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蘇洵原文

法治蘇洵原文

發布時間: 2025-07-23 22:32:47

1. 關於法治的詩句和句子

1.關於法治的句子『

關於法治的句子

1、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彰顯法治力量,建設法治中國。

2、德行天下,法治社會,人人用法,和諧中華。

3、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讓法治精神成為全民的信仰。

4、學法辨是非,守法踐於行,憲法廣宣傳,社會更安寧!

5、以憲為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人為本,共同構建法治社會。

6、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堅決實施依法治國,讓憲法走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7、學法愛法維護法,知法用法行天下。

8、依憲治國,處處政通人和;依法興邦,人人安居樂業。

9、古語雲:「法不阿貴,繩不繞曲」。只有法律才能保障我們每一位公民的權利和只有!憲法是我們國家的母法,也是根本大法。大學生更是要主動知法、學法,帶頭做憲法的「代言人」!

10、學法以正,普法以誠,明法以精,尚法以恆。

11、積極學憲,懂法明理,規行矩步,一生受益;人人守法,處處和諧,更好明天,同心協力。

12、普法人甘願用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做法治中國的奠基石,致敬!我們和你們一起奔跑在實現法治夢、中國夢的路上。

13、法律知識很重要,學法懂法不可少!學法入心底,不觸高壓線!首發過生活,幸福有保障!用法維權益,說話有底氣!知法守法做表率,家鄰和睦安寧在,人人歡樂笑開懷。

14、忠於憲法,服務社會。

15、發揮憲法作用,樹立憲法權威,普及憲法知識與價值,讓憲法權威深入民心,人民才有法的保障,國家才能更加富強!

16、為官者依法,國泰民安;為名者依法,和諧發展;為商者依法,商機無限;為友者依法,高朋滿座。

17、知法分清榮辱,學法明辨是非,用法處理紛爭,懂法不會吃虧。手法從我做起,護法人人有責,宣法社會更美。

18、普法的核心在於普憲,依憲治國,發揮憲法作用,樹立憲法權威,塑造憲法信仰。憲法作為最重要之法律,一定要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

19、國泰於法正,民安於律清。

20、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棵大樹,憲法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基。憲法是法之統帥,從憲法出發,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21、學習憲法,就是要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觀念,培養憲法意識,普及憲法知識,塑造憲法文化,使憲法更加貼近我們生活,成為生活中的規則與習慣。

22、新時期的憲法經歷了幾次修正以來,更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使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最終的受益者,憲法保障無處不在,憲法精神無處不在!

23、憲法讓我感受到國家對人民的尊重和保護,守法學法,從你我做起。

24、憲法,乃國之根本,民之倚仗。

25、憲法是根亦是魂,立國之本此為准,護法守法不在口,依法行事在走心。

26、感受憲法價值,擴大憲法基礎,注重憲法形象,維護憲法尊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駕,為人民幸福生活護航!

27、法由民出,權依法使,學法辨是非,守法踐於行,弘揚憲法,遵紀守法,辦事依法,最好辦法。

28、學法,知法,立身守法;用法,護法,辦事依法。

29、堅守努力,接力前行,法治的力量就會生生不息,法治中國的夢想也定會實現。

30、莫道行路難,守法路自寬。

2.有關法治的詩句、名言警句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2、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3、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韓非子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5、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

——沈家本6、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7、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林肯8、我們成為法律的奴隸,是為了能夠保有自由。 ——西塞羅9、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伏爾泰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11、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12、人無信不立, 國無法不安。13、普法是國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為人處事的根本。

14、誠信塑造美麗人生 法治鑄就平安中國。15、法律的保護比個人的保護更有力。

16、好的習慣比好的法律更有價值。17、任何權力都不得位於法律之上。

18、保護惡就是侵害善。19、法律不會強迫一個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好人因為愛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壞人因為恐懼刑罰而憎恨犯罪。21、以身試法者愚 ,以法維權者智。

22、絆人的樁不在高,違法的事不在小。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

——孟德斯鳩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幣,一面寫著平等,一面寫著自由,這枚金幣叫人權。——盧梭26、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27、與其責罵罪惡,不如伸張正義。——英國作家丁尼生28、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罪責)。

29、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7頁30、有損害即有賠償。

31、天平的一邊放上自由,另一邊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32、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3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偉的大夏,庇護著我們大家;它的每一塊磚石都壘在另一塊磚石上。高爾斯華綏34、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35、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36、法,治國安邦之利器。

3.關於法制教育的詩與句子.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象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法律應該是穩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付給律師的費用不應據其在法庭上陳述時間的長短,而應據其辯護質量的優劣。

婚姻的結合要求夫妻雙方都要忠實,忠實是一切權利中最神聖的權利。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讓我們維護公平,那麼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自由。

如果法律沒有恐懼支撐,它絕不能生效。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倘若世上沒有壞人,也就不會有好的律師。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刑罰的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4.有關「法治」的詩詞有哪些

1.政理訟平法治天

作者:榮三金

原文:

執法嚴明善且賢,為民審案慎用權。

公私市物皆有度,政理訟平法治天。

2.法治進萬家

作者:鄒 寧

原文:

依法治國出奇葩,尚德崇儀遍中華。

黃鍾大呂風雅頌,春風伴我進萬家。

3.建設法治無錫

作者:曾壽松

原文:

塵事紛繁憑法治,潔身勤政法為先。

法規嚴峻齊遵守,社會和諧法治篇。

4.法治謠

作者:徐素娥

原文:

權言代法一帚銷,方略為綱看今朝。

法正民安神州樂,律清國治萬民昭。

5.依法治國萬年春 三首

作者:蔡棣華

原文:

改革開創新局面,國富民強巨龍騰。

建功立業須依法,無限前程旭日升。

社會和諧萬象新,城鄉錦綉四時春。

龍騰虎躍千帆疾,法制護航功業存。

創業艱辛守業難,紅旗不倒國方安。

遵循法度金湯固,華夏騰飛日可攀。

6.詠法治

作者:毛明強

原文:

常觀古與今,秩序法中尋。

國治商鞅令,家和琴瑟音。

時時依律則,處處得民心。

法治新城市,和諧勝萬金。

7.沁園春·吟無錫贊法治

作者:吳彩虹

無錫風光,千頃煙波,萬戶廠商。望波濤浩渺,連通皖浙;產銷暢旺,跨越洲洋。汽艇游湖,靈山禮佛,品茗泉邊興味長。清寧夜,看市容璀璨,滿目琳琅。 城鄉如此輝煌,幸法治英雄日夜忙。有人民法院,公平正義;公安民警,守崗巡防。檢察司法,糾紛化解,天網恢恢狐鼠慌。吟無錫,正千帆競發,追向朝陽。

