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革命材料一當立法者們圖謀
㈠ 名人故事:天上的立法者-開普勒
名人故事:天上的立法者-開普勒
約翰.開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德國近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他以數學的和諧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普勒是繼哥白尼之後第一個站出來捍衛太陽中心說、並在天文學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後世的科學史家稱為“天上的立法者”。
一、不幸的一生
1571年12月27日,開普勒出生在德國威爾的一個貧民家庭。他的祖父曾是當地頗有名望的貴族。但當開普勒出生時,家道已經衰落,全家人就靠經營一家小酒店生活。開普勒是一個早產兒,體質很差。他在童年時代遭遇了很大的不幸,四歲時患上了天花和猩紅熱,雖僥幸死裡逃生,身體卻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視力衰弱,一隻手半殘。但開普勒身上有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他放學後要幫助父母料理酒店,但一直堅持努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587年,開普勒進入蒂賓根大學。這時候,新的不幸又降臨到他身上了,父親病故,母親被指控有巫術罪而入獄。生活不幸並未使他中止學業,他反而加倍努力學習。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受到天文學教授麥斯特林的影響,成為哥白尼學說的擁護者,同時對神學的信仰發生了動搖。開普勒經常在大學里和同學辯論,旗幟鮮明的支持哥白尼的立場。大學畢業後,開普勒獲得了天文學碩士的學位,被聘請到格拉茨新教神學院擔任教師。後來,由於學校被天主教會控制,開普勒離開神學院前往布拉格,與卓越的天文觀察家第谷一起專心地從事天文觀測工作。正是第谷發現了開普勒的才能。在第谷的幫助和指導下,開普勒的學業有了巨大的進步。第谷死後,開普勒接替了他的職位,被聘為皇帝的數學家。然而皇帝對他十分慳吝,給他的薪俸僅僅是第谷的一半,還時常拖欠不給。他的這一點點收入不足以養活年邁的母親和妻兒,因此生活非常困苦。但開普勒卻從未中斷過自己的科學研究,並且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取得了天文學上的累累成果。
1611年,皇帝魯道夫二世被其弟逼宮退位。開普勒也從此結束了御用數學家的生涯。1612年,開普勒被聘到奧地利林茨的一所大學任教兼作繪制地圖的工作。由於校方拖欠薪金,開普勒一家生活拮據。1913年,開普勒的妻子病故,他又與一個貧家女子成婚,生活依然處在艱難困苦中。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開普勒被迫離開林茨,前往義大利波倫那大學任教。即使在這樣顛沛流離的環境下,開普勒依然以不舍的精神和緊張的勞動去攻克天文學上的難關。
晚年的開普勒堅持不懈地同唯心主義的宇宙論作斗爭。1625年,他寫了題為《為第谷 o 布拉赫申辯》的著作,駁訴了烏爾蘇斯對第谷的攻擊,因而受到了天主教會的迫害。天主教會將開普勒的.著作列為禁書。1626年,一群天主教徒保圍了開普勒的住所,揚言要處決他。後來,開普勒因為曾擔任皇帝的數學家而倖免遇難。
1630年11月,因數月未得到薪金,生活難以維持,年邁的開普勒不得不親自到雷根斯堡索取。不幸的是,他剛剛到那裡就抱病不起。1630年11月15日,開普勒在一家客棧里悄悄地離開了世界。他死時,除一些書籍和手稿之外,身上僅剩下了7分尼(1馬克等於100分尼)。
開普勒被葬於拉提斯本聖彼得堡教堂,戰爭過後,他的墳墓已當然無存。但他突破性的天文學理論,以及他不懈探索宇宙的精神卻成為了後人銘記他的最好的豐碑。
二、開普勒早期的科學研究
