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德國網路暴力立法

德國網路暴力立法

發布時間: 2025-07-04 06:54:25

① 請高手詳細說一下霍爾拉瓦爾計劃

我們應該提防一些常常未加批判地為人們接受的有關「公眾輿論」的神話。

首先是vox populi vox dei[人民的呼聲即上帝的聲音]這個古典神話,它把最終的權威和無限的智慧賦予人民的呼聲。它的現代翻版是相信那個神話人物即「街上的普通人」的基本常識的正確,相信他的選票、他的聲音。在這兩種情況中,特點都是避免用復數形式。可是,謝天謝地,人民罕有是單一的;不同街道上的芸芸眾生,就像會議室里的大人物們一樣各各不同。如果他們偶爾在一定程度上異口同聲,那他們所說的未必就是雋言妙語。他們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這聲音」在某些十分令人困惑的問題上可能非常堅定。(例如:幾乎毫無異議毫無疑問地接受「無條件投降」的命令。)在差不多沒有懷疑餘地的問題上,它卻可能猶豫不決。(例如:是否寬恕政治敲詐和大屠殺的問題。)它可能本意善良,但卻目光短淺。(例如:公眾的反對意見毀掉了霍爾-拉瓦爾計劃。)它也可能既不是善意的又不是深謀遠慮的。(例如:批准了朗西曼使命;批准了1938年慕尼黑協定。)

但我還是認為,在vox populi[人民的呼聲]的神話中,隱藏著真理的內核。我們可以這樣表述它:盡管許多平常人只佔有有限的信息,但他們常常還是比他們的政府明智;如果不是更明智的話,那也懷有更美好和更慷慨的意圖。(例如,在慕尼黑前夜,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作好了戰斗准備;反對霍爾—拉瓦爾計劃又是一例。)

……

我們可以引用安東尼·特羅洛普的《菲尼亞斯·芬恩》中的一段話來解釋它(E.H.岡布里奇教授讓我注意這段話)。特羅洛普描述了一個爭取愛爾蘭租產權利的議會運動的命運。表決結果是,內閣以二十三票之差被擊敗。下議員蒙克先生說,「遺憾的是,在租戶權問題上,我們現在並沒有比以前前進哪怕一小步。」

「但是,我們更接近它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樣。這種辯論和這樣的多數會使人們思考。噢,不;——思考這個字眼太大了;人們通常並不思考。但是它使他們相信,這里總有什麼問題。許多以前認為這件事上的立法是幻想的人,現在會認為這只是危險的,或許只不過是困難的。這樣,到時候它就會被看作可能辦到的事,然後被認為很可能辦到的事;及至最後,它會被列為國家絕對必需的少數幾項措施之一。這就是公眾輿論形成的方式。」

菲尼亞斯說,「在形成公眾輿論中已經邁出第一大步,這並不是浪費時間。」

蒙克先生說:「人們早就邁出了這第一大步,而由於這樣做,他們被看作革命的煽動者,幾乎被看作謀反者。但是,邁出任何使我們前進的步伐總是偉大的業績。」

……無疑,這是我們的神話的又一種形式,無論英國的現實乍一看來與此多麼一致。毋庸置疑,改革者的主張常常就是這樣獲得了成功。但是,只有正確的主張才成功了嗎?我傾向於認為:在英國,可能為一項政策贏得公眾輿論支持的,與其說是一個主張的正確或一個建議的明智,還不如說是這樣的感情:現存的不公正能夠而且也必須加以糾正。特羅洛普描述的正是公眾輿論所特有的道德敏感性以及它經常被喚起(至少在過去)的那種方式;它是對不公正的直覺而不是對事實真理的直覺。特羅洛普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於其他國家,尚有爭議;甚至在英國,假定公眾輿論還會像過去那樣敏感也是危險的。

