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權下放

立法權下放

發布時間: 2025-07-04 05:59:21

Ⅰ 既然有專門的立法機關,為什麼要授權政府立法

按理說,在中國這樣的單一制國家裡,只能有一個機關有立法權。就是最高立法機關,在中國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但是實際的政治運作和法律實踐中,由於情況非常復雜、許多問題專業性很強,不可能完全由全國人大來立法,所以就會下放一些立法權。政府享有的立法權就是這么得來的,憲法里有明確的授權。由於有憲法授權,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你就理解成全國人大委託政府立法。要是政府立的法不行,人大可以撤銷掉。
政府的立法權是受限制的,從內容、形式,到執行,都不能高於憲法和法律。國務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規,許多行政法規是為了執行法律而制定的。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叫做部門規章,針對本部門的事務制定。地方政府制定的叫地方政府規章,只在本行政區內有效。

Ⅱ 我國有權制定地方性法律的大市有哪些

根據立法法的有關規定,目前我國立法權已經下放到所有設區的市,也就是指設區的市均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立法法》
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八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開始制定規章的時間,與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的本市、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同步。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Ⅲ 我國家權力機關與國家行政機關的關系

一、 引言
「立法權就是為立法者所擁有,由特定國家機關所行使的,在國家權力體系中占據特殊地位的,旨在制定、認可和變動規范性法文件以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綜合性權力體系。」①立法權是國家權力體系中特別重要的權力,是國家權力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立法權簡而言之就是創製法律規則的權力。立法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立法權僅指權力機關制定和修改憲法、法律的活動,通常稱之為國家立法權;而廣義的立法權,既包括權力機關的立法權,也包括行政機關制定和修改法規、規章的行政立法權。

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不為人們所接受,特別是古典的憲政論者,更是對行政機關的立法予以堅決的反對和抨擊。他們從純粹古典的憲政理念出發,奉行嚴格的形式法治主義的要求,擔心行政權的恣意與擴張會造成對公民權的破壞與侵害。②他們主張「議會至上」的原則,認為國家是人民依照契約組成的,而在一個國家內部,唯一能夠代表民意的國家機構是議會,法律的正當性也正來源於此。同時他們也主張嚴格的三權分立,認為為保持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的相互制衡,必須嚴格各自職權,立法權只能由議會行使。古典憲政論的代表人物洛克在其著作中解釋了不宜由行政機關立法的理由:「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們就與社會的其他成員具有不同的利益,違反了社會和政府的目的。」③「如果同一個機關,既是法律的執行者,又享有立法者的全部權力,它可以用它的『一般的意志』去蹂躪全國;因為它還有司法權,它可以用它的『個別的意志』去毀滅每一個公民。」④

然而,行政立法的發展並不因為古典憲政論者的反對而停滯不前,行政立法發展擴張的背後存在著強大的社會推動力。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規模擴大,完全靠市場自發作用進行調節的自由資本主義日益顯示出其難以根本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弊端。這時,國家的干預便成為一種必須,國家只能加強與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對立法數量,立法技術及立法時限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靠議會立法已顯然無法適應工業化時代的需要。這時候,議會的立法壟斷權實際上已經難以維持,行政立法的迫切需求超越了對於其合理性的爭論。正如英國行政法學家威廉。韋德所言:「問題的關鍵在於行政立法在實踐當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不在於理論上難以使其合理化。」⑤

當行政機關的立法權被納入一國立法體系時,即產生了一個如何在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分配立法權的問題,即立法許可權的問題。所謂立法許可權,就是立法主體行使立法權的界限,「主要是指能在多大范圍內行使立法權,應在多大范圍內行使立法權,事實上在多大的范圍內行使立法權的問題。……包含兩層意思:一指立法權可以和應達到何種界限,一指立法權不能超越何種界限。」⑥合理劃分立法許可權對於一國建立完整的立法體系至關重要,如果立法許可權劃分不當,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1、可能出現重復立法,不僅浪費立法成本和資源,而且造成法律體系的混亂和矛盾。2、可能出現權力的不平衡或過度傾斜,導致某些國家機關因有職無權而虛設。3、可能出現一些立法空白領域。4、可能因立法許可權劃分混亂,而造成政治體制結構的實質上或形式上的不合理,一致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⑦我國關於各立法主體之間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長期以來都存在爭論,而人們翹首以盼的《立法法》也並沒能為這些爭論畫上句號。所以,在我國進行立法許可權范圍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立法許可權劃分,具有重要意義。

