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感情
A. 道德,情感和理性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在對該問題的研究中,分為道德理性主義和道德情感主義兩種流派,而他們之間則一直爭論不休。其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創了西方道德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將理性和情感的對立作為道德哲學的基本准則。柏拉圖將人的靈魂分為理性、激情和慾望三類,亞里士多德將靈魂分為植物能力、嗜欲能力和理性能力。二者都認為理性在這三種類別中最為重要,需要通過理性來克服激情,從而達到靈魂的平靜。相反,近代英國所出現的道德情感主義則認為理性不能推導出道德上的善惡,只有訴諸於情感,才能體驗到人們的利益和需求等是否得到了滿足(王淑芹,2004)。和道德情感主義的提出者沙夫茨伯利,以及隨後的哈奇森相比,休謨往往被看作更具代表性的道德情感主義者。20世紀的英國經驗論者認為休謨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英語哲學家(彼得·米利肯,2015),而對道德情感主義進行闡釋的《人性論》則被認為是英語世界最為偉大的著作。現代情感主義代表人物之一斯蒂文森也談到:「休謨非常清楚地提出過我們這里所有關心的問題,並最接近於得出本書作者能夠接受的結論」。
一、道德的基礎
休謨的人性論與霍布斯相似,認為人是功利的存在,並進而在此基礎上推演出了一套道德觀念和政治制度。不過與霍布斯相比,休謨對人性中的自私的和自利的評價要相對溫和些。雖然休謨認為人性中存在著「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但這種自私在休謨看來存在著一定的限度,是「某種程度」上的自私,他也同樣認為「仁厚的感情」在人性中的存在。並且在對自利的闡釋中,休謨評價道「一般地說,自私這個性質被渲染得太過火了,而且有些哲學家所樂於盡情描寫的人性的自私,就像我們在童話和故事中所遇到的任何有關妖怪的記載一樣荒誕不經,與自然離得太遠了。我遠不認為人類除了對自己以外,對其他事物沒有任何愛情」。對自然的強調,以及隨後的相關闡述,使得羅爾斯(2012)認為休謨是運用自然主義的心理學方法來建構他的道德理論「他試圖證明,依照我們在世上所處的地位以及我們對社會的依賴,道德和我們的道德實踐使我們的本性的表現。它是休謨的自然虔敬的一部分,那種虔敬想要確立如下見解:道德是與人類心理學完全連續的自然現象」。
不過,通過對人性的闡釋,休謨進一步實現的是對包括「愛情」在內的這種情感向度的和之前的道德哲學家全然不同的闡釋,至少是要更進了一大步。休謨從功利主義出發,顛覆了理性和情感的關系。在古典道德哲學看來,理性是永恆的、不變的和神聖的,而情感則是盲目的,變幻的和欺騙的。情感一直被視為一種盲目的意識——不僅在認識真理上是盲目的,而且在價值上也是盲目的(黃裕生,2016)。所以,激情必須以理性為指導,理性是善惡的來源。而休謨則認為情感不是困擾人的心靈的非理性力量,而是人性的本質部分,並且是積極的和有益的。不過,若僅止步於此,那休謨可能僅僅是一種溫和的情感主義者。「理性是並且應該是情感的奴隸,除了服務和服從情感之外,再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職務」,這一論點的提出使得休謨的倫理思想成為了極端形式的情感主義者,並且在西方的啟蒙思潮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情感和理性的關系