2.公眾輿論的危險

公眾輿論(無論什麼輿論)是十分強有力的。它能夠改變政府,甚至改變非民主式的政府。自由主義者必定帶著有點懷疑的眼光來看待任何這種力量。

由於公眾輿論是無名的,所以它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力量形式,因此從自由主義的觀點來看就特別危險。(例如:膚色偏見和其他種族問題。)單向的補救辦法是顯而易見的:把國家權力減少到最低程度,由此公眾輿論通過國家這種媒介發揮影響的危險也就減少了。但是,這並沒有保證個人行為和思想的自由,使之擺脫公眾輿論的直接壓力。這里,個人需要國家強有力的保護。這些相互對立的要求通過某種傳統至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關於這種傳統後面還要談到。

有一種學說認為,公眾輿論不是不負責任的,而是以某種方式「對自己負責」——從它的錯誤會報應持有這種錯誤見解的人的意義上說,這種學說是集體主義公眾輿論神話的又一形式:一群國民的錯誤宣傳很可能損害與他們完全不同的另一群人。

3.自由主義原則:一組命題

(1)……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假定,由於人的溫和或者天使般的善良,沒有人會傷害別人,也能表明國家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仍然存在著弱者和強者,弱者沒有受強者寬容的合法權利,但會因為強者仁慈地寬容自己而感激強者。那些認為這種事態不能令人滿意,認為每個人都應有生存的權利,認為每個人都應有受到保護以抵禦強者權勢的合法權利的人(無論強者還是弱者),都會同意我們需要一個保護所有人權利的國家。

顯而易見,國家盡管是必要的,但卻必定是一種始終存在的危險或者(如我斗膽形容的)一種罪惡。因為,如果國家要履行它的職能,那它不管怎樣必定擁有比任何個別國民或公眾團體更大的力量;雖然我們可以設計各種制度,以使這些權力被濫用的危險減少到最低限度,但我們決不可能根絕這種危險。相反,似乎大多數人都將不得不為得到國家的保護而付出代價,不僅以納稅的形式,甚至還以蒙受恥辱的形式,例如在橫行不法官吏的手下。事情並不在於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價。

(2)民主政體和專制政體的區別是:在民主政體下,可以不流血地推翻政府;在專制政體下則不可能。

(3)民主政體本身不可能賦予國民任何利益,也不應期望它這樣做。事實上,民主政體什麼事也不能做——只有民主政體下的國民才能行動(當然,包括那些組成政府的國民)。民主政體只不過提供了一種構架,國民可在其中以一定程度上有組織的和一貫的方式行動。

(4)我們所以是民主主義者,並不是因為大多數人總是正確的,而是因為民主傳統是我們所知道的弊病最少的傳統。如果大多數人(或「公眾輿論」)決定贊成專制政體,那麼一個民主主義者不必因此就認為,這暴露出他的觀點存在某種致命的不一致。他倒會認識到,在他的國家裡,民主傳統還不夠強大。

(5)如果不同傳統揉和,僅僅制度是決不夠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傳統,制度也可能服務於和原意相反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制度總是矛盾的。例如,議會的反對黨據說是為了防止多數黨竊取納稅人的錢而設的。但我很清楚地記得東南歐一個國家中的一件事,它說明了這種制度的矛盾。在那裡,反對黨和多數黨坐地分贓。

總起來說:在制度和個人的意願與價值觀之間,需要由傳統來形成一種聯系。

(8)在我們必須看作是最重要的那些傳統中,包括我們稱之為社會的「道德構架」(對應於制度的「法律構架」)的那種傳統。這包括社會的傳統的正義感和公正感,或社會已達到的道德敏感度。這種道德構架成為一種基礎,從而在必要的地方能在對立的利益之間達致公正或平等的妥協。當然,道德構架本身並非一成不變,只不過變化得相當緩慢。沒有比毀掉這樣的傳統構架更危險的事了。(納粹主義有意以毀掉它為目標。)它的毀滅最終會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即對一切人類價值漠不關心並使之瓦解。

4.關於自由討論的自由主義理論

…… 人們常常認為,討論只有在具有共同語言、接受共同的基本假設的人之間才有可能進行。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所需要的僅僅是樂意向討論的對方學習,包括真誠地希望理解他想說的話。如果有這種願望,參加討論各方的背景越是不同,討論就將越是有成果。…… 因此,我們希望:受到批判討論的影響和響應新問題的挑戰而變化和發展著的傳統,能夠取代許多通常所稱的「公眾輿論」,並擔負起據認為由公眾輿論履行的職能。

