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句儉
①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應該是指對人對事都懷有一種慈愛,仁愛的態度。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慈」一方面表現出博大,從容的胸襟,另一方面也是指對人做事情不可過滿過溢,要保留有一定的餘地。從大的方面來講,「慈」是與萬事萬物,與天與地融為一體,也體現了一種「道」的精神;從小的個人的方面來講,對周圍的人有慈愛之心,能夠幫助我們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儉」應該是一種簡簡單單,朴朴實實,實事求是的作風。現在社會人們都追求奢侈的物質生活,房子要住大房子,車要開豪華車,吃要吃山珍野味,玩要玩得過癮刺激等等。所以人類越來越注重肉體的滿足,而忽視對精神的追求。所以說很多人無法獨處,享受不了靜坐。如果我們能將自身簡單化----既有物質生活的簡單化,又有心理的簡單化,少一點貪嗔痴念,那我們就會少很多的痛苦和煩惱,會有一個比較幸福的人生。
「不敢為天下先」其實極有道理。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就大事者,沒有一個不是先靜觀其變,只有在水到渠成之時才果敢地行動的。往往是爭先者,雖然這些人極其聰明,但耐不住寂寞,在事情成形成勢之前就盲目行動,導致被撞得頭破血流,甚至丟失了性命。「不敢為天下先」絕不能狹隘地認為是「槍打出頭鳥」,而是做事情要審時度勢,要有耐心。「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不爭而自來」。
② 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在《道德經》中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說的是我常懷三種法寶,一是慈愛,二是儉約,三是不與天下爭得利之先。
保持柔慈之心,所以我能全力以赴;
保持儉約之道,所以能行走於廣闊的天地;
不與天下爭得利之先,所以能成為群體的首領。
如果一個人舍棄慈愛之心,而妄逞勇武,舍棄儉約而力求推擴,舍棄謙讓而爭先,那他就死定了。
常懷這三樣東西的人,人生不會差到哪裡去。
01
真正優秀的父母,常懷慈愛之心
慈,仁慈寬厚。心懷慈愛,就會寬容,不會有分別心,對待每個人都能平等去愛。用一顆慈悲之心,對待一切人和事。
一個擁有慈悲之心的人,總能寬和大度待人。不但為他人營造一個和樂順暢的環境,終究會為自己和家人積福。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里,對母親充滿感激:
說自己小時候和母親去集體的麥田裡撿麥穗。母親被看守麥田的人煽了一耳光,多年以後,當他和當年的看守麥田的人——那時已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在集市上相遇,想他沖上去想替母親報仇時,母親卻攔住了他,說這個人和當年打自己的那個人不是一個人。
當時他們家生活困難,一年也吃不上一回餃子,一次全家難得吃一回餃子,一人只有少半碗,當面對一個來到家門口乞討的老人時,母親卻把自己碗里的餃子給了乞討的老人。
他的母親不識字,但卻敬重讀書人,竭盡全力給他創造讀書的機會,他因為去聽書、看書耽誤農活,母親從不責備他,甚至賣了結婚首飾,為兒子買了一套《中國通史簡編》。
後來,莫言讀著這套書,走出了村莊,走進了軍營,又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老子說「慈,故能勇。」因為慈愛,所以能夠勇敢。有了慈愛之心,看到任何危險的事,都會展現出無比的勇氣。
正是這樣一個朴實、慈祥的母親,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教育、影響、成就著兒子。
莫言能有今天的成就,與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02
真正擁有高質量生活的人,
常懷簡約的生活方式
對待別人時的用心要慈,對待萬物時的做法要儉。
儉,即節儉。關於節儉,人們總認為是物質上的節約,是摳門。其實,儉同「簡」,亦同「減」。即是簡單生活,更是一種人生智慧。
前幾天,一個朋友說2019年初,刪了很多微信「好友」,退出很多微信群,覺得心裡十分得爽。我不由得贊嘆,敢於對生活做減法,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
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把過多的精力用在了一些無用的事情上,那我們有效的可支配的時間就會減少。
在當代這個消費的時代,每個人都被物質的過剩、信息的泛濫裹挾其中,身不由己,進而迷失了自我:
很多人是「低頭族」,一天到晚手機不離手,一睜開眼,就是上網刷微信。不知不覺間,浪費了很多時間。
很多人是「購物狂」、「垛手黨」,每天買買買,快遞送不停,銀行卡余額不斷減少,家裡無用的雜物越來越多,最終搞得生活一團遭。
很多人是「交際花」,各種群里、各色名目的聚會接連不斷,每天觥籌交錯,宴飲笙歌,不是喝得胃出血,就是吃得體發胖,耽誤了時間,還損害了健康。
所以,我們要學會做減法。
