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肺炎立法
㈠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生應當屬於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符合不可抗力的基本特徵。民法典規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2020年疫情期間,全國人大法工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不可抗力。
一、不可抗力屬於法定的免責事由。其構成需要滿足外部客觀因素、不可預見因素、不可避免因素以及非正常因素的特徵。諸如地震、台風、洪水、海嘯等自然現象,以及如戰爭等社會現象,屬於通常意義上的不可抗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一百八十條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我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突然,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按照甲類傳染病的標准採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企業停產停工,居民居家隔離,從其產生和形成的突發性、傳播和影響的廣泛性及控制和阻斷的艱巨性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確屬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屬於不可抗力,但仍需結合具體民商事糾紛個案案情來綜合判斷是否可以免責。
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一)》,人民法院審理涉疫情民事案件,要准確適用不可抗力的具體規定,嚴格把握適用條件。當事人主張適用不可抗力部分或者全部免責的,應當就不可抗力直接導致民事義務部分或者全部不能履行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受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影響而產生的合同糾紛案件,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在適用法律時,應當綜合考量疫情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案件的影響,准確把握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與合同不能履行之間的因果關系和原因力大小,按照以下規則處理:
1.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依法適用不可抗力的規定,根據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程度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當事人對於合同不能履行或者損失擴大有可歸責事由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責任。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當事人主張其盡到及時通知義務的,應當承擔相應舉證責任。
2.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僅導致合同履行困難的,當事人可以重新協商;能夠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切實加強調解工作,積極引導當事人繼續履行。當事人以合同履行困難為由請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其請求變更合同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價款數額等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實際情況決定是否予以支持。合同依法變更後,當事人仍然主張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當事人請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三、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雖符合不可抗力的特徵,但在各個法律關系中能否作為民事免責事由,還需根據個案具體分析,不能一概地將疫情作為免責事由。只有在當事人充分證明以最大謹慎和最大努力仍不能防止疫情對合同履行的影響,且各種方式均不能履行的情況下,才能認定存在合同履行障礙,適用不可抗力的規定,繼而達到免責的目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條 不可抗力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違約責任。
㈡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主要依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動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刑法》、《專利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同時參照《國際衛生條例(2005)》及相關國際條約和雙邊協議等。
凡例
法律文件名稱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略,其餘一般不省略,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簡稱為《傳染病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