Alboson和Nielsen在《哲學網路全書》的「倫理學史」詞條中這樣評價休謨的道德哲學:「盡管休謨對這些論題給以一定的澄清和好意,但他的論述不知不覺地從一類問題轉換到另一類問題,特別是從意義問題轉換到動機問題」。休謨這一結論的得出確實是建立在對「道德導源於理性,還是導源於情感」的這樣一個動機問題的探究之上,即對情感和理性這兩者與行為的關系的研究。休謨相信他已經證明了理性是完全沒有主動力的,永遠不能阻止或者產生任何的行為或者感情,他為此提供的最有力的論證是:理性在於發現真偽,而真偽在於對觀念的是在關系或者實際存在和事實的符合或者不符合。因此,凡是不具備這種符合或者不符合關系的東西,都不能成為真的或者偽的,並且也不能成為理性的對象。而我們的情感、意志和行為,本身圓滿自足,不需要這種符合的或者不符合的關系,無需太多的外在原因就可以引發出行為。所以,行為不能被斷定為符合或者違反理性的。也就是說,人類的道德是以激情為基礎的,而不是以理性為基礎的,因為道德是被感受的,而不是靠理性來發現和判斷的。
雖然,休謨在有意抬高情感對行為的影響,並且貶低理性的價值,乃至於提出了「是-應」的這一之後所謂的休謨問題,即實然和應然這種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二分法(普特南,2006),並將之作為批判理性主義的利器。休謨認為這將「會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系,並使我們看到,惡和善的區別不單單是建立在對象的關繫上,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因為道德理性主義學說的共同特點在於把關於道德的價值問題和關於事實的真理問題混為一談,認為可以用發現命題真假的方法來確定道德的善惡(周曉亮,1999)。
但休謨無意用情感的霸權代替理性的霸權,休謨願意承認情感和理性同時出現在幾乎所有的道德判斷中,但休謨堅信的是,最終對道德起到影響的因素依賴於情感,理性的職能僅在於揭示那種情形的物質狀況,以及指出通往情感所意欲實現的目的的途徑。理性對於行為的唯一影響,僅在於它對原初情感所起到的輔助作用,「給我們指示品質和行動的趨向,給我們指明他們對社會的以及對他們的擁有者的有益後果」。肯尼在其所著的《西方哲學史》中這樣評價休謨的理性,「理性的功能是一種技術功能:在達到由激情設定的目標中幫助我們」。
三、理性和情感的契合
理性是一種技術功能,相對於情感的主動性來說,這種技術性的理性是被動的,其作用范圍僅限於發揮理性的推理能力。布勞德在《五種倫理學理論》一書中,將僅承認理性在倫理學中具有推理能力的學說稱為「非理性主義」,而那些承認理性在推理能力之外,同樣具有其他功能的則是道德理性主義。而這些所謂的其他功能則是直覺歸納和先驗概念形成這兩種功能,如布勞德所述「理性的三種認知功能分別為:直覺歸納、推理、先驗概念的形成。否認先驗概念的可能性,這是休謨的根本原則或偏見……他在此處全部抹煞理性的功能,心照不宣地把理性歸之為推理」。
但是過度對理性的強調,將情感從人的范疇中驅逐出去也是絕對不可能和不可行的,即便柏拉圖也不得不承認情感這種非理性因素對於行為的作用。那麼情感的作用是什麼?柏拉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認為情感是一切伴隨著快樂和痛苦的感覺,並進一步開展了大篇幅的探討,在《政治學》中,亞細亞人淪為奴隸是因為「精神卑弱,熱忱不足」。在中世紀,以情感為核心的宗教,更試圖以理性來對這種虛構的存在加以解讀。即便在張揚理性,尋求理性主宰地位的啟蒙運動中,也有休謨對情感主義的辯護。「現在,一些理性主義者所寫的東西,好像他們認為單是理性對倫理特性的認識,就足以解釋道德感覺和道德行為。如果這些理性主義者中的任何一位真的這樣認為的話,他們就錯了」(布勞德,2002)。
但當我們試圖去判定在倫理問題中,理性和情感這二者,到底是以哪種為主,哪種為輔,哪種為善,哪種為惡時。以及更進一步的,如當前所主導的尋求理性和情感的契合的這一路徑。我們首先需要理清楚的是,與倫理有關的情感和理性是什麼?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與更普遍意義上的情感和理性的區別是什麼?他們各自對於個體行為的作用是什麼?我們如何來保證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能夠保證我們的行為的驅動力不被人最原始的欲求和本能所主導。而對第一個問題的闡釋則恰是解決諸多現有問題的根源。不過,如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所認為的,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關於一般情感的原則性的本體論闡釋並未取得值得稱道的進步。而對於理性來說,和情感相比,雖然理性的研究史,以及對理性的定義界定存在著相當長的歷史,但「現在,理性是一個意義非常模糊的詞」(布勞德,2002)。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笛卡爾將理性擺脫了希臘「宇宙理性」的束縛,成了個人理性後,對於理性的含義的認知便產生著驚人的變遷。