8.記《無錫普法》雜志

作者:馮榮興

原文:清明盛世究原因,法治領先由此生。

銅表始終規天地,恩威到底不由人。

從來治國憑圭臬,畢竟安邦靠經綸。

法海迷航誰指引?當代韋陀點迷津。

5.關於法治的 詩句

西周 親親尊尊行五禮,(親其所親,尊其所尊;五禮:吉凶禮賓嘉) 質牛劑器貸傅別。

(買賣:牛、奴隸稱為質,器具等稱為劑;借貸關系:傅別) 六禮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禮;休妻制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 聽訟斷獄表刑禮,(民刑區分;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相為表裡) 辭色氣耳目真偽。

(五聽) 官來伙反內惟過,(五過) 群臣官吏刺國人。(司法三刺) 春秋戰國 鄭鑄刑書晉鑄鼎,(名稱不同,也有先後,但都在鼎上鑄) 鄧析私殺用竹刑。

(鄧析私寫竹刑,被王殺之,但用其竹刑,諷刺) 盜賊網捕魏雜具,(魏國李悝做法經六章) 商鞅律改法治秦。(秦改法為律,有內涵) 輕罪重刑法經論,(重刑原則) 六禁雜典具總則。

(六禁規定在「雜」章;「具」為總則,具其加減) 強秦勵耕軍功獎,(井田制、軍功等制度強國) 廢卿郡縣奸誣連。(削弱地方權力,建立縣亭制,誣告反坐,株連制度) 漢 上請恤刑相首匿,(上請制度;親親得相首匿:漢宣帝) 緹縈上文廢肉刑。

(文:指漢文帝;廢肉刑是「雖有減刑之名,卻有殺戮之實」) 春秋決獄心定罪,(春秋決獄的宗旨是:以心定罪) 秋冬行刑應天人。(秋東時節,天地肅殺,好日子,以後就有了「秋審」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 魏八議,(曹魏) 南陳北魏官當始。

(官當在兩個地方開始:南朝陳國和北朝魏國,不是三國的曹魏) 齊重罪,(重罪十條) 晉齊五服以制罪。(晉律北齊,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相犯者遠近高低各不同) 北魏死刑需復奏,(死刑復核) 南北宣布廢宮刑。

(法律宣布廢,但後世還有) 北魏胡刑鞭與杖,(胡人之刑:鞭與杖) 齊律啟後又承前。(齊律地位很高,但說隋律有承前啟後也是正確的) 隋 隋文煬帝開皇律,莫要十罪要十惡。

商周黥劓剕宮辟,(舊五刑) 更得笞杖徒流死。(新五刑) 唐 高祖建唐顯武德,(唐高祖奪天下,作《武德律》) 貞觀作律加役流。

(貞觀之治) 永徽高宗唐疏議,(高宗年代作永微疏議,史稱唐疏議,) 刑統匯編政六典。(刑法匯編;行政法典) 公罪私罪吏憂喜,(公罪輕私罪重,官吏兩為難) 未舉自首揭自新。

(自首和自新的界限) 類推以明舉輕重,(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贓殺保辜化外人。(六贓;六殺;保辜;化外人) 宋 編敕破律宋刑統,(皇權當道,一人說了算) 折杖配役常凌遲。

(但《宋刑統》沒有正式規定「凌遲」) 契約細分買典借,(商事發達) 室女分承准妻離。(女人地位提高:在室女可以繼承;妻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離婚) 翻異別勘另審訴,(注意操作方式) 證據勘驗原被舉。

(講究證據調查;舉證責任明確) 南宋慶元凌遲定,(凌遲源於五代西遼) 立命繼子與絕女。(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稱命繼;女子和繼子有繼承權,但分在室女和出嫁女時候各人繼承比例不同) 明 明刑弼教朱大誥,(大誥只在朱元璋時代用,明刑弼教是對刑罰理學角度另一種解釋) 大明會典學六唐。

(行政法) 重輕兩極衛廷杖,(標榜新意,重其所重,輕其所輕;「衛」是間諜;廷杖讓老臣顏面何存?借口奸黨充軍刑。(奸黨:是為皇帝任意殺戮功臣提供法律依據;充軍是流刑以外增加) 清 大清律例集大成,(封建法律的大成者) 事成條則例統稱。

(法律形式:事例、成例、條例、則例) 大清會典仿明政,(行政法) 文字無獄類大逆。(雖無「文字罪」,但將其視為「大逆」) 晚清 現行刑律渡新律,(清楚哪個是過度性的) 首創商律和民草。

司法行政始離異,欽定憲綱挽殘局。民國 臨時約法史憲件,(第一個憲法性文件) 天壇憲草限袁賊。

(孫文限制袁世凱的法律手段:共和制) 奈何約法復辟帝,(袁世凱也作約法掃除障礙) 賄選憲法正式行。(曹琨賄賂當選,正式實行憲法) 明清會審制度 (明) 重案朝審五大宦,九卿圓審翻供皇 (清) 京師熱,笞杖快決好空牢,(笞杖等輕刑集中復核,能放則放) 清秋爽,斬絞監侯死復審,(地方上報死刑(斬絞監侯)的復審) 霜降朝,刑部嫌重附京侯。

(1、刑部判決重的;2京師附近斬絞監侯的復審)。

6.關於法律的詩句有哪些

1、

《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年代: 宋 作者: 蘇轍

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

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還家彩服頻為壽,得邑河壖喜有兵。

民事近來多迫促,弦歌聊試武城聲。

2、

《送師道弟守德慶》

年代: 宋 作者: 陳宓

乃父高皇侍從臣,汝今潛邸牧疲民。

天低日近偏臨照,士曠人稀費撫循。

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

舟來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愜老親。

3、

《詠史上·宣帝》

年代: 宋 作者: 陳普

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

4、

《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陳襄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