蔡志忠說,每一塊木頭都是一尊佛,只要去掉多餘的部分就可以了。
生活也應是簡單而精緻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所以,我們要學習聖人的智慧,學會取捨,「為腹不為目」。跳出對物質的狂熱追求,落得一個身心自在。
好的廚師做飯,都是少放調料,保持食才本真的味道,才是最美的味道。真正有智慧的人生活,都是減少對外物的依賴,找尋最初的本心,才是最真的快樂。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當我們學會了給生活做減法時,就更容易找到快樂。
03
境界至高之人,常懷謙退之心
「不敢為天下先」即是不爭。
千百年來,人們對老子不爭的觀點多有批評,說其是不思進取。其實,是誤會老子了。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不爭,是一種立於不敗之地的大爭,是做人處事的大智慧。
生活中,人們爭一時長短,爭眼前利益得失,這都是小爭。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一個人太喜歡鋒芒畢露了,就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所以遇事要懂得適度斂藏,沒必要強出頭,持續的保存實力,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唐朝郭子儀,是一位戰將,平定安祿山、史思明等叛亂,保衛唐朝和平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郭子儀從來不爭功。
朝廷受奸黨蠱惑,幾次在他打了勝仗以後讓他交出兵權,又幾次在需要的時候不得不再次請他出山。他不爭,讓帶兵打仗就再帶兵打仗,讓交兵權就交兵權。他說沒有叛亂了,我帶兵也沒用了,不如回家休息去。
一次他在前線打仗的時候,後方有人向朝廷告發他,說他要謀反。朝廷耳根子軟把他招回來。他就馬上回來,不洗澡、不刮鬍子,連夜跑來見皇帝,皇帝一看這么忠心的人怎麼可能謀反?
還有一次他在外面帶兵打仗的時候,由於奸人進言,被皇帝刨了祖墳。後來皇帝也覺得不妥,去道歉。而郭子儀卻除了悲傷,沒有任何怨言。說自己在外帶兵打仗,士族們難免挖了別人的祖墳,這是上天的報應。他不追究,不懷恨,甚至對進讒言的人不結仇,終究為家人積福報。
他活了85歲,位極人臣、富甲天下、子孫滿堂,兒孫們很多都是朝廷的高官,可謂是福祿壽齊全,最終能夠「得以善終」。
這正是「夫唯不爭,故無咎。」許多人總是受不得半點委屈,喜歡爭一時短長。遇事不冷靜,沖官一怒,把自己置身於萬劫不復之地的人有很多。我們要學一學聖人不爭的智慧。
我聽說,「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我不富不貴,無財以贈;願借聖人之言送以諸位好朋友,願大家常懷慈愛、儉約、謙退之心,幸福安康!
③ 道德經中的儉嗇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的儉就是要儉朴的意思,也就是在生活中你要一切從簡,要把自己的生活用品,生活必需品減到最少,只要夠生活有碗飯吃,能夠活得下去就行了。嗇說的是自己的心中的這些念頭也要到最少,心中只有一念。所以道德經的儉是從行為上來制約自己,嗇就是從念頭來,把自己的念頭,慢慢的一點一點的雜念全部去除掉。這就是兩個方面,一個從外面,一個從裡面,讓自己越來越清靜。這就是道德經中這個兩個字的意思。當你把這兩個字做得很好的時候,你就能夠去體悟道這個東西了。道是什麼,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所以通篇的道德經都是在讓你去體道,悟道的。
④ 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譯成白話。
「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譯為白話是:我有三件寶貝,需要保持:一是慈愛,二是儉朴,三是不敢參與你爭我奪的紛爭。
⑤ 吾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解釋意思,要透徹
」吾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是: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
該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如下: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慈愛所以能勇武;節儉所以能寬廣;不敢處在眾人之前頭,所以能成為萬物的尊長。
現有人割捨慈愛而搞勇武,舍棄節儉而搞大規模行動,舍棄退讓而搞領先,就會死亡。那慈愛,用於作戰就可取勝,用於守衛就會堅固。天將建立之事,則以慈愛去衛護它。
(5)道德經一句儉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⑥ 道德經中的「儉」與「廣」什麼意思
儉,節約,不奢侈.廣,大或者多.直譯的話是"節儉所以能成多",不過這些話放在具體的地方又有具體不同的理解,這也是道德經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