文藝復興是推動近代理性主義崛起的社會背景,而在其內在思想淵源中則有著基督教思想和復興的古希臘羅馬思想間的碰撞去,其目的在於尋求人的個人理性和個性解放。但是在宣揚理性的同時,所壓抑的則是人內心中的非理性因素。所以,在休謨之後有著康德,黑格爾之後還有叔本華,而現在則又是後現代主義所掀起的一次對理性批判的潮流,但這次所批判的理性,具體來說是工具理性或者是科學理性。
但在這些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激辯的過程中,在不斷提出的紛繁復雜的理論中,透過外在的觀點,所能得到的本質又會是什麼?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具有效用的確定性的發現呢?而不至於陷入無際的叢林之中。
B. 愛情和道德哪個重要
愛情和道德哪個重要
愛情和道德哪個重要,道德的生命線始終貫穿在生命當中。而愛情只是一部分。熟重孰輕一目瞭然了。愛情和道德哪個重要,兩者其實可以都存在,又有道德又得到甜蜜的愛情令人羨慕。
愛情和道德哪個重要1
真愛可遇而不可求,可惜的是,很多遇到了真愛的男女,總是糾結於幾千年不變的道德,最終讓真愛擦肩而過,留下一生的遺憾。為什麼就不能痛痛快快地愛一場呢?
當真愛遭遇道德時,底線是什麼?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你、我、他,在經歷了一段段撕心裂肺的愛情後,更具了一層理解。在人的道德世界裡,同時擁有老婆(老公)和情人,是一種強大的表現,或許他們認為這並不是不道德行為,很多時解釋是,兩邊都舍棄不下,都有感情。
婚外遇到了真愛,放手那就是道德嗎?放手自己難過,還將傷害另一方。所以,我認為道德跟以不傷害為原則,只要不傷害他人,不傷害到婚姻的真愛就是道德。
女人天生就是感性的動物,雖然道德觀念強於男人很多,但是,一旦動了情,就沒有了理智,敢於沖破道德枷鎖的女人還是居多。
比如我現在經常在報紙上,還有電視聽說的,老夫少妻、未婚先育、試婚、同居等......女人道德觀念看似堅強,其實無比脆弱。
可能和女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眼光有關系,因為女人更多的時候都屬於 「浪漫如水型」,對童話愛情懷著嚮往的成份,即使年齡一大把,對待愛情依然都盼著第二春的浪漫邂逅。
女人和愛情的關系,就如同魚和水的關系,「為愛而生,為愛而活」,愛情通常會主宰女人的一生。
當真愛來臨的時候,女人能付出一切,什麼肉體,金錢,靈魂,甚至生命,只要能換取一張終生廝守的長期車票,開到地老天荒,什麼都可以付出。
人的情感,是不固定的,而道德從古至今,卻是一成不變的。
當一個人周身的環境和自身的條件改變了,就不要再拿道德當禁錮的枷鎖,放真愛一條生路,未嘗不可呢?
「人無所謂正派,正派是因為受到的誘惑不夠 」,「人無所謂忠誠,忠誠是因為背叛的籌碼太少」其實如果真的遇見了一個讓自己付出真愛的人,即使是不道德,或都是被人歧視的,放開禁錮,博愛一次至少不會到年老色衰時後悔。
道德與愛情如何取捨,什麼又是道德的底線,沒有任何的底線而言。
當愛情遭遇道德的時候,誰說得清呢?愛就愛了,哪怕知道自己不應該,可是熱愛的時候,「情商為百,智商為零」怎麼可能理智對待呢?
曾經的一個朋友遇到這樣的問題,他說:
「我很痛苦,面對這個三角戀,明知道她是有男朋友的,可是我還是義無反顧地愛著她,不求任何的名譽,只要她的愛就可以了,她的心裡有我就好了,那是他最大的福分」。
我也問他:
「你後悔嗎?
做第三者,你的心裡愧疚嗎」?
他說:
「老實說,我後悔過,我知道自己這樣是很不對的,為了自己的愛情,傷害著別人,可是我真的愛了,我該怎麼辦?
難道我有錯嗎」?
聽到這些話很心疼,當別人痛苦的時候,他不是一樣地痛苦嗎?