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5、

《次韻黃簿》

年代: 宋 作者: 陳造

先生不著惠文冠,須信論才當價難。

法律剡章真未盡,盍言粹學輩豪韓。

6、

《新作南門》

年代: 宋 作者: 蘇轍

於公決獄多陰功,自知有子當三公,

高作里門車馬通。定國精明有父風,

飲酒一石耳目聰。漢家宰相仍侯封,

左右中興始且終。我家讀書自我翁,

恥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黃門中,

智巧不足稱愚忠,雖雲寡過亦無功。

不忮不求心粗空,舉世知我惟天工。

恃此知不累兒童,作門不庳亦不隆。

陋巷正與顏生同,勢家笑唾儻見容。

7.關於法制的古詩句

歌詩謠》之一百八十六 遵紀守法三句半

姒傳雙

引言

1.舊有《莫爭打》一詩

時閑憤怒便引拳,

招引官方在眼前。

下獄戴枷遭責罰,

更須枉費幾文錢。

2.舊有《莫應對》一詩

人來罵我逞無明,

我若還他便斗爭。

聽似不聞休應對,

一支蓮在火中生。

3.舊有《戒爭地詩》

他侵我界是無良,

我與他爭未是長。

布施與他三尺地,

休誇誰弱又誰強。

8.有關法制的古詩詞

自從四方多法律宋並敘 《次韻子瞻見寄》 8、不將法律作春秋宋陳普 《詠史上·宣帝》 10、掃除詩書誦法律宋蘇軾 《石鼓》 4、法律滲商君宋何夢桂 《和夾谷書隱先生寄題蛟峰石峽書院三十韻》 14、司馬八法律以規宋毛直方 《贈督師曹將軍》 15 1、法律忌脫遺宋張鎡 《次韻傅景夏見贈兼簡徐季益》 20、法律行隨手宋陳襄 《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11、前人唯法律宋梅堯臣 《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 17、兼通法律吏能精宋蘇轍 《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7、富貴拘法律宋梅堯臣 《長歌行》 16、恥言法律羞丘戎宋蘇轍 《新作南門》 19、先公法律自治身宋陳宓 《送師道弟守德慶》 9、惟用法律自繩己唐韓愈 《寄盧仝》 2、自従四方多法律宋蘇轍 《次韻子瞻見寄》 6、此雖法律所無奈宋蘇洵 《自尤》 18、法律存 *** 《唐受命讖》 3、始讀法律親笞榜宋陸游 《秋懷》 5、法律剡章真未盡宋陳造 《次韻黃簿》 12、法律森嚴信殊絕宋高斯得 《孤憤吟上十韻》 13、且說高王寬法律宋鄭剛中 《樓樞蜜過華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謹用韻作》 21。

2. 關於法制的古詩詞

1、《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白話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2、《自尤》——宋代 蘇洵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白話譯文:這就是法律的無奈了,我依然可以抬頭問蒼天為什麼會這樣。天這么高,鬼神沒有辦法相信,但是後世的人們一定還是會聽聞我們現在聽見的話。

3、《寄盧仝》——唐代韓愈

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窮終始。

往年弄筆嘲同異,怪辭驚眾謗不已。

近來自說尋坦途。猶上虛空跨綠駬。

白話譯文:先生事業不可量,只有用法律自己糾正自己。春秋三傳束高閣,獨自抱著經卷徹底終結。

去年弄筆嘲笑相同,怪辭驚嚇眾人誹謗不停。最近,我從喜歡尋坦途。還上空中跨越綠色駬。

4、《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 陳襄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

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白話譯文:我愛仙居好,你多天在房。憂慮百姓極其反復無常,責備自己沒有周詳。

法律行為隨手,《詩》、《書》坐滿箱子。老來要去學,多病喜平康。

5、《秋懷》——宋代陸游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餳。

平生養氣頗自許,雖老尚可吞司並。

白話譯文:下巴必須在全好落寞,開始讀法律親自打榜。訴訟民滿院子鬧到市場,官吏文書圍坐高在城。

不嫌我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糖。平時供養自己很同意,雖然我還可以吞司都。

3. 關於法治的詩句

1. 關於法治的詩句
關於法治的詩句 1. 關於「法制」的古詩有哪些
1.(唐) 韓愈《寄盧仝》

彼皆刺口論世事,有力未免遭驅使。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2.(宋)蘇軾《石鼓》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當年何人佐祖龍,上蔡公子牽黃狗。

3.(宋)陸游《秋懷》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餳。平生養氣頗自許,雖老尚可吞司並。何時擁馬橫戈去,聊為君王護北平。

4.(宋)蘇轍《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還家彩服頻為壽,得邑河壖喜有兵。民事近來多迫促,弦歌聊試武城聲。

5.(宋)並敘《次韻子瞻見寄》

矯時自信力不足,從政敢謂學已優。閉門卻掃誰與語,畫夢時作鈞天游。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6.(宋) 陳襄《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7.(宋)高斯得《孤憤吟上十韻》

每篇必寓憂世懷,直筆寧愁當國忤。法律森嚴信殊絕,對屬始終無齟齬。嗟予衰老才力弱,稽首名賢晨夕慕。憂來援筆偶成章,力戒負囊毋輒露。

8.(宋)毛直方《贈督師曹將軍》

泰階煌煌色已齊,祥飆為掃蚩尤旗。幅員浩盪春台熙,不遺桴鼓驚鋤犁。羽林宿衛環三陲,居安節慮忘戰危。整暇自許忘其機,司馬八法律以規。蒐苗獮狩凜弗違,碧油有幢儼軍師。

9.(宋)梅堯臣《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

府胥喜君來,督責去暴抶。疾苦無不求,前人唯法律。晝錦榮既浮,康民美方溢。真為丈夫志,豈是名過實。

10.(宋)張鎡《次韻傅景夏見贈兼簡徐季益》

懶情妨勇志,闇識乖明時。昔人嗟遠矣,有夢那見之。百計諧余衷,第一證以詩。合處即券鑰,寧問渠為誰。端居逼仄胸,旦旦荊榛披。又如涸轍魴,縱漾清塘陂。宗旨要領會,法律忌脫遺。
2. 有關法治的詩詞
1.

《比得寒疾用道士養生法治其內郡幕徐天隱遺以》

宋代:毛滂

江南卑濕地,往往如長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齒牙。

初猶遭蒸炊,又似縛且檛。

淫祠亂昏俗,過福專群鴉。

參軍支病骨,抱案隨吏衙。

鬼蓋乘其窮,屢以寒熱加。

定知鬼非人,吾誰彼疵瑕。

烏飢集屋樑。聊試彈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關氣成霞。

房圖引芸蒿,相與排陰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車。

2.《送楊舒州》

宋代:衛博

我昔懷軍書,西行盡淮泗。

是時敵方張,長江飲渴騎。

憨將何一律,兩地一朝棄。

川原厭膏血,關山接烽燧。

巋然舒子國,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

瘡痍待良葯,天子念循吏。

誰厭承明直,雅是詩書帥。

淮揚君肯薄,吾丘世寡二。

正須烹鮮手,往述羨魚意。

前驅觸炎熱,弭節及涼吹。

朝衙百吏散,閉合有餘致。

臨州古雲樂,此理敢輕議。

近聞今單於,已遣朝正使。

公師杜征南,郡得漢龔遂。

里閭息愁嘆,扞牧殆餘事。

政成多暇日,寄我千金字,

淮魚秋正美,灊山日空翠。

匹馬不作難,為公十日醉。

頗見有此客,要使州人記。
3. 關於法治的 詩句
1、《秋懷》宋代詩人陸游 原文: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譯文:下巴的胡須都白了感到好落寞,開始讀法律親自打榜。

訴訟民滿院子鬧到市場,官吏文書圍坐高在城。 2、《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詩人陳襄 原文: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譯文:法律行為隨手而做,詩書滿箱子都是。

老了需要多學習,身體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詩人蘇洵 原文: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譯文:這就是法律所無奈,還可以抬起頭披蒼天。

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朵還聽說。 4、《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原文: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

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5、《官倒》近現代:田遨 原文: 轉手真財藪,撐腰實禍階。

