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師資

道德經師資

發布時間: 2025-08-07 14:08:02

⑴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惡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27章。

原文(精選):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1)道德經師資擴展閱讀:

解析:

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

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五善:

第一種是善行。善於行動的人,絕不會留下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跡象,這類人擅長把自己的行跡掩蓋起來,以達到自己行動的目的。

第二種是善言。人們往往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別人抓住不放,成為別人非議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說話都能滔滔不絕的人,而是說話時都能說到點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種是善數。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善於心算,不需要藉助任何計算工具就能准確無誤地把結果計算出來。

人類可以默記無形的事物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並且能從各種變化中找出適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狀態。這種用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正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

第四種是善閉。對於善於封閉的人來說,是不需要利用鎖和閂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封閉」,並不是平常所說的封閉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為了避免同類殘害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第五種是善結。善結之人,就是不用繩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綁起來的人。老子在這里並不是單純地闡發「善結」,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結借指對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掌控能力呢?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⑵ 老子與孔子是什麼關系

老子和孔子沒有關系。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道德經師資擴展閱讀:

一、老子:

1、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2、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

3、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

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二、孔子:

1、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2、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熱點內容
湖北省市場開辦者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0:45:57 瀏覽:945
動遷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2 00:45:57 瀏覽:994
天津趙洋律師 發布:2025-08-12 00:43:28 瀏覽:608
遂寧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8-12 00:19:25 瀏覽:385
外匯法規2017 發布:2025-08-12 00:15:01 瀏覽:592
合同法有約定從其約定 發布:2025-08-12 00:13:28 瀏覽:523
砸手機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0:07:32 瀏覽:635
律師保險費 發布:2025-08-12 00:05:52 瀏覽:285
民族教育政策法規 發布:2025-08-12 00:03:35 瀏覽:88
關於拆遷安置房法規 發布:2025-08-11 23:53:47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