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古訓

道德古訓

發布時間: 2021-01-13 14:34:10

A. 道德教育的古代名人古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三國·劉備
知恥近乎勇. ——專 孔丘
靜以修屬身,儉以養德. —— 諸葛亮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孔丘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 韓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B. 出師表中的古訓 有關道德的古訓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C. 有關禮貌的古訓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禮之於人,猶酒之甓也
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回,亦非禮也.--<<禮記 禮曲答上>>
2.見人不施禮,多走二百里。
3.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4.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D. 出自道德經古訓之一

上帝不仁,所以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所以以百姓為芻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柔克剛,弱勝強。
上善若水。

E. 有關道德的古訓 中國的

這方面的很多,看一下【道德經】...,實際,按照道理做事,按照品德做人的原則去做就可以了,還是那句話『頂天立地,敢作敢當,問心無愧』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F. 兩句關於「道德,做人」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古訓

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小的害蟲更優越(培根)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三國·劉備)

G. 求帶譯文的《道德經》

《道德經》譯文
《道德經》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運動法則,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抽象運動規律。根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名稱,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這種面貌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名稱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有名稱是區別萬物的基礎。因此,人類常常假借抽象的無來達到了解萬物的奧妙,通過具象之有來達到認識微妙的道。這兩方面是同時產生的,然而名稱又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玄妙的學說,這種神秘而深邃的理論,是各種學說的基礎。
——「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明「道」屬於形而上的學問。「有」為原始之「有」,「無」在此基礎上得以認識。萬物之有是新的物質形式之有,要認識這個「有」,得以整體之道為依據。
《道德經》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稱道的,這是由於有丑惡的區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貴的,這是由於有邪惡的區分和存在。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等,這些對立關系正是自然法則的再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永恆的真理。因此,聖人為了實現有為的理想,採取無為的方式來看待當前的事業,推行一些道的教育 。萬物生長不會逆向發展,生長過程總是不斷變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總是不會停留在已有的功勞上。只有不甘於已有的功勞,才會有新的成就。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對立的運動形式。這里的「無為」是覺得眼下無為,屬於君子自強不息的心態。只有這樣,才有新的成就。
《道德經》之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對國家的統治而言,要讓國家安定,就得讓民心純朴,要使民心純朴,就得讓民眾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會使民眾不至於形成爭強好勝之心。也不要讓民眾嚮往珍物稀寶,社會上才不會出現偷扒現象。更不要讓民眾產生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亂。因此,聖人治理國家的方針就是:讓國民思想空虛而能填飽肚子,淡化民眾的理想而又能使身體強壯。總之,經常讓民眾保持既無知識又無慾望的狀態,而讓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又不敢不替國家效力 ,這樣的話, 國家就一定會治理好。
——從國家的穩定認識,要一切聽從我的意志,才好治理,於是後來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將這種認識擴大了,沒有注意領域的區分。
《道德經》之四章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以對立形式產生作用的, 它混沌的充滿天體萬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會過剩。它深奧莫測,最難領會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萬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緩和銳氣,解決紛爭,調和明暗,容納污垢 。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靜的。它有時好像又有客觀的實在,我不知道她是從何而來,它的形成好像還在「帝」的前面。