但求嚴法治,當可凈風霾。 譯文:手上錢財眾多,看死是撐腰的其實是禍端。

但求法治嚴苛,可以凈化風霾。
4. 關於法治的 詩句
西周 親親尊尊行五禮,(親其所親,尊其所尊;五禮:吉凶禮賓嘉) 質牛劑器貸傅別。

(買賣:牛、奴隸稱為質,器具等稱為劑;借貸關系:傅別) 六禮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禮;休妻制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 聽訟斷獄表刑禮,(民刑區分;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相為表裡) 辭色氣耳目真偽。

(五聽) 官來伙反內惟過,(五過) 群臣官吏刺國人。(司法三刺) 春秋戰國 鄭鑄刑書晉鑄鼎,(名稱不同,也有先後,但都在鼎上鑄) 鄧析私殺用竹刑。

(鄧析私寫竹刑,被王殺之,但用其竹刑,諷刺) 盜賊網捕魏雜具,(魏國李悝做法經六章) 商鞅律改法治秦。(秦改法為律,有內涵) 輕罪重刑法經論,(重刑原則) 六禁雜典具總則。

(六禁規定在「雜」章;「具」為總則,具其加減) 強秦勵耕軍功獎,(井田制、軍功等制度強國) 廢卿郡縣奸誣連。(削弱地方權力,建立縣亭制,誣告反坐,株連制度) 漢 上請恤刑相首匿,(上請制度;親親得相首匿:漢宣帝) 緹縈上文廢肉刑。

(文:指漢文帝;廢肉刑是「雖有減刑之名,卻有殺戮之實」) 春秋決獄心定罪,(春秋決獄的宗旨是:以心定罪) 秋冬行刑應天人。(秋東時節,天地肅殺,好日子,以後就有了「秋審」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 魏八議,(曹魏) 南陳北魏官當始。

(官當在兩個地方開始:南朝陳國和北朝魏國,不是三國的曹魏) 齊重罪,(重罪十條) 晉齊五服以制罪。(晉律北齊,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相犯者遠近高低各不同) 北魏死刑需復奏,(死刑復核) 南北宣布廢宮刑。

(法律宣布廢,但後世還有) 北魏胡刑鞭與杖,(胡人之刑:鞭與杖) 齊律啟後又承前。(齊律地位很高,但說隋律有承前啟後也是正確的) 隋 隋文煬帝開皇律,莫要十罪要十惡。

商周黥劓剕宮辟,(舊五刑) 更得笞杖徒流死。(新五刑) 唐 高祖建唐顯武德,(唐高祖奪天下,作《武德律》) 貞觀作律加役流。

(貞觀之治) 永徽高宗唐疏議,(高宗年代作永微疏議,史稱唐疏議,) 刑統匯編政六典。(刑法匯編;行政法典) 公罪私罪吏憂喜,(公罪輕私罪重,官吏兩為難) 未舉自首揭自新。

(自首和自新的界限) 類推以明舉輕重,(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贓殺保辜化外人。(六贓;六殺;保辜;化外人) 宋 編敕破律宋刑統,(皇權當道,一人說了算) 折杖配役常凌遲。

(但《宋刑統》沒有正式規定「凌遲」) 契約細分買典借,(商事發達) 室女分承准妻離。(女人地位提高:在室女可以繼承;妻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離婚) 翻異別勘另審訴,(注意操作方式) 證據勘驗原被舉。

(講究證據調查;舉證責任明確) 南宋慶元凌遲定,(凌遲源於五代西遼) 立命繼子與絕女。(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稱命繼;女子和繼子有繼承權,但分在室女和出嫁女時候各人繼承比例不同) 明 明刑弼教朱大誥,(大誥只在朱元璋時代用,明刑弼教是對刑罰理學角度另一種解釋) 大明會典學六唐。

(行政法) 重輕兩極衛廷杖,(標榜新意,重其所重,輕其所輕;「衛」是間諜;廷杖讓老臣顏面何存?借口奸黨充軍刑。(奸黨:是為皇帝任意殺戮功臣提供法律依據;充軍是流刑以外增加) 清 大清律例集大成,(封建法律的大成者) 事成條則例統稱。

(法律形式:事例、成例、條例、則例) 大清會典仿明政,(行政法) 文字無獄類大逆。(雖無「文字罪」,但將其視為「大逆」) 晚清 現行刑律渡新律,(清楚哪個是過度性的) 首創商律和民草。

司法行政始離異,欽定憲綱挽殘局。民國 臨時約法史憲件,(第一個憲法性文件) 天壇憲草限袁賊。

(孫文限制袁世凱的法律手段:共和制) 奈何約法復辟帝,(袁世凱也作約法掃除障礙) 賄選憲法正式行。(曹琨賄賂當選,正式實行憲法) 明清會審制度 (明) 重案朝審五大宦,九卿圓審翻供皇 (清) 京師熱,笞杖快決好空牢,(笞杖等輕刑集中復核,能放則放) 清秋爽,斬絞監侯死復審,(地方上報死刑(斬絞監侯)的復審) 霜降朝,刑部嫌重附京侯。

(1、刑部判決重的;2京師附近斬絞監侯的復審)。
5. 求幾個古代關於法制的詩句
中國法制史之律(卷一)西周親親尊尊行五禮,(親其所親,尊其所尊;五禮:吉凶禮賓嘉)質牛劑器貸傅別。

(買賣:牛、奴隸稱為質,器具等稱為劑;借貸關系:傅別)六禮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禮;休妻制度)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聽訟斷獄表刑禮,(民刑區分;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相為表裡)辭色氣耳目真偽。

(五聽)官來伙反內惟過,(五過)群臣官吏刺國人。(司法三刺)春秋戰國鄭鑄刑書晉鑄鼎,(名稱不同,也有先後,但都在鼎上鑄)鄧析私殺用竹刑。

(鄧析私寫竹刑,被王殺之,但用其竹刑,諷刺)盜賊網捕魏雜具,(魏國李悝做法經六章)商鞅律改法治秦。(秦改法為律,有內涵)輕罪重刑法經論,(重刑原則)六禁雜典具總則。

(六禁規定在「雜」章;「具」為總則,具其加減)強秦勵耕軍功獎,(井田制、軍功等制度強國)廢卿郡縣奸誣連。(削弱地方權力,建立縣亭制,誣告反坐,株連制度)漢上請恤刑相首匿,(上請制度;親親得相首匿:漢宣帝)緹縈上文廢肉刑。

(文:指漢文帝;廢肉刑是「雖有減刑之名,卻有殺戮之實」)春秋決獄心定罪,(春秋決獄的宗旨是:以心定罪)秋冬行刑應天人。(秋東時節,天地肅殺,好日子,以後就有了「秋審」等)三國兩晉南北朝魏八議,(曹魏)南陳北魏官當始。