當女友和別人甜蜜的時候,他不是很痛苦嗎?
錯就錯在相遇的時間不對。
緣分是天註定,當遇到的時候,擋也擋不住,愛情的世界,怎麼可能存在著底線呢?
自己的感情也遭遇過第三者的存在。
恨過、怨過、哭過、鬧過,可是這些有什麼用呢?
當遭遇愛情的時候只能說,做什麼事情都是值得的,哪怕遭遇道德的.時候,雖然愧疚,雖然痛苦,可是愛了,何必苦苦地抱怨?
追求底線的存在?
當人在飢餓的時候,「違反法律,去偷吃的」和「違背人性,不偷餓死」,哪個是生活的底線呢?
問題的根源在於:
你口袋裡的錢呢?
為什麼把錢花光了?
肚子都沒填飽,你花錢那麼快幹嘛?
有錢就可以到處下館子,就不會偷吃的了。
所以,在你解決自己的飢餓問題之前,請不要過早走進「圍城」,不要過早把口袋裡的錢花光,就這么簡單。
愛情和道德哪個重要2
什麼是「道德」。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古人說「為天地立心,為民立命」。討論什麼是道德,它有點味道。道個人覺得它更中性。儒家有儒道,道家有道。什麼樣的世界觀決定了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道。道有點類似於人生觀,也就是什麼樣的人生追求。
什麼樣的人生觀導致形成什麼樣的價值觀 ,在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論。採用這些方法是為了實現價值決定的有價值的目的。 道德是指在人性選擇了相應的道之後,它會選擇它認為有價值的人性方面作為它所看中的道德品質。道德是指各種法律、自然法律、人類社會法律和人類精神世界法律。
人們會選擇符合自己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法律來遵循 。當然,德國更傾向於解釋真理、善良和美麗等優秀品質。 一般來說,什麼是「道德」可能很難說清楚。就我個人而言,我只是認為「道德」可能是一個合格公民作為一個人做事所採用的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應該具備的各種良好的道德品質。
那麼什麼樣的公民可以被稱為 「合格」公民呢?一個「道德」符合標準的公民可以被稱為「合格」公民。我們的道德應該符合什麼標准?大自然是中華民族的一些「傳統美德」,這些美德一直延續到今天,仍然存在,符合當前的國情,也是我們最重要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這些是合格公民應該遵循的道德標准。
只有用這些標准 ,「正義」才能得到糾正,而不被其他色彩斑斕、誘人的「邪義」和「惡義」所混淆。以這些標准為指導,這並不像小丑那樣荒謬 。
愛情和道德哪個重要3
道德是個體完善發展的核心內容
首先,道德是人的本質特徵之一。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個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只能在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而有關系就有維護這種關系的、並要求個人遵守的准則,道德便是其中最為普遍、最為基本的行為准則。道德是以規范的形式表現著人所特有的社會關系,表現著人的社會本質。一個人有無道德可以說是他是否由生物意義上的人轉化為社會意義上的人的重要標志。荀子在論及道德與人性的關系時,曾正確地指出,人有知有義才最為天下貴,正因為人有道德,才使人區別於動物並成為萬物之靈。在這里,人的道德化成為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點,成為人類之類成員的根本條件,成為人之成為社會的人的內在精神規定。一個人只有具備了社會所需要的必要的道德修養,才能為社會所認同,所接納,取得扮演特定社會角色的資格。從而成為具有人的本質的真正的人。這並不是主觀隨意地誇大道德的重要性,生活中有無數的實例都在證實著這一結論。比如,對那些嚴重失德的人,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譴責:「你還算是人嗎?」這里隱含著這樣的一個邏輯推理: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標准,他不講道德,故他不配稱為人。
其次,道德上的完善是個人完善與發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目標。人類的歷史既是一部改造世界,化自在之物為為我之物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的自我改造、發展與完善史。正如馬克思所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是自然和人、對象和主體的交互作用的過程。通過勞動生產,自然界改變了面貌,實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為主體生產對象」;而另一方面,正是在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的過程中,憑借著人化的自然,又促進人了的本質力量的發展,這便又為「對象生產主體」。比如音樂培養了欣賞音樂的耳朵,建築、雕塑和繪畫培養了欣賞造型美的眼睛,科學技術的成就培養了人們的理論思維,合理的勞動組織培養了人們的自覺紀律,等等。