立法許可權劃分包括中央與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中央權力機關與中央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以及地方權力機關與地方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本文將僅就中央權力機關與中央行政機關之間的立法許可權劃分展開比較粗淺的論述。

二、 比較中外中央權力機關與中央行政機關的立法權劃分

(一)英國

在議會民主制度的發源國英國,行政機關的立法稱為委任立法,又叫次級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議會授權制定的各種管理法規。」⑧英國是典型的委任立法的國家,立法權完全屬於議會,行政機關原則上沒有立法權,行政機關只有通過授權方能取得立法的權力。

英國議會擁有幾乎是無限的立法權,議會「除了不能把女人變成男人或者把男人變成女人外,在法律上什麼都能做。」⑨英國議會不僅在立法范圍上沒什麼限制,並且分權也不嚴格,對於議會如何授權性行政機關制定法律也沒有什麼限制,因而英國議會與政府之間的立法許可權劃分是模糊的。議會作為國家主權的享有者,可以不受限制的將各種事項授權行政機關立法,其中包括在別的國家認為是不能輕易授權給行政機關的權力,如決定重要原則的權力,一定的征稅權力,排除法院司法監督的規定等。正因為此,英國曾一度出現委任立法泛濫的憂慮,學者曾一度對委任立法的正當性提出質疑。⑩

英國在體制上號稱「議會至上」,由議會行使立法權,但實際上政府在立法方面的許可權是比較多的,政府對於議會立法的參與、滲透和控制也比較明顯。按照英國的政治理念,政府要受議會控制,但在實踐中,「議會『控制』政府已是無稽之談,議會並不能控制政府,幾乎總是政府控制議會。」英國政府在議會立法過程中起著較大作用,行使立法提案權就是其中之一。

(二)法國

法國的立法體制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幻的過程,總的趨勢是不斷拋棄自由主義思想,加強政府立法職能的過程。最早在法國大革命初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理論認為,國會代表國民公意,是國家中最高機關。而政府制定的條例只以執行法律為限。到上個世紀20年代,由於政府職能的增加,有時為了應付政治和經濟危機,有些事情需要迅速處理,國會的行動太慢,這種情況迫使國會授權政府在一定的時間內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條例,稱為法律命令。到1946年法國第四共和國時期,最初的自由主義思想已經完全放棄。?議會不在至高無上。

1958年憲法在繼承第四共和國憲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行政機關的立法權。在中央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權力關系劃分上,強調行政機關不得從立法機關中產生,擴大總統的行政權,法國立法體制具有總統集權的特徵。?法國議會與政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規定了行政機關的立法權與權力機關的立法權處於同等的地位,有時候行政機關什麼可以要求憲法委員會宣布議會的立法越權而無效。法國1958年憲法第34條列舉了屬於議會的專屬立法權,而在第37條又規定法律之外的事項都作為命令事項,由總統行使。這種列舉議會專屬立法權,而未列舉的事項由總統行使的做法,被有的學者認為是削弱立法權、強化行政權的手段。?

法國立法體制體現了法國社會行政權的主導性,行政立法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行政機關可就本身固定領域以執行條例、自主條例和緊急情況條例的形式立法,還可以接受或要求議會授權制定法令條例。所以,在法國,「條例是汪洋大海,法律是大海中的孤島。」?