(官當在兩個地方開始:南朝陳國和北朝魏國,不是三國的曹魏)齊重罪,(重罪十條)晉齊五服以制罪。(晉律北齊,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相犯者遠近高低各不同)北魏死刑需復奏,(死刑復核)南北宣布廢宮刑。

(法律宣布廢,但後世還有)北魏胡刑鞭與杖,(胡人之刑:鞭與杖)齊律啟後又承前。(齊律地位很高,但說隋律有承前啟後也是正確的)隋隋文煬帝開皇律,莫要十罪要十惡。

商周黥劓剕宮辟,(舊五刑)更得笞杖徒流死。(新五刑)唐高祖建唐顯武德,(唐高祖奪天下,作《武德律》)貞觀作律加役流。

(貞觀之治)永徽高宗唐疏議,(高宗年代作永微疏議,史稱唐疏議,)刑統匯編政六典。(刑法匯編;行政法典)公罪私罪吏憂喜,(公罪輕私罪重,官吏兩為難)未舉自首揭自新。

(自首和自新的界限)類推以明舉輕重,(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贓殺保辜化外人。(六贓;六殺;保辜;化外人)宋編敕破律宋刑統,(皇權當道,一人說了算)折杖配役常凌遲。

(但《宋刑統》沒有正式規定「凌遲」)契約細分買典借,(商事發達)室女分承准妻離。(女人地位提高:在室女可以繼承;妻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離婚)翻異別勘另審訴,(注意操作方式)證據勘驗原被舉。

(講究證據調查;舉證責任明確)南宋慶元凌遲定,(凌遲源於五代西遼)立命繼子與絕女。(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稱命繼;女子和繼子有繼承權,但分在室女和出嫁女時候各人繼承比例不同)明明刑弼教朱大誥,(大誥只在朱元璋時代用,明刑弼教是對刑罰理學角度另一種解釋)大明會典學六唐。

(行政法)重輕兩極衛廷杖,(標榜新意,重其所重,輕其所輕;「衛」是間諜;廷杖讓老臣顏面何存?借口奸黨充軍刑。(奸黨:是為皇帝任意殺戮功臣提供法律依據;充軍是流刑以外增加)清大清律例集大成,(封建法律的大成者)事成條則例統稱。

(法律形式:事例、成例、條例、則例)大清會典仿明政,(行政法)文字無獄類大逆。(雖無「文字罪」,但將其視為「大逆」)晚清現行刑律渡新律,(清楚哪個是過度性的)首創商律和民草。

司法行政始離異,欽定憲綱挽殘局。民國臨時約法史憲件,(第一個憲法性文件)天壇憲草限袁賊。

(孫文限制袁世凱的法律手段:共和制)奈何約法復辟帝,(袁世凱也作約法掃除障礙)賄選憲法正式行。(曹琨賄賂當選,正式實行憲法)明清會審制度(明)重案朝審五大宦,九卿圓審翻供皇(清)京師熱,笞杖快決好空牢,(笞杖等輕刑集中復核,能放則放)清秋爽,斬絞監侯死復審,(地方上報死刑(斬絞監侯)的復審)霜降朝,刑部嫌重附京侯。

(1、刑部判決重的;2京師附近斬絞監侯的復審)。
6. 關於法制的古詩詞
1、《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白話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2、《自尤》——宋代 蘇洵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白話譯文:這就是法律的無奈了,我依然可以抬頭問蒼天為什麼會這樣。天這么高,鬼神沒有辦法相信,但是後世的人們一定還是會聽聞我們現在聽見的話。

3、《寄盧仝》——唐代韓愈

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窮終始。

往年弄筆嘲同異,怪辭驚眾謗不已。

近來自說尋坦途。猶上虛空跨綠駬。

白話譯文:先生事業不可量,只有用法律自己糾正自己。春秋三傳束高閣,獨自抱著經卷徹底終結。

去年弄筆嘲笑相同,怪辭驚嚇眾人誹謗不停。最近,我從喜歡尋坦途。還上空中跨越綠色駬。

4、《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 陳襄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

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白話譯文:我愛仙居好,你多天在房。憂慮百姓極其反復無常,責備自己沒有周詳。

法律行為隨手,《詩》、《書》坐滿箱子。老來要去學,多病喜平康。

5、《秋懷》——宋代陸游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餳。

平生養氣頗自許,雖老尚可吞司並。

白話譯文:下巴必須在全好落寞,開始讀法律親自打榜。訴訟民滿院子鬧到市場,官吏文書圍坐高在城。

不嫌我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糖。平時供養自己很同意,雖然我還可以吞司都。
7. 有關法治的詩詞
1.《比得寒疾用道士養生法治其內郡幕徐天隱遺以》宋代:毛滂江南卑濕地,往往如長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齒牙。初猶遭蒸炊,又似縛且檛。

淫祠亂昏俗,過福專群鴉。參軍支病骨,抱案隨吏衙。

鬼蓋乘其窮,屢以寒熱加。定知鬼非人,吾誰彼疵瑕。

烏飢集屋樑。聊試彈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關氣成霞。房圖引芸蒿,相與排陰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車。2.《送楊舒州》宋代:衛博我昔懷軍書,西行盡淮泗。

是時敵方張,長江飲渴騎。憨將何一律,兩地一朝棄。

川原厭膏血,關山接烽燧。巋然舒子國,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瘡痍待良葯,天子念循吏。

誰厭承明直,雅是詩書帥。淮揚君肯薄,吾丘世寡二。

正須烹鮮手,往述羨魚意。前驅觸炎熱,弭節及涼吹。

朝衙百吏散,閉合有餘致。臨州古雲樂,此理敢輕議。

近聞今單於,已遣朝正使。公師杜征南,郡得漢龔遂。

里閭息愁嘆,扞牧殆餘事。政成多暇日,寄我千金字,淮魚秋正美,灊山日空翠。

匹馬不作難,為公十日醉。頗見有此客,要使州人記。
8. 關於「法制」的古詩有哪些
1.(唐) 韓愈《寄盧仝》 彼皆刺口論世事,有力未免遭驅使。

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2.(宋)蘇軾《石鼓》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

當年何人佐祖龍,上蔡公子牽黃狗。 3.(宋)陸游《秋懷》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餳。

平生養氣頗自許,雖老尚可吞司並。何時擁馬橫戈去,聊為君王護北平。

4.(宋)蘇轍《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還家彩服頻為壽,得邑河壖喜有兵。民事近來多迫促,弦歌聊試武城聲。

5.(宋)並敘《次韻子瞻見寄》 矯時自信力不足,從政敢謂學已優。閉門卻掃誰與語,畫夢時作鈞天游。

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6.(宋) 陳襄《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

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7.(宋)高斯得《孤憤吟上十韻》 每篇必寓憂世懷,直筆寧愁當國忤。