在改造成為「為我之物」的人化自然里蘊含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人們總是企望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識別善惡,追求至善;分清美醜,追求完善。在精神主體人的自我發展中,真善美的統一自然便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真善美統一的基礎是「真」,統一的形象是「美」,而統一的核心則是「善」。因為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為滿足人的需要,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特有的「功利性」,因此,求善才是求真的目的,求美也是為求善,從本質上說,美應該是善的,惡不成其為美,一個事物是美的,不僅因為它是真的,還因為它同時具有符合人的利益和要求的性質,它的形象能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享受。總之,「善是一切活動的目的」(亞里士多德語)。至善既然是真善美這一理想人格的核心,那麼,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也便自然成為個人完善與發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目標。
綜上幾個方面,歸結為一點:道德是個人生存、發展與完善的需要。這種需要之普遍和不可缺少,亦如衣食住行,使即便最不講道德的人也希望別人對他及其親人講道德或希望自己的後代不要成為惡人;這種需要之高級和強烈,以至當它與物質需要相沖突時,人們有時甘願舍棄和鄙視優裕的物質條件,以生活的清貧為最大的快樂,甚至還能捨身取義,殺身成仁;這種需要之有生命力和前途,以至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它將獲得最充分的發展,成為人們最主要的行為准則。
從理論上看,揭示道德對個體的意義將有助於我們對道德作用的全面把握,不論對社會還是個人,道德的作用都有手段性和目的性兩個基本的方面。同時,強調道德對個人的意義和作用,有助於我們彌補目前倫理學體系中三大部分內容相脫節的這一不足,我們現有的權威性的倫理學教材的內容基本上都有三大塊組成,即道德基本理論、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第一部分說明道德的必然之理,第二部分指出應然之則,第三部分指明外在的道德規范化為個體道德行為實踐的方法和過程。如果在第一部分中的道德作用問題上認識不到道德對個體的意義,那麼,第三部分中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等何以必要和可能?談道德理想和人生價值的根據又何在?因此,在道德基本理論篇中指出並強調道德對個人完善發展的作用和意義,就使得這三塊內容有了內在的邏輯聯系。
從實踐上看,指出並強調道德對個人完善發展的作用和意義,有助於提高人們對道德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人們的道德熱情,增強人們道德活動的自覺性。過去我們在道德理論研究和道德宣傳教育上,過分強調道德的社會約束性、義務性和調節的自我犧牲性,而忽視道德與個人生存、完善發展的內在必然性聯系,讓人感到道德與個人需要是互不相通的、相互對立的兩極,道德也因此流於軟弱無力的勸戒。另外,指出和強調道德對個體的意義有助於抵禦和消除社會上日益滋長的非道德主義思潮。由於商品經濟自發地把貨幣這一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捧到了至上的地位,便不可避免地產生拜金主義思想,金錢成為一些人的上帝,低頭向錢看,抬頭向錢看,左也向錢看,右也向錢看,金錢彷彿成了人們生活的唯一內容和評價一切的標准,道德不得不屈辱地靠邊站,導致是非善惡混淆和顛倒,導致人性的扭曲。對拜金主義和道德無用論思潮的最有力的批判就是客觀地指出道德對個人生存、完善與發展的重要意義。一個健全的社會不能不講道德,一個健全的人格不能講德性。
C. 道德與情感辯論詞 急急急急急急急!!!!
人類是有情感的,這是我們不可以也不可能否定的,情感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從我們出生以來我們便是隨著所收獲的情感長大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如果生活在一個沒有情感的世界裡面,我們會變得怎樣,人與人之間會變得怎樣,這個世界又會變得有多麼的可怕。
但是人類的情感中並不排斥道德,道德為我們的情感提供了一個合理的途徑,使我們的情感有一個正確的方向。人的情感中並不是只有感性的情感,同時也有理性的情感,而這理性的情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而然的道德,道德為我們的情感指引方向,而情感又同時地在增進我們的道德感。試想一個沒有情感的人,又如何懂得什麼是道德呢?
