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勇敢

道德經勇敢

發布時間: 2025-07-22 21:50:39

道德經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怎麼翻譯

這個應該就是要勇於去拼搏,不能就是平平淡淡的活著,就是這樣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勇於拼搏,就是活著就要拼搏,而不是就是平平淡淡

⑵ 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一、原文(通行本)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án)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二、譯文

勇於妄為,不得善終;勇於守柔,能保全自己。

這兩種做法,一種有利,一種有害。上天所厭惡的,誰又知道是什麼原因呢?即使是聖人也搞不清楚。

天道不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卻善於回應;不召喚卻自動到來;坦坦盪盪而運籌於帷幄之中。

天道就像一張無邊無際的網,看似漏洞百出,其實密不透風。

三、拓展思考

01、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這句話的孫槐皮本質仍是「柔弱勝剛強」,只不過老子從「勇敢」的層面進行了表述。

勇於敢則殺: 膽大妄為、魯莽行事的人,是不符合天道的,往往不得善終。歷史上「勇於敢則殺」的例子數不勝數。

「九鼎」是王權的象徵,傳說大禹用天下精銅鑄造而成,重達萬斤。

秦武王自幼力大無窮,傳說能單手將鐵杵折成彎鉤,能赤手空拳生擒猛虎。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自恃國力強大,帶領一批勇士直闖周王室太廟,並狂妄地指著雍字一鼎說:「此乃秦鼎也,寡人要帶它回咸陽。」

守鼎的官吏說:「自周武王定鼎於此,從未移動過,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秦武王很不服氣,於是盡平生之力,將鼎舉至胸前,正要邁步,自感頭暈眼花,氣力全無。


於是鼎轟然落地,不巧壓在秦武王右足上,只聽咔嚓一聲,脛骨盡斷。

眾人急忙救援,不過已無力回天。秦武王血流不止,疼痛難忍,聲嘶力竭,半夜時分,氣絕身亡。

秦武王一代雄主竟喪命於鼎下,說來可笑。事實上,這便是老子「勇於敢則殺」的真實寫照。秦武王自恃國力強大,膽大妄為竟然打起了九鼎的注意。而其魯莽逞強的行為終使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勇於不敢則活: 不爭處下、敢於守柔,是符合天道的,往往能保全自己。

勇於守柔,不是軟弱無能,而是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更是一種「識大體、顧大局」的智慧。歷史上「勇於不敢則活」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

繼續以韓信胯下之辱為例,韓信選擇從屠夫胯下爬過,表面上看是軟弱無能,其實是「識大體,顧大局」的表現。

事實上,對韓信來說,選擇從胯下爬過比拔劍斬殺屠戶更需要明塵勇氣。因為當一個人處下守柔的時候,往往面對的是眾人的譏笑和唾棄;而當一則差個人勇猛有種的時候,眾人會拍手叫好。

從當時的處境來看,韓信選擇「胯下之辱」是符合天道的,他的「胯下之辱」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變成「胯下之福」。這便是韓信的「勇於不敢」。

而後來韓信成名之後選擇了「勇於敢」又導致自己不得善終。一方面在劉邦落難的時候,公然討要「齊王」的名號;另一方面,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後,韓信不懂得「光而不耀、功成身退」的道理。一連串違背天道的行為,註定了韓信不得善終的結局。

所以,有些時候,愛和恨僅在一念間,生和死僅在一念間;卑賤和高貴僅在一念間;守柔和魯莽僅在一念間;成功和失敗僅在一念間;得道和失道僅在一念間……

02、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說:「天道厭惡剛強,獨愛處下守柔,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勝利者往往是那些為而不爭的人」 。

老子彷彿在告訴我們,不要懷疑天道的力量,「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它的主旋律;它就像一張無邊無際的網,看似漏洞百出,其實密不透風。

天道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邪惡的人,也不會忘記任何一個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不會窮途末路,邪惡的人也不會快活一生。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畏罪潛逃的殺人犯,他們隱姓埋名開啟了新的生活,但最終仍難逃冰冷的鐐銬。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在做,天在看,我們只管善良,剩下的有天接管。

這世界真真假假,恍恍惚惚,唯有天道,才是最好的力量!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⑶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羅老師版本: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本章主要講老子的軍事思想。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上古的兵書中說:我不是貿然主動進攻,而是作為客(等待的一方)迎戰;不會貿然進一寸,而是退一尺。

