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階級社會的產物
⑴ 請問法律有階級性嗎道德有階級性嗎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階級性。
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2、在階級社會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階級的道德,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階級社會不過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經濟關系必然制約影響整個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當然包括道德。各階級由於在生產中所處的階級地位不同,階級利益必然不同。
這種不同的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決定了不同的人們的生活實踐的差別和對立,從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對立的道德觀念。各個階級從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出發,一方面需要把道德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另一方面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階級利益決定了為本階級所特有的道德體系。
因此,在階級社會中,各個階級都有各自不同的道德。對立的階級有相互對立的道德,不同的階級也有不同的道德原則,所以階級社會中一切道德理論體系都是有階級性的。
(1)道德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擴展閱讀:
法是被提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1、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說明法的階級性。法不是超階級的,它總是一定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2、法只能屬於統治階級的。法只能在經濟上、政治上居於支配地位的階級,即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3、法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國家政權,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即不是統治階級中個人意志的體現,也不應是統治階級個別或部分(階級、階層)意志的體現。
4、法是統治階級的基本意志的體現。不是全部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要靠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去體現、去貫徹。法不可能包羅萬象。它只規定和調整有關統治階級基本利益的和社會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會關系。
5、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的決定,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統治階級所代表的、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
⑵ 道德的起源是什麼
1.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也促成了人類社會的形成,成為道德產生的第一個歷史前提。這一觀點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道德起源理論中的有益部分,並通過分析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實踐,探尋道德的起源,科學地解釋了道德的起源問題。
2. 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需求。道德的產生需要兩個主要條件:一是社會關系的形成,這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二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這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這兩個條件在生產實踐中得到了統一。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也為道德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3. 道德的本質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其根本由經濟基礎所決定。道德體系反映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所維護的利益關系決定了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道德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往往體現出階級性,因為它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然而,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並非被動的,它也具有積極能動的作用。
⑶ 簡答題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本質
1.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其根本性質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它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2. 社會的經濟關系性質決定了道德體系的性質。
3. 社會經濟關系所體現的利益決定了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4. 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體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帶有階級屬性。
5. 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會引起道德的變化。
6.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通過積極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把握世界。
道德的特點
1. 穩定性:道德意識在一定社會中是相對穩定的。
2. 規范性:道德用以調節人際關系,指示人們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是社會生活中的規范性力量,類似於法律。
3. 社會性:道德產生、存在於人的社會生活中,道德意識、道德規范是社會性的而非個人性的。
4. 層次性:道德規范存在不同的層次,包括根本性的道德規范(道德原則)和建立在道德原則之上的次一級的具體道德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