日本化」的奴化教育課本,徹底排除了抗日救國內容,宣傳親日思想。
在偽滿統治下,東北的中國兒童連小學都遠不能普及,而在東北的日本人卻要普及大學教育。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有國無防的時候,在侵略者統治下,中國人民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殆盡,而殖民者卻在中國土地上普及他們的大學教育。
上述事實說明:如果我們不建設強大的國防,如果讓侵略者來統治我們的教育,就不可能有正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機會和條件。所以,當我們今天能在自己的領土上,能自由地呼吸,能安心地上學、讀書,能在現代科學文化道路上奮力攀登,應當看到強大國防的作用,應當在致力學習的同時,關心國防,為建設現代化國防,盡心盡力。
六、國防連著你我他的家庭和幸福
「國破家亡」,這四個字簡明扼要地道出了國防和家庭安樂幸福的關系。深刻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對我們認識國防的重要性是很有意義的。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國13億人民,生活在億萬家庭之中,反過來說,億萬家庭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的懷抱里。國家的富強,同億萬家庭的安危存亡緊密相聯。「家」與「國」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整體被破壞了,局部也很難保全;整體上穩固,局部也就安定。從我國5000年的歷史觀察,歷代王朝,凡是國力強盛,整備國防的,都國運光昌,人民安居樂業;凡是國力衰弱,防而不固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歷史懲罰,縱然不亡國,也弄得國家長期衰弱,人民飽受災難。
20世紀初,中國土地上為記述侵略軍使無數中國人家庭遭受的劫難,出現過這樣一篇匿名告示

「洋兵入境後,屋戶劫火焚。
今年賠款大,剝削我黎民。
富者封物產,貧者罪加身。
父哭與兒啼,凄聲不忍聞。
今日皇差大,官吏饞狼奔。
敢進蹕路行,罰銀三千斤。
臨蹕路左近,拆屋且毀墳。
嗟我民何罪,為此中國民!」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對自己家庭和親人的骨肉之愛。這種骨肉之情,是親密的家庭血緣關系的反映。當然,除了骨肉之外,在長時期共同生活中,還形成了互養互育、互幫互助的互為依存的感情。但是在有國無防的情況下,在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和殘暴姦淫燒殺下,這種家庭親人之間的骨肉之情也是沒有保證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製造的無數家庭親人的生離和死別,是無數家庭的悲劇和慘案。
在南京市水西門外,有一個老人,膝下只有兩個女兒。一個已嫁,一個未婚。1937年12月,南京陷落之後,先是女婿被日軍拉去當挑夫,一去未歸,全家人牽腸掛肚,正惶惶不可終日,忽然家中闖進了3個日本兵。日本兵發現這家有兩個姑娘,獸欲大發,把老人用拳頭打翻在樓下,追到樓上,要姦汙兩個女兒。老人在樓下聽到心愛的女兒悲慘的呼救聲,心如刀割,勉強向門口爬去,希望求得救援,被日本兵發現,對著後腦一槍,又向後背捅一刺刀。兩個女兒聽到樓下槍聲和父親的慘叫,五內俱焚,奮身而起,對著獸兵,拳打腳踢,張口撕咬,日本兵便拔出刺刀,對著兩個手無寸鐵的少女一陣猛刺。就這樣,兩個女兒連同他們的父親,一家三口,頃刻死於非命。
類似這樣滿門被害的何止萬千。至於家中親人被害,家庭生活橫遭破壞的就更多了。
家,本來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十分親切的字兒。家,給人以幸福,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安全。然而,當「小家」賴以生存的「大家」——國家沒有足以防禦外侮的能力的時候,小家庭的溫暖、幸福、安全也就難以存在了。
日軍侵入南京之後,竟然規定難民區所有的家庭一律不準關閉大門。有些家庭基於自衛的本能,偷偷地將大門關上。但是,一旦被日本兵發現,單薄的門板抵擋不住日本兵的皮靴和槍托,一頓猛砸,夾著破口大罵,等大門一被砸開,日本兵便惡狠狠地沖進來,必然是見人就殺,一轉眼便是血肉橫飛,屍體倒地。一些普通的家庭,只是為了獲得一個短時間的心理安全保障,結果付出了這么慘重的代價。
「亡國奴」的生活,已沒有自己的「家」可言了!
我國有兩句古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皮都沒有了,毛發附在哪裡?鳥的窩兒都被搗毀了,哪裡還有完好的鳥蛋哩?這兩句話是充滿哲理的。同樣,你我他的國都被侵略者打破了,你我他的家還能存在嗎?「國破」,自然要導致「家亡」!