法律森嚴信殊絕,對屬始終無齟齬。嗟予衰老才力弱,稽首名賢晨夕慕。

憂來援筆偶成章,力戒負囊毋輒露。 8.(宋)毛直方《贈督師曹將軍》 泰階煌煌色已齊,祥飆為掃蚩尤旗。

幅員浩盪春台熙,不遺桴鼓驚鋤犁。羽林宿衛環三陲,居安節慮忘戰危。

整暇自許忘其機,司馬八法律以規。蒐苗獮狩凜弗違,碧油有幢儼軍師。

9.(宋)梅堯臣《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 府胥喜君來,督責去暴抶。疾苦無不求,前人唯法律。

晝錦榮既浮,康民美方溢。真為丈夫志,豈是名過實。

10.(宋)張鎡《次韻傅景夏見贈兼簡徐季益》 懶情妨勇志,闇識乖明時。昔人嗟遠矣,有夢那見之。

百計諧余衷,第一證以詩。合處即券鑰,寧問渠為誰。

端居逼仄胸,旦旦荊榛披。又如涸轍魴,縱漾清塘陂。

宗旨要領會,法律忌脫遺。

4. 與憲法有關的詩句

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春秋·李耳《老子》

譯文: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2、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宋·梅堯臣《長歌行》

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

3、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唐·吳兢《貞觀政要》

譯文:只有奉行嚴明的法律,才能治理天下之人。三尺律即法律,古人在紙張出現前,文字記錄的載體主要是竹簡,而記錄不同內容的竹簡是有嚴格界定的,律法一般是寫在長三尺的竹簡上,所以後世將三尺律作為法律的別稱。

4、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唐·韓愈《寄盧仝》

譯文:先生的事業是不可估量的,只能由法律來約束自己。

5、宥過無大,刑故無小。——西漢·伏生《尚書·大禹謨》

譯文:宥,寬恕;過,過失;這兩句大意是,一時過失,雖大也可以寬恕,明知故犯,雖小也要懲罰。

5. 關於法治的 詩句

1、《秋懷》宋代詩人陸游

原文: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回,吏牘圍坐答高於城。

譯文:下巴的胡須都白了感到好落寞,開始讀法律親自打榜。訴訟民滿院子鬧到市場,官吏文書圍坐高在城。

2、《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詩人陳襄

原文: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譯文:法律行為隨手而做,詩書滿箱子都是。老了需要多學習,身體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詩人蘇洵

原文: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譯文:這就是法律所無奈,還可以抬起頭披蒼天。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朵還聽說。

4、《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原文: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5、《官倒》近現代:田遨

原文:

轉手真財藪,撐腰實禍階。

但求嚴法治,當可凈風霾。

譯文:手上錢財眾多,看死是撐腰的其實是禍端。但求法治嚴苛,可以凈化風霾。

6. 關於法律道德的文言文

1. 關於論述道德的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淮南子:"名與道不兩明.人受名,則道不用;道勝人,則名息矣.道與人競長,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則危不遠矣.故世有盛名,則衰之日至矣.欲屍名者,必為善;欲為善者,必生事.事生,則釋公而就私,背數而任已.欲見譽於為善,而立名於為質,則治不修故,而事不須時.治不修故,則多責;事不須時,則無功.責多功鮮,無以塞之,則妄發而邀當,妄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故重為善若重為非,而幾於道矣."

孔子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裂此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5、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還有先秦諸子論德八則

?si=3

2. 關於道德禮法的一段古文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論語·為政》)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緩源消去了廉恥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

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擾知德是應該的,但卻忽

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3. 有哪些關於法制的古文

臣非非難言孔,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々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總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為不讓;閎大廣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為誇而無用;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

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而小者以為毀訾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

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

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包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說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

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候炙;鬼候臘,比干剖心;梅伯酸;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伯里子道乞;傳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公叔痤言國器反為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弘分胣;尹子罕於棘;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董安於死而陳於市;宰予不免於田常;范雎折協於魏。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

然則雖賢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願大王熟察之也。

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贈,臣因而毀之。

凡人之大體,取捨同者則相是也,取捨異者則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譽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謂同取;人臣之所毀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謂同舍。

夫取捨合而相與逆者,未嘗聞也。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毀譽進退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數以御之也,非參驗以審之也,必將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蔽於上,而臣必重於下矣,此之謂擅主之臣。

國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今為臣盡力以致功,竭智以陳忠者,其身困而家貧,父子罹其害;為奸利以弊人主,行財貨以事貴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澤: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處哉?治國若此其過也,而上欲下之無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故左右知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積功勞而求安,是猶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幾矣。

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趨富貴,事上而求安,是猶聾而欲審清濁之聲也,愈不幾矣。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無相比周,蔽主上,為奸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人主之義矣。

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無規矩而欲為方圓也,必不幾矣;若以守法不朋黨治官而求安,是猶以足搔頂也,愈不幾也!二者不可以得安,能無廢法行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君上之法矣。故以私為重人者眾,而以法事君者少矣。

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黨於下,此田成之所以殺簡公者也。 夫有術者之為人臣也,得效度數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國者也。

是以度數之言得效於前,則賞罰必用於後矣。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欲之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

是以左右近習之臣,知偽詐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去奸私之行,盡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與比周,妄毀譽以求安,是猶負千鈞之重,陷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百官之吏,亦知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猶上高陵之顛墮峻裕谷之下而求生,必不幾矣。」

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虛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貪漁下?是以臣得陳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職而不怨。此管仲之所以治齊,而商君之所以強秦也。

從是觀之,則聖人之治國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愛為我也。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

夫君臣非有骨肉之親,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則臣盡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則臣行私以幹上。明主知之,故設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

夫是以人主雖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姦邪,而國已治矣。人主者,非目若離婁乃為明也,非耳若師曠乃為聰也。

不任其數,而待目以為明,所見都少矣,非不弊之術也。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為聰,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天下不得不為己聽。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亂之道廢而聰明之勢興也。

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古秦之俗,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兵弱而主卑。

商君說秦孝公以變法易俗而明公道,賞告奸、困末作。

4. 有關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里仁》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人不可以 *** 。——《孟子•盡心上》 有德不可敵。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私仇不及公。

——《左傳•哀公五年》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季冬紀》 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坊記》 不食嗟來之食。

——《禮記•檀弓下》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至誠則金石為開。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 疾風知勁草。——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霸傳》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昶傳》 人誰不死?死國,忠義之大者。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諸葛亮《後出師表》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

——北齊•劉晝《劉子•大質》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葯《北齊書•元景安傳》 為善則預,為惡則去。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事》 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唐•王勃《上劉右相書》 士窮乃見節義。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不畏義死,不榮幸生。——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名聲之善惡存乎人。

——唐•韓愈《與衛中行書》 嫉惡如仇讎,見善若飢渴。——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 火不侵玉。

——唐•劉禹錫《司空奚公神道碑》 烈士之所以異於恆人,以其仗節以配誼也。——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 修身絜行,言必由繩墨。

