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原則名詞解釋
⑴ 法治原則名詞解釋
法治原則
《布萊克法律辭典》對「法治」的解釋是:「法治是由最高權威認可頒布的並且通常以准則或邏輯命題形式表現出來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律原則。」「法治有時被稱為法律的最高原則,它要求法官制定判決(決定)時,只能依據現有的原則或法律而不得受隨意性的干擾或阻礙。」德國《布洛克豪斯網路全書》第15卷認為:"法治國家的要素有如下內容:頒布在法律上限制國家權力(尤其是通過分權)的成文憲法;用基本法規來保障各種不容侵犯的民眾權利;法院從法律上保護公民的公共與私人權利不受國家權力的干涉;在因徵用、為公獻身及瀆職而造成損失的情況下,國家有賠償的義務:法院獨立,保障法官的法律地位,主張刑法有追溯效力,最後是行政機關的依法辦事原則。"
中文名
法治原則
外文名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出自
《布萊克法律辭典》
基本理念
強調平等,反對特權
始源於
西方
⑵ 憲法的法治原則是什麼
憲法的法治原則又稱依法治國,其基本含義是依法辦事,按照法律來治理國家,建立秩序,任何組織或個人均不得有法外特權。
【法律依據】
《憲法》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⑶ 法的原則有哪些
法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一、法律公正原則
法律公正原則指的是法律實施過程中的公平與正義。這一原則要求法律不偏袒任何一方,平等對待所有公民,確保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平等保護。法律公正原則體現在立法、司法和守法的各個環節,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
二、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是指法律是社會治理的准則,任何人、任何組織都必須遵守法律,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法治原則強調法律的普遍適用性,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違法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法治原則的實現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獨立的司法體系和普遍的守法意識。
三、權利保護原則
權利保護原則強調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防止其受到非法侵害。這一原則要求法律明確界定公民的權利范圍,為公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濟途徑,確保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能夠得到及時、公正的保護。權利保護原則是法治社會的重要支柱,也是法律制定和實施的重要出發點。
四、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必須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不得違背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則。合法性原則要求法律的制定要符合憲法的要求,法律的實施要符合法律的規范,任何違法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合法性原則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
法的原則還包括其他諸多方面,如權力制約原則、程序正義原則等。這些原則共同構成了法治社會的基本框架,為法律的制定、實施和遵守提供了指導。理解並遵循這些原則,有助於推動法治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