七、建設和保衛國防是你我他的神聖義務
國家通過法律規定自己公民要履行保衛國防的義務,並不是我們的獨創,世界各國都以法律形式,對自己的國民提出這樣的要求。美國把保衛國家稱為「社會的第一勤務」。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在她就職後首次發表的1980年國防白皮書中一開頭就講了這樣一段話:「確保國家安全,保證使用公平而和平的手段,在國內以及國外追求國家正當利益與活動的自由,是政府的基本義務。不止如此,它還是政府高度重視的義務。」英國法律規定:凡具有英國國籍之健全男子(除若干有限之例外),均有依法應徵到任何武裝部隊中服兵役之義務。土耳其憲法不僅規定:「參加保衛祖國,乃系每一個土耳其人之權利與義務」,還規定:「無故未服兵役者,均不得被選為議員。」1938年到1970年,五任總統,有四任是當過兵的。以色列規定:「凡以色列國民,無分男女,均應當兵。」傳說有這樣一個故事:1958年以色列選出最美的姑娘到美國參加世界選美。選美結束,美國影片商人即向她要求訂約拍片。這位姑娘的答復是:「我很抱歉不能接受你的盛意,因為我已到了兵役年齡,我要趕回國去當兵。」
由此可見,各國要求公民履行國防義務是很嚴格的,公民履行國防義務的意識也是很強的。
公民為什麼必須履行國防義務呢?這個問題說來也很簡單:公民履行國防義務,參加保衛國防,就是保衛自己祖國的生存,保衛祖國的利益,其中也就包括著保衛自己的利益,保衛自己的生存和生命,保衛自己的安全和幸福,保衛自己在祖國享有的各種權利。尤其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由於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當家作主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和保衛自身利益的一致性體現得就更加明顯和完整了。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公民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根本一致,保衛國家的安全,直接關繫到公民能否享有憲法和法律的權利。如果祖國遭受外國侵略而不能得到有效的抵抗,如果國家喪失了領土和主權,如果這個國家的公民成了亡國奴,那麼什麼權利也就享受不到了。
為了保衛你我他的生存、生命、尊嚴、幸福,讓我們以高度的自覺來履行我們的國防義務。

❽ 為什麼要培養中國公民的國防精神和國防意識

國防意識是民族生存之魂

如果說國防是民族生存之盾,那麼國防意識就是民族專生存之魂。強烈的國屬防意識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是制止戰爭、威懾敵人的重要因素。公民國防意識的強弱關繫到國家的強弱、民族的興衰。

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所謂固國家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為也。」先驅者在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國防鞏固與否不應只以「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來衡量,還應看其國民的國防意識和精神狀態如何。

(8)道德與國防擴展閱讀:

現代國防意識以現代國家觀、現代愛國主義為基礎,是一種「大國防」意識,這種國防意識是民眾的公共道德之一。從世界范圍看,發達國家大多實行全民保衛方針,從軍事、科技、經濟、文化、外交諸方面綜合施策,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國防軟實力,應付世界各種風浪的沖擊。

一些國家不遺餘力地倡導「大國防」,就是為了用現代國防意識統一民眾的意志力、愛國心和責任感,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水平,以適應全球化時代世界國防建設及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態勢,適應國防文化在全球范圍內交流、滲透和碰撞的發展態勢。

❾ 國防教育徵文1000字

我們青少年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通過參加國防教育能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從而增強對國防的義務感、責任感和堅決保衛祖國的堅強意志。

每年九月第三個星期六是全民國防教育日,這是和平年代歷史對現實的警醒,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怎能忘記那段沉重屈辱的歷史?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還不是因為當時國力薄弱,清政府腐敗無能嗎?到頭來落得個割地賠款,賣國求榮的下場,園明園被洗劫一空,多少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這是多麼沉痛的教訓啊!俗話說落後就要挨打,只要我們國力強盛,軍事過硬,眾志成城,就能立於不敗之林。

愛國主義教育是國防教育的永恆問題,國防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話題。我們應該牢記無數先烈們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邱少雲、江姐、董存瑞等先烈的名字將永遠刻在中國歷史的豐碑上,二萬五千里長征,更讓世人見證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激勵著我們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增強國防意識。

我們青少年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增強國防觀念,有了豐富的知識,我們才能製造出世界上一流的武器裝備,才能令垂涎中國的列強望而卻步。在和平年代雖然沒有真槍實彈的鍛煉機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方法近距離感受戰爭,比如在革命紀念館有一些模擬戰場,通過高科技聲、光、電再現戰爭場景,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震撼不已。

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日本侵略者雖然有著比中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最終還是被勇敢的中國人民趕出了中國,因為中國人民知道國家安全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被人踐踏是一種恥辱,所以他們團結起來,萬眾一心,加強國防,譜寫了一曲勝利的贊歌。

每一個青少年都應實行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的原則,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假期里經常參加一些軍訓之類的活動,鍛煉好自己的身體,在艱苦的條件下勇於磨練自己的意志,擁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如果有機會的話,最好能到部隊上親自感受一下綠色國防的魅力,讓你會更加有一種使命感好、責任感、自豪感。你一定會特別嚮往軍營生活,服兵役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選擇軍營,關注國防是你無怨無悔的選擇。軍裝很美,它不只是一種服飾,它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榮譽。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每一次搶險救災,他們都沖在了最前面,雖然滿是艱險,卻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在每一次戰勝困難時,看到同胞們感激的笑臉,那是最奢侈的回報啊!