——宋•王安石《命解》 君子出處不違道而無愧。——宋•歐陽修《與顏直講》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

——宋•歐陽修《縱囚論》 廉恥,士君子之大節。——宋•歐陽修《廉恥說》 不知恥者,無所不為。

——宋•歐陽修《魏公卿上尊號表》 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宋•歐陽修《上高司諫書》 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宋•歐陽修《祭丁學士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宋•蘇洵《心術》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

——宋•楊萬里《庸言》 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 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

——宋•蘇軾《留侯論》 涅於混濁而不緇。——宋•蘇轍《馮京加恩制》 不以私愛害公義。

——宋•蘇轍《論侯稱少欠酒課以抵當子利充填札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愛蓮說》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

——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顧憲成題東林書院聯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姣鸞百年長恨》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明•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 寸寸山河寸寸金。

——清•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吳研人《痛史》第十回 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5. 有關道德和法律的名言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休尼特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

——【古希臘】柏拉圖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婚姻的結合要求夫妻雙方都要忠實,忠實是一切權利中最神聖的權利。

——【法】盧梭 一件事不能判兩次罪 緊急時無法律(緊急避險)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刑罰的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貝卡利亞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

——法諺 要理解法律,特別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英】邊沁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邪惡。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美】(官)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法諺 契約是當事人間的法律 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為而獲益 法院不得對於未向其訴求的事項有所作為 當事人給法官事實,法官給當事人法律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古羅馬法諺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

——【英】培根《論司法》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 法律不強人所難 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罪責)。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處罰(Nemocogitationis poenam patitur ; Cogitationis poenamnemo patitur)。——羅馬法法諺 無犯意則無犯人(Non reu nisi mens sitrea)——英國法諺(即不能對不具有犯意的行為進行刑事處罰(如意外事件、精神錯亂、年幼無知等均不能歸責於行為人)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中】《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西方法諺程序先於權利。

——英國法諺 法官不得因沒有法律拒絕裁判。 為了不使刑罰成為某人或某些人對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從本質上說,刑罰應該使公開的,及時的,必需的,在既定條件下盡量輕微的,同犯罪相對稱的並由法律規定的。

——貝卡里亞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卡爾.馬克思 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即有佔有,是一種事實。

一個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只是由於社會賦予實際佔有以法律的規定,實際佔有才具有合法佔有的性質。

——馬克思 任何人在被證明有罪前,皆應被視為無辜。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存疑時有利於被告(in bio prereo)。 警察是法庭的僕人。

——英美法諺(就主要是指警察必須根據法庭傳召出庭作證) 證明責任是訴訟的脊樑。 素樸的絕對的正義感,往往卻是證據法則最大的殺手。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 肯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麥克萊 呆板的公平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 ——托馬斯·福勒 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

——德國諺語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休尼特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西方法諺 法官乃會說話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美]愛德華·S·考文 一切違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運,就同一座直接橫斷河流的堤壩一樣,或者被立即沖垮和淹沒,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渦所侵蝕,並逐漸地潰滅。[意]貝卡里亞 好的法律應該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義。

它應該既強有力又公平;應該有助於界定公眾利益並致力於達到實體正義。 [美]諾內特 塞爾茲尼克 在我看來,失手殺人其罪尚小,混淆美醜、善惡、正義與不正義,欺世惑眾,其罪大矣。

[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 法律的制訂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凶惡背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法]孟德斯鳩 人與人是不相同的,人們不能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視同仁、人人相等。

[奧]路德維希·馮·米瑟斯 任何人不得通過損害他人的方式為自己獲利 行使自己權利以不損害他人權利為限 不得推定任何人遺棄自己的財物。 契約勝法律。

The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overrides the law. 避免損害者較取得利益者為優先。 債務證書在債務人之手中時,推定該債務已清償。

An evidence of debt found in possession of the debor is presumed to be paid. 法理乃法律之精神。The reason of the law is the soul of the law. 人民之安寧乃最高之法律。

The safety of the people is the supreme law. 法是關於人世和神世的學問,關於正義與不正義的科學。---《法學階梯》。

6. 關於法律保護的文言文

《史記·商君列傳》: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

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

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於民朞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

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7. 關於法治社會的詩句(有關法治的詩詞)

1.有關法治的詩詞

1.

《比得寒疾用道士養生法治其內郡幕徐天隱遺以》

宋代:毛滂

江南卑濕地,往往如長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齒牙。

初猶遭蒸炊,又似縛且檛。

淫祠亂昏俗,過福專群鴉。

參軍支病骨,抱案隨吏衙。

鬼蓋乘其窮,屢以寒熱加。

定知鬼非人,吾誰彼疵瑕。

烏飢集屋樑。聊試彈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關氣成霞。

房圖引芸蒿,相與排陰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車。

2.《送楊舒州》

宋代:衛博

我昔懷軍書,西行盡淮泗。

是時敵方張,長江飲渴騎。

憨將何一律,兩地一朝棄。

川原厭膏血,關山接烽燧。

巋然舒子國,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

瘡痍待良葯,天子念循吏。

誰厭承明直,雅是詩書帥。

淮揚君肯薄,吾丘世寡二。

正須烹鮮手,往述羨魚意。

前驅觸炎熱,弭節及涼吹。

朝衙百吏散,閉合有餘致。

臨州古雲樂,此理敢輕議。

近聞今單於,已遣朝正使。

公師杜征南,郡得漢龔遂。

里閭息愁嘆,扞牧殆餘事。

政成多暇日,寄我千金字,

淮魚秋正美,灊山日空翠。

匹馬不作難,為公十日醉。

頗見有此客,要使州人記。

2.關於法律的古詩詞

1、惟用法律自繩己 唐 韓愈 《寄盧仝》

2、法律存 作者佚名 《唐受命讖》

3、掃除詩書誦法律 宋 蘇軾 《石鼓》

4、始讀法律親笞榜 宋 陸游 《秋懷》

5、自従四方多法律 宋 蘇轍《次韻子瞻見寄》

6、兼通法律吏能精 宋 蘇轍《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7、自從四方多法律 宋 並敘 《次韻子瞻見寄》

8、先公法律自治身 宋 陳宓《送師道弟守德慶》

9、不將法律作春秋 宋 陳普《詠史上·宣帝》

10、法律行隨手 宋 陳襄《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11、法律剡章真未盡 宋 陳造《次韻黃簿》