D. 當道德與情感之間發生沖突,愛情該如何抉擇
1. 在面對道德與情感的沖突時,愛情中的抉擇變得尤為艱難。
2. 你應該選擇第三個答案,理性而非感情用事。
3. 道德固然重要,但我們也需要放下雜念,丟棄感性。
4. 人們在做事情時需要承擔責任,選擇理性是明智之舉。
5. 理智的態度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處理復雜的情感問題。
E. 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怎樣區分
道德認識,指對道德這方面的認識,認識到道德是怎麼回事兒,社會普遍怎麼認為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信念,說的是認識了道德自後形成的自己的關於道德的觀念,自己怎麼認識道德,自己人么認為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意志,是指堅持自己的道德意志的那種情感力量。
掌握道德概念能使人們較好地把握一定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本質,懂得應該怎樣做以及為何這樣做,同時也可對社會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它使人們自覺地把理智和情感結合起來、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感情的陶冶。
按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行動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系以及處理這種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認識。
理解和把握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加以內化,是道德認識的重要階段;認識的作用下。道德認識是形成道德品質的基本條件,並用於指導和支配自己的行為。
(5)道德與感情擴展閱讀:
這三個詞在程度上是逐漸加深的,道德認識可以理解為對一些道德事件的看法。道德意志中的意志就像大家說的意志力強不強,它比認識的程度深,但會在面對誘惑的情況下會發生動搖的;道德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
因此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並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人正是在頭腦中"內隱道德",從而提高自己形成一定道德品質的自覺性。
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個體比較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道德認識是在人們的道德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加深的,道德認識在人的品德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表現出相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F. 愛和道德有關系嗎
愛和道德有關系嗎
愛和道德有關系嗎?生活中愛和道德的關系有好多的解釋,愛和道德的認知人們都是不一樣的,關於這些知識大家知道多少呢?以下是愛和道德有關系嗎的參考,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吧。
愛和道德有關系嗎1
1、道德決定真愛
真愛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礎上的,不講道德的人對待感情自然也會相當隨意,還談什麼真愛?一個輕易和男人上床的女人在和你講真愛,你會信么?當然她對真愛的評價標准可能不一樣,只是相對而言,你肯定更加相信一個做事嚴謹講原則的女人。所以,道德在與真愛的關系中起到了一種決定或者說引導作用,不講道德的女人沒有權利談真愛,因為沒人願意相信她。
2、道德誤導真愛
道德有時候會對真愛產生一種誤導,比如男女的主被動關系通常都是男方主動、女方被動,當有些女人主動地追求男人時,她們的行為會被當成是違背了傳統道德,進而她們就被誤解為不講道德的女人,最後被冤枉地打入冷宮。其實,追求真愛也是女人的權利,主動與被動並沒有絕對的標准,女方也可以主動,同時男方也可以被動。所以說,道德在規范愛情時經常會產生誤導作用。
3、道德阻擋真愛
道德對真愛的阻擋主要表現在一些思想保守、作風嚴謹的人身上,這類人因為對道德虔誠的信奉經常把自己關在道德的門房內,所以外人很難走進他的內心。比如說一個保守的女人因為信奉著「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思想,她在和一個男人談戀愛時也不願意讓男人靠近她的身體,其實,從戀愛的角度來說,男人牽牽她的手根本沒有妨礙她的道德操守。而她一味地躲避與阻攔只會把男人嚇跑。