——有天體的運動,就有「道」的的存在,現在稱之為環境對局部事物的影響,老子將環境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認識,這也是一切科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不過,他對這種認識還比較朦朧。至於「挫其銳,解其紛」,屬於「德」的范疇,屬於運動中的自然調節。
《道德經》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聖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不聞不問。 天地之間就如同一個容器,裡面越空虛,所盛東西就越不會出來(屈與出相呼應) , 若是經常去搬弄它,即便沒有多少東西,也很容易讓其中東西掉出來。 百姓一旦見多識廣,君主對付的辦法就會越來越少,不如讓百姓安守現狀,君主也安守現狀,就能使國家太平。
——自然界無所謂感情,你這能順應自然,聖人所操勞的是天下大事,對百姓的個別事務沒有精力去關注,聖人追求的是大仁大義。第二層意思與「烹小鮮」的意思是相同的。這一章實際是告訴人們君主的治國方略,不要顧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勞,用一個比喻,形象地表明了這個意思。
《道德經》之六章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淵深的神道,它與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問題,這即是所謂玄妙的陰道運行。這些道學理論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綿綿不絕,似有似無。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來還是不能嫻熟 。
——神與道事密切相連,都屬於抽象的運動形式,所謂變化莫測之謂神,表明同屬一種抽象的運動。可見圖像對神的描述http://az.h52.com/userpage/1443/image/14432005623195025.jpg
《道德經》之七章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於世,就在於它不顧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於大智慧的聖人也能做到這一點,對自身顧及得少,反而有利於自己,考慮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達到長久。正因為他們具備無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觀上成就自己。
——天地不能同人類比,就像石頭不能與昆蟲比一樣。其實,人的價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於他們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道德經》之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級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養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於低窪之處,與眾人積極向上、謀求發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所處地位就如同無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個優良的環境居住,要善於去研究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善於講求仁道,當政要善於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發揮你的能力,辦大事要善於選擇好的時機。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眾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平時善於注重信譽,注重團結他人,不入俗氣,生活中,「讓」的概率是較大的。但他們善於把握最佳的時機來發展事業,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味地強調「不爭」,也是錯誤的。「爭」需要協調,沒有協調的爭,就會國將不國。
《道德經》之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當一旦得到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就不要貪得無厭,不如停下來,你所佔有的金錢地位多了,別人就會眼紅,終究是不能「長保」 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往往會驕傲自大,這樣反給自己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則。
——平時所說「樹大招風」就是這個道理。這其實是安全與名望的對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為他的安全系數差。老子強調的是知足,這有一個對自身能力的理智認識問題,超越了能力范圍,才是「盈」,這時,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選擇。
《道德經》之十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人類的行為和思想總是承載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後天的精神相連),二者又可能分離,這是因為現實行為與思維有時總是會背道而馳。一味崇尚陰柔,也不可像嬰兒一樣軟弱。即便人類的理論成果達到了極高的境界,但現實中還是可能出現問題。愛民與治國的關系要處理好需要智慧。自然之理就在於一開一合的對立之中,不能光強調「陰」的一個方面。要深諳這些道理,就需要知識與智慧。要根據這些道理生發出應對方略,不斷地積累經驗,所生發出的應對方略不是照搬前人和別人現成的經驗。一旦成為經驗,它可以長久應用,但也不能一成不變。 這就是與自然相呼應的深奧的智慧學問。