12、法律森嚴信殊絕 宋 高斯得《孤憤吟上十韻》

13、法律滲商君 宋 何夢桂《和夾谷書隱先生寄題蛟峰石峽書院三十韻》

14、司馬八法律以規 宋 毛直方《贈督師曹將軍》

15、富貴拘法律 宋 梅堯臣《長歌行》

16、前人唯法律 宋 梅堯臣《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

17、此雖法律所無奈 宋 蘇洵《自尤》

18、恥言法律羞丘戎 宋 蘇轍《新作南門》

19、法律忌脫遺 宋 張鎡《次韻傅景夏見贈兼簡徐季益》

20、且說高王寬法律 宋 鄭剛中《樓樞蜜過華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謹用韻作》

21、法律底須存八議 明 龔詡《甲戌鄉中民情長句寄彥文布政》

3.關於法律的詩

1、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

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2、贈督師曹將軍

泰階煌煌色已齊,祥飆為掃蚩尤旗。

幅員浩盪春台熙,不遺桴鼓驚鋤犁。

羽林宿衛環三陲,居安節慮忘戰危。

整暇自許忘其機,司馬八法律以規。

3、詠史上·宣帝

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

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4、秋懷

[宋] 陸游

少時本願守墳墓,讀書射獵畢此生。

斷蓬遇風不自覺,偶入戎幙從西征。

朝看十萬閱武罷,暮馳三百巡邊行。

馬蹄度隴雹聲急,士甲照日波光明。

興懷徒寄廣武嘆,薄福不掛雲台名。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5、次韻子瞻見寄

[宋] 蘇轍

我將西歸老故丘,長江欲濟無行舟。

宦遊已如馬受軛,衰病擬學龜藏頭。

三年學舍百不與,糜費廩粟常慚羞。

矯時自信力不足,従政敢謂學已優。

閉門卻掃誰與語,晝夢時作鈞天游。

自従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7)法治蘇洵原文擴展閱讀:

1.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沒有任何行為比起法官的徇私枉法對一個社會更為有害的了.司法的腐敗,既使是局部腐敗,也是對正義的源頭活水的玷污.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大前提.每一個人都不可以成為自己事務的法官.在由意志而不是由法律行使統治的地方沒有正義可言.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人治之間的基本區別.——【美】道格拉斯

2.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德】馬克思

4.關於「法制教育」詩句有哪些

1.《滿庭芳·立誓狀外戒》 年代: 元 作者: 馬鈺 專燒誓狀,謹發盟言。

遵依國法為先。 但見男兒女子,父母如然。

水除氣財酒色,棄榮華、戒斷腥膻。 常清靜,更謙和恭謹,無黨無偏。

布素婪耽度日,飢寒後,須憑展手街前。 不得貪財誑語,詐做高賢。

常懷慎終如始,遇危難、轉要心堅。 如退道,願分身萬段,永鎮黃泉。

2.《送邵不疑謫邵武》 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 不嗟遷謫遠,所惜去非遲。 國法何嘗重,君恩亦已慈。

飛鴻因雨急,寒葉未霜危。 江上多新釀,肯簾亞竹籬。

3.《聞永叔出守同州寄之》 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 冕旒高拱元元上,左右無非唯唯臣。 獨以至公持國法,豈將孤直犯龍鱗。

茱萸欲把人留楚,苜蓿方枯馬入秦。 訪古尋碑可銷日,秋風原上足麒麟。

4.《辰州》 年代: 宋 作者: 陶弼 詔條符節古連今,王澤漸濡豈不深。 賦役未行中國法,謳歌猶帶遠人音。

採金戶簇青莎岸,射虎兵圍黃葉林。 寄語湖南灘上客,預將忠信待浮沉。

5.《自警詩》 年代: 唐 作者: 張齊賢 慎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 國法須遵守,人非莫舉揚。

無私仍克己,直道更和光。 此個如端的,天應降吉祥。

與法制有關的句子 1、在人的潛意識里,人的性慾一直是處於壓抑的狀況,社會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規則使人的本能慾望時刻處於理性的控制之中。 ——弗洛伊德 2、法制就是力量。

——撒貝南 3、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管仲 4、要自由,就必須生活在一個法制的土地上。 ——威·默里 5、自古亂亡之國,必先壞其法制,而後亂兒之。

——歐陽修 6、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老了就踏踏實實過幾年吧,別和人動心眼了。

為什麼少不讀水滸,目無法制,從小看這個,就是培養少年犯。李逵這樣的,放今天槍斃400回了。

——袁騰飛 7、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富而粟多也。 ——《申子》 8、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刑殺不赦,則民不偷於為善;爵祿毋假,則下不亂其上。

——管仲 9、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金纓。

5.關於法制教育的詩與句子.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象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法律應該是穩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付給律師的費用不應據其在法庭上陳述時間的長短,而應據其辯護質量的優劣。

婚姻的結合要求夫妻雙方都要忠實,忠實是一切權利中最神聖的權利。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讓我們維護公平,那麼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自由。

如果法律沒有恐懼支撐,它絕不能生效。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倘若世上沒有壞人,也就不會有好的律師。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刑罰的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6.關於「法律」的詩有哪些

1、掃除詩書誦法律。——宋 蘇軾 《石鼓》

2、始讀法律親笞榜。——宋 陸游 《秋懷》

3、富貴拘法律。——宋 梅堯臣 《長歌行》

4、此雖法律所無奈。 ——宋 蘇洵《自尤》

5、法律剡章真未盡。——宋 陳造 《次韻黃簿》

6、恥言法律羞丘戎。——宋 蘇轍 《新作南門》

7、不將法律作春秋。——宋 陳普 《詠史上·宣帝》

8、自従四方多法律。——宋 蘇轍 《次韻子瞻見寄》

9、自從四方多法律。——宋 並敘 《次韻子瞻見寄》

10、先公法律自治身。——宋 陳宓 《送師道弟守德慶》

11、法律行隨手。——宋 陳襄 《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12、法律森嚴信殊絕。 ——宋 高斯得《孤憤吟上十韻》

13、司馬八法律以規。 ——宋 毛直方《贈督師曹將軍》

14、前人唯法律。——宋 梅堯臣 《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

15、法律忌脫遺。——宋 張鎡《次韻傅景夏見贈兼簡徐季益》

16、兼通法律吏能精。——宋 蘇轍 《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17、法律滲商君。——宋 何夢桂 《和夾谷書隱先生寄題蛟峰石峽書院三十韻》

18、且說高王寬法律。——宋 鄭剛中《樓樞蜜過華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謹用韻作》

參考資料

詩詞名句網:/chaxun/shiju/nd_2/法律

熱點內容
科教園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4 06:00:01 瀏覽:931
公民幾歲要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4 05:59:23 瀏覽:786
依法治國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發布:2025-07-24 05:57:18 瀏覽:623
上法院訴訟 發布:2025-07-24 05:57:13 瀏覽:888
屬於地方性法規的 發布:2025-07-24 05:55:44 瀏覽:892
公司法85條 發布:2025-07-24 05:55:40 瀏覽:590
勞動合同法退休知網 發布:2025-07-24 05:52:46 瀏覽:233
員工的行為代表公司法律規定 發布:2025-07-24 05:47:09 瀏覽:138
勞動法意見 發布:2025-07-24 05:46:59 瀏覽:616
村會計代簽字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4 05:45:42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