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識它由
① 道德的三要素
(1)道德意識:是對一定社會道德的主觀認識和抽象理解,版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權善惡價值取向的各種心理過程和觀念。它由道德規范意識和道德思想意識兩個因素構成。前者是一定民族、階級、社會團體乃至整個人類的某種群體的道德意識,是指導和評價個體行為的善惡標准,包括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它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政治道德、職業道德、社會生活准則等。後者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對社會道德的認識水平,以及通過道德實踐後所達到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觀念、道德感情、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理想和一定的道德理論體系等,是個體進行行為選擇的內在機制(2)道德關系:是指在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意識、道德原則和規范支配下形成的,以某種特有的活動方式而存在的特殊的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體系。它的形成不以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社會中的穩定聯系的關系中的一個側面。道德關系可分為個人與社會整體、個人與個人、社會整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三類關系。
(3)道德活動: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和規范所進行的各種具有善惡意義的個體行動和群體實踐。主要包括道德行為選擇、道德評價、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等形式。
② 社會道德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最終是由()決定的
社會道德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最終是由經濟基礎決定。
社會經濟基礎對道德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直接決定社會道德體系的性質;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
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
(2)道德意識它由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它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它不僅是對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的要求,也是對廣大群眾的要求。每個公民不論社會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夠在本職崗位,通過不同形式做到為人民服務。
在新的形勢下,必須繼續大張旗鼓地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於各種具體道德規范之中。
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③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具體表現在:
①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②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③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
上層建築的各個部分由於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改變有早有晚、有快有慢。這種情況決定了上層建築中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舊斗爭的長期性。
(3)道德意識它由擴展閱讀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表現在:
1.當一種新的上層建築剛剛建立起來,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同自己的經濟基礎基本上相適應,但也有不完善的環節和方面;
2.經濟基礎是變化的,當它處在相對穩定的階段,在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時候,也要求上層建築發生相應的變化和進行局部的調整;
3.當某種社會形態已經走向腐朽,生產關系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就會同生產力發展所引起的經濟基礎的變革的客觀要求形成尖銳的對抗。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對上層建築加以根本的變革,建立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上層建築。
3.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構成了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一規律的主要內容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發展方向,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取決於和服務於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這一規律表明,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築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於經濟基礎的狀況。
④ 道德的本質由什麼決定
道德的本質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4)道德意識它由擴展閱讀: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⑤ 道德意識的來源
道德意識有三個來源。一個是內在的,發自內心的,一個是外在的,或者說是社會的,還有一個是超越的。 內在的道德意識,它是先天的,本能的,自然的。外在的道德意識可以包括超越的道德意識,二者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外在的,不是原來就具有的。社會道德意識是通過教育得來的,通過父母的傳授、老師的培育、習俗的延續等等而獲得的,是一種社會心理上的「範式」。超越的道德意識,與信仰有關。比如說,亞伯拉罕在與上帝簽約時,上帝給他的第一條律令,就是「我是你的主人,你不可以信仰別的主」。所有超越的道德意識都有這個特點,首先要有信仰,然後才可能有道德意識。米開朗基羅創作了一個摩西正在發怒的雕像。摩西為什麼發怒呢?因為他看到他的族人在圍著金牛起舞,表明他的族人信仰金牛神,違背了「十戒」,本來只能信仰上帝,現在卻信仰別的神。
超越的道德意識的前提是要有信仰。佛教中的超越性是很明顯的,比如色和空的分離,性和相的分離。這在道教中也有,儒教中可能弱一些。道教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題,是最形而上的命題,最具有超越性。超越的道德意識的來源是很微妙的問題,它已經不是倫理學討論的范圍,是一種超倫理的東西。上帝考驗亞伯拉罕,要他把自己的兩個兒子殺掉獻祭給上帝,而且不能告訴別人。亞伯拉罕把他的兒子騙到山上准備殺掉。當然最後沒有殺掉,上帝說,「好了,我已經知道你的誠心了。」這種行為在今天看來,或者說在康德看來,他就會說這是無倫理的,實際上是超倫理。有這樣一個問題,即一門無神的倫理學是怎麼可能的?如果沒有神的話,倫理學如何可能?如果沒有超越性的信念在那裡,憑什麼這樣做?即使是精神性的追求,比如圍棋下得昏天黑地,游戲打得昏天黑地,不計任何功利,與物質生活沒有任何關系,就是在玩,這也是一種追求。過得舒舒坦坦,要什麼有什麼,這也是一種追求。那麼這種追求憑什麼說是好是壞?如果沒有一個超越性的東西在後面支撐,那麼所有的倫理、善惡有什麼意義?按照舍勒的話說,人類的出現史、人類的歷史,相對自然的歷史而言,不過是滴答一秒鍾。把善惡講得再有意義,把人生講得再有意義,也不過是延長至兩秒。人類說滅亡就滅亡了,滴答一秒,自然還在,宇宙還在。如果沒有超越性的追求的話,怎麼能談絕對的善惡,談終極的好壞?
