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刑法學講

刑法學講

發布時間: 2025-10-16 18:53:14

1. 深入淺出的刑法學入門書——評《張明楷刑法學講義》

在所有法律學科中,刑法學可以說是最考驗事實歸納能力、邏輯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和正義感的學科之一。在生活中所發生的案件,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復雜。有沒有法條適用、適用哪個法條解決,都不能簡單的照搬法條,都需要在具體案件中去分析、推理,進而做出准確的判斷。刑法學的知識,是我們每個對法律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了解的。而《張明楷刑法學講義》就是這樣一本寓教於例的好書。

本書作者張明楷教授,1959年7月生,1982年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並任中南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2月調入清華大學。他主要研究刑法學,編著的《刑法學》教材已經更新到了第六版。深深影響了很多代法學學子。這本《刑法學講義》來自張老師在得到的講座「刑法學100講」,通過100個形象生動的案例,介紹了我們所關注的刑法學知識,是一本很好的刑法學入門書。

其中吸引我的就是法條競合和想像競合的關系。比如詐騙罪與使用假幣罪等犯罪之間的關系。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甲給自己的孩子慶生,乙送了1萬塊錢假幣給甲,這種行為會構成詐騙罪嗎?從形式上來講,應該從規范之間是否具有包容或者交叉關系來區分法條競合和想像競合。法條競合是不需要考慮事實的,只看法條文字的表述是否存在包容或者交叉關系即可。法條競合關系是法條之間的一種必然的交叉或者包容關系,與事實無關。是否在實質上屬於法條競合,還需要進一步以實質標准進行判斷。想像競合則需要考慮事實。應當從侵害法益的范圍來區分想像競合與法條競合。構成法條競合的行為侵害了一個法益,而構成想像競合的行為侵犯了復數法益。一個行為侵犯了兩個保護法益不同的犯罪,二者之間存在想像競合。

在處理法條競合的時候,凡是符合特別法條的行動,一定符合了普通法條的構成要件。我國刑法規定了三種法條競合的情形,一是封閉的特權條款,二是特別法條與普通法條量刑相通,三是普通法條的法定刑重於特別法。在適用時,應以重法優於輕法使用。由此可以看到法條競合、想像競合之間的復雜關系。

通過閱讀,使我初步了解了兩種競合之間的關系。幾個復雜的法學概念在張老師的講解下深入淺出。在討論刑法學的問題時,一定要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異常的、少見的情況裝進腦子里,把異常的案件當作我們研究的通常對象來看待,把少見的案件當作我們研究得到最常發案件來看待,這樣才能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這本內容豐富的刑法學講義,是一本很好的法學教材,也是一本很好的思維教材。通過學習這本書,可以培養我們嚴謹的思維模式,用邏輯來解決復雜的問題,用智慧追求公平正義。這也許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

2. 羅翔《刑法學講義》精選摘錄(下)

44、基本刑處 3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追訴標準是違法所得數額在 3萬元 以上,或非法經營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

45、非法經營罪,基本刑處 5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46、騙取貸款罪最高可判 7年 有期徒刑,但貸款詐騙罪最高可達 無期徒刑。

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數額在 100萬元以上 的,或者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等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20萬元以上的,就可以騙取貸款罪立案追訴。

47、洗錢罪,處 5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洗錢數額5%以上20%以下罰金,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洗錢數額5%以上20%以下罰金。

48、信用卡詐騙罪,基本刑處 5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並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信用卡詐騙,只要數額在 5000元 以上就達到了犯罪標准。

49、只要偷逃應繳稅額較大即可構成犯罪。偷逃應繳稅額在 10萬元以上 不滿50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偷逃應繳稅額較大。

50、刑法中有個奇特的規定是單向走私,對於文物和貴重金屬,只打擊出口不打擊進口。

51、生產、銷售偽劣產品銷售金額 在5萬元以 上,達到數額標准才構成犯罪既遂。是典型的數額結果犯。

銷售金額指生產、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 所得和應得 的全部違法收入。

52、行人亂闖紅燈,導致後側連環追尾發生嚴重事故,也可以構成交通肇事罪。

53、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形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等行為。此罪的刑罰不重,僅處 拘役或罰金 。包括四種行為方式:飆車、醉駕、超速超載和運輸危險化學品。

54、律師法規定受過刑事處罰的,不予頒發律師執業證書。過失犯罪的除外。

55、對於行駛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駕駛人員使用暴力或者搶控駕駛操縱裝置干擾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駛,危及公共安全的,處 一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駕駛人員在行駛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離職守,與他人互毆或者毆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也構成這個犯罪。