(三)美國

19世紀的美國,在邊沁理論指導下的美國是不承認授權立法的,行政機關不享有立法權。直到1937年美國最高法院才在判決中指出,規章的規定與法律的規定具有相同的效力,廣義的法律應包括規章在內。?在1941年U.S.v.Darby案和1942年Wickard v.Filburn案中,法院對行政專長給與了很大的尊重,授權立法終於得到確認。?

盡管從理論上講,美國是一個嚴格三權分立體制的國家,原則上立法、司法、行政三機關各行其是,不存在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立法權劃分。但是,實踐中,美國以總統為代表的行政權又可以制約立法權,總統事實上在立法方面擁有重要的權力,事實上形成了總統和國會分享聯邦立法權的局面。?總統的立法權有五類:立法建議權、法案簽署權、立法否決權、授權立法權、行政命令權。?

1946年制定的《聯邦行政程序法》將行政機關的立法稱為規章制定,有三類:實體規章、程序規章和解釋規章。該法沒有明確劃清行政立法的許可權,但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一是憲法規定由國會制定的事項原則上不得以行政規章加以規定。二是必須有明確的授權標准。三是憲法雖未名文禁止,但原則上受到限制的許可權。

(四)中國

長期以來,我國立法理論和立法實踐受蘇聯的影響很大,認為立法權只能由最高權力機關一個機關來行使。蘇聯1936年憲法第32條規定:「最高蘇維埃是行使蘇聯立法權的唯一機關。」斯大林在《論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立法權在蘇聯只應當有一個機關,即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來行使,不由某一機關而由許多機關立法的情形必須鏟除才是。」在這種理論指導之下的新中國立法體制,呈現出單一的立法主體特點,全國人大是國家的唯一立法機關。甚至連全國人大常委會都沒有立法權,更不用說行政機關和地方權力機關了。盡管國務院從成立伊始,就有立法活動或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但實際上不擁有法定立法權,其立法活動亦不被視為真正意義上正式的立法活動。?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了對立法許可權的重新配置。1979年,全國人大制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把立法權下放至省級人大;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有保留地把對法律的解釋權下放給國務院及其工作部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1982年憲法,對國家的立法結構作了徹底的改動;1986年,全國人大對《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進行修訂,立法權延伸至省級人民政府及其特定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政府,這便形成了我國後來立法許可權劃分的雛形。

那麼我國中央權力機關和中央行政機關在立法許可權問題上如何劃分呢?實際上,我國1982年憲法第89條就列舉了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憲法89條的規定被許多學者認為是我國最高行政機關的職權立法。早在立法法起草過程中就有就全國人大與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展開充分的討論,討論中對於全國人大的立法事項與國務院的立法事項分別提出了一些建議。全國人大的立法許可權有:(1)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組織等方面的事項;(2)訴訟制度和司法制度方面的事項;(3)普遍確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和基本義務履行方面的事項;(4)基本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制度方面的事項;(5)基本的經濟制度和管理體制方面的事項;(6)國防、外交的基本制度方面的事項;(7)憲法明確規定應當由法律規定的事項;(8)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認為應當立法的事項。?

關於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許可權:(1)保證法律實施的事項;(2)確定所屬各部門任務和職責方面的事項;(3)行政管理體制和制度中某一方面的具體規定以及操作運轉方面的事項;(4)經濟管理體制和制度中某一方面的具體規定以及操作運轉方面的事項;(5)制定法律的時機和條件尚不成熟,而經濟與行政工作又迫切需要予以規定的事項;(6)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事項。