5.公眾輿論的形式

公眾輿論有兩種主要形式:機構化的和非機構化的。

服務於公眾輿論或影響公眾輿論的機構,舉例說來有:報紙(包括致編者的信);政黨;像「蒙特·佩爾蘭學會」這樣的社團;大學;圖書出版者;廣播;劇院;電影院;電視。

非機構化的公眾輿論的例子有:火車車廂里或其他公共場合,人們就最新消息、外國人或者「有色人種」而發的議論;或者人們在餐桌上的交談(甚至這也可成為機構化的)。

8.總結

稱做公眾輿論的那個不可捉摸、含糊不清的實體有時表現出一種質朴的敏銳,或者更典型地,表現出一種超過掌權政府的道德敏感。然而,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自由主義傳統加以節制,公眾輿論對於自由會是一種危險。公眾輿論作為趣味的仲裁者是危險的,作為真理的仲裁者則是不可接受的。但它有時可能起到開明的正義仲裁者的作用。(例如:英國殖民地奴隸的解放。)可惜的是,它可能被「操縱」。這些危險只能通過加強自由主義的傳統來抗衡。

公眾輿論應該同大家都看見的自由和批判討論區別開來。批判討論是(或應該是)科學中的法則,它包括對正義問題和其他道德問題的討論。公眾輿論受這種討論影響,但既不是這種討論的結果,也不受其控制。這些討論越是誠實直率和明確地進行,它們發揮的有益影響就越大。

`

`

有刪節。因為他關於公眾輿論以及涉及到的自由主義原則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相信對這個問題有各種不同關注點的人都能從中找到他的相關的闡釋。

我們還需要解釋一個名詞就是「自由主義精神」,我所認為的成熟的自由主義精神是自立(生活和精神上的)、理性、公平。只是唯唯諾諾不是自由主義,他們不具備自由意志,不自立;只是自身利益的維護者也不是自由主義,這是自私而不是公眾自由,不公平;只是需要自由主義的權利而不能承擔自由主義義務的人也不具有這種精神(我國尤其多這種人,不能全面分析問題只把個人訴求作為側重點),即不具備有意識的維護個人及他人的自由權利的這種素養,不理性。

`

網路正成為車廂和其他公眾場合之外的另一公眾輿論誕生地。網路暴力正是這種場合下的公眾輿論所表現出來的能量。網路暴民則是一些早已忘卻自身責任的傳統媒介給予網路公眾輿論積極參與者的一頂帽子。憤青顯然正在這一群體中佔有大多數席位。

大多數網路暴民的缺陷在於他們沒有成熟獨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既自由主義素養,致使很多的網路暴力行為只具有公眾輿論的形式和能量而不具備其積極意義,它總是成為令人恐慌的瘋狂的行為——不管是置之事外的人還是其中個別清醒的人看來。

`

網路暴民和憤青之所以會讓老實人和傳統維護者所反感的地方在於:他們沒事找事,他們把看似非重點矛盾提升到一個不該有的水平上。

老實人的反感生發於他們的確不認為這種能引發網路暴力的事件有多麼嚴重,而決不是因為他們不會沒事找事,當有某些社會性事件關繫到自身時,他們能引發的公眾輿論狂潮可能比這種網路暴力更瘋狂和混亂,他們與網路暴力參與者同樣都不具有自由主義精神,他們所報有的信念同樣是「與其說是一個主張的正確或一個建議的明智,還不如說是這樣的感情:現存的不公正能夠而且也必須加以糾正」,既目光短淺只能對迫切事件有所反應的、非理性的、不能對事情綜合考量的特徵。

傳統維護者所維護的已經不是封建殘餘思想,這里的傳統指的是現有社會架構及社會習俗。他們的反感在於網路暴力有破壞這種傳統的趨勢,顯然他們的反感原因正是傳統中對他們是有益的,比如某項經不起推敲的政策、某種約定俗成的社會潛規則。