4、道德買賣真愛
有一類物質和利益化的女人,他們的道德觀就是拜金主義或者利益至上。你可能會說這種女人根本不配談真愛,其實理智地講,這一類女人也是有真愛的,只不過她們的真愛是在她們的概念里存在著的。物質女人的真愛通常是建立在物質或者說金錢之上,有錢就有愛情,沒錢就沒有資格談愛情。道德在這一類女人身上只是充當一個媒介,真愛竟可以當成一件物品一樣進行買賣和交易。
5、道德拯救真愛
還有一類女人是不得不提的,她們的職業比較邊緣化,她們與男人交往純粹是一種工作,不管只是陪吃陪喝,還是發展到上床睡覺,在這些女人眼裡,她們絕不會把工作中遇到的男人當成自己的真愛。她們內心裡永遠保留著一份真愛,當然這份真愛仍然要建立在她們不一般的.道德觀上。她們收獲真愛的唯一機會就是她們能夠遇到一個與她們有著相同道德觀的男人,這並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道德在這種女人那裡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拯救。
6、道德毀滅真愛
道德毀滅真愛的例子很好列舉,最典型的莫過於男人的處女情結,這也是女人的一大煩惱。上帝造人很不公平,女人有處 女 膜來判定她是否有過性行為,而男人卻沒有檢測依據。有處女情結的男人通常羞於說出口,所以在與女人交往的過程中一直隱瞞著自己的道德標准。直到有一天他在和女人發生性行為之後才發現女人早已經不是處女,男人由此而判斷女人不講道德,違背操守,於是狠心地將女人拋棄。在這個事例中,道德的作用無疑是摧毀性的。
愛和道德有關系嗎2
諸世首先應該明白的是:真愛和道德無關。在我看來,真愛是一回事,道德是另一回事。真愛和道德是兩條路上的馬車,它們本來各在其道上行駛的,但世俗人的知見卻令它們碰車!愛和道德的車禍時有發生,人們必須對它們加以了解或注意。
愛是心的能量,道德是頭腦的例律。一個人的心與頭腦有很多聯系,它們應該是合作關系。頭腦和心應該有內在的和諧、內在的統一,但是世俗頭腦與心的關系卻是競爭關系、斗爭關系、對抗關系。人們很多的內在之苦,就往往是他的頭腦和他的心所爭斗之苦。一個人狀如一個國家,它時常在其內部發生內亂、內戰。那些所謂心理疾病患者或深受心靈之苦的人,實質就是那個內在正在發生著內亂或內戰的人。
愛本來和道德無關,但在世俗人的眼裡,愛與道德成了這樣的關系:愛必須符合道德規范,而道德里也必然加進愛。事實上,愛與道德無關,但是人們卻硬是將道德與愛扯上了關系。當你愛時,道德時常就會進來,它會評判,說你的這個舉動不符合它的規范,它讓你的愛加入羞恥;它會說你的那個做法也不行,然後你的愛會感到彷徨……事實上,真愛不會受道德的干擾;而那個受道德干擾的愛——它本質已不再是愛,它更多的是一種有關於愛的觀念!人們時常把愛的觀念當成愛本身了,如此——「愛」就會受到道德的影響或牽制。
人們必須來很小心的識別或更正這個問題:不要把「愛的觀念」當成愛本身!愛的觀念是頭腦對愛的解釋,它是愛的影子,是「心」倒映在「頭腦」中的形象——但它不是愛本身。愛是一種能量,一種集體的愉悅的正性能量,當這種愛被頭腦所詮釋時——愛變成了一種關系。愛在心中是能量,在頭腦中是關系。愛在心中是花的芬芳,是頭腦是獲得的慾望。世俗人大部分都活在頭腦的世界裡,大部分都在被頭腦所使用——所以,世俗的愛多半不是真正愛的實體……它多半是一種慾望,一種為實現那個慾望所創造出來的繩索棧道或扯拉出來的關系化聯系。真愛是沒有痛苦的,真愛是一朵花朵在自然的釋放它的清香,真愛是在另一個人面前單獨而自然的跳舞,真愛純真的分享……真愛是「不二」的——所以,真愛里沒矛盾,沒痛苦,沒糾纏,沒有哀傷,沒過分的纏綿,沒有揪心的回腸盪氣!所以你會看到,兩個成道的人相愛——他們的愛會無比的自然與芬芳,愛達到它們最大程度的心靈自由和靈性成長。在他們之中,愛沒有痛苦,愛只是一種分享。兩個成道的人相愛……就像一朵玫瑰花愛上另一朵玫瑰花一樣。成道即成為自然,兩個成道者在一起,即是一個自然在靠近另一個自然;一枝很美的玫瑰在貼近另一枝。真愛在世俗中是少有的,世俗人所認為的真愛並非此真愛——它乃是一種最大的欲,是一個人在想像另一個能為他或她去死……不,這不是真愛,真愛必須達成一個人為另一個放開的活,像花朵一樣放開而歡躍的活。它決不是死,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去死決不是相愛的高潮,相反,一個人為另一個人燦爛的跳舞或燦爛的去活——那才是真愛的高峰。
愛和道德有關系嗎3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道德意識已漸漸為人們所忽略,所遺棄。為了一己之利,人們 常常會不擇手段。愛情這個曾經無比崇高、無比純潔的字眼也在這片渾濁的天空的污染下變得沉重而庸俗。有時,甚至會成為一種罪過。不錯,每一個擁有生命的人都擁有愛的 權利,為了一生的幸福去尋求一種真愛,這是千百年來人類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然而,宇宙蒼茫,塵緣微緲,跋涉了無數個艱辛的時日,歷經了無數坎坷,我們才可能在時空某個深 情的坐標點上邂逅對方。甚至,有時是在我們即將走完人生旅程的時候,生活才將我們追求了一生的夢想展現在我們面前。或許,這中間還隔著許多不可逾越的溝壑。那時我們又該如何做出選擇呢?無疑,有選擇註定有遺憾,但可以讓這種遺憾盡力趨於崇高.
