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5-07-21 20:49:34
『壹』 道教哲學的道德觀
道教規定了許多戒律,它們是世俗道德善惡觀念和宗教信仰善惡觀念的綜合反映。道教有五戒、八戒、十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乃至一百八十戒等。戒是禁惡的意思,與禁惡相對的是勸善。所以十善與十惡,往往相提並論。道教的「老君五戒」為:①不得殺生;②不得葷酒;③不得口是心非或作不得妄語;④不得偷盜;⑤不得邪淫。第一戒不得殺生,是指不得傷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如鳥、獸、蟲、魚等等。這是體現慈悲的戒條,屬於宗教信仰的善惡觀念,與世俗道德無干。第二戒不得葷酒,這與世俗道德也不一樣。至於戒偷盜、戒邪淫、戒口是心非,皆與世俗道德觀念相一致。《玉清經》的十戒里,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和「不得叛逆君王,謀害家國」兩戒,與洞玄靈寶十善中「一念孝順父母」「二念忠事君師」相對應。世俗的傳統道德大力提倡忠孝,道教的戒律也極力重視這點,表現出世俗道德與某些道教信仰的善惡觀念相合的特點,但十戒里有「不得毀謗道法,輕泄經文」和「不得污漫靜壇,單衣裸露」兩條,主要是對道教徒們說的。屬於道教徒自身信守的道德規范,一般說來,不涉及世俗的道德,這是戒律的另一特點。道教耽信凡人常行五戒十善,「恆有天人善神衛之,永滅災殃,長臻福」。這是認為人間的善惡行為,必定獲得天上神靈的禍福報應。足見道教的戒律體現著維護神學尊嚴和社會綱常秩序的永恆性。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