`

而網路暴力真正的令人憂慮的和應該擯棄的地方應該還是它目前仍舊不具備自由主義精神,不能理性的、節制的、指向明確的表達自身願望。這種行為的參與者們就像一群無頭蒼蠅一樣,徒有橫沖直撞的力氣,卻總是找不到那個真正的出口。

網路暴力的起因是針對社會不公正現象以及種種陋習的憤怒,這種暴力的發起者當然是憤青,他們的「覺悟」引發有網路暴民潛質的老實人的同感繼而形成影響,成為網路暴民大軍的主力。後續動力則是我們沒有自由主義精神的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至少是對輿論自由的渴望。他們享受這種肆無忌憚批評別人甚至影響別人生活的氣氛。至此網路暴力的性質發生改變,它成了一場自由渴求者的狂歡。

這種現象,不應該接受來自老實人的厭惡,因為這些老實人也有對這種暫時還只能稱為粗陋野蠻的自由的渴望,他們也同樣不具有自主理性思考的能力。非常非常簡單甚至不全面的對雙方來講就是他們均不能理智的看待各種問題,總是喜歡單純的偏向於某一種認識。我們的現有社會體制是有各種問題,但還不至於打破重來的地步;西方的世界的確值得羨慕,但那也是人家經過幾百年的個人和集體成長而形成的狀況,不是憑空就得來的。埋怨自己政府不如痛恨全體國人包括自己在內,如若不是,無數自認具備先進思想還生活在落後國家的升斗小民哪能到現在都如此默默無聞寂寂無名?

網路暴民同樣也不用因為道貌岸然者的指責就羞愧到無地自容。任何高尚的話語都應該參考其背後是否有高尚行為在支持。「只是在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後才做出正確的行動,那隻是普通的行為;盡管有危險和艱難,仍然做正義的事,這個人才可以說是道德的化身。」我們都應該在高尚這個詞面前感到自卑。我們大多數人既沒有經得起考驗的高尚人格,也沒有實際做出來過的高尚行動。這裡面沒有任何借口。種種社會不公正現象和惡劣行為必然有其過錯,對這種錯誤進行明確的指責沒有任何不對。他們用「暴民」這個詞彙進行的指責實在是他們的恐慌、自我辯護與污衊。

他們當然也不用過於在意別人忽視實質而只針對網路暴民和憤青言辭粗俗上的責難,以及由此對他們文化修養的懷疑。相信任何掌握了粗口和臟字的人們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都會使用它們以表達心中的情緒。但我們可以學習能見諸於報端的西方「文明人士」的表達方法「你是我鞋底上的牛屎,不,你比這還不如。」「就算爬進我餐盤中的蛆蟲也比**更有良心,它們至少給我留下了一盤新鮮的蛋白質,而**你卻更讓我惡心。」等等。當然陽光的我現在主張任何臟話都不能說,大家在憤怒的時候應該用無視、麻木、冷酷等通過內功就可威懾對方的行動來表達情緒。。。我面對某個具有如此高強內功的人發功時總是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

正像波普爾所說,公眾輿論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它是敏感的,它直接的反映了人民對於社會現象的看法。網路暴民和憤青的行為正表達了他們對於構建和諧平等社會的訴求,比起消極的被人牽著鼻子走,雖然大家都會最終屈服於某些勢力的淫威之下,但至少多了這么一種奮爭的勇氣,而且我們也有信心期待網路公眾輿論最終能夠發揮它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這種良好的願望是否能夠實現,將取決於輿論參與者是否能理智而堅定的集力量於一點去震醒相關的人,而不要亂哄哄的總是一場狂歡。但難免讓人失望的是,不管是在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制度下,還是充滿了麵包牛奶別墅福利的西方國家裡,公眾輿論能否發揮作用,不在於它是否正義,而只在於它是否夠強大。這不得不說是人類理性的悲哀