「用兵有言曰」這句話也再一次說明老子是整理了上古時代的智慧,加上自己天才的發揮,整理出《道德經》的。

勇:勇氣

敢:貿然

對於戰爭思想,一個將領和一個國君的解讀是不一樣的,對於將領,一心只想打贏,可是對於國君,要有文官有武將,文官能解決的,盡量不打仗,能不打就不打,逼不得已才打。

對於國君來講,部隊特別強盛不是一個好事,國君容易被沖昏頭腦,認為我的部隊天下最強,所以我就開始打,打誰都能贏,這不是王道,而是霸道。舉例:魏武卒的故事,能征善戰,但是消耗了國家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如果國君非常清醒要用德行感召天下,有一支強盛的部隊放在那裡震懾,是好的,可是如果部隊太能打,國君腦袋糊塗,認為就要靠打,而不是靠德行了,那就壞了。

能征善戰意味著樹敵太多,仗勢欺人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力量的作用應該是威懾,真正成功的人靠的是德行。

是謂行(xing二聲)無行(hang二聲),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

所以行軍沒有行列、方陣,不會一起揮著胳膊打打殺殺喊來喊去,手中沒有兵器(能不打就不打,把武器收起來,用德行感召天下),才能達到無敵的境界。(但是不要想著無敵)如果真認為自己無敵了,那麼禍端就出來了,沒有比認為自己無敵的禍端更大了。認為自己無敵就幾乎要失去了我的寶貝(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王道和霸道的區別,就是仁慈之心與動物性的區別。

人類要放下霸權、暴力、掠奪,用慈愛來作為粘合劑,人類才能和諧地向更高層次邁進。放下爭奪,拿起慈愛,生活不需要武力。

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所以兩軍對抗實力相當的時候,則是有慈悲心的一方(國君愛惜百姓的)會獲勝。

仁愛之心的培養永遠應該排在教育的第一位。

我(羅老師)認為《孫子兵法》是接著老子的軍事思想寫的,「計」不是計謀,而是計算,打仗之前先計算這五個因素:道天地將法。

道:領導者一心一意地愛惜老百姓,則老百姓願意與國君一個思想,一旦國家有難,老百姓會願意為國家出生入死。(要計算、衡量兩個國家的領導者誰更有「道」)

天:陰陽寒暑等天地變化,天時

地:地勢、地利

將:智慧、信譽、仁愛、勇敢

法:賞罰分明等

老子講的是國君之道,孫子講的是戰爭之道。

記得點贊哈~

⑷ 老子道德經里有這么一句話「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什麼意思怎麼看到兩種解釋呢

正解
勇於表現剛強者易於送命,善於表現柔弱的反而能夠生存。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勇於表現剛強者易於送命,善於表現柔弱的反而能夠生存。此兩者都是勇,但是卻由表現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這就是自然規律,可又誰知天意呢?聖人也很難判斷,自然規律是不爭而取得勝利,不言而萬物響應,不召而眾生自來,淡然籌謀天下大事。自然是廣大無邊的,所無不包,沒有一點疏失。
[評析]
老子認為,自然的規律是柔弱不爭的。他說,勇氣建立在妄為蠻乾的基礎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勇氣建立在謹慎的基礎上,就可以活命。勇與柔相結合,人們就會得到益處,勇與妄為相結合,人們就會遭受災禍。同樣是勇,利與害大相徑庭。老子的主張是很明確的,他以為自然之道,貴柔弱,不貴強悍妄為;貴卑下,不貴高上貴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違背的。有人認為老子只注重自然規律,而忽視人的主觀因素,不講人的主觀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揚退縮,膽小怕事的生活態度和命定論的思想。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老子所宣揚的是自然規律,人們立身處世不可以違背自然規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為,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勇敢堅強的含義。勇而不敢是順應自然規律,不以主觀意志取代客觀實際,並不是懦弱和軟弱的代名詞。我們同意老子的觀點,人類的行為應該是選擇後者而遺棄前者。

熱點內容
自學考試經濟法概論考啥 發布:2025-07-23 05:31:18 瀏覽:817
南沙法院6 發布:2025-07-23 05:18:51 瀏覽:375
抑鬱症勞動法病假規定 發布:2025-07-23 05:17:19 瀏覽:476
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3 05:02:39 瀏覽:787
搞笑的法律咨詢 發布:2025-07-23 04:57:04 瀏覽:814
勞動法中對工資的規定 發布:2025-07-23 04:52:08 瀏覽:341
中國法治特徵 發布:2025-07-23 04:51:56 瀏覽:431
法院公務員考試成績 發布:2025-07-23 04:49:40 瀏覽:590
勞動法的適用期限為 發布:2025-07-23 04:47:58 瀏覽:29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訴訟法 發布:2025-07-23 04:42:15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