我們無法解釋出愛的真諦,就像我們無法解釋出生命的真實。人們對愛的疑問總是: 愛是什麼?情為何物?愛是一種責任,愛是一種道德。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忍痛放棄愛,這無疑會讓 我們覺得人生的殘忍,愛情的殘酷。然而在這放棄中卻放射出一種殘缺而又殘酷的美的光輝,這種美,得以永恆。
要想讓愛與道德無關,成道或超越是惟一的路徑。在真愛的中心,頭腦死掉;在真愛的周圍,頭腦毫無力的作用。真愛是在軸上的戀愛,而頭腦在那個軸周轉輪上存在,它對真愛變得不穩定和毫無控制力。不要把頭腦帶入真愛中,事實上,一旦你們真正進入真愛,頭腦也事實上無法帶入。只有不是真愛時,頭腦才會出現並在你們的愛中起作用。只要你在真愛里,所有的念頭都會消失;只有你的愛不是真愛時,妄念才會出現。如果你在真愛中,你讓頭腦進來它都不可能;如果你不在真愛中,那個頭腦你攆也攆不走。比如,當你做愛時,可能會有很多念頭進入你的做愛,那個身體在做愛,但那個「人」此刻在與那些「念頭」會談……如果你不是真做愛,那些念頭你是攆不走的;但如果你真正在做愛,那麼那些念頭是無法升起的。當你把念頭帶入你的做愛,那麼很可能道德感就在升起……有時你會感到羞恥,白天的君子或淑女怎麼變成了夜晚的野獸或盪 女?事實上,這是你的頭腦自身在製造麻煩。性與道德毫無關系,做愛不關道德的事……但是不行,那個「道德」在此刻卻讓你感到羞恥。想到這,女子在潛意識里可能變得在拒絕性,而男性可能勃起不堅了。真愛與道德無關,性與道德無關……但是由於你們不是真愛,不是真性——間隙出來,一些念頭被帶來了進來。你們的愛或性被攪亂或沖開。
事實上,道德並不能為愛負責,道德並不能生命負責,道德並不能為性愛負責……然而人們卻為什麼如此在意道德呢?事實上道德從存在的那一天起,它在就在殺死人的某一種內在的機能了。道德對維持外在社會的整體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道德對人內在的世界卻毫無用處,相反,如果你將道德帶入你的內部世界——那麼將會有很多問題產生。讓道德在你的頭腦世界裡存在,覺知它,不要讓它飄入你的心——飄入你的心,也不要讓控制於你。先生們,應注意,道德是一回事,生命是另一回事。你可以讓它們發生聯系,但是不要讓一方控制另一方而發生生命的混亂。來覺知真愛、生命與道德的關系,不要讓道德干擾你生命本身所固有的程序。道德對於外在世界是一部保證社會運行的法律,但對於生命內部的世界,它則極可能是一種破壞生命程序的病毒。來受用於道德而避免它對你整個生命愉快的危害。
真愛和道德不應該發生 關系。正如生命本質也和道德無關一樣。先生們,來了解真愛與道德的關系……接下來我將停下來,但你們請繼續……繼續你自己對生命與道德,生命與真愛,真愛與道德等問題的深入探索。內在探索的旅程是無止盡,願你首度完成你內在某個圈的接頭。願你早已畫完你內在的圓,同時也早已畫完你那外在的圓。祝你們生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