② 發達國家應對網路暴力經驗談 健全網路法規從嚴執法

現如今,網路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自身擁有的虛擬性特徵,使得網路成為了人們得以暢所欲言的場所。但一些網友們的忘卻約束肆意言論的行為使得網路安全秩序岌岌可危,蔓生出的網路暴力問題更是使得一些受害者的心理備受摧殘。不得不說,在保障網路信息安全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就此筆者為大家分享一些發達國家應對網路暴力問題的具體做法,希望我們可以借鑒一二。
發達國家應對網路暴力經驗談 健全網路法規從嚴執法
德國應對網路暴力方法
1、針對網路暴力問題,相對完善的立法
1997年 6月,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世界上首部全面規范Internet的法律——《多媒體法》(德文簡稱IUKDG),這部法律以專門的篇幅對於網路服務商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服務商不得鏈接或在搜索引擎中出現法律禁止的不良信息,違者最高罰款1.5萬歐元。
2、嚴格的網路安全秩序部門監管
德國,聯邦內政部總體負責網路監管,其直屬的聯邦刑警局下設機構「數據網路無嫌疑調查中心」,承擔國內俗稱的「網路警察」的職能。他們無需根據具體的嫌疑指控,有權 24小時不間斷地跟蹤和分析網路信息,以發現可疑的違法行為。目前,德國已有 16個州設立了「網路警察」或類似監管機構。
3、嚴格的執行標准
德國下薩克森州警察局於一家網路聊天室逮捕了一名吹噓「有一把槍,要殺死每一個人」的青年,雖然嫌疑人直言只是一句玩笑話,但依然被判處監禁和賠款。據統計,德國近兩年來處理60多起類似上述網路暴力事件的案件,只要涉及威脅網路安全秩序的事件言論,一經發現都會被處理。
美國應對網路暴力問題
較為完善的立法
美國為規范網路安全秩序,針對網路上的不良信息治理指制定的相關的法律包括《聯邦禁止利用計算機犯罪法》《計算機安全法》《域名注冊規則》等。為約束青少年的上網習慣,美國2000年底通過的《兒童互聯網保護法》規定,公共圖書館都必須為聯網計算機安裝信息過濾系統,否則圖書館無法獲得政府相對的技術補助。2010年,美國又通過了《將保護網路作為國家資產法案》,授權聯邦政府在實施緊急狀態的情況下關閉互聯網。
韓國應對網路暴力問題
1、 成型法規發布,維護互聯網信息安全
韓國於2006年國會通過《促進使用信息通信網路及信息保護關聯法》,這部法律主要規定了各主要網站在網民留言前必須對其身份信息進行記錄,此外,網站如不主動屏蔽有關暴力、違法和涉嫌詆毀他人的文章和影像等,將要對因此而導致的後果負法律責任
2、明確責任部門,履行管理職能
早在1992年7月,韓國就成立了信息道德委員會;目前,韓國管理互聯網內容的專門機構是隸屬於信息和通信部的互聯網安全委員會(InternetSafetyCommission,KIS-COM),該委員會的主要目標就包括阻止有害信息在互聯網和移動網路上的流通,促進健康的網路文化發展。KISCOM的審查范圍包括BBS、聊天室,以及其他「侵害公眾道德的公共領域」、可能「傷害國家主權」和「傷害青少年感情、價值判斷能力的有害信息」。
更多網路暴力問題安全常識,盡在本安全網站網路安全頻道!

熱點內容
台州市司法局領導班子 發布:2025-07-04 13:19:53 瀏覽:235
知識民法典 發布:2025-07-04 13:19:43 瀏覽:715
老婆給老公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3:18:44 瀏覽:930
勞動法立法發展 發布:2025-07-04 13:05:54 瀏覽:268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13:03:34 瀏覽:322
道德經國學 發布:2025-07-04 13:01:44 瀏覽:962
道德利劍 發布:2025-07-04 13:01:39 瀏覽:214
3條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3:00:02 瀏覽:879
台灣民法研究 發布:2025-07-04 12:32:14 瀏覽:913
勞動法社保條款 發布:2025-07-04 12:27:29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