早期的開普勒深受柏拉圖和畢達哥拉斯神秘主義宇宙結構論的影響,以數學的和諧性去探索宇宙。他用古希臘人已經發現的五個正多面體,跟當時巳知的六顆行星的軌道套迭,從而解釋了太陽系中包括地球在內恰好有六顆行星以及它們的軌道大小的原因。他把這些結論整理成書發表,定名為《宇宙的秘密》。這個設想雖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但卻也是一個大膽的探索。
開普勒在天文學研究方面的天賦,是被第谷獨具慧眼地發現的,第谷是當時最卓越的天文觀察家,他測量了無數恆星的位置和行星的運動。發現了許多新的現象,如黃赤交角的變化、月球運行的二均差,以及歲差的測定等。第谷最大的天文學成就就是發現了開普勒。第谷在臨終前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天文觀測資料全部交給了開普勒,再三叮囑開普勒要繼續他的工作,並將觀察結果出版出來。開普勒接過了第谷尚未完成的研究工作。 後來,開普勒在伽利略的影響下,通過對行星運動進行深入的研究,拋棄了柏拉圖和畢達哥拉斯的學說,逐步走上真理和科學的軌道。
三、開普勒和天文學改革
對火星軌道的研究是開普勒重新研究天體運動的起點。因為在第谷遺留下來的數據資料中,火星的資料是最豐富的,而哥白尼的理論在火星軌道上的偏離最大。開始,開普勒用正圓編制火星的運行表,發現火星老是出軌。他便將正圓改為偏心圓。在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後,他找到了與事實較為符合的方案。可是,依照這個方法來預測衛星的位置,卻跟第谷的數據不符,產生了8分的誤差。這8分的誤差相當於秒針0.02秒瞬間轉過的角度。開普勒知道第谷的實驗數據是可信的,那錯誤出在什麼地方呢?
正是這個不容忽略的8分使開普勒走上了天文學改革的道路。他敏感的意識到火星的軌道並不是一個圓周。隨後,在進行了多次實驗後,開普勒將火星軌道確定為橢圓,並用三角定點法測出地球的軌道也是橢圓,斷定它運動的線速度跟它與太陽的距離有關。
1609年,開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學》一書,提出了著名的開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而開普勒第三定律則是在1619年出版的《宇宙諧和論》中提出的。
開普勒第一定律是:所有行星繞太陽運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其大小不一,太陽位於這些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開普勒第二定律這樣斷定:向量半徑(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里掃過的面積相等。由此得出了以下的結論:行星繞太陽運動是不等速的,離太陽近時速度快,離太陽遠時速度慢。這一定律進一步推翻了唯心主義的宇宙和諧理論,指出了自然界的真正的客觀屬性。
開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行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這一定律將太陽系變成了一個統一的物理體系。
哥白尼學說認為天體繞太陽運轉的軌道是圓形的,且是勻速運動的。開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恰好糾正了哥白尼的上述觀點的錯誤,對哥白尼的日心說做出了巨大的發展,使"日心說"更接近於真理。更徹底地否定了統治千百年來的托勒密地心說。開普勒還指出,行星與太陽之間存在著相互的作用力,其作用力的大小與二者之間的距離長短成反比。
開普勒不僅為哥白尼日心說找到了數量關系,更找到了物理上的依存關系,使天文學假說更符合自然界本身的真實。開普勒在完成三大定律時曾說道:“這正是我十六年前就強烈希望探求的東西。我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同第谷合作的……現在大勢已定!書已經寫成,是現在被人讀還是後代有人讀,於我卻無所謂了。也許這本書要等上一百年,要知道,大自然也等了觀察者六千年呢!”
