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聖旨
① 1906年,沙皇斥責杜馬的詔書和敕令,內容是什麼
人1選出的代表沒有進行建設性的立法工作,而是涉足非其所屬的領域,調查經5決定的地方當回局的行動,答15指出唯5之君主意志方能修改的《國家根本法》的不完善之處,並從事諸如杜馬靠人1書這類明顯的非法行為。沙皇宣布解散第一屆國家杜馬。
② 關於赦令、政令、詔書的區別
皇帝的許可權和行使方式
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的權力是無限的。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切行政、軍事、立法、司法、財政、文教大權,無不由皇帝掌握運用;對一切文武官員和勛貴人等的任免、賞罰、生殺予奪大權,也無不取決於皇帝,「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皇帝的許可權雖無所不包,無所不統,但在行使權力時,還必須通過一定的人員和機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皇帝需要掌握全國軍政情況,並根據了解到的情況來下達政令。為使皇帝的政令暢行無阻,保證各種訊息和政務及時而准確地上承下宣,得到貫徹執行,皇帝就必須牢牢的駕馭全套國家機器,必須建立和健全一套上下有序的承傳制度。
皇帝掌握全國社會和軍政訊息的途徑主要有奏事、朝議、刺察等形式。
奏事有面奏和書奏的區分。面奏是有一定等級的大臣、貴族當面向皇帝反映情況,在皇帝臨朝時,入朝的官員也可以採用這種形式。書奏是通過寫好的文書向皇帝反映情況,這種文書形成於各級政府和官員之手,通過一定輸送渠道呈遞至皇帝手中,由皇帝審議批示,再交有關部門執行。這個時期的奏事文種主要有章、表、書、啟、議、疏、封事、奏、狀等。不同的文種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圍和作用,不允許混淆錯用。如漢代,「凡群臣上書通於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日奏,三曰表,四曰駁議。章者稱稽首上以聞,謝恩陳事詣闕通者也。奏者上言稽首言,下言稽首以聞,其中有所謂,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卿校送謁者台通者也。表者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申上,以詣尚書通者也。公卿、校尉、諸將不言姓,大夫以下皆言姓。報章日聞,報奏日可,其表文尚書報所上雲已奏如書。凡表章以啟封,其言密事得皂囊。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而執異意者曰駁議,日某主申議,可為如是,下言愚戇議異;其合於上意者,文報日某官某申議可」。這一套規制嚴整的奏事制度為魏晉南北朝所因循,並且增加了文種,如用於軍事的露板、用於彈劾的奏彈等,開始以內容劃分文種。自漢武帝制定群臣「上封事」以來,這個文種也得到普遍使用。封事是將所奏的內容加封,通過專門的傳遞途徑(漢代由公車司馬令主管)送到皇帝手中,主要用於密奏。
皇帝了解軍政訊息後,通過口頭或文書下達制令,其形式有諭、旨、策、制、詔、戒等,不同的形式用於不同的政務,其中諭和旨是皇帝口頭下達的命令。「漢制,天子之書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策。敕(策)者以簡為之,其制長三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二短兩編;下附篆書,題年月日,稱皇帝曰;以命諸侯三公。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詔三公,赦令、贖令之屬是也,近道印付使,遠道皆璽封尚書令即准;赦贖令召三公詣朝堂受。制書司徒露布州郡。詔書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某官如故事,是為詔書:群臣有所奏請,尚書令奏下之,有制詔天子答之曰可,以為詔書。群臣有所奏請,無尚書令奏制日之字,則答曰已奏如書;本官下所當至亦日詔。戒書戒敕刺史、太守及三邊營官,被敕之曰有詔敕某官,是為戒敕。自魏晉以後因循,有冊書、詔敕,總名曰詔」。
奏事和詔敕是通過兩個途徑上承下宣的,一個是外朝的百官,一個是中朝的尚書,這種制度是漢武帝以後形成的,由於諸事都要經過皇帝批准,從而使皇帝的機要部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起來,承擔著呈進傳達任務,並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各種政務。這樣就有可能使一些人竊取到一些實權,與皇權發生沖突。因此,皇帝往往運用權力,適時地調整官位設置和職責范圍,以便更嚴密地控制政治信息和承傳渠道,這有時也會導致相權的轉換和官制的變化。魏晉南北朝就處在這個轉換和變化較為劇烈的時期。
朝議有集議和廷議之別。按照一般規定,皇帝在一個月內有幾次在殿堂聽政,百官按例朝見,有事皇帝口傳詣旨,有爭議的當朝議論,皇帝在諸多爭議中選擇一種意見作出決斷。朝會的殿堂稱為廷,也叫朝廷,故當朝議論稱為「廷議」。有些事皇帝不在朝會時提出,而「下其議」於百官,議論時皇帝不在場,稱為「集議」。由於所議事務的種類不同,參加集議的職官范圍也不同。集議結束後,由參加集議的最高長官領銜,將集議的情況奏報給皇帝,由皇帝作出最後裁決。朝議的事務都是軍國大事,皇帝既可根據多方面的意見進行決策,又可以從中了解百官的智識賢能,因此這種制度得以長期因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常專門指定一些人以「參、議、平尚書事」的名義,組成專門的集議班子,作為皇帝的參謀班子,對國家政務進行經常性的議論,遇到特別重大的事件才舉行大規模的朝議,使朝議更有利於皇帝集中權力。