《道德經》之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共同圍繞一個輪軸,光看一個車輪 ,它亳無用處,一旦組合成車,它又有極大用途。一堆粘土孤立看來,毫無價值,但燒製成器皿,又能顯現它的價值。就是擺在一邊的門和窗,不將它們用於房屋建造,也是廢物一堆。因此,客觀物質總有其利用價值,就是看起來毫無用處的事物,也可以化無用為有用。
《道德經》之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繽紛的色彩能使人眼花繚亂,變幻的音樂能使人沉迷,美味佳餚能使人對食物越來越挑剔,馳騁狩獵等娛樂活動能使人放盪不羈,讓世人追求奢華,就會妨礙正常的管理。總之,有得必有失。因此,聖人重在心靈的感悟,不去追求表面的奢華。所以,為人處世要懂得取與舍的關系,得到這一方面,必然失去另一方面。
《道德經》之十三章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寵和受辱都好象會讓你震驚,對待遭受患難的態度,貴在對你自身范疇的理解。什麼叫做「寵辱若驚」呢?寵總是在你原有地位較為低下的情況下得到的,得到提升自然會驚喜,當遭受貶斥、地位降低又會驚慌失措。這即是寵辱若驚的含義。什麼叫「貴大患若身」呢?我們之所以遭受大的災禍,就在於我們存在自身的觀念,如若達到忘我的程度,就無所謂災難可言。因此,最高的境界是將自身融於天下之中,也好像可以將自身寄託於天下,總之,要懂得超越自我,關愛自我,就得以天下為本,自身也好像可以寄託於天下。
《道德經》之十四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這個東西,你好象看得到,又好象看不到,這就稱之為「微」 ,你好象聽得到,又好象聽不到,這就稱之為「希」 ,你好象抓得到,又好象看抓不到,這就稱之為"夷" 。這三個方面不可能實現完美的論證,它們是融為一體的。它們既存在於事物的表面,卻又不清楚明徹,又蘊含在事物的裡面,但似乎能明察。它們就像一根由若於股結起來的繩子,每一小股你無法給它命名。雖然奧妙莫測,但它們同歸於物體之中。因此,稱它們為無形態的存在,無物質的現象,恍恍惚惚,似有似無。既看不到開端,也不知其結尾,但它們卻遵循著恆古不變的自然法則,駕馭著現實世界,它能明白物質的開端與結尾。這即是道的秩序和本質。
《道德經》之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代那些善於研究自然法則的聖人,能夠從一般現象的微妙處領悟到深奧的道理,更能深入到一段人不可認識的境界。正由於難以認識,因而要有不畏困難的精神:有時像冬天涉水過河,猶豫不決;有時像擔心四鄰起禍,畏首畏尾;有時相當拘謹,好象做客一樣;有時過分執著,好象一名純朴而不能開竅之人;有時認識太空泛,如同山谷一般空盪;有時糊塗茫然,如同渾濁的污水一樣。哪一個先賢能因為糊塗就停止研究的呢?他們總是能安靜下來化濁為清。誰又能保證這種理論認識長久立於世、不會產生更深入的認識呢?他們總是能以一種動態的、變化的發展觀,逐步進入新的領域研究。只有不斷追求新的目標的人,才能逐漸得到知識的升華。 只有保持這種永不自滿的心態,就能化糊塗為明白,不斷進入新的境界。
《道德經》之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要實現抽象的道理研究,使之達到高層境界,就得從事物的靜態方面去探討。我總是通過觀察萬物的過去,來總結出生長繁衍規律,紛繁萬物各自的生長規律,均可以追索到它的最初階段。而這一研究本源的過程,則是用靜態方法研究的過程。回復到當初的靜,也就是回到對萬物生長運勢的研究,回到對萬物生長運勢的研究,則是一種常理(自然界的總法則) 的研究,懂得了常理,也就使人明智了。若不明常理,愚蠢蠻干,就會自嘗惡果。一旦明白了常理,就可將常理容納於各類事物之中,而這一過程又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推演過程。這種普遍的法則又正是治天下的王道法則,而這些王道法則又是自然界的法則,這種自然界的法則就是道。道的理論是永恆的,即便人的軀體不復存在,所總結出的道理是會流傳於世的,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道德經》之十七章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對高深的理論研究有幾種態度:最高的境界是,不要認為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只過是一種抽象的理論罷了;其次是對它頂禮膜拜;再其次是畏懼它;第四類是不相信他,甚至侮辱它。還有的是相信這一說法,但依據又不足,有的人則是完全不信那一套。有的人認為這裡面蘊含著深奧的、極有價值的理論。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一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時, 連一般百姓都認為這是我自然而然的奮斗結果,與這高深的道理毫無關系 。
《道德經》之十八章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能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對立法則:廢棄了自然法則的研究,就會有仁義的產生;一旦弘揚了人類的智能,虛偽狡詐也會隨之產生;正由於存在六親之間關系不融洽的現象,才產生了尊老愛幼的孝道,才崇尚其慈悲心;正是因為有國家的混亂,才產生了忠貞守節之臣。
《道德經》之十九章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滅絕了聖人拋卻了智能,對於民眾而言則大有裨益,這是因為由聖人所出的對策都是為君主之治服務的;聖人滅絕了仁義,百姓自然會恢復仁慈之心,這是因為管理得越死,民眾中就不敢有爾虞我詐的現象;禁絕了機巧製作,拋棄了貪圖思念,就不會出現盜竊現象。僅僅有這三個方面 制度條文還不行,還得要有以下條件:要讓民眾所觸及的現實是原始的,讓他們固守一種朴實心理,削弱他們的貪欲之心,禁止他們求學,避免他們因不能滿足慾望而帶來的憂慮。
《道德經》之二十章 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一味順從與相互抵觸,其間的差距又有多大呢?美好與丑惡又相差多大的距離呢?只要眾人迴避的,你也就不得不懼怕。大千世界這種現象總不會終止。紛繁復雜的芸芸眾生中,有的一生像蹲在牢圈中的畜生一樣,不思考任何理論問題,還自鳴得意,有的則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而我呢,還是孤獨地等待未來的運氣,這種好運我還非常茫然,就像嬰兒尚未成長為孩童一樣。現在研究自然法則已經使我精疲力竭,盡管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認可,但似乎沒有君王來器重我,讓我找到一個好歸宿。一般人總是心滿意足,而我卻茫然若失。我真是太蠢了!太糊塗了!一般人都明智,我卻圍繞著這些學術不能自拔,一般人能看破紅塵,我卻為此而悶悶不樂。一般人都有所依靠,我卻像頑石一般,好象還顯幾份鄙俗之氣。其實,我的心靈就像大海一樣遼闊、明凈、沸騰,任憑多大的風浪,我也決不退縮。我就是有別於他人,將研究天地之道作為我最佳的精神食糧。
《道德經》之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聰明所表現出的與自然相呼應的悟性和理智得歸結於順從"道"這一自然規律。道產生萬物總讓人琢磨不透。琢磨不透的原因就在於它既有由陰陽構成的大象,又存在有形的物質。深奧中包含著客觀性,客觀中又包含著人類對它的追求。從古到今,盡管存在不同認識的若干學說,但「道」這一名稱始終未變。我正是憑借這諸多資料來分辨先師們的理論。我為什麼能了解先師們的理論誰是誰非呢?就憑他們留傳下來的學說和我前面所提到的對自然界的觀察與思考。
《道德經》之二十二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有彎曲就會有圓滿(委曲求全),有歪斜就會有端正,有凹陷就會有充盈,有陳舊就會有嶄新替代,某方面獲得少,另一方面就會有所得,某方面獲得多,另一方面就會使你困惑。因此,聖人總是執著地追求一個方面,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論准則。不老是光顧自己,因而明智;不自以為是,因而開明;不妄自菲薄,因而能取得成功;不驕傲自大,因而有長進。只要你不同別人爭權奪利,天下人自然不會同你較勁。古訓所謂委曲求全,難道是一句虛托之語嗎?正是這種誠意的委曲,才獲得了全的效果。
《道德經》之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天)者,同於失(天)。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天)者,失(天)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生最稀貴的是要順其自然 。這是因為狂風不可能刮一個早晨,暴雨也不可能下一整天,誰能做到永遠屬於你這一方面呢? 天地間的自然現象尚且不能持久,何況是人類呢?因此,從事自然規律之道研究的人專門與道的研究捆在一起,研究與天的悟性和理性相一致的人就專門研究悟性和理性的貫通,而研究天文的人,就專門研究天文。總之,他們能順其自然,正是由於他們明白這些道理, 才可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有所成就。對這些道理,有人相信,有人模稜兩可,有人則完全不信。
《道德經》之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踮起腳雖然能高一些,但不可久立;跨大步雖然走得快些,但不可遠行;只看到自己的長處,雖然能增強自信,但並不是開明的表現;自以為是,不願接受別人意見,雖然顯得有主見,但不能接納雅言,易固步自封;只看到自己的缺點,雖然有自知之明,是謙遜的表現,但不能取得大的成就;過分謹慎,缺乏判斷力,雖然能防患未然,但事業難以有長進、提高。那些行為符合自然法則的人,他們認為多餘的糧食都是一種累贅,個別人甚至厭惡這些多餘的身外之物。因此,了解自然法則的有道之士,他們也從不注重這些財物,只關注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這正是各自的優勢和不足)。
《道德經》之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所處的天地在形成萬物之前,構成的物質是模糊不清的——它沒有如此眾多的物質形式。那時是寂寥的——沒有大地上的眾多生命形式,這些物質是相對獨立的,也是永恆的。它們始終作一些周期性的循環運動,憑借這一推測可以認為,它們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天地的本源。我不知道這種原始天體該如何稱呼,乾脆將這一形成過程叫做「道」,勉強將其名稱取作「大」。所謂「大」 ,就是指已消逝的過去,所謂「逝」 ,是指在時空上離我們相當遙遠,而遙遠的事物總是會一反原有的形態,產生新的物質形式。因此,整個宇宙中有「四大」 :道大——道這種自然規律無處不遵循;地大——它形成了無數門類的物質形式;天大——它的陽光雨露滋養了萬物;人亦大——人類又能認識自然規律,是其它生命形式無法企及的。我們所處的區域中有「四大」,而人類就是其中之一。人類的形成要以大地為法則,大地上萬物又要以天上的陽光雨露為法則,而天上的陽光雨露的形成又要以道為法則,道又是以自然界的基本法則為准繩。

H. 我國古代關於道德的名言警句包括出自典故、人士

山不在高來,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源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南淮子.人間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 蘇軾
知恥近乎勇。 —— 孔丘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 —— 謝覺哉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論語》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荀子。天論》

熱點內容
誠信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案例心得300字 發布:2025-05-12 10:01:24 瀏覽:493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教材馬克思 發布:2025-05-12 09:55:03 瀏覽:4
員工違反規章制度表 發布:2025-05-12 09:35:31 瀏覽:381
廢止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2 09:26:49 瀏覽:640
老公章新公章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2 09:07:07 瀏覽:916
協調制度所具有法律效力這點怎麼理解 發布:2025-05-12 09:07:06 瀏覽:319
現役軍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2 08:52:05 瀏覽:238
法治的階梯 發布:2025-05-12 08:50:57 瀏覽:503
山西司法廳電話 發布:2025-05-12 08:07:15 瀏覽:855
陸良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2 08:01:14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