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五種
❶ 道德經中五色,五音,五味的意思是什麼
道德經中五色的意思是:青、黃、赤、白、黑;五音的意思是:宮、商、角、徵(zhǐ)、羽;五味的意思是:甜、酸、苦、辣、咸。
出自《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是用這些來代表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給人以感官刺激享受的事物,告誡你貪戀這些就會使你目盲、耳聾、口爽,這里的「口爽」不是指嘴巴舒服,這個「爽」是貶義詞,就像「爽約」之類的語意,指使口敗壞。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成群結隊的策馬賓士,狂喊嘯叫著圍捕獵物,想想這種場面,都會使人腎上腺激素飆升;稀有難得的物品,往往誘使人生出不軌的行為。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像第二章說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要使民無知無欲,聖人就要以身作則,自己就要做到為腹不為目,吃就求吃飽好了,不要再求食物山珍海味,秀色滿目了。所以要去彼取此,彼為目,是表象的東西,此為腹,是本質,或者說就是「道」,吃飽才是吃的本質。
此章老子就是要教導我們要追求事物最本質最朴實的「道」,而不要被事物呈現的眼花繚亂、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就像「五行」學說,這種東西可能連表象都不是,只是假象罷了,是「可道之道」,絕不是真正的道。
(1)道德經五種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❷ 道德經中的善人和不善人是什麼
道德經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
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說到善,我們常常會聯繫到行善積德,我們常常要去做善事,這里的善事的善就是善惡的善。
那老子文中的「善」是善惡的善嗎?
在本段的開始,老子就給出了他認為的善的定義。
老子給出了五種行為:行,言,計,閉,結,這五種行為老子都給了它一個前綴「善」,用善字
來形容這五種行為,這五種行為都是做某種事情,善這里的意思就是善於做這些事情,而後面
寫了善做的程度,那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程度,也就是說最善於做某種事情,達到了近乎道
的地步。
所以老文中的善人就是最善於做某事的人。
不善人就是不善於做某事的人。
這就是我們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常常把善當作是善惡之善,那是錯誤的理解。
❸ 老話「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是啥意思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五味是指五種味道“酸甜苦辣咸”,代指各種各樣的味道,五色代指各種各樣的的顏色。這句話可翻譯為各種各樣的顏色讓人的眼睛無法保持客觀的注視,各種各樣的味道混合起來讓人的嘴巴無法品嘗出其中真正的味道,無法保持客觀的品嘗。
因此,正如聖人所言“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我們要深刻把握自身存在的不足,不因為暫時獲得的褒獎而沾沾自喜;不因為先前的榮譽而放棄前進,停滯不前;不因為目前的成功,而沒看見這成功背後隱藏的不足。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仍需要不斷前進,不斷邁開自己的步伐,才能夠不斷地走向更高的境界。
❹ 《道德經》告訴我們,做好事的五種境界!
小王喜歡做慈善,他每做一項慈善都要以比較高調的方式廣而告之。
有的人就認為,小王做慈善是為了作秀,但是,小王卻有著自己的考慮。
他說:「起初,我做慈善也默默在做,沒有聲張,但是後來,我覺得,我應該把這件事傳播出去,號召更多的人從事慈善事業,況且,我是真金白銀做的這件事,根本不在乎別人說我在作秀。」
小王的發心沒有錯,正向引導作用的確比較重要,這也是符合人性的。為小王點贊。
但是,小王也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境界太低了,他認為默默地做慈善才是最高境界,那麼,小王的想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找到答案。
《道德經》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意思是:德高的人做了有好的事不認為有德。德低的人以有德自居,緊守著德的榮耀,害怕失去。所以說,德高的人順乎自然作為,德低的人自然地做事,而後念念不忘,總是強調。最講仁愛的人有意為之,而後將其忘掉。正義的人主動去做而且事後念念不忘。而講禮儀的人強調遵守禮儀但沒人回應,則憤怒的揚起手臂強迫別人遵從。
第一種境界: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才是最高境界的德行,他們做了有德的事情,沒有掛在心上,也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的人是自然而然的做事,自然而然的做了,自然而然的忘了。別人一問他哪天是不是做了什麼好事,他回想起來的確做過,但是並沒有覺得自己做的是多麼了不起的事。
第二種境界:下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的人做了好事,心裡總是記得,哪怕不到處宣揚,也會記得很清楚,甚至害怕別人否定自己做過好事,他怕自己做了好事失去了意義。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的人會比較在意自己做的好事,因為他們心理上是有預期的。
比如,一個人做好事希望得到好報。做好事為了正面宣傳引導作用。
第三種境界:上仁。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仁」就是仁愛、同情心,「上仁」就是比較有同情心、仁愛思想的人。
他們會去主動尋找好的事情去做,認為做好事的行為很好,然後,再把它努力忘掉。
有人會問,「上德」、「下德」「上仁」的區別是什麼?
「上德」做的好事,是自然而然做的,無為而無以為,「下德」做的好事也是自然而做的,但是自己會很在意做好事的意義。「上仁」做的好事,不是自然遇到的,而是刻意去尋找的,只不過想像上德一樣「無以為」。
但是,一旦有意識刻意去做事,就已經脫離了「德」的層面。
舉個例子:
比如,明天要考試,我並沒把考試放在心上,晚上到點照常睡覺了,這是「上德」。如果你告訴自己,要早點睡覺,為了明天有個好精神,這種有目的地去睡覺,這是「上仁」。
結果有什麼不同嗎?
「上德」會自然而息,能夠很平穩地入睡,而「上仁」卻可能會因為考試意識太強烈,反而緊張的睡不著了。
第四個境界:上義。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他們主動去做事,並把事情牢牢地記住,念念不忘,甚至會大肆宣傳自己做的好事。
第五個境界:上禮。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禮」是「德」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如,禮貌、禮制、禮法。
「禮」體現出了規則性,甚至是帶有強制性,用「禮」去約束別人,別人不願意,然後,你就強制別人遵守,誰不遵守就收拾誰。
所以,看起來大家規規矩矩很有「禮」,其實是因為有著一種外在的約束力存在,怕自己違反了「禮」被收拾。
「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的根本區別在哪?
區別就在於人的虛妄之心的強弱不同。
從「上德」到「上禮」虛妄之心逐漸加強。
「上德」是沒有虛妄之心,順其自然,心無所駐。
「上禮」是虛妄之心最強,控制欲極強,甚至要「攘臂而扔之」——憤怒的揚起手臂強迫別人遵從。
這五種境界說完了,需要細細品味才能悟出其中道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要向「上德」那樣「無為而無以為」?
其實,當你有這種意識,就已經脫離「上德」層面了。
這五種境界我們明白了就好,不要總想著自己要做到哪樣,自己的行為處於哪樣。
我們做事的宗旨應該放在「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摒棄虛華,內心清凈的做符合「道」的規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