刺察,即皇帝通過自己控制的監察系統來監督和審察百官的工作,了解社會的政治情況。為加強對社會和百官的控制,皇帝有時使用自己的親信作為耳目,以「使者」的名義巡行各地,或參議國家政務,以便及時掌握官吏動態和社會局勢。有些皇帝還親自巡幸各地去了解社會的政治情況,作為必要的統治手段。
當時,皇帝一般是通過宰相和百官行使權力,再使用自己的侍從、機要秘書機構來直接貫徹意圖,有時越過宰相而徑行處理具體政務,並以監察作為補充。皇帝往往採用多線控制的辦法,千方百計的駕馭和運用上述人員和機構,有意使之處於職權責交叉和相互牽制的狀態,以便保證自己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受任何方面的蒙蔽或阻礙。當然,由於各種政治上的原因,由於各時期形勢的不同和不同皇帝在能力和素質上的差別,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牢牢駕馭和運用所有機構和人員的,往往會造成大權旁落。這個時期的女主、外戚、宦官和權臣,都是通過自己的影響來控制皇帝,藉以篡奪到各種額外權力的。
本文章轉自[論劍社區] http://www.Lj5x.Com
原文地址:http://www.lj5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4&id=6627
③ 敕令是什麼意思與聖旨有什麼區別
敕令:chì lìng,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中文名
敕令
拼音
chì lìng
含義
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道教名詞
三清天尊下達的法旨聖諭
道教動詞
道教符籙法篆書寫的命令
一般意義
編輯
敕令:chì lìng,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
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1]
道教含義
編輯
道教裡面的符, 一般最上面兩個字就是敕令。
名詞:三清天尊下達的法旨聖諭。
動詞:道教符籙法篆書寫的命令。
舉例示範
(1).誡令;命令。《漢書·韋玄成傳》:「初,玄成兄弘為太常丞,職奉宗廟,典諸陵邑,煩劇多罪過。父 賢以弘當為嗣,故敕令自免。」顏師古註:「恐其有罪見黜,妨為繼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後漢書·王龔傳》:「今旦聞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實;未審其事深淺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 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聖朝著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吾氣絕之日,自殯及葬,務奉詔書。』」
(2).皇帝的詔令。詔書。《宋史·哲宗紀二》:「章惇等進《新修敕令式》,惇讀於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敕令
chìlìng 名詞: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動詞:帝王下達命令 道教裡面的 符 一般最上面2個字 就是敕令 (1).誡令;命令。《漢書·韋玄成傳》:「初,玄成兄弘為太常丞,職奉宗廟,典諸陵邑,煩劇多罪過。父 賢以弘當為嗣,故敕令自免。」 顏師古註:「恐其有罪見黜,妨為繼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後漢書·王龔傳》:「今旦聞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實;未審其事深淺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 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聖朝著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吾氣絕之日,自殯及葬,務奉詔書。』」 (2).皇帝的詔令。詔書。《宋史·哲宗紀二》:「 章惇等進《新修敕令式》,惇讀於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聖旨是中國封建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今常用於比喻,假傳聖旨。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敕令是指帝王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而聖旨是帝王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可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
雖然聖旨的用途比較廣泛,但敕令涉及立法,比聖旨要嚴肅和正規得多。
④ 皇帝的聖旨上蓋的印章都是用的傳國玉璽嗎
這個問題我來分幾點回答你下,
1、你說的玉璽如果是和氏璧所刻的傳國玉璽專,那麼在後唐末帝李從屬珂自焚之後,傳國璽便失蹤了。以後的宋元明清所有號稱找到的多被認定為假造。
2、傳國璽是皇帝的一種象徵,《白虎通義》記載皇帝有六璽,用來處理戰爭、祭祀、封禪、立法、外交、政務,用印不一。分別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