四、開普勒的光學成就
不僅在天文學上,開普勒在在光學領域的貢獻也是非常卓越的。他是近代光學的奠基者。他研究了小孔成像,並從幾何光學的角度加以解釋說明。他指出光的強度和光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開普勒研究過光的折射問題,認為折射的大小不能單單從物質密度的大小來考慮。例如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而它的折射卻比水的折射大。1611年,開普勒發表了《折光學》一書,闡述了光的折射原理,為折射望遠鏡的發明奠定了基礎。他最早提出了光線和光束的表示法,還成功地改進瞭望遠鏡。開普勒還對人的視覺進行了研究,糾正了以前人們所認為的視覺是由眼睛的發射出光的錯誤觀點。他認為人看見物體是因為物體所發出的光通過眼睛的水晶體投射在視網膜上,並且解釋了產生近視眼和遠視眼的原因。
五、英雄
開普勒所處的年代正值歐洲從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時期。在科學與神權的斗爭中,開普勒堅定地站在了科學的一邊,用自己孱弱的身體、艱苦的勞動和偉大的發現來挑戰封建傳統觀念,推動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使人類科學向前跨進了一大步。馬克思高度評價了開普勒的品格,稱他是自己所喜愛的英雄。
;㈡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於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
(1)管子認為法作為君主實行統治的手段,君主在法律的制定中起主導的作用(或立法是君主的專有權),臣民必須服從於法。(3分)西塞羅認為人們既是法的制定者,也是守法者;制定法律是為了保障人們的權利;人們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權利。(3分) (2)特點:通過立法確立民主政治;議會擁有立法權,並逐步健全議會民主制度;倡導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原則。(3分) (3)考生答出統治者的意志、經濟因素、地域因素、人民的覺悟、先進思想的傳播、歷史傳統等因素中的任意三點即給3分。(3分) ㈢ 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嗎
嚴格來說,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在1689年英國國會通過的《權利法案》正式制定的,在英國處於君主專制時,資產階級為了推翻君主專制與國王查理一世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以自耕農為主力的國會軍戰勝了國王軍,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可是國會軍首領克倫威爾又成為了實際的軍事獨裁者,他多次驅散議會,將國家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就引起了資產階級的不滿,在克倫威爾死後,權力逐漸落到一些高級軍官手中,資產階級迫於形勢不得不跟皇室妥協,迎立查理二世回國即位,查理二世和以後的詹姆士二世對於當年推翻並處死查理一世的國會進行報復,這再一次激怒了國會,後來詹姆士二世也被推翻,舉國上下迎迴流亡在外的瑪麗三世和她的丈夫威廉三世回國即位,但國會嚴格限制了皇室的權力,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後來國會對於限制皇室的權力又提出了很多議案,但意義最為深遠的就是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規范了皇室和議會的關系,國王只是國家的象徵,國家權力集中在議會,尤其是下院。以後的各君主立憲制國家大體上都是採用英國的政治體制(三權分立) ㈣ 分析和概括英法兩國新聞業發展的異同點
1、英法兩國新聞業發展的不同點 ㈤ 人類的發明問題 A.蒸汽機 ㈥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歷史】 孟福爾議會 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無視《大憲章》,指定親信取代具有否決權的15人會議。國王同貴族之間以及貴族內部出現紛爭,以西蒙·德·孟福爾為首的貴族反對派在內戰中獲勝,他於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宮召集會議,出席的除循慣例有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2名騎士代表、每大城鎮2名市民代表,史稱「孟福爾議會」。 一般認為這是英國議會的開端。 愛德華一世 1295年,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又召集議會。其成分同前一次議會,約有400餘名議員出席。此後議會仿此例經常召開,這次議會有"模範議會"之稱。由於貴族議員和市民、騎士議員的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經常不在一起開會。 中世紀時期 從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區分為上、下兩院。以後,下院權力不斷擴大,到15世紀末,已有提出財政議案權和法律議案權。但總的說來,中世紀時期的議會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 都鐸王朝後期,代表封建勢力的國王同代表資產階級、新貴族利益的議會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 《權利法案》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同時登位。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權利法案》。 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是信奉英國國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專制君主為受憲法約束的立憲君主所取代。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權利法案內容 1.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利。 2.議會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權力,還可以監督政府和決定重大的經濟政策。 逐步確立的過程 隨後議會又制訂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徵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為了防止國王排斥議會而獨斷專行,保證議會能定期召開,議會在1694年制訂了一個《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英國議會在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英國國王的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必須加入英國教會;同時,還對國王的其它一些權利作了明確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實施,使議會權力超過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君主立憲制更加不可撼動。 【簡介】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1688年政變(見光榮革命)後在英國建立起來的國家政體, 也稱議會君主制或立憲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一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㈦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每一個國家有三種權力,即立法權力、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和有關民法事項的行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