56、刑法中的「應當」是必須的意思,至於「可以」從寬,則是可從寬,也可不從寬。

57、減刑的限度,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 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13年,未被限制減刑的死緩罪犯,最少不得少於15年,且不包括緩期執行的兩年。

58、出於報應主義的需要, 有期徒刑必須執行了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 ,無期徒刑,必須執行了13年以上,才可以適用假釋刑期。

59、從報應主義的角度來看,罪行越重,追訴時效越長。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的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不再追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期為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訴期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追訴期20年。

另外,對於最嚴重的犯罪,保留無限追責的可能。

60、有疑問時要做有利於被害人的推定。

61、犯罪中止的有效性,如果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但最後出現了既遂結果,那就很難成立中止。

62、「能達目的而不欲」是中止,「欲達目的而不能」是未遂。行為人在沒有心理強迫下放棄犯罪,屬於自動中止,而在強大的心理壓力下放棄犯罪,則屬於被迫放棄,不能認為是犯罪中止。

63、對於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等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法律不是冰冷的理性機器,它要傾聽、感受並尊重民眾的血淚疾苦。站在事後角度的科學判斷,只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冷漠與傲慢。

有許多法律人喜歡做理性人的假設,站在事後角度開啟上帝視角,但是沒有人是理性人,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弱點,也許只有機器人才是真正的理性人。法律必須考慮民眾樸素的道德情感,而不能動輒以事後諸葛亮的冷漠與傲慢來忽視民眾的聲音。

霍姆斯大法官說:法律的生命是經驗而不是邏輯。法律人要有邏輯推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常識。法律人要學會謙卑地聽取民眾的樸素的聲音。

我們在看到社會案件時,只有把自己代入一下,把自己想像為防衛人,看看從你的立場,從一般人的經驗出發,判斷行為是否適當。千萬不要開啟聖人視野,不要開啟上帝眼光。法律調整的是一般人的行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理性人,只有一般人,我們都有一般人的弱點。

3. 《刑法學講義》讀後感 /狼人/2022.5

      開始看《刑法學講義》前,看完了《刑罰的歷史》。了解了中國刑罰的由來、發展及進步。相比《刑罰的歷史》的封面,我更喜歡《講義》這本書的封面。圓圈,方形,法律、道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完全書更加喜歡這個封面。

      「法律只是對人,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與道德間的平衡、好比封面圖中的圓圈與方形。整書不是枯燥的去講解刑罰的條條框框,反而是從一個平凡人「張三」的角度出發,對於不同情況下的「張三」的行為進行分析和思考,更加引人入勝。

      同時,作為讀者,可能會在閱讀時候會覺得整體質量一般,可能是由於這是羅翔老師在b站上的熱度推出的一本快消類的文化產品,部分章節的內容甚至直接就是視頻的口語化文稿,沒有進行更系統化的整理,但是此書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個人覺得每個章節後的小思考就很有意思。整體推薦大家閱讀。

讀書摘抄:

懷疑的目的是為了相信,是為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而不是拒絕甚至虛無真理。

道德本來就不教導我們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導我們如何使自己無愧於幸福。——康德

法律一經制定,就已經滯後。

法益作為入罪的基礎,倫理作為出罪的依據。

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文,它必須兼顧天理人情,不斷地在各自利益中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權利背後一定得有人承擔義務,如果沒有人承擔義務,權利根本無法主張。所以一定是義務在前,權利在後。必然是有人承擔了道德義務,你才可能擁有法律上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責任可能比幸福更重要。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在追求責任時忘記了責任。