3、傳國玉璽一直以來是天子身份的象徵,李斯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本人無印象傳國玉璽用於任何聖旨之上。
綜上所述,回答樓主之問,皇帝的聖旨上蓋的印章都不是用的傳國玉璽。
⑤ 什麼是明定國是詔書
《定國是詔》是1898年6月光緒皇帝頒布的詔書,這是光緒帝為百日維新頒布的改革綱領。「國是」是指國家大計,國家的指導方針、理論基礎、方針政策。
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夭折,也暴露出清朝統治者的腐敗與無可救葯。在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底層知識分子的鼓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戊戌變法自這一天開始。
但光緒所要推行的新政觸怒了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9月21日,慈禧太後重新訓政,幽禁光緒、通緝康梁、廢除新政。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君子」被殺於菜市口。
(5)立法聖旨擴展閱讀
戊戌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
1、守舊派勢力強大
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後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後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2、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
3、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
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4、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
變法一開始,光緒皇帝就因不滿自己的老師、軍機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頂撞,將其開缺回籍。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閑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也操之過急,並且失之過重。
5、變法手段單一
採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⑥ 材料一 中國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聖旨、朝廷法令、祖宗遺訓更具威力。因為法自君出,皇帝「欽定」
(1)中國古代的法律是皇帝意志、君主專制統治的體現,是君主制定用以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工具。(2分)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分) 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1分) (3)中華民國確立了美國式的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政體。(1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北洋軍閥專制獨裁,民主共和徒有虛名。(2分) (4)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分);制定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1分);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分)。 ⑦ 袁世凱登基詔書是什麼【大概就行】
奏為國體已定,天命攸歸,全國商民,吁登大位,以定國基,合詞仰乞聖鑒事。竊據京兆,各直省,各特別行政區域,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回疆、滿蒙八旗,全國商會,及華僑有勛勞於國家,碩學通儒各代表等,投票決定國體,全數主張君主立憲,業經代行立法院咨陳政府在案。同時據京兆,各直省,各特別行政區域,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回疆、滿蒙八旗,全國商會,及華僑有勛勞於國家,碩學通儒各代表等,各具推戴書,均據稱:「國民公意,恭戴今大總統袁公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等因。兼由各國民大會委託代行立法院為總代表,以全國民意,吁請皇帝登極前來。竊維帝王受命,統一區夏,必以至仁復民而育物,又必以神武戡亂而定功。《書》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詩》曰:「燕及皇天,克昌厥後。」蓋惟應天以順人,是以人歸而天與也。溯自清帝失政,民罹水火,呼籲罔應,潰決勢成,罪已而民不懷,命將而師不武。我聖主應運一出,薄海景從,逆者革心,順者效命。岌然將傾之國家,我聖主實奠安之。 ⑧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國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聖旨、朝廷法令、祖宗遺訓更具威力。因為法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