Ⅳ 簡述德國政黨與國家結構形式

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主要執政黨。1945年6月成立。曾於1949~1969年,1982~1998年執政。2005年至今為主要執政黨,現有黨員472400人(2013年4月),黨主席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
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 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簡稱基社盟。執政黨。1945年成立。根據與基民盟達成的協議,該黨只在巴伐利亞州發展組織並開展活動,在聯邦議院與基民盟組成聯盟黨議會黨團。現有黨員15萬人(2012年12月),黨主席霍斯特·澤霍夫(Horst SEEHOFER)。
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執政聯盟成員。成立於1863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黨之一。1878年,被俾斯麥政府宣布為非法,1890年重新獲得合法地位。1933年,社民黨被納粹政權取締,戰後重建。1990年9月,東、西德社民黨合並。現有黨員474481人(2013年4月),黨主席西格瑪·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
德國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成立於1948年12月。現有黨員58675人(2013年2月),黨主席菲利普·羅斯勒(Philipp RÖSLER)。2013年9月22日大選中,自民黨遭遇慘敗,未能進入議會,羅斯勒宣布辭職。
德國左翼黨(Die Linke):在野黨。2007年6月16日由左翼黨—民社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和勞動與社會公平選舉抉擇黨(Wahlalternative Arbei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合並而成。現有黨員6.4萬人(2013年1月),黨主席卡提亞·基平(Katja KIPPING,女)和貝爾恩德·里克辛爾(Bernd RIEXINGER)。
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在野黨。德國西部的綠黨成立於1980年1月。1993年5月與東部的聯盟90/綠黨合並。現有黨員60003人(2013 年2 月),黨主席西蒙娜·彼特(Simone PETER,女)和策姆·約茨德米爾(Cem ÖZDEMIR)。
德國海盜黨(Piratenpartei Deutschland),2006年9月成立。現有黨員32386人(2013年4月),黨主席貝爾恩德·施洛姆爾(Bernd Schlömer)。
德國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現有黨員3500人(2013年1月),黨主席帕特里克·科波勒(Patrik KÖBELE)。
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2013年2月成立,黨員14000人(2013年6月),現任黨主席為康拉德·亞當(Konrad ADAM),弗勞克·佩特里(Frauke PETRY),貝爾恩德·盧克(Bernd LUCK)。
國家體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於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確定了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制國家和社會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於全德國。
《基本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德國實行兩票制選舉制度。德國的《基本法》是聯邦德國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2005年5月12日,德國聯邦議院表決通過了《歐盟憲法條約》。2006年,德國通過了聯邦制改革法案,採取「以權力換權力」的辦法,重新調整和明確了聯邦與各聯邦州的管轄許可權,將部分立法權下放到聯邦州,同時減少主要代表各州利益的聯邦參議院的立法參與權和審批權,從而提高了政府決策能力和立法效率。
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於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並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於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台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議會由德國聯邦議院和德國聯邦參議院組成。每屆任期4年。參加聯邦議院的各黨議員分別組成議會黨團。
聯邦議院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和通過政黨得票率按比例分配產生,任期4年,最重要的任務是立法、選舉總理和監督政府。第18屆聯邦議院於2013年10月22日組成,共有631個議席,其中聯盟黨311席,社民黨193席,左翼黨64席,綠黨63席。現任聯邦議院議長諾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基民盟)。
聯邦參議院共69席,由各聯邦州代表組成,每州按人口比例擁有3至6個席位。各州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管理以及歐盟事務。參議院議長按固定順序由各州州長輪任,任期1年。當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現任參議院議長為下薩州州長威爾(Stephan WEIL,社民黨)。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
各級法院相應設有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其任務主要是領導刑事案件的偵查並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受聯邦或州政府司法部門的領導,在行使職權時相對獨立。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熱點內容
歺飲立法 發布:2025-07-04 13:32:16 瀏覽:973
台州市司法局領導班子 發布:2025-07-04 13:19:53 瀏覽:235
知識民法典 發布:2025-07-04 13:19:43 瀏覽:715
老婆給老公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3:18:44 瀏覽:930
勞動法立法發展 發布:2025-07-04 13:05:54 瀏覽:268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13:03:34 瀏覽:322
道德經國學 發布:2025-07-04 13:01:44 瀏覽:962
道德利劍 發布:2025-07-04 13:01:39 瀏覽:214
3條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3:00:02 瀏覽:879
台灣民法研究 發布:2025-07-04 12:32:14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