現實主義認為法律無力改造人性,它只能約束人性的幽暗,讓其不致泛濫成災。因此,刑罰的首要目的是報應,是對犯罪的懲罰。

仁慈只有當其生長於正義岩石的縫隙中,才能開花。若將其移植到人道主義的泥沼,它將變成食人草,而其可怕之處更甚,因為它依然頂著可愛綠植的名字。

那種忽視公義,濫施恩情的人道主義有著太多的偽善。他們經常為了假想的未來,而忽視現在的利益,為了抽象的人類無視具體人的痛苦。

真正的自由是自律的自由,而不是放縱的自由。

自由不能成為放縱私慾的借口,也不能成為強者剝削弱者的說辭,否則人與獸就沒有區別。

縱觀人類歷史,有能力行動者卻袖手旁觀;知情者卻無動於衷;正義之聲在最迫切需要時保持沉默;於是邪惡方能伺機橫行。

對公權力而言,凡是沒有允許的,都是不可為的;對私權力而言,凡是沒有禁止的,都是可以做的。

司法不能迎合民意的偏狹,必須有所超越,有所引導,否則司法就會成為一種情緒化的表達。

一個國家是否有真正的自由,試金石之一是它對那些為有罪之人、為世人不恥之徒辯護的人的態度。

不要有知識優越感,追逐知識只是讓我們承認自己的無知。

思想與行動並存,我思並不代表我在,我動方能印證我存。

4. 書評|《張明楷刑法學講義》:不只是紙上的正義

這是一本很硬核的刑法學講義。

立法者應該像哲學家一樣思考,但像農夫一樣說話。」

這句話說到我心坎里,什麼是刑法,是跟爸爸提起爸爸會說裡面的彎彎繞繞太多,跟媽媽提起媽媽會說那離我們太遠了,而我自己,也一直覺得實在太復雜的東西。

所以,張明楷教授說「像農夫一樣說話」實在使我印象深刻,於是我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去看這本書。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自然不會想著去觸碰法律的底線,但究竟什麼是刑法,我以前一直沒用明確的概念,而大多數的法律讀物,對於我這個普通人來說,讀起來太催眠了。

這本書,從實際案例出發,方方面面的詮釋了各種構成刑事責任的案件,我以前沒想過,刑法居然是這么生動的。

我不是專業的法律人士,所以就只用我淺薄的見識說幾個我比較感興趣的點。

我以前一直對危險駕駛很疑惑,因為曾經有聽朋友說,他的一個親戚醉駕被查後,和交警吵了起來,最後以「危險駕駛罪」被拘留了,我是直到那次,才對酒駕和醉駕有了清醒的認識,而看了書中對案例的分析,也更為清晰明了。

「為了救五個小孩,可以殺害一個小孩嗎?」這個案例引用了著名的倫理思想實驗——「電車悖論」,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我以前一直覺得它無解,或許在倫理方面,確實永遠無解,但在法律方面,我從這本書中獲得了很好的解釋——

「能否犧牲一個人來保護其他人」如果司機為救五個小孩而放棄一個小孩,司機的行為是違法的,但司機在當時的情況下選擇保護更多的人是人之常情,所以他又可能成立阻卻責任的緊急避險,因而不構成犯罪。

雖然他違法了,但他不算犯罪。而在這章的最後,作者也說「這個問題或許永遠都存在爭議,值得反復思考。」所以你看,其實這世界上不可能一切事物都是明確的黑與白是與非,在面對各種各樣的不同情況,就是情更重要還是法更重要,律法,就是用來抽絲剝繭的工具。

看完這本書後,我更多的是對學法人的敬佩,這僅僅是一本刑法講義,就這么厚有這么多內容,更何況真正學法人所要掌握的內容,我有一個表姐也是學法律的,我至今仍記得她當年考試前因為要背的東西太多急得直哭,到最後的最後還是沒熬住轉了文職。

也希望法律的身後,永遠是正義,雖然現在看起來並不容易,《沉默的真相》是我至今不敢碰觸的一部影視作品,因為只是隨手刷到的劇情就使我膽戰心驚,陽光下的萬物都會有陰影,而法律,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紙上的正義。

但我堅信以後會越來越好,如羅翔所說「就算書讀得再多,不去幫助別人,一味束之高閣,又有什麼用呢?」

希望世上少一些張三。

熱點內容
勞動法六十六條 發布:2025-10-16 23:20:39 瀏覽:967
法律碩士要買什麼書 發布:2025-10-16 23:19:18 瀏覽:490
法院正門標志 發布:2025-10-16 22:59:02 瀏覽:703
幼兒道德啟蒙 發布:2025-10-16 22:52:33 瀏覽:687
關於修改婚姻法第24條 發布:2025-10-16 22:46:13 瀏覽:240
勞動法原件 發布:2025-10-16 22:46:07 瀏覽:821
法治國家基本要素 發布:2025-10-16 22:46:06 瀏覽:639
勞動法中病假天數的規定 發布:2025-10-16 22:21:35 瀏覽:67
寧夏刑事律師 發布:2025-10-16 22:08:24 瀏覽:425
重慶法院公眾網 發布:2025-10-16 21:38:30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