政治、文化、經濟三者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任何一方面的沖突都會引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而軍事是一個國家的堅強後盾,政治安定,經濟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現在,仍有一部分反動勢力在興風作浪,大搞分裂祖國的活動,對中國推行「西化」「分化」戰略,企圖利用各種手段將中國搞散、整垮。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防教育,才能更好地振奮名族精神,激發愛國主義,促進國家的團結統一,保持民族的生機與活力。

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國防人才。民是國之本,國民素質是決定國家盛衰強弱的根本性因素。我國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國防需要的是身體健康,擁有從事生產和一定的戰鬥技能能夠愛國守法的「國防人」。只有廣大公民都具備國防所需要的特定素質,,才能適應國防的要求,否則,就難以成為對國防有用的人,更不能成為國防人才。國民素質的提高,國防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國防教育作用的發揮。

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國防實踐中,反復地接受國防教育,整體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現代戰爭對人的精神、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今世界各國無不將國防教育視為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國防人才的重要途徑,予以高度的重視。就連軍事技術最發達、武器裝備最先進的美國,也絲毫沒有放鬆對國民進行國防素質的培養。我們要建設現代化國防,要提高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能力,也必須大力加強國防教育,使廣大公民從思想上、知識上、技能上做好進行國防建設和開展國防斗爭的准備,特別是早就一大批適應現代化國防要求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國防人才。這項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是地方各個部門和系統義不容辭的責任。

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國防教育應該從小抓起,有的學校對此十分重視,把減負留給我們的時間,轉化為讓他們自我發展和主動發展的空間,運用了「兩條退走路」的方法開展國防教育。

國防是國家安全的有力保障,強國防、愛中華,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❿ 什麼是愛我國防

國防是為扞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現在的世界還不太平,因此加強國防教育,建設強大的國防,是時代的要求。
國防在我心中 在我的心中,國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防事業是每個中國人都應引以為高尚的事業,而從事國防事業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與偉大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在不斷發展,人類在不斷進步,社會也變得更加文明。國家、種族的界限日益縮小,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素質也越來越高,和平與發展成了當今社會的主題。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國防只有在戰爭年代才值得重視,在這個和平的年代裡顯得多餘了。 可是,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作後盾,無論多強大的經濟也會化為烏有。眾所周知,落後便要挨打。當今霸權主義,強權橫行。由於一次海灣戰爭,原本風光富裕的伊拉克也算一個經濟強國,但現在卻只能任人宰割,前幾年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嗎?假如他們擁有自己強大的國防後盾,還會任人宰割嗎。
歷史發展至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成為現代戰爭和世界不穩定的根源。形形色色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沒有一次不是由於霸權主義發動、挑撥,或是參與的。我國承諾在世界上永遠不稱霸,不欺侮任何國家,也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欺侮任何小國、弱國。戰爭看似離開了我們,其實並不遙遠,我們不能夜郎自大,坐以待斃,「居安思危,忘戰必危」,世界並不安寧,並不太平,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依然虎視眈眈。
我們青少年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通過參加國防教育能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從而增強對國防的義務感、責任感和堅決保衛祖國的堅強意志,我們不願重蹈戰爭的覆轍,讓我們建築起國防的銅牆鐵壁,遠離戰火硝煙,捧著鮮花迎接欣欣向榮的明天。

熱點內容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是 發布:2025-05-02 05:07:33 瀏覽:580
離婚案能法律援助嗎 發布:2025-05-02 05:06:49 瀏覽:588
施工方擅自停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2 05:06:04 瀏覽:447
泰安蘇律師 發布:2025-05-02 05:04:29 瀏覽:586
刑事訴訟法上繳法條 發布:2025-05-02 05:03:03 瀏覽:107
夏令營法學 發布:2025-05-02 05:02:22 瀏覽:438
寵物用品前台接待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2 04:55:23 瀏覽:943
劉金臣律師 發布:2025-05-02 04:55:21 瀏覽:106
婦女聯合會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5-02 04:53:56 瀏覽:191
天林律師 發布:2025-05-02 04:52:28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