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國情
A. 落實依法治國 國家和公民個人應該怎麼做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力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其實我們每個公民都應認識法治的定義,增強法律知識,努力學習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促進全社會形成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我們國家過去所要強調的一種人治、人的統治的傳統,所以2013年要對傳統進行這么大的變革的時候,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2012年我們的法治建設中出現了很多的矛盾和問題,面臨著國情與理想、變革法制和守成法制、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反對與經濟增長、本土化與國際化、普適性和地方性等矛盾。這表明我們的法治建設離成功還有相當的距離,在2013年我們只是已經進入了這個過程,離目標還比較遠,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B. 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
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深入開展法治建設與活動,積極運用普法和依法治理基本手段,依法管理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事務,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希望大家喜歡。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一
全面依法治國是十幾億人民的社會行動和偉大實踐,其實踐主體是每個公民。通過全面依法治國,一方面全面繼承和發揚中華文明中的天下觀念、仁愛情懷、包容精神等精華,解決制度與秩序問題;另一方面吸收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推動形成公平正義、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全球制度文明實體。由此,全面依法治國不僅要讓我們這個大國和偉大民族實現自身制度文明的更新和升華,也要為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全人類的共同尊嚴和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什麼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本原?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源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意志,也植根於社會發展進步規律。充分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權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法律,就是中國的良法。法治中國,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階段性目標的手段,而且是促進和保障中國現代化的制度文明類型。
認識論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關於法治中國的知識是如何形成的,知識的來源或依據是什麼,如何檢驗其真理性?這些知識對於新型制度文明提供了哪些理論支持?這些都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認識論問題。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首先源於對我國歷史、國情的經驗認識。深刻總結我國近現代以來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制度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對形成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科學認識具有重大意義。同時,認清我國在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和成因,也十分必要。從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趨勢到各具體問題,在宏觀和微觀各層面均需形成深刻、系統的認識或知識。這些科學認識,可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提供經驗性知識基礎,也為檢驗相關認識、決策、實踐的正確性提供依據。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具有深刻、周密的邏輯理性品質。在生活法則、事理邏輯和社會科學層面,人類制度文明的經驗教訓背後有無、有何通則和邏輯,制度文明演進、發展何以正當和科學,社會問題的成因機理和變革可能、制度供求、系統控制等邏輯性、規律性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統把握。例如,對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制度安排和機制設置等問題,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給出了事理邏輯論證。經濟學甚至運用數學模型證明了法治的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這些已被證明的生活法則、事理邏輯、社會規律,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邏輯基礎和另一知識來源。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還可從自然科學等實證科學中獲得根據。生命科學、心理學等自然科學找到了人的公平感、同情心、認同能力、規則意識、合作能力的生理和心理依據,用實驗數據和經驗性事實證實了社會科學所假設和論證的有關邏輯、規律具有合理性。全面依法治國相關的知識或認識,是可以通過對社會發展的邏輯、規律的科學抽象和實踐經驗來證實和深化的。其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具有經驗、邏輯和實證的扎實依據,可以經過社會實踐的反復檢驗。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並闡述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五個基本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個原則的提出,回答了社會普遍關心的涉及依法治國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遵循。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問題。《決定》深刻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和基本原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與時俱進地加強和改善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問題。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目標。法治建設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追求問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法律對所有社會成員一視同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的公民都不得受到歧視。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加大監督力度,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問題。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聯系和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內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線。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基礎問題。法治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法治需求,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推動法治實踐發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不懈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而努力奮斗!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三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
全面依法治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志在關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所以是革命,是因為它作為國家治理領域的法治改革,屬於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范疇。同志明確指出,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既然司法體制改革屬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其他組成部分,如立法體制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法律監督體制改革、全民守法體制改革等,當然也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的范疇。
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引領、規范、推動和保障等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發展民主政治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人民當家作主,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從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照和運用憲法與法律治國理政,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從法治的內在功能和價值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官,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不斷完善國家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同時使這些法律和制度良好有效運行,實現良法善治。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法律的革命”。同志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布局的高度,從多個角度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性質及其重大意義作出了精闢論述。他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法律上層建築的重大變法或變革,是具有政治體制改革性質的“法律革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許多是涉及利益關系和權利格局調整的“硬骨頭”,都是必須改的。而法治領域的改革涉及公檢法司等國家政權機關,社會關注度高、改革難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認識和充分准備。正因如此,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法治保障
同志明確提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制度基礎和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含著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國的戰略目標。法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國,在價值層面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諧有序,充分保障人權與人的尊嚴;在制度層面追求的是人民主權、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權,努力建成法治中國;在實踐層面追求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辦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實現良法善治。與此同時,全面依法治國通過特有的制度安排、規范手段、教育強制功能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有效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相輔相成。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都離不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姊妹篇,我們要切實抓好落實,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像兩個輪子,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滾滾向前。”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頂層設計。全面依法治國是引領、促進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要用法治思維正確處理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統一,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處理好黨的領導與法治的關系,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各方面。與此同時,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堅持依法治國這個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方略和法治這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堅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過程,落實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以及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各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和法治體系整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才能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徵。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解決好道路問題。同志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麼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有自己的時空定位和時代特色。相對於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們所走的是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法治道路和法治模式,決不能混為一談;相對於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們所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相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理想社會主義社會及其國家與法的論述和描繪,我們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法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相對於歷史上中華法系的法文化和法制度,我們今天所走的是一條現代化的法治道路。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基本原理,在吸收借鑒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從當代中國國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依法治國的實踐出發,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與教訓,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法治理論的繼承、創新和重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指導、思想基礎和學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價值理論、制度規范理論、實踐運行理論、法治相關關系理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的提出,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提出,不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圍也具有獨創性,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創新,標志著我們黨對法治文明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志指出,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來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同志指出:“我們要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這段論述表明,一方面,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關系而言,前者從屬於後者,本質上是後者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和反映;另一方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內在統一相一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三位一體的,它們構成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指引、理論支撐和制度保障,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自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共同引領並保證依法治國事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和道路前進。
C. 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決定的
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開啟法治中國建設新征程,必須向全社會釋放明確的信號,指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正確方向,從而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認識和行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幾十條,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開啟法治中國建設新征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不能走歪路、邪路,也不能走老路、回頭路,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3)法治與國情擴展閱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我們要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法治中國唯一正確的道路。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D. 道德與法治課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1、樹來立自信心,懂得做源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為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為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
E. 一國的法治是由該國的什麼和什麼所決定並與其相適應的
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並與其相適應的。
F. 道德與法治科目學什麼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涵蓋了道德、心理、法律和國情四個方面的內容。這門課程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對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獨特的價值。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在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國際競爭的加劇促使基礎教育課程更加註重公民道德教育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重任,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這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於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和創新能力。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培養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
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通過討論和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中,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參與意識。
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通過參觀、調查、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參與意識,對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