⑥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起源於什麼作用是什麼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發揮和實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實際效果,就是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6)道德意識它由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⑦ 社會道德意識缺失問題由哪些方面引起,從哪幾方面入手解決
理性面對。理性既是道德缺失的原因,也是道德缺失的良葯。
現代人並非沒有道德,而是沒版有理性權了。胡作非為的人不一定不懂道德,而是不能理性控制。
儒學將控制、講理性、將中庸。儒學被打倒了人們首先是失去理性,失去了人性的控制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代人不懂了,你不想別人酒後駕車撞到你,但自己卻不控制自己酒駕。你不吃不幹凈的食物,卻做給別人吃。這首先是不能理性控制自己,這就是西方的私慾泛濫。
中國人摒棄自己的文化而去追求西方的文化,但又沒有西方人對法律權威的重視,中國是典型枉法社會,小到規章制度、大到法律法規,全部可以藐視之,認為一定有通融的辦法。所以人們私慾橫流而又藐視法規,至此社會一片大亂。
⑧ 道德意識是什麼
有沒有點道德意識公德心,就是道德常識,比如不隨地亂扔垃圾,這就是常識,也是道德意識,道德意識高的人不會怎麼做
⑨ 道德是有什麼決定的道德是由什麼決定的是指道德的內
1.道德的本質、功能和作用是什麼?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此外,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作用:道德功能的發揮和實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實際效果,就是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我們大一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整理的課後習題的答案,你要麼?
⑩ 古人雲道德由學而得對你有什麼啟發
良知,是人的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也就是說「良知」是「天賦的道德善性和認識能力」。
良知,為心之本體,我之主宰,一切意識和德性皆出於此,它既是道德意識,也是人的最高本體。
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鑠」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
如何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呢?
就是要做一個知「仁、義、禮、智、信」五德之人,做一個曉「溫、良、恭、儉、讓」五常之人,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則、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禮儀之邦」。
從春秋時起,孔子就提出了「溫、良、恭、儉、讓」的道德理念,後稱「五德」,
「五德」,是夫子之德,是聖人之德,是大福德,是做人的標准,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它告誡人們什麼也不爭,什麼也不搶,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 。
隨後,孟子又提出了「仁、義、禮、智」的道德理念,後由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五常」,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是我們道德體系的主幹,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古人雲:不識五常者,無以明辨廉恥。五常得立,上助齊家治國,下協修身立命。唯通悉五常,庶民得辨廉恥,吏治得明是非。
故此,「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十個字既是中國儒學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子孫的道德價值取向。
「仁」:是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也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仁」以愛人為核心,包含著禮讓、保民、愛人、尊親、團結、互助、謙虛、同情、正義等。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義」:以尊賢為核心,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即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如「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
「禮」:是社會交往之道,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如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的「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的「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的「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的「禮讓」等。 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
「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聰明經頂,異常靈活。又作才智見識,計謀策略等。如知者、明智、智慧、機智。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規則。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即誠信、信任。如「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
溫:即溫厚,溫和厚道,溫文爾雅,平和敦厚,不偏不倚,如沐春風,清凈平等。
良:即善良,秉性忠厚,愛眾親仁,質直好義,修身達人。心地純凈純善,絕對不把別人的不善裝在心裡。
恭:即恭慎,質朴謙遜,端莊自然,禮儀有度,尊長敬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小心謹慎、謙虛恭敬。
節:即節儉,清心治本,儉以養德,愛惜物力,節用愛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點都不浪費。
讓:即忍讓。虛懷若谷,謙和寬容,海納百川,君子無爭,常懷慈悲忍讓之心。
「五德」和「五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的靈魂,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的。
「溫和、善良、恭敬」,是對人的態度。「謙讓」,是對人的做法。「節儉」,是生活的習慣和作風。
「五德」和「五常」,在幾千年的社會中,對中華民族的文明和倫理道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於今天現代社會的意義也非同一般,對於文明人的修養更是不可缺少。
做人難,做好人